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叙述了大姚铜矿的大药量爆破振动效应观测,研究了在建筑物下的爆破施工中,如何确保建筑物安保证安全生产最大用药量的问题,结合“爆破安全规程”药量指数m的应用与修正,从而得出正在对爆破上方的建筑物地面爆破振动动加速度a,速度v随爆心距地面投影r与爆心深度h之比值(r/h)的衰减变化规律;发现临近正对爆心的地面振动有强心现象,并定义它为“极震”效应;定义“极震”效应系数N为正对爆心实测加速度a或速度v与用振动衰减普适式求得值a'或v'之比(N=a/a',或N=v/v')。经多年的安全生产证明,采用振动衰减普适式(药量指娄m=1/3)和“极震”效应系数修正法,效果良好,获得生产最佳用药量,民房安全率达98%左右。  相似文献   

2.
宁夏及周边地区爆破的基本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收集了宁夏全区及周边地区的爆破258次,对这些爆破丛集发生的地点进行现场落实,收集爆破类型、爆破时间、炸药量等资料。从爆破分布、不同类型爆破波形特征、场地及传播路径对爆破衰减影响等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爆破的波形记录特征不仅和爆破的类型有关,不同爆破场地及波传播路径在初动、周期、衰减速度均有不同表现,并解析了存在差别的原因与台站场地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根据3次分段微差爆破的现场观测结果,对爆破地震动强度与炸药量、爆心距的关系,以及最大允许炸药理与危险区半径的确定、给出经验公式。同时结合场地衰减系数、炸药能量转换和减震效应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马头山石灰岩矿四次爆破地震动效应的观测结果,给出了爆破地震动水平加速度最大值与炸药量、爆心距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地震动最大位移衰减规律、爆破地震动的频率特征及炸药能量转化为地震波能量的转换系数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隧道爆破开挖条件下地表建筑振动速度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隧道爆破开挖条件下地表建筑的振动速度响应规律,以福州高速公路魁岐1号隧道工程为例,对隧道上部地表建筑进行振动速度监测,同时结合隧道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利用ANSYS/LS-DYNA动力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隧道爆破开挖引起的地表建筑的振动速度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分析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对比不同爆源条件下,地表建筑测点的峰值振动速度随爆源距的增大而减小,而在相同爆源条件下,地表建筑测点的峰值振动速度随爆源距的增大呈现先减小而后迅速增大的现象;地表建筑测点的峰值振动速度随测点高度的增大有明显的放大效应,且测点高度越大,放大效应越明显;隧道开挖成型后的空洞对于地表建筑测点的峰值振动速度具有明显的空洞放大效应,且空洞距离建筑越近,放大效应越明显;考虑建筑测点峰值振动速度的空洞放大效应时,隧道开挖宜采用先开挖深埋硐室后开挖浅埋硐室的施工顺序。  相似文献   

6.
青岛地铁工程爆破振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大量现场观测资料研究了青岛地铁施工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效应,分析了炸药类型,药量,爆心距,施工爆破方法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对爆破振动效应的影响,总结了青岛地铁施工爆破所引起的地面振动强度的一般规律,为施工中的爆破优化设计和爆破振动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大连地区爆破地震效应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在不同岩性,不同药量,不同爆心矩的条件下,得出五组K值和α值,为爆破设计部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苏宏伟 《高原地震》2003,15(1):51-54
利用爆破记录的原始资料,计算出地动位移、振动速度,然后确定K、α值。根据不同建筑物的安全振动速度,给出安全爆破的最大Q(炸药量)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9.
隧道开挖时的爆破震动对周边建筑物安全影响很大,但目前对不同爆破参数、周边建筑的距离与爆破开挖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不多,实际工程中也难以把握。以宁夏固原市某水工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对地表关键位置质点爆破振动频率与振动速度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1)经测试发现房屋主振频率在10~60Hz间,而一般房屋建筑的频率均小于10Hz,说明此次试验中爆破震动不能与房屋产生共振。(2)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并依据爆破震动规范安全振速标准进行判别,发现此次试验中土坯房的安全距离为160 m,一般砖房为60 m。研究结果可为隧道爆破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依据,为类似隧道的爆破工程及解决由爆破引起的纠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进行爆破作用下危岩稳定性的可靠度分析,基于可靠度理论和极限平衡方程,建立了考虑爆破力作用下的滑移式危岩、坠落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的功能函数、可靠指标和失稳概率计算方法。以天生三桥爆破施工为例,计算结果表明,受到爆破作用后离爆破点较近的危岩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离爆破点较远的危岩处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滑移式、坠落式和倾倒式危岩在受到爆破作用后失稳概率分别提高了20.78%、14.91%和5.8%。总结分析不同因素对爆破作用下危岩失稳概率的影响可知,粘聚力降低使坠落式危岩更易发生破坏;摩擦角变化对滑移式危岩失稳概率影响更显著;危岩和基座抗拉强度变化对重心在倾覆点外侧的危岩影响更大;炸药量和爆心距变化对坠落式危岩影响最大,倾倒式危岩次之,滑移式危岩最小。  相似文献   

11.
爆破地震动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爆破设计中,场地条件复杂时经验公式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文采用波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复杂场地条件下工程爆破时场地的地震动效应,研究爆破地震动特征及衰减规律。根据某重点工程场地岩土参数的原位测试和试验结果,用自行研制的软件包进行场地爆破地震动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为工程爆破设计及施工前建筑物、仪器设备的加固提供了依据。施工试爆实测结果与本文数值模拟分析给出的结果一致,说明本文方法是可行的,对其它工程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种途径分析了王家店水库重力坝在爆破时的地震效应。一是利用实测坝基地振动作为地面运动输入,对坝体进行了地震反应和爆破强度分析,包括具体的振动特性和动力反应。二是通过振动速度分析了坝体混凝土可能产生的最大应力,并与极限强度做了比较,给出了该混凝土重力坝爆破振动控制标准。最后讨论了重复爆破时对大坝可解产生的疲劳影响。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最大药量控制在300kg范围内,距大坝1700m处的爆破研究所进行的常年爆炸加工生产,对大坝是安全的,由重复爆炸对大坝引起的低周疲劳影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3.
爆破地震效应数据处理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爆破及打桩振动地震效应实测数据,讨论了实测数据拟合K值与国家标准规定K值差别较大问题。结果表明:药量对反演安全距离无影响;爆破K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是测点之间传播介质不均匀,近爆源测点介质致密,远离爆源测点介质疏松所致。  相似文献   

14.
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尾矿坝的有限元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某钼矿进行爆破采矿是否会对近距离的尾矿坝产生破坏作用,结合实际勘探资料,在二维静力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坝体的动力反应分析,综合研究了动位移、动应力和加速度时程等关键物理量变化的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试验资料对坝体进行了液化判断及稳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钼矿在规定的爆心距、药量范围内进行爆破采矿时,相邻的尾矿坝是安全稳定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爆破设计、现场采矿及尾矿坝体运行维护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震与爆破的波谱差异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对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近年来记录到的兰州附近的5个工业爆破和发生在同一地区震级相近的7个天然地震作波谱分析和比较后,发现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波谱参数与震源参数有较大的差异,在震级与震源深度相近的条件下,主要差异有:①爆破的Ωm(ω)值明显大于地震的Ωm(ω)值,Ωm(ω)爆≈1.5Ωm(ω)震;②爆破的Ω(0)值明显大于地震的Ω(0)值,Ω(0)爆≈1.9Ω(0)震;③爆破的震源线  相似文献   

16.
1982年6月14日12时,利用湘乡县省水泥厂万罗山矿区人工爆破,对地下水,土地电进行了一次爆破效应的观测试验,试验从3月5日开始,6月19日结束。 一、基本情况 交通位置 万罗山位于湖南省湘乡县棋子桥公社,地理坐标东经112°11′45″,北纬27°45′45″,爆破碉室坑道底板海拔320公尺,试验场距湘黔铁路棋子桥站3公里。 人工爆破试验概况这次爆破系采矿扩邦工程,爆破场自然条件两面临空,两端夹制,属于多自由面,爆破主碉长33米,1号支碉长20米,2号支碉长11米,两个药室总装炸药量89.53吨。导碉堵塞长度26米,爆破能量相当于M_32.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7.
Chin-Jen  Lin  Chun-Chi  Liu  William  H.  K.  Lee  冯静 《世界地震译丛》2010,(2):38-53
2008年3月4日在台湾东北部的N3爆破点实施了两次爆破。第一次3000kg炸药的爆破编号为N3P,第二次750kg炸药的爆破编号为N3。为了记录这两次爆破,我们使用了8个三轴旋转传感器、13个三轴加速度计以及12个装有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的6通道24位数据记录仪在爆破前后几小时进行连续观测。这些仪器安装在距离爆破点250m(1个台)、500m(11个台)、600m(1个台)的地方,其中距离爆破点500m的11个台站形成了台站间距约为5m的中心台阵。除一个旋转传感器外,都得到了量程内的记录。尽管N3P爆破使用的炸药是N3爆破的4倍,但是13个台站记录的N3P爆破的平移加速度和旋转速度的峰值却只有N3爆破的1.5倍。在台站间距大约5m的中心台阵的记录中,我们还发现平移加速度和旋转速度变化很大(百分之几十)。N3P和N3爆破的最大峰值旋转速度分别为2.74mrad/s和1.75mrad/s。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报告台湾这两次爆破的旋转和平移运动记录,并在网上发布以开放访问。Langston等(2009)已经对本次试验的平移加速度数据进行了分析,我们计划未来发表一篇关于分析旋转速度数据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统计曹妃甸地震台网成立以来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对比天然地震和化学爆炸、矿爆的波形,发现天然地震与爆破震相特征在P波初动、周期、波形衰减及振幅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并对波形进行频谱分析,进一步识别天然地震及爆破。  相似文献   

19.
利用黑龙江省地震台网接收到的数字地震记录求出的P波视速度,将爆破的P波视速度和地震的P波速度比较,识别出爆破记录。结果表明:爆破的P波视速度小于地震的P波速度。  相似文献   

20.
利用福建地震台网的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的数字记录,采用波形对比法,分析发生在同一地区的爆破与地震波形特征.结果发现,爆破与地震在震相、P波初动符号分布、振幅比As/Ap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据此得出爆破识别的有效判据,并对一次疑爆事件进行有效检验,为今后爆破的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