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韬  冯志生  祝涛  李鸿宇  王维  叶碧文 《地震》2018,38(2):137-144
统计分析了1962—2017年全球强震活动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过程的关系, 结果显示, 全球8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下降期的概率相对自然概率高出12%, 达到64%, 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 但7.5级和7.8级以上地震的统计结果没有显著性。 分区统计结果表明, 全球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在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上升期, 高于自然概率的强震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带中西段、 环太平洋地震带的琉球—菲律宾地区以及中国东部; 在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下降期, 高于自然概率的强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阿尔卑斯带中段(喜马拉雅弧)、 阿尔卑斯带东段(印尼岛弧海沟)以及中亚大陆地区。 分析认为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过程与全球区域地震活动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可能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引起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2.
近二百多年来的地球自转学科研究中,除岁差和章动的成因依据(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理论已经得到解决外,极移(包括长期极移)和日长(l.o.d)的变化问题一直还处在探讨和争论之中,尚遗留如下七个主要难题没有解决:1)极移是欧拉(Eular,1765)根据刚体自转的分析得出地球自转极相对地壳作周期为305天的摆动吗?2)极移周期的定量解释,钱德勒周期为什么不是单值的,约在425~440天之间变化?观测的极移轨迹运动周期为什么也不是单值的,而是在13.0~13.3个月之间变化?3)作为自由运动,钱德勒摆动最终将会逐渐衰减殆尽,为什么二百多年来的天文观测资料却未发现钱德勒振幅有任何渐自减弱的迹象,是什么因素在克服阻尼而维持这种运动呢?它的能量消耗到哪里去了?4)极移的成因机制是什么?5)极移与地震的关系?6)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7)长期极移的成因及其运动方向?宋贯一(1991,2006,2008,2012)依据大量的宏观事实,发现和证明了自然界还存在有与(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相对应的(光压)斥力相互作用.本文依据(光压)斥力相互作用理论去解析上述七个难题,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地球自转及其和地球物理现象的联系::Ⅱ.地极运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球自转运动包括岁差和章动,极移和日长的变化,极移指自转轴相对地壳的运动。其主要激发原因是地球上物质分布的变化。因而,对极移的观测和研究必然为全球性的地球物理现象提供着信息。  相似文献   

4.
本文计算了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与全球强震季节性频度曲线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与震级有关,並发现强震频度的纬度分布与离心力大小有关,从而可能找到地球自转触发地震的某些依据。並用地下水异常、激光锁相应变仪测到的地震前兆,分析了地球自转短周期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界中以倍九日为时间特征的现象很多,如地球自转中有9 d 周期,日月引潮力中有9 d 周期,地磁活动中有9 d 周期,天气韵律中的9 d 周期等等.因之强震发生时间可能被这些因素调制和触发,故亦带上倍九日期的时间特点.这对临震预报是有参考价值的.本文以甘肃及其附近地区强震的发生日期论证了倍九律的客观存在性.  相似文献   

6.
地震会改变地球的形状,引起内部物质的重新分布,从而导致地球的惯性张量产生变化.依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地球的自转将会发生变化.为了探究大地震对地球自转的影响,本文基于简正模和点源位错两种不同的理论,应用PREM地球模型,以2000年至今的10个8.3级以上的大地震为例,分别计算了地震发生后地球重力场的斯托克斯系数、地球的总惯性张量、地球扁率等的变化.讨论了简正模方法叠加的收敛性问题,并对震级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着重探究了深度变化对地球极移和日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地球模型下,利用简正模和位错两种理论计算的日长和极移的结果是一致的;简正模方法的收敛速度比较快,只需叠加3个左右的低频简正模就已经收敛;对于震级大于4.5级的地震,极移激发的方向出现在120°E~160°E的概率大一些;通常情况下,越深源的和震级较大的地震,极移激发的幅度和日长变化量越大.此外,在0~700 km深度区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极移激发的幅度和日长变化总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根据库仑静应力变化的概念,对青藏块体中部地区1997年11月8日玛尼7.9级地震及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不同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表明,玛尼地震造成了昆仑地震断层面上10^-3MPa量级的库仑应力增量,该变化仅使得昆仑地震的发生提前了最长10年左右,表明当前地壳应变能水平可能并不很低。对照20世纪初以来全球7级以上强震频度和强度演化特征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关系,认为地球自转幅度衰减、变化频率升高是近期强震活动的重要控制因素。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是地球自转持续加速阶段后期,青藏块体内部区域应力场逐渐强化,及玛尼地震应力触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9,39(1):126-135
利用川滇地区1962—2016年间发生的MS≥6.0地震资料,在去除余震的情况下,分析了其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川滇地区MS≥6.0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具有显著关系,对于不同震级范围的地震,其与不同周期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对于MS≥7.0的地震,有9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极值点前14天至后37天时间段内;对于6.0≤MS≤6.4的地震,有8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68小时至后30小时的时间段内;对于6.5≤MS≤6.9的地震,有87.5%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36小时至后64小时的时间段内。地震发生在特定时间段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川滇地区MS≥6.0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的关系都可以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个结果表明,在地球自转速率发生转折的期间容易触发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发生时间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极移的成因及其移动特征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发现:太阳辐射,地球自转与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陆地和海洋在地球表面南、北半球的不规则、不对称地理分布,及地球内部因〖ZZ(〗核外液体〖ZZ)〗形成的分层结构,构成了一套天然的能使地球产生自由章动的日、地间动量(能量)相耦合的物理机制.经研究,由该机制产生的极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极移轨迹的运动周期为13个月(0.92周/年),该周期由二个主要分量组成,一个为12个月(1周/年),另一个是14.1个月(0.85周/年,即钱德勒周期).(2)极移运动轨迹是是椭圆,短半轴(b)与长半轴(a)之比为0.86;扁率(a\|b/a)为1:7.1.(3)瞬时极移振幅|m|的变化:对1周/年项,|m|随太阳回归运动而变化,在二至点时最大,在二分点时最小,具有对称性;对0.85周/年项,|m|随太阳回归运动而变化,在夏至点最大,每年12月5日左右最小.(4)瞬时极移存在反向运动(由东向西).在1周/年项极移运动中,自转极的正、反方向运动振幅的贡献各占50%;在0.85周/年项的极移运动中,反向运动的时间仅有33天,约占正向运动时间的1/10,正向运动振幅的贡献占96%,反向运动振幅的贡献大约占4%.(5)若以国际极点(CIO)为原点,自转极相对CIO的位移运动轨迹必然落在偏向于CIO的西侧.(6)极移振幅将长期保持下去而不会衰减,原因是太阳辐射为自转轴受迫摆动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激发能源.  相似文献   

10.
详细讨论了地球自转变化的天文地球动力学效应。地球表面的任何方向的水平运动,在惯性空间中看来都是转动,由此产生的离心力矩是地壳极移运动的原因,极移使地球发生相应的形变,也是大规模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原因之一。此外,地球自转产生的Coriolis力是重力分异中的地球各圈层产生差异旋转运动的原因,地球的差异旋转是地球自转速率近十年变化、黄赤交角的非摄动长期变化以及近周日自由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运用Morlet小波分解方法检验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的显著周期,并分析太阳黑子数活动的趋势。运用太阳黑子和地球自转数据分析两者对华北地区中强地震的影响。结果显示,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与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水平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当太阳黑子相对数周期上升段与地球日长数据Demy小波三阶分解的18.6年周期波谷段叠加时,对华北地震活动的影响达到最大,存在触发区域内中强地震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地球自转参数变化引发大气、洋流变化,因此本文试图探索西太平洋气旋频数、强度与地球自转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日长月平均值与下一月气旋频数呈正比,章动月标准差与下一月气旋强度相关性较好;频数与强度极端年份的日长、章动逐日变化有显著差异,频数最大值年与最小值年对应的日长位相呈明显的反相,相位若接近同步,则大值年对应的日长明显大于小值年;频数极端年份4-6月章动的位相差异明显,7-9月章动幅度差异明显;强度极端年对应的前30天逐日日长呈非常显著的反相关系,x方向章动具有明显差异,大值年的x方向章动值均偏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地球看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对称弹性球体, 给出了地球以匀角速率旋转情况下产生的应力场的解析表达式, 计算了地球匀速自转时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应力, 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地球自转减速有利于汶川地震发生。 如果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起到了触发作用, 那么在震前震区或许会出现中小地震发生受到地球自转减速触发的现象。 分析表明, 从2006年起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地区ML≥2.7地震受到地球自转减速的触发,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钱德勒章动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贯一 《地震》1992,(4):37-47
本文从地球在太阳系内的自转和公转运行规律及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动量交换机制,来探讨地极的移动。为此,作者引出了光压矩和光压冲量矩的概念。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中,由于赤黄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北南半球陆地表面积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太阳光压的作用下,北南半球相对赤道产生不相等的光压矩,从而使原来平衡的以地心为支点的自转轴两端分别施加了周期性的外力,导致自转轴的晃动,产生极移。本文计算了(1)二分点(日)及二至点(日)地球北南半球相对赤道产生的较差光压冲量矩的大小,即极移的激发量级;(2)夏至点(日)和冬至点(日)地球北南半球相对赤道产生的光压矩及光压冲量矩呈反向变化,即极移振幅衰减和产生阻尼的原因;(3)从光压等效面积对称轴及光压冲量矩对称轴计算,钱德勒章动周期为435天左右。作者通过对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北南部分相对赤道产生的光压矩对比分析,认为理论上地极的长期漂移是存在的。按现代全球陆地表面积沿经线的分布格局,长期极移的运动方向大致是沿西经90°向北美移动。作者引用统计资料,为太阳活动在地球上产生相对赤道的光压矩导致极移的理论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5.
地球自转,极移与地壳形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所以地表任何方向的水平运动实际上都是转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矩是大陆离极运动的原因,由此而产生的极移使地球发生相应的形变。计算表明,极移是大规模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1966~1976年华北地震的时间特性及相关触发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黎凯武 《地震》2000,20(1):59-64
阐述了1966~1976年华北地震的时间特性及其相关触发因素--地球自转和引潮力。这是300年来华北地区发生的最强烈的一组地震,强震发生的时间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在年尺度上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季节性地球自转速度极在值或极小值时间点附近,即极点附近(或称极点时段),在月惊工上多数地震发生在朔望附近(或称朔望时段),在日尺度上半数地震发生在极大水平引潮力时刻附近。表明这些地震与地球自转和日月引潮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陈学忠  李艳娥  赵晓燕 《地震》2010,30(1):28-35
利用1900年以来全球MS≥7.0地震目录, 分析了全球强震随纬度分布特征, 得到的结果显示: 全球强震主要分布在35°S~65°N之间, 中心点在15°N附近, 而非以赤道为对称点的分布; 在0°~180°W之间的地震, 主要分布在45°S~15°N之间, 中心点在15°S附近; 在90°W~90°E之间的地震, 主要分布在40°S~40°N之间, 中心点在赤道附近; 在0°~180°E之间的地震, 主要分布在25°S~55°N之间, 中心点在15°N附近。 分析表明, 全球强震的纬度分布特征与潮汐引起的地球自转动能变化随纬度的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说明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动能有关。 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将引起不同质量的地球岩石圈块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非弹性碰撞),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引起地震的主要成因之一。 非弹性碰撞会造成块体动能的损失, 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就来自于所损失的动能。  相似文献   

18.
极移是指地球瞬时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运动而导致极点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发生缓慢变化的现象,是研究地球自转的一个重要的内容.LS+AR模型被认为是目前极移预报中最好的模型之一.通过对LS+AR模型的短期预报残差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发现相邻期的模型预报残差具有极高的相关性,由此提出利用上一期的模型预报残差和经验调节矩阵对下一期预报结果进行修正,从而建立了一种适用于极移预报的附加误差修正的LS+AR新模型.运用新模型进行了模拟预报,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提高极移的预报精度和可靠性均有帮助,采用新方法进行超短期和短期预报的精度均达到了目前国际最好的精度水平.  相似文献   

19.
张愈  张慧雯 《地震学刊》2000,20(3):51-54
地球自转不规则变化的加速段与苏皖及附近地区中强地震的相关性较好,用周期图分析的拟合曲线外推至2020年,可见这次地球自转不规则变化加速段将持续到2004年左右。因此,苏皖及其附近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持续到2004~2005年左右。根据美国NEOS提供的数据。目前地球自转确在加速段。  相似文献   

20.
华南强震相关背景的一些环境因子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华南强震与太阳黑子、月相、地球自转和宇宙线GLE事件的关系,发现华南强震在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中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峰段和谷段,这两段占76%,其中谷段占40~50%;由月相分布表明.阴历月份的初四和初十前后,是强震易发生时段,较之其它时段高3倍;此外.文中还给出华南强震与地球自转日长变化,宇宙线CLE事件等相关分析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