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前兆的出现时间是孕震过程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可运用这种特征分析孕震过程的规律,解决地震预报问题时必须作这样的分析。对于所有的物理性前兆的出现时间与震级以及与震中距的关系都进行了研究,结果获得了不同类型前兆的出现时间与震级的一般关系。在本文中,根据我们已知的关于各种地球物理前兆的世界文献资料,对前兆出现时间与震级的关系按照前兆类型分别进行了计算。从孕震物理学观点出发对各种物理前兆出现的时间序列作了解释。所谓前兆的出现时间ΔT_(ΩH)(以下简称“前兆时间”)可理解为从前兆阈值范围内地球物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各类地震序列震级一频度客观分布的基础上,我们对45个地震序列的特征震级M0的普遍特征及差别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为地震预报探讨了一种可能的方法一用特怔震级M0≥2.0(或平均震级M≥2.1)作为地震预报的一个前兆性指标。同时还发现,当序列中主要事件超过7级以后,M0和M均限定在很小的震级域内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地震预报中,地震工作者所预报的震级实质上是一个宽度很大的模糊数,而不是精确的震级,因此本文以小震、中震、大震、特大震四种类型来代替精确的震级预测.另外,从Fuzzy数学的角度来看,地震三要素与前兆因子之间的关系不是某种具有一定误差分布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Fuxxy关系,即多种前兆因子合成结果与要素的模糊映射关系.本文将地震预报看作是一个复杂系统中输出入之间的一个Fuzzy映射,即前兆因子通过Fuzzy关系的一种Fuzzy变换.  相似文献   

4.
贺楚儒 《地震》1993,(2):77-77
在分析预报实用化攻关研究中,对我国20多年来的地震前兆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批令人注目的成果,如前兆的时空分布特征,前兆的时空演变过程与震中距的关系,前兆的持续时间与震级的关系,前兆的形态特征,前兆特征随地震类型不同而有差别,场兆与源兆的概念,以及一些非线性方法的应用等;并将这些成果在地震预报实践中推广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研究前兆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尾波理论及观测结果给出了一种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的新途径,其方法简单、实用,值得尝试。该方法是通过两种震级差来实现,可用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6.
在地震予报实践中,人们试图应用前兆现象的异常时间的长短来估计未来地震的震级大小。国内外地震工作者提出了一些前兆异常时间与震级的经验关系式。这些关系式一般由下列形式给出:lgT=aM+b…………………………(1) 式中T为前兆异常时间,M为震级,a与b均为系数。在这里我们根据一些对前兆现象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行地震预报,人们曾提出了许多地震模式,并解释了一些现象。然而有一些现象至今未能很好解释,如前兆分布一般是围绕震中呈椭园形,某一地点上的前兆异常会突然出现反向变化,以及前兆异常从外围区向震中区迁移,临震时前兆由震中区向外围迁移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本文主要以海城大震为例提出了一种上冲模式。  相似文献   

8.
前兆变化形形色色作为一种地震预报的方法,开发研究出了反复测定地表自然γ射线分布的手段。将装置安装在汽车上缓慢行驶,同时,可自动进行测定和解析。针对那些汽车进不去的地方,还研制出便携式装置。如果利用这种装置每年在有危险的地区转一圈,就可能大大提高地震预报的精度。地震预报的基本问题在于正确捕捉前兆现象。众所周知,前兆现象千差万别。在地震前,地表的应变和倾斜、垂直运动以及地磁和地层导电率、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土中气体等  相似文献   

9.
破裂时间法在云南小江断裂带强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云南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目录资料,采用破裂时间法模拟前兆地震序列能量加速释放过程,系统研究了能量加速释放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及强震位置搜索技术,详细推导了预测模型基本公式,对小江断裂带上发生的19次主震事件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强震前能量加速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主震前,与主震相差2.5个震级单位的前兆序列出现能量加速释放所占的比例为80%;由前兆序列模拟得到的预测时间和震级与实际值很接近,主震震级预测精度约为±0.5级,预测主震发生时间误差约为±0.5年;搜索半径和搜索时间与主震震级成线性正相关关系;采用主震位置搜索技术,对小江断裂带未来中期6~7级强震可能危险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1991年11月5日江苏射阳M_s4.7级地震较成功的预测经验和前兆特征,以期在东部地区建立一个震级接近5级的震例,作为地震预报实用化应用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全面整理我国大陆二十余年来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电阻率前兆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给出地震强度(震级)与异常时间和震中距乘积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的实用结果,研究了不同类型地震地电阻率短临前兆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探讨了地电阻率前兆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共和地震前长波辐射短期异常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简述应用卫星长波辐射资料研究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报的方法原理。报道1994年以来共和中强地震的OLR地震前兆及短期地震预报的情况。对OLR地震前兆的特征及短期地震预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地质调查局是美国地震预报研究的牵头单位。目标为预报未来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内容包括地震力学和断裂带物理特征的现场、实验室及理论的研究和调查。这些工作集中在加州中部和南部地区,特别是进行大范围地震预报试验的帕克菲尔德地区。为了提高预报的分析能力和仪器观测能力,重点放在对各种地震物理前兆的评价。可靠的预报依赖于利用可靠的地球物理仪器观测各种前兆和了解地震的物理性质。除开发用于预报的仪器和技术并把它们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引进了震级——频度关系的b值谱的概念,给出了计算b值谱的矩方法,对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别计算和分析了以半年为单位的不同时段M_L≥3.0地震的b值谱线。所得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发生6级左右以上大震前半年至一年半之内,b值谱的形态要出现较明显的前兆异常变化,因而可在地震预报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有关前兆及地震预报的研究中,短期前兆问题几乎是最重要的,要求人们予以充分关注。在转入研究不同地球物理场短期前兆异常问题之前,我们试图给出地震前兆的总体定义。在文献[1]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地震孕育过程引起的,伴随并反映这一过程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称之为地震前兆。因而我们将可能解决(尽管仅在原则上)预报三要素,即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  相似文献   

16.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七─—地震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预报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我国在地震前兆观测及其预报探索继“六五”地震前兆清理攻关、“七五”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以后,选择了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难点即地震短临预报阶段的前兆标志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地壳运动与蕴震系统的自组织及前兆场的有序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与地震预报有关的新概念和理论推断。地壳运动与蕴震系统是一个向目的环和目的点演进的自组织系统,有可能通过前兆场的减熵和有序演进来寻求这一系统的序参量。 通过对中国大陆二十年来的大尺度形变和泛形变慢变化的“低频动态前兆场”的研究、某些大地震前中尺度的“高频动态前兆场”的研究以及与岩石破裂实验变形前兆的对比,初步证实了本文所提出的概念和理论推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由于缺乏对地震孕育和发生机理的认识,地震前兆异常判别受到人们的认识水平、周围环境甚至心理因素的影响,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致在地震预报中出现诸多的怪异现象:地震前兆多是事后总结出来的;绝大多数异常之后没有地震发生;多数地震之前测不到前兆异常;前兆测值对近处地震无反应,但其异常与远处地震对应较好;前兆异常缺乏重现性;异常数量与台站多寡、震情紧张程度密切相关,等等。这些都说明,在地震科学的研究中,我们仍应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再逐步地实现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地震预测中定量计算的困难性,利用地震前兆异常高维数据特征,研究一种基于粒子群聚类算法的地震预报模型。该模型输入为条带、空区、短水准等14项异常指标数据,输出为震级分类。模型设定聚类平均距离为粒子群算法的评价函数,发掘分析地震前兆数据与地震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根据地震前兆数据预测地震震级,与传统聚类k-means算法模型相比,稳定性强,预报准确性更高。历史地震数据实例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充分利用了粒子群算法的高鲁棒性、高适应性和群体智能的协同策略,是改进地震预报效能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基于震例的前兆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海昆  苗青壮  吴琼  宋金 《地震学报》2009,31(3):245-259
依据《中国震例》(1966——1999收录的185次震例的2500多条地震活动及前兆异常资料,研究了各学科平均异常数量、空间分布范围、异常时间等统计特征及其与主震震级的关系.结果显示,地震学、形变、流体异常数量相对较多,且平均异常数量随震级增大有加速增长的趋势,前兆平均异常数量随震级的增加尤其明显.从地震学各方法来看,频次、空区、b值、条带等方法提供的异常数占总异常数量的1/2.前兆异常分布范围数倍于地震破裂尺度,形变、流体异常平均震中距随主震震级大体上呈线性增加.各类异常出现时间与未来主震震级定性正相关,即地震越大,出现的时间越早.研究结果还显示,当目标震级不高时(例如5——6级地震),现有预测方法及手段可能不足以提供年时间尺度的地震预测依据.同时,流体和电磁等前兆学科在3年地震大形势预测研究,甚至是在年度预测研究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可能也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大.本文较多震例的平均统计结果显示,随主震的临近,前兆异常空间分布向震中附近集中、收缩,同时异常数量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始于年尺度的中短期阶段而非更短时间的临震,同时本文亦未能够检测到前兆异常空间分布向外围明显的扩散过程.最后对《中国震例》前兆异常选取范围的合理性及对本文统计结果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