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米拉山区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米拉山区域土壤常规营养变化情况。该区域位于冈底斯山脉东段,巨大的高差、复杂多样的地势结构与地貌作用过程,以及极为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植被分布等,决定了本区域土壤形成过程的多样化和鲜明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点。按垂直高程变化每100m设一采样点采集各剖面层土样样品,分析其常规营养组成。结果显示:米拉山东坡土壤显弱酸性,西坡土壤从米拉山口至拉萨由弱酸性递变至弱碱性;有机质从林芝八一镇至米拉山口而至拉萨市呈现递减规律变化,而且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全氮东坡A层高于西坡,B、C两层变化不明显,速效态氮东西坡剖面层次性变化分明,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增,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减;全磷含量A层高于B、C层,东坡剖面层次性变化较西坡显著,有效磷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减,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增;研究区土壤中钾素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晚更新世以来西藏古人类迁移与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建林  熊伟 《地理学报》2004,59(2):174-182
根据西藏地区50 KaBP以来18处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资料,整理西藏旧石器中期以来石陶文化的特征,提出了一个“晚更新世以来西藏古人类三次迁移”假说,即五万年以来西藏古文化发生过三次迁移与融合:第一次,50KaBP~10KaBP,居住在藏南定日苏热一带的旧石器古人类向藏北迁移与扩展,形成了藏北旧石器与中石器文化区;第二次,6 KaBP~3.6 KaBP,居住在藏北申扎、双湖一带的中石器古人类沿唐古拉山南麓向东迁移,形成了新石器早期著名的昌都卡若文化,而生活于普兰霍尔的中石器古人类则沿雅鲁藏布江流域向东迁移,形成了林芝文化;第三次,3 KaBP~2.2 KaBP,居住于昌都和林芝的古人类向拉萨和山南一带迁移,促进了藏南新石器晚期文化的繁荣和以雅隆为主的藏文明的兴起,气候变化是这三次文化变迁的主因。  相似文献   

3.
崔准 《地理教学》2011,(22):36-38
盛夏,神秘西藏的诱惑和北京难熬的暑热所构成的一拉一推之力促成我们一家的西藏游。我是一位十几年前有过一次青藏游的中学女地理教师。我的此行处处是在享受着地理,并不时地“考问”着地理,自然乐在其中。我们西藏游精选了拉萨、纳木错、林芝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  相似文献   

4.
西藏上层反动分子于1959年3月19日夜间指令叛乱武装向驻拉萨的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机关、单位发动大规模进攻约6小时后,解放军在遭到猛烈枪炮射击、一再广播喊话警告仍然无效的忍无可忍情况下,被迫于3月20日上午10时开始反击。当时,驻拉萨的解放军,除机关人员外,能够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河型转化现象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河以其高含沙水流以及下游河道的高沉积速率而著称于世。迄今的研究, 主要针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的 侵蚀、水文泥沙和河床演变方面的研究, 而对黄河流域主支流发生河型转化的现象关注不够。在黄河的不同河段, 河型的变化频繁, 类型多样, 现象复杂, 是研究者不可回避的科学问题。本文选取黄河上游第一弯的玛曲河段、黄河 上游末段托克托附近河段及黄河下游高村上下河段来研究河型转化的形式及影响因素。玛曲河段沿流向发生网状 河型→弯曲河型→辫状河型的转化现象, 该系列转化呈现出由极稳定河型向极不稳定河型的转化, 这与世界上通 常可以观察到的沿流向不稳定河型向稳定河型转化的情况完全相反。这主要受到地壳的抬升、上下峡谷卡口、水动 力特征、边界沉积物特征及植被的区域分布等因素的控制。托克托附近沿流向发生了弯曲河型→顺直河型转化的 现象, 这是较稳定河型向极稳定河型的转化, 主要受到边界沉积物、水动力等因素的控制。高村上下河段沿流向发 生的辫状河型→弯曲河型转化的现象, 是由极不稳定河型向较稳定河型转化的现象, 河道边界沉积物及水动力是 其主要控制因素, 人工大堤只是限制了河道摆动的最大幅度, 对河型的性质影响不大, 但其上游河段修筑的水库导 致下泻的水流在辫状河段的侵蚀能力增强而使其边界沉积物粗化, 并将泥质物大量沉积在弯曲河段, 客观上促进 了河型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圣地拉萨──西藏见闻之一吕志贵波音737飞机象只翩翩的大鸟,稳稳地停在贡嘎机场,渴慕已久的拉萨终于到了。到西藏青年报援藏的我迅速地从机舱里钻出,啊,蔚蓝的天空清澈得如同水洗一般,几朵蓬松、柔软的云团在蓝汪汪的“水”里飘呀飘,连白白的云彩丝儿都看得清清...  相似文献   

7.
陈浩  李勇 《山地学报》2019,(2):206-213
前人对北川湔江袭夺湾位置的争议引发了对古湔江流向演化模式的争议。通过对断裂构造的水系响应方式的研究并辅以河流地貌证据,表明湔江的流向演化经历了银屏口分水岭迁移的主动袭夺过程和新构造运动造成湔江改道的被动袭夺过程,都坝河与通口河近似直角的交汇端应为袭夺湾的准确位置。具体来说,沿断裂发育的古都坝河在曲山镇附近首先注入古湔江,通口河溯源侵蚀切穿银屏口分水岭,古都坝河上游河段被通口河袭夺后改道注入通口河,古都坝河下游河段成为断头河。随后,因构造隆升而南流受阻的古湔江在曲山镇附近改道,水流沿已成断头河的古都坝河下段河道注入通口河。计算表明,北川湔江由古流向向现代流向转变的时期大致为距今 970ka的早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8.
民丰县境吐浪哈吉河上游东南向的“帕西木”(又称大麻扎),有众多的古迹显示,推断这里应是《汉书·西域传》中所记载的戌卢古国。沿吐浪哈吉河主流向西南继行,是昆仑山与藏北高原相连的古通道之一。这些道路的研究,是揭示昆仑古城存在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9.
王彦君  吴保生  申冠卿 《地理学报》2019,74(11):2411-2427
基于黄河下游1986-2015年的水沙和沿程实测大断面数据等资料,统计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行前后下游主槽断面形态参数(河宽、水深、河相系数)的调整过程。结果表明:1986-1999年小浪底运行前主槽持续淤积萎缩,主槽河宽和水深均减小,河宽与水深调整强度高村以上段河宽大于水深、断面河相系数明显减小,高村以下段河宽小于水深、河相系数小幅增加;2000-2015年小浪底水库运行后主槽持续冲刷,主槽河宽和水深增加,沿程各段水深调整强度均大于河宽,河相系数减小;各段断面形态调整方式淤积期表现为艾山以上游荡段和过渡段既有横向萎缩又有垂向淤高、艾山以下弯曲段以垂向淤高为主,冲刷期游荡段和过渡段为横向展宽和垂向冲深、弯曲段以垂向冲深为主;河宽淤积期减小速率明显大于冲刷期增加速率,水深淤积期减小速率略小于冲刷期增加速率,经过一轮淤积和冲刷后,断面形态向窄深方向发展;主槽断面形态调整规律与水沙条件密切相关,断面河相系数除游荡段淤积期与流量呈正相关、与含沙量呈负相关外,游荡段冲刷期、过渡段和弯曲段淤积与冲刷不同阶段,河相系数与流量呈负相关,与含沙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流域土地沙漠化状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一江两河流域(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是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人口和耕地都占西藏自治区的一半以上。西藏重要的城市, 如拉萨、曲水、日喀则和江孜等, 都在这一流域之内。  相似文献   

11.
《地理教学》1997,(4):47-47
目前,公路和航空是西藏的主要运输渠道,面四川成都至拉萨的川藏公路的运转,常常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受阻。  相似文献   

12.
她的长度“堪与长城相媲美”,她穿越的海拔高度比此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秘鲁跨越安第斯山脉的铁路要高200多米,她跨越昆仑山、唐古拉山,通过550公里的多年冻土层和大片“生命禁区",打破了前人关于昆仑山脉不可逾越的断言。为了寻找世界最纯洁的地点,我们登上了“天梯”,开始了全长1142公里,最高点海拔达到了5072米的青藏铁路(东路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的体验之旅。  相似文献   

13.
根据西藏尼洋河地区土地资源特征、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方向、途径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来吧来吧我们一起回拉萨,回到我们阔别已经很久的家——郑钧歌曲《回到拉萨》青藏铁路的终点是拉萨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它全年无雾,光照充足,有“日光城”之称。我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拉萨的强烈刺眼的阳光,晒得人热热的。贡嘎机场离拉萨还有150公里。坐在汽车上,还没有高原的不适应感,向左望,蓝蓝的天空下是光秃秃的山,山前是淡蓝色的雅鲁藏布江。江边的滩上种着树和灌木。树叶是  相似文献   

15.
第四纪构造运动对喀喇昆仑山北坡山地第四纪地质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使本区褶皱回返,进入大陆发展阶段,而形成一系列北西西向构造,奠定了本区地貌发育基本格局。第四纪期间,本区的主干断裂-康西瓦断裂再度复活,中-新生代地层褶皱,错断,沿断裂裂隙喷发的火山岩,穿透了河漫难阶地。山体剧裂的差异抬升,致使本区东西、西两部地貌形态变异很大。主干河流沿断裂活动强烈下蚀,呈直线性伸展,与沿主河新生的次一级张性断裂构成梳状水系。反映山地间歇性上升特点的河谷阶地,在两岸的阶地级数,分布高度上很不一致,显示了构造运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条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北麓(青海境内),源头分为札曲和昂曲两条河。札曲、昂曲在西藏昌都汇合后称澜沧江。澜沧江也是一条国际河流,流经中国的青海、西藏和云南,在流出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后称湄公河;它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除中国外,还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海,全长4880km,是世界第六大河,亚洲第二大河。  相似文献   

17.
拉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除多  张镱锂  郑度 《地理研究》2005,24(6):869-877
根据西藏拉萨地区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个时点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分析了未来20年内拉萨地区的土地利用情景变化,并与90年代制定的拉萨地区土地利用规划面积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1)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广泛的是牧草地。变化方向主要由牧草地向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及水域转变,其中变成林地的面积最大,为2338.25hm2(占变化面积的94.093%);2)拉萨地区未来20年中土地利用类型发展趋势是耕地、牧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林地、园地和居民点面积将进一步增加;3)土地利用规划面积与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结果比较吻合,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对制定该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由于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受到众多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未来土地利用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内大型工程项目及其他人类活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概率会发生变化,使得基于马尔科夫过程模型预测的精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西藏色季拉山水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国辉  黄界 《山地学报》2001,19(5):478-480
色季拉山林区是西藏主要的林区之一,生态环境特殊。采用定位观测和小集水区技术研究分析了西藏色季拉山降雨、穿透水、树杆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山涧溪流与尼洋河流水的各种化学物质及迁移特征。为研究西藏主要的环境变化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西藏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发展落后,但在新的时期,它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和来自多方面的动力;文章详细分析了这些因素对西藏城镇发展的积极影响及今后发展中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今后城镇发展中应壮大核心城市拉萨及副中心城市日喀则的综合实力,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应以县城和边贸口岸为主,并重视农牧区的合理集聚。  相似文献   

20.
西藏帕隆藏布河谷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蒋忠信 《地理研究》2002,21(4):195-503
西藏帕隆藏布河谷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 ,因谷坡坡向的水热条件差异而导致坡向差异 ,因地貌发育和形态的沿程分异显现沿程差异 ,因其促发条件的差异又显现灾种差异。采用有序样品最优分割和方差分析等定量方法 ,揭示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差异性分布规律 :全河段可分为上游峡谷泥石流密集段 ,中游宽谷泥石流及崩塌滑坡较密集段 ,和下游、拉月曲峡谷崩塌滑坡、泥石流极密集段 ;北岸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比南岸数量多、规模大 ;崩塌滑坡有向下游增大增多之趋势。进而对道路平面选线原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