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7-08-09从西藏色季拉(也称色齐拉)山采集不同植被、不同海拔的土样,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研究了色季拉山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组成、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以及部分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借以研究色季拉山土壤放线菌的生态分布及其活性.结果表明:①色季拉山土壤放线菌的数量表现为从山脚至山顶呈现低高低的分布现象,中温菌数量多于低温菌.②色季拉山土壤放线菌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随土壤pH值的升高菌数增加,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少.③土壤放线菌的组成较复杂,共分离到7个属的放线菌,以链霉菌属为主,其次为诺卡氏菌属、束丝放线菌属和链异壁菌属.④土壤放线菌组成的复杂程度随植被的丰富度变化而变化,植被越丰富,放线菌的组成越复杂.⑤链霉菌的组成较复杂,共分离到12个类群,以白孢类群为主,其次为灰褐类群和金色类群.⑥色季拉山土壤放线菌分别有50%和60%的菌株能利用纤维素和明胶,40%的菌株能产生凝乳酶,这些放线菌水解淀粉的能力弱.⑦从拮抗性结果来看,参试菌对细菌的拮抗性强于对真菌的拮抗性,对G 菌的拮抗性强于对G-菌的拮抗性.  相似文献   

2.
西藏色季拉山土壤的性状与垂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季拉山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西藏主要林区之一。由于气候和森林的垂直变化,其山体土壤类型的垂直带谱较为明显,基带为山地棕壤,往上依次为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黑毡土、棕毡土)、高山草甸土(草毡土)和高山寒漠土,并且东西坡呈对称分布。在分析了各类土壤的特征之后,讨论了土壤质地、有机质与养分、pH值、交换性能及化学组成的垂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流域水文过程产生的影响,分析城镇化流域的径流变化对于水资源管理保护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乌兰木伦河流域1997-2015年的水文气象、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数据,以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改进的Mann-Kendall检验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从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了流域径流、城镇化、气候和社会经济的变化趋势,揭示了气候、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过程对于流域径流的影响,发现了研究区年、季尺度下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建立与不同时间尺度径流的映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市快速城镇化影响下,研究区径流深呈现下降趋势,在2005年出现拐点变化; 2005年之后的平均径流深小于之前的平均径流深;降水、蒸发、气温等气候因素没有显著变化趋势,但城镇化面积、GDP和人口明显增加,城镇化为2005年后研究区径流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城镇化对于枯水季径流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福建河川径流年内不均匀系数分布规律的研究陈祥官(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建省河川径流的主要特点是:径流丰富而年内分配不匀。径流丰富可以用年径流量多少生米来表示,但年内分配不匀情况到目前为止,主要是以多年平均季(或月)径流量占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百分数...  相似文献   

5.
低温事件的加剧可能是限制高山林线向更高海拔爬升的一个关键原因,然而有关高海拔地区不同海拔、不同植被覆盖下的低温事件分布特征的研究十分缺乏。通过对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线过渡带同一坡面不同海拔森林和灌丛冠层温度和土壤温度的监测,并基于冠层温度和土壤温度计算植物的生长季长度,分析生长季期间低温事件在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的分异特征,得到如下结果:1.土壤温度定义的生长季比冠层温度定义的生长季滞后近一个月,且对于亚高山森林和林线,冠层温度定义的生长季长度明显大于土壤温度定义的生长季长度。2.无论以哪种方法定义生长季,期间出现的低温事件均表现为高山杜鹃灌丛亚高山针叶林和林线,前者低温事件出现频率达后者的2~4倍,且总体而言高山杜鹃灌丛中低温事件的强度更大,持续时间相对更长。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杜鹃灌丛存在更多的低温事件,而且随海拔增加,其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不断加剧,这可能直接限制了乔木树种幼苗在林线之上低矮灌丛中的存活和生长,进而限制了林线乔木树种向更高海拔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作为叶经济学谱系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叶寿命是植物为了获得最大化光合碳收获的重要适应策略。由于很难鉴别越冬芽鳞痕以及区别不同叶龄叶片,鲜有研究关注柏科物种的叶寿命,使得我们对该类群的叶经济学谱系研究缺乏了解。基于此,我们对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不同海拔、不同冠层高度的方枝柏叶寿命和单位重量的叶氮含量(N;)开展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方枝柏平均叶寿命约为4.2±1.2年,总体上不同海拔间叶寿命差异不明显。随树冠高度的垂直变化,叶寿命总体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随叶寿命的增加,N;呈现降低趋势。进一步分析了叶寿命与对应绿色小枝长度的关系,发现二者关系不显著或解释度极低,表明小枝长度不能很好地预测叶寿命的变化。总的来说,在高山林线以及邻近的亚高山地区,海拔和冠高的变化对方枝柏叶寿命的影响较小,而叶寿命与叶氮含量的关系符合叶的经济学法则。  相似文献   

7.
基于祁连山西段老虎沟流域断面的径流数据与大本营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冰川区径流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多元指数非线性回归方程对径流进行重建以弥补缺失径流,此外,对冰川区径流的年际、季节、日尺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冰川区径流量与气温的相关性最高0.86,其次是水汽压(0.81)、相对湿度(0.46)、降水量(0.27),径流受气温影响最大。(2)21世纪观测资料显示日平均径流量为2.10 m3·s-1,较20世纪50年代末的1.65 m3·s-1有所增加,主要因消融季气温上升0.75℃所致,强消融期(7、8月)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消融期初(5、6月)和末(9月)年际变化较小。消融季5—9月产流占比分别为5.3%、16.1%、37.3%、35.1%、6.2%。(3)多元指数非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模拟日径流量(纳什效率系数平均为0.70),补充缺失径流后,对于径流的日变化,消融期初和末日变化较小,而强消融期径流的日变化较大。对于径流的时滞效应,老虎沟流域消融季各月径流...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影响植物物种地理分布,研究不同气候情景下物种的地理分布有助于物种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为准确了解西藏沙棘(Hippophae thibetana)种植适宜生境,本研究收集了118个西藏沙棘种群分布点、19个气候因子和3个地形因子数据,利用MaxEnt(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平台模拟了当前气候情景下西藏沙棘的适宜生境,探讨影响其生长的主导因子及阈值,并对其在4种不同气候情景下2041—2060年和2061—2080年的适宜生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当前西藏沙棘高适宜生境和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33.32万km~2和51.65万km~2,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集中在西藏、四川、青海和甘肃;(2)影响西藏沙棘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是海拔、最湿季降水量、最冷季平均温度,其中各因子的适宜生长阈值分别为:海拔2 500—4 800 m,最湿季降水量200—420 mm,最冷季平均温度-12—0℃;(3)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西藏沙棘的高适宜生境、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面积均出现缩减。该研究有助于西藏沙棘的野生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1个气象站1971~2014年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Morlet小波分析、克里金插值法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极端气温的年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极端高温天气和生物生长季天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呈显著增多趋势,极端低温天气呈显著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所有站点极端高温天气和生物生长季天数呈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天气呈下降趋势,但空间差异明显。极端低温天气主要受27、18、11、7 a时间尺度周期影响。极端高温天气28 a左右周期振荡最为强烈,视为第一主周期,对极端高温天气影响最为显著,在2018年以后的大约8 a间(2019~2026年)极端高温天气可能会更加频繁。生物生长季受28 a时间尺度周期影响,且在2015~2022年生物生长季天数增长处于偏大期。  相似文献   

10.
巴木措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巴木措,又名布喀池,意为勇士湖,亦称巴木错。位于西藏那曲地区班戈县域内,西距西藏第一大咸水湖色林错120公里,南距西藏第二大咸水湖纳木错35公里。湖面海拔4 555米,面积约185平方公里,湖区年均降水量300~4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0~2℃,是班戈县内较大的咸水湖之一,常年有卡莫曲、桑曲、拉青曲康、白桑桑曲等多条地表径流补给,湖中生长有高原裸鲤、温泉裸裂尻鱼等,湖周为高寒牧场。湖水随着阳光的强度和角度的变化,而在一日内呈现多种色彩的视觉转换,时而幽蓝深邃,  相似文献   

11.
西藏米拉山区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米拉山区域土壤常规营养变化情况。该区域位于冈底斯山脉东段,巨大的高差、复杂多样的地势结构与地貌作用过程,以及极为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植被分布等,决定了本区域土壤形成过程的多样化和鲜明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点。按垂直高程变化每100m设一采样点采集各剖面层土样样品,分析其常规营养组成。结果显示:米拉山东坡土壤显弱酸性,西坡土壤从米拉山口至拉萨由弱酸性递变至弱碱性;有机质从林芝八一镇至米拉山口而至拉萨市呈现递减规律变化,而且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全氮东坡A层高于西坡,B、C两层变化不明显,速效态氮东西坡剖面层次性变化分明,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增,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减;全磷含量A层高于B、C层,东坡剖面层次性变化较西坡显著,有效磷从八一镇至米拉山口递减,从米拉山口至拉萨递增;研究区土壤中钾素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云南东北部拱王山末次冰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The Gongwang mountains constitute one of the few high m ountains of irrefutable late Pleistocene glaciation in eastern China. This area is one of the m ost extensively studied Quaternary geologicallocationsin eastern China and the interpret…  相似文献   

13.
Late Pleistocene glaciation was restricted to only a few high mountains in eastern China. The Gongwang mountains constitute one of the typical places once glaciated. Geomorphic mapping of the area and the TL dating provides evidence for at least four distinct glaciations. YJT-I glacial advance occurred about 100 ka BP and two TL absolute ages (101,100 ±7780 a BP; 104,000±8300 a BP) indicate this advance happened during the Penultimale Glaciation. The early stage glacial advance (YJT-II advance)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occurred about 40,920±3400 a BP.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advance (YJT-III advance) about 18-25 ka BP, which sustained by two TL ages (18,230 ±1420 a BP; 25,420 ±2110 a BP). The Penultimale and the early stage glaciations were more extensive and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and the late-glacial period (YJT-IV advance, 10 ka BP) were progressively less extensive. Correlated with the other mountains in eastern China, these glacial advances in the Gongwang mountains just like the advances in the western part such as Diancang mountains, Yulong mountains of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glacier series are more complete than the adjacent mid-latitude regions such as Taibai mountain and Taiwan mountains and are roughly representative of climate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cycle in Yunnan Province.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山系、断层系与水系的空间维数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华  蔡运龙  王建 《山地学报》2003,21(3):311-317
根据分形理论,应用网格法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大陆山系、断层系与水系的空间分形结构,并计算出中国大陆以及三大自然区山系、断层系与水系的空间维数,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山系、断层系与水系空间维数在三大自然区的变化情况。得出的基本结论为:(1)中国大陆山系、断层系与水系的空间分形结构是客观存在的;(2)中国大陆山系的空间维数值为1.1513,中国大陆断层系的空间维数值为1.2507,中国大陆水系的空间维数值为1.4169;(3)在三大自然区中,山系、断层系空间维数值均以青藏高原区相对为最大,而以西北干旱区相对为最小,山系与断层系空间维数值的变化在空间上有着一致的对应关系,山系空间维数值较大,则断层系空间维数值亦较大,而水系空间维数值的大小依次为东部季风区水系、青藏高原区水系与西北干旱区水系;(4)中国大陆山系、断层系空间维数响应的关系为DF=0.6884DM 0.4446(式中:DM为山系的空间维数,DF为断层系的空间维数)。该式不仅为山系、断层系关系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而且还为山系、断层系内在密切关系的证实提供了全新的分形理论的证据;(5)整个中国大陆山系、断层系与水系的空间维数值并不等于三大自然区相应要素空间级数值的简单加和平均值;(6)进行山系等地貌现象的分形研究,应遵循相同的分维计算方法,否则将失去进行分维数横纵向比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名山的历史保护与启示——以中华五岳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超  陈耀华 《地理研究》2011,30(2):372-384
中国山岳的开发历史悠久,中国名山在当前多作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其中部分还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历经数千年仍能较好得到保留,对其认识和保护的历史经验值得探究.五岳作为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的代表性名山,开发利用和保护历史悠久,是研究中国名山历史保护的良好范例.通过对五岳的文献资料与历史遗迹的研究发现,古人...  相似文献   

16.
兰州南北两山植被恢复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克昌  屈连宝 《中国沙漠》2006,26(3):493-497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最西端、降水量仅320 mm,但蒸发量1 500 mm,干旱是植被恢复建设的制约因子。如何利用南北两山的地形和黄河流经兰州的天然优势,利用当地的降水和适当的补充灌溉,恢复南北两山植被,是个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在分析兰州市南北两山植被恢复的历史、经验教训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南北两山植被建设的策略。提出在遵从植被与气候耦合的生物地带性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以乡土植物,配合雨水集流等补充灌溉,创造斑块状乔灌木植被,是实现该地区的植被恢复、重建和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Relict marginal moraines are commonly used landforms in palaeoglaciological reconstructions. In the Swedish mou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relict marginal moraines of variable morphology and origin occur. In this study, we have mapped 234 relict marginal moraines distributed all along the Swedish mountains and classified them into four morphological classes: cirque‐and‐valley moraines, valley‐side moraines, complex moraines and cross‐valley moraines. Of these, 46 moraines have been reclassified or are here mapped for the first time. A vast majority of the relict moraines are shown to have formed during deglaciation of an ice‐sheet, rather than by local mountain glaciers as suggested in earlier studies. The relict marginal moraines generally indicate that deglaciation throughout the mountains was characterised by a retreating ice‐sheet, successively damming glacial lakes, and downwasting around mountains. The general lack of moraines indicating valley and cirque glaciers during deglaciation suggests that climatic conditions were unfavourable for local glaciation during the last phase of the Weichselian. This interpretation contrasts with some earlier studies that have reconstructed the formation of local glaciers in the higher parts of the Swedish mountains during deglaciation.  相似文献   

18.
田连权  田丁 《山地学报》2007,25(6):753-758
地壳表面演变全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即环境演化、生态演化和人类社会全球化阶段。首次从这一角度分析山地科学研究的内容,确立了环境山地、生态山地和人文山地研究层次性体系,并提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宜重视山地层次性研究与开发、山地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协调性发展,使山地成为优势态的人文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高山增水效应及其水资源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丁贤荣 《山地学报》2003,21(6):681-685
根据高山上云、雾、雨、雪、径流等水资源丰富现象,分析了高山冰川、植被、地形等与汽-水作用关系,提出高山增水效应概念和高山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新思路。高大山体及其造成的垂向对流、高山冰川和高山植被共同作用形成了高山增水效应,并形成良性增水系统。山体愈高大,增水效应愈明显。对内陆干旱地区开发利用更多的高山水资源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山地土地利用方向的自组织学习联想神经树判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洪伟  吴承祯 《山地学报》2000,18(6):554-558
以福建省南平市东坑乡山土地利用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将土地利用方向划分为5种类型,提出运用自组织学习联想神经树判别山地利用方向,学习样本正确判别率很高,根据建立的自组织学习联想神经树模型对山地利用方向进行了逐一评价,评价结构与基本一致,研究表明,该方程性能良好,可望成为山地土地利用方向判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