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地热田区多利用自流热水井开展地震地下流体物理化学多测项综合观测,但是随着各地地热资源的开发,很多观测井已经断流或即将断流,这使地下流体观测项目大幅减少,甚至全部停测,蒙受很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山东聊城聊古1井先后引进与开发了人工激发自流观测技术与潜水泵变频稳流抽水观测技术,实现了原有热水自流井的稳定出水,保持原有地下水化学观测项目,并新增井水位与井水温度观测,确保该井地震监测能力.这种技术的开发,性价比很高,且大大延长了观测井的观测寿命,是值得推广与应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姑咱台的YRY-4型四元件钻孔应变仪是2006年底安装的,至今仍在正常工作,已经有十多年的分钟值观测数据.姑咱台的这种观测的高质量,首先体现在连续性上,除仪器本身的耐久性外,认真有效的运维管理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种高质量观测的另一个特点是稳定性,十年来耦合系数保持稳定,说明观测系统的稳定.这种观测数据保持了良好的自洽性,作为四元件钻孔应变观测,这是一项关键指标.所有这些指标(连续性、稳定性和自洽性),说明了观测技术和产出数据的可靠性.根据这十多年的可靠观测数据,得到两个重要认识:一个是这种仪器可以观测长期的构造应变速率,改变了过去对钻孔应变观测频响性能的认识,有助于对现今构造运动特别是地震断层现今活动性的研究;另一个是汶川地震前观测到的异常变化得到进一步确认,这为地震前兆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个案.不仅如此,姑咱台还进行了这种钻孔应变仪的高频观测实验,采样率达到每秒100次,与摆式地震仪相同.结果表明,这种应变仪在高频端的观测表现非常好.这为地震波研究提供了新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说明这种钻孔应变观测是一个地球动力学的全频段观测技术.这种观测创造了一种可能性,就是将地震孕育以及发生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从趋势改变到蠕变,从慢地震到低频地震,从前震到主震,可以用这种四元件钻孔应变仪将所有各种变化全部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3.
多数井间地震走时层析成象法是将震源到接收器间的射线路径近似为直线,但这只有当研究区域速度变化较小时才有效.实际上许多地区都可观测到速度变化达到10—20%以上,引起显著的射线弯曲.虽然在研究井间成象问题时有人已考虑到这一非线性效应.但多数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提出一种二维射线追踪的迭代反演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野外实测数据. 本方法是先进行迭代射线追踪然后来修改速度模型.每次迭代都把在当前模型中经射线追踪计算得到的理论走时与观测走时之差通过线性方程组与未知的速度扰动联系起来,并通过阻尼最小二乘法求出用来修改模型的速度扰动.迭代一直进行到理论走时与观测资料拟合到给定误差,或走时拟合无法再改进时为止.理论模拟表明本方法经几次迭代后就可收敛到正确解. 利用这一方法处理了结晶岩地区的实测井间地震实验数据.地震波的频率范围是1—6.6 kHz,允许的分辨率为几米.得到的速度图象与其它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十分吻合.根据求解的速度模型计算出的马斯洛夫(Maslov)理论地震图与实际波形图相当一致,这也有力地验证了本反演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北京及其周围的天津、唐山、张家口地区,人口稠密,是历史上地震多发地区.对这一地区的地震监测,是国家地震局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这一地区已架设了一系列用于监测地震的观测网.北京台网是我国最密、观测条件最好的地震观测网,约有36个地震台,遍布在京、津、唐、张地区,可以直接监测北京地区1级以上的地震.除了直接观测地震外,作为与地震有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台网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炜  李宣瑚 《中国地震》1991,7(4):72-78
本文对我国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台网进行了详细介绍,这其中包括:1.建网过程、布网原则;2.水文地球化学地震观测点的布设特点及点位的条件与类型;3.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项目及测试仪器等。此外,还对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报地震的效能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钻孔应变台网记录的汶川地震前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前是否存在观测异常变化?这不仅是地震研究人员关心的问题,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的初步分析表明,汶川地震前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观测到异常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汶川地震震中附近100km范围内没有钻孔应变观测点.  相似文献   

7.
气温变化对唐山地震台跨断层形变观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热一弹性模型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唐山地震台及其周边地区在地表温度呈不同幅度的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对台站短基线观测的影响,并对由于地表温度变化产生的应变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温度差异造成的观测桩距离的年变化幅度达到2mm左右,这与目前台站观测数据的年变化幅度基本一致,表明台站观测数据包含了温度的重要影响.另外,台站各基线桩的位移序列相对于温度变化滞后了1 ~1.5个月的时间.同时发现,台站短基线各测段的实际观测数据存在着同步的趋势性变化,这不是稳定年变化的温度变化能解释的,因此这种趋势变化可能与局部应力场调整或者断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PPP在地震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学是一门观测科学,因此分布在地球上不同地方地震仪所观测、记录的地震数据是地震学这门学科开展研究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如何迅速有效地把地震数据从台站汇集到数据管理中心,以及高效率地从数据管理中心分流到搞研究的地震学家们的手中,它一直是测震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地震监测部门快速报出地震的参数用于社会的防震减灾服务,也关系到地震学家们利用地震数据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解放以前,我国只有南京北极阁一个地震台,今天已有460个大大小小的地震台分布全国.作为记者,我有幸采访了其中之一,国家地震局兰州地球物理观象台.兰州地球物理观象台始建于1953年,1954年正式用地震仪器观测,这是西北地区首次使用仪器记录地震.经过30年的变迁,这个台已从一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三日,内蒙丰镇发生了一次Ms5.8级地震,震后通过对震区周围群测点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多数手段如:地电、地磁、地应力、地下水等都有一定数量的异常与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中,广灵中学的磁偏角异常(图1),与这次地震的对应关系更为突出,这是多年来在磁偏角观测中比较少见的异常.因此,试图借助于这一异常并从震区岩石磁性的角度出发,对震磁关系的基础理论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