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映葵  曹建劲  陈杰  易杰 《岩石学报》2017,33(3):831-842
为探讨上升气流微粒与深部隐伏矿体之间关系,在广西清明山铜镍硫化物矿床上方土壤中采集上升气流微粒,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微粒的形貌、大小、聚合状态、化学组分及结构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粒主要由Cu、Co、Zn、Fe、Ca、Si、S等元素组成,其中成矿元素Cu、Co以自然Cu-Fe-Co、Zn-Fe-Co及Fe-Co合金微粒的形式存在,其余如Fe、Ca、Si、S等元素则以氢氧化物、氧化物及碳酸盐微粒形式存在。微粒可分为微粒聚合体及单个微粒,微粒的大小为50~500nm,微粒的形状多为不规则状、近椭圆形、近球状、水滴状和近长方体等。微粒中高含量的Cu、Co、Zn来源于深部隐伏矿体,含Fe、S微粒来源于矿床中金属硫化物矿物。此外,高价态的微粒组分指示微粒处于相对氧化的环境。清明山铜镍硫化物矿床的上升气流微粒组分与矿床矿物组分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性,本研究为隐伏铜镍硫化物矿床提供了新的找矿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张家山铁矿床矿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蚀变特征、矿石的矿物组合、化学组分等地质特征及成因的分析研究,认为张家山铁矿床应属风化淋滤型铁矿床,其原生矿床为铁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并厘定了该地区铁矿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3.
皇城山银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热液期和表生氧化期。热液期经历了三个成矿阶段:黄铁矿-硅化阶段、多金属硫化物-硅化阶段和角砾岩化阶段。主成矿阶段为多金属硫化物-硅化阶段,热液作用表现为早期石英在碱性热液作用下溶解和金属硫化物沉淀,随后的温度降低和循环地下水的加入最终SiO2因过饱和而沉淀。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为低温、低盐度的酸性环境;矿化程度与火山岩的酸性程度成正比。矿床具以强硅化带为中心向外依次发育高级泥化带(高岭石+石英)和泥化带(蒙脱石+石英)的蚀变分带,与矿化有关的为中期硅化,银及多金属硫化物矿化限于强硅化蚀变带内。从矿石矿物的组合、标型、组构及矿床蚀变分带特征判断,皇城山银矿床具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的高硫型矿床典型特征,属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紫金山Cu-Au矿床是我国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具有“上金下铜”的矿化分带特点,金矿主要产于潜水面以上的氧化带中,铜矿则主要分布于潜水面以下的原生带中,本文通过手标本、光学显微镜、XRD、FE-SEM以及EPMA等对金矿体中矿物和蚀变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矿体中地开石在多个蚀变过程都有产出,3种不同结构地开石的主要成分(Al2O3和SiO2)差异可能与矿物产出环境、结晶程度、粒径大小和晚期热液影响等有关。通过EPMA分析发现该金矿体内的绿泥石以铁斜绿泥石为主,平均结晶温度为166℃,并由镁铁质矿物在还原环境蚀变而成。绢云母和明矾石中w(K2O)含量略低于理论值,这可能与晚期大气降水淋滤有关。载金矿物褐铁矿由以针铁矿、赤铁矿、石英和磁铁矿组成,以胶状结构为主,褐铁矿主要成分w(Fe2O3)变化则可能是内部的含水矿物发生脱水导致。早期热液阶段形成大量低品位含Au的金属硫化物,而晚期则通过氧化淋滤对金进行二次富集,最终在表生氧化带中形成大储量的...  相似文献   

5.
舒树兰  李彬  陈林 《西北地质》2015,(1):137-144
督冷沟铜钴矿床位于近东西向东昆仑构造带东段,其形成于晚古生代岛弧环境,成矿地质作用非常复杂,绿泥绢云母千枚岩为主要赋矿地层,构造变形使矿质运移、富集。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矿物共生关系、矿石矿物结构构造特征以及矿物生成顺序,可将成矿过程划分为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期、构造变形叠加改造成矿期和表生期。形成的矿石有氧化矿石、硫化矿石及两者混合的混合矿石。通过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分析表明,成矿物质来源最合理的解释是热液流体与围岩发生水-岩交换,应为多源。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与现代大洋中脊喷流热水沉积的含金属沉积物及其热液稀土元素特征相似,但又有不同,反映了矿石的形成过程较复杂,可能经历了后期的富集改造。  相似文献   

6.
铜同位素在矿床学中的应用:认识与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甘肃西峰剖面黄土样品的铜同位素组成测定基础上,讨论了地壳的平均铜同位素组成.根据铜同位素在不同储库、不同类型矿床和不同矿物中的分布特征,认为铜同位素可以用来指示成矿温度、源区变化、流体出溶过程、矿化过程和次生富集过程等与成矿作用相关的信息.具体表现在:低温环境下形成的矿物比高温环境下形成的矿物具有更大的铜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流体出溶过程中,铜同位素会发生分馏,早期出溶的流体富集铜的轻同位素,晚期出溶的流体富集铜的重同位素;同一矿化集中区内,根据同类型矿床间的铜同位素分布特征可以判别出其是否为同一矿化事件的产物;热液萃取源区铜的过程中,铜的重同位素优先从源区中淋滤出来.此外,在成矿体系中,淋滤帽富集轻同位素的特征可能暗示其下部存在铜矿化富集带.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会泽五星铅锌矿区的岩溶型富锌矿床作了矿床特征的总结和矿床成因的探讨,总结了矿石的矿物组分、结构构造,矿体赋存于岩溶中的形态,矿体的围岩,矿床的构造条件、容矿条件等,并据此来探讨矿床的成因,认为是一种由地下水淋滤作用形成的表生矿床。表现在:矿物组成简单;具有典型的次生沉积结构构造;近地表的浅成产出,反映它是具有开放性的强氧化环境中的产物;它的发育受控于岩溶并与氧化侵蚀速度有关。分析其形成阶段,先是形成岩溶并继之形成坍塌角砾;然后是岩溶四周的化学风化增强,形成“风化细砂”;最后是化学风化含矿溶液在岩溶中不断浓集而形成矿石。这类矿床具有埋藏浅、易采、品位高、可直接入炉冶炼等优点。注意研究和寻找这类矿床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Sullivan矿床是世界上最典型的SEDEX型Pb-Zn-Ag矿床。对该矿床中产出的几个特征矿物,如硼矿物电气石,富氯的方柱石和黑云母,富钡的钾长石和白云母,及富锰的石榴子石、绿泥石、碳酸盐和钛铁矿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些矿物的存在反映了该矿床产出的物理化学环境。提出成矿流体可能淋滤了深部存在的非海相蒸发岩层,层状硫化物矿石可能形成于海底高盐度热卤水池中。  相似文献   

9.
绿松石玉是主要由含水的铜铝磷酸盐矿物-绿松石组成的一种珍贵玉石,在珠宝市场上深受消费者青睐。本文通过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激光拉曼光谱测试技术对产自蒙古国某地的绿松石玉样品的矿物组成、成因及拉曼光谱进行分析研究,推断了该地绿松石玉样品的矿床成因类型,以期为今后优质绿松石玉的找矿勘查提供相关参考资料。结果显示:蒙古国绿松石玉由主要矿物绿松石和次要矿物石英、白云母、黄铁矿、黄铜矿、铜蓝及辉铜矿等组成,推测该绿松石玉样品产自硫化物矿床的次生富集带,其矿床类型属于原生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经由风化淋滤形成的次生富集带型。该地绿松石与其他产地绿松石的拉曼光谱存在差异,推测可能由于绿松石中水的存在方式和含量、阴离子的种类和数量、元素的类质同象置换及产地的气候条件等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0.
杨梅珍 《地质与勘探》2011,47(6):1059-1066
经过详细的野外勘查和热液蚀变、矿物标型特征研究,并结合稳定同位素研究资料综合分析,首次提出皇城山银矿床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的高硫化型矿床。该矿床以发育多孔状石英岩的硅化带和高级泥化带为特征,组成矿石的金属硫化物以黄铁矿、铜蓝和辉铜矿等高硫金属硫化物组合为标志。矿石中闪锌矿的低Fe高T1和强内反射显示低温闪锌矿标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陈明勇  王虎  雷嫦  汪莹 《贵州地质》2022,39(4):322-331, 385
福建省紫金山Cu-Au矿床是我国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具有“上金下铜”的矿化分带。金矿主要产于潜水面以上的氧化带中,而铜矿则主要分布于潜水面以下的原生带中。前人对矿床岩石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和成矿时代等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表生氧化带金矿体内的载金矿物-褐铁矿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手标本、矿相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对该褐铁矿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褐铁矿的产出具有多期次和多结构类型的特点,其矿物成分以针铁矿为主,并含有少量的赤铁矿、绢云母和石英。不同结构类型褐铁矿主要成分(Fe2O3)的差异是由于内部含水矿物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脱水导致的,微量成分(SO3、SiO2、Al2O3)不同则主要受环境的控制。淋滤过程中形成的Fe(OH)3凝胶,对同时期释放出来的Au的吸附和聚集,并在随后过程中一起沉淀,这为后期形成大储量的金矿床和矿石选采工艺起到关键作用。对紫金山Cu-Au矿床表生氧化带金矿体内褐铁矿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金矿床中自然金富集规律的认识,同时对整个矿床演化体系的理解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查明黄岗锡铁矿矿床成因、夕卡岩矿物成分与金属矿化类型之间的联系,利用电子探针对研究区主要夕卡岩矿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早期石榴石的端员组分以钙铁榴石为主,主成矿期石榴石的端员组分以钙铝榴石为主;辉石端员组分变化较大,主要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石榴石和辉石的矿物组分分别为Adr28.69~96.44Grs2.00~67.38(Prp+Sps)0.67~5.69和Di11.8~94.12Hd4.08~81.28Jo1.79~20.02,其较大的成分变化特征反映出夕卡岩不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平衡条件下形成的。角闪石大多为镁铁钙角闪石,个别属于铁角闪石,成分变化较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氧化还原条件改变导致不同程度的AlⅥSi←→(Na,K)的置换作用,属于一种固相线下的转变。角闪石中四次配位的Si、Al及六次配位的Al、Ti和A位置的阳离子数变化范围很大,可能是由于接触交代作用过程中岩浆的成分差异或结晶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所引起的。富锰的辉石夕卡岩是岩浆流体顺层间破碎带渗滤交代形成的,富锰辉石可作为本区寻找Sn、Cu、Zn等多金属的找矿标志,外接触带夕卡岩和其附近的大理岩中是多金属成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3.
黄钾铁矾族矿物是干旱地区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常见的表生矿物,是重要的示矿标志,其详细研究可以为解剖与之相关矿床的次生富集过程提供重要依据。东昆仑中东段驼路沟钴(金)矿床主要出露一套纳赤台群哈拉巴依组变火山-沉积岩,其中的石英钠长石岩是重要的含矿主岩,前人认为其为一套热水喷流沉积岩,并由此提出驼路沟为喷流沉积型钴(金)矿床。文章重点选择矿区内玉女沟矿段的黄褐色-赤红色土状-块状破碎氧化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全成分分析、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技术,揭示氧化带中主要矿物有钠铁矾、白云母、钠长石、石英、石膏和赤铁矿,其中以钠铁矾发育为显著特征。矿区发育的黄铁矿和石英钠长岩在氧化淋滤过程中析出的S、Fe、Na为钠铁矾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钠铁矾可作为指示高原干旱地区热水喷流沉积型矿床氧化带的标型矿物。  相似文献   

14.
抚顺地区金矿氧化带中金的次生富集特征十分明显,可划分为氧化淋滤贫化带、次生富集带、原生带三个带。次生富集带中金的富集原因主要为原生金矿中的金矿物在氧化环境下溶解或形成胶体金,迁移至有利于汇集的还原环境时发生沉淀并富集。  相似文献   

15.
张铭杰  王先彬 《沉积学报》1998,16(4):153-157
测定了青海锡铁山硫化矿床氧化带矿物的室温穆斯堡尔谱,结果表明氧化带硫酸盐矿物的穆斯堡尔谱具较小的同质异能移、四级矩分裂值分布范围较大、无磁超精细分裂等特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氧化带垂向不同位置矿物的穆斯堡尔谱特征划分出铁锰帽亚带、高铁矾类亚带(进一步划分出单峰型、双峰型和三峰型三个次亚带)、低铁矾类亚带及原生硫化物带等垂向分带,每一亚带代表特定的物化条件,反映了干旱地区硫化矿床风化过程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6.
对北祁连山白银矿田和郭密寺矿田中主要矿床的矿石和矿石矿物组分特征研究表明,由于各矿田的成矿条件和地球化学背景存在差异,造成不同矿床的矿石和矿石矿物元素组合各具特色。但作为同一类型矿床,它们之间又有很多共性,特别是同一矿田内各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相似性和过渡性,反映了成矿条件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再论大陆地壳断裂拗陷带中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华南海西-印支断裂拗陷带中的块状硫化物矿床(MSD)主要产于晚古生代海侵岩系底部附近碎屑岩向碳酸盐地层的过渡部位,含矿岩系中伴有少量双峰式火山岩和大量喷流岩,矿床中最基本的矿物共生关系是变质反应关系,金属元素和矿物相的分布往往显示地层学垂直分带和侧向分带,这种分带是同生沉积-成岩、活化转移和后期改造叠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层状矿体下盘可以存在着代表海底热液通道的脉状、角砾状和浸染状矿化,与之伴生的硅化、绢云母化和钾长石化等蚀变反映了大陆地壳及其沉积物的富硅、富钾特征。与块状硫化物呈相变关系的层状铁锰矿床下方可存在脉状铅锌和金矿床。南岭地区的断裂拗陷带形成于后加里东大陆内部,而长江中下游则处于向被动陆缘演化的环境。两个地区晚古生代MSD在成分和成矿特征等方面的一系列差异,反映了成矿时基底陆壳成熟度的差异,而钨和锡则是成熟陆壳上MSD的特征元素。与国外苏利文型明显不同的是,华南地区矿床除了与确定无疑的火山岩伴生外,所含有用金属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往往受到后期花岗岩类岩浆及其热液的改造和叠加,因此可称之为华南型矿床。并以此代表大陆地壳上MSD的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18.
泥页岩热模拟实验及成岩演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泥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推进,对泥页岩的成岩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三种不同干酪根类型的泥页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发现,随着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干酪根热解生烃产生的有机质孔及不稳定矿物溶蚀孔增加,是泥页岩储集空间增加的主要原因;泥页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黏土矿物转化、不稳定矿物溶蚀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结合镜质体反射率,建立了基于热模拟实验的泥页岩综合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干酪根在生烃过程中演化特征不同,Ⅰ型干酪根以"解聚型"的途径生烃,以产生有机质边缘孔为主;Ⅲ型干酪根以"平行脱官能团型"的途径生烃,以产生有机质内部孔为主;Ⅱ型干酪根介于两者之间,既可以产生有机质内部孔,也可以产生有机质边缘孔。  相似文献   

19.
赤铁矿的化学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宝龙 《地学前缘》2000,7(1):258-258
赤铁矿 (αFe2 O3 )是自然界分布较广的铁矿物之一 ,常产于大型沉积矿床、接触变质矿床和变质条带铁建造、热液矿脉或富金属矿脉的氧化带中 ,或作为火成岩副矿物或其它铁矿物蚀变形成的膜和结核产出。赤铁矿可形成于各种地质作用之中 ,但以热液作用、沉积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为主。为了详细了解在地质作用中赤铁矿的形成过程和反应机理 ,就必须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实验合成方法来研究。与上述地质作用相对应 ,从化学合成角度来看 ,赤铁矿可以通过氧化、水解、相转变和加热分解方式形成。(1)氧化法 :许多含亚铁离子的化合物在氧化环境中可…  相似文献   

20.
涂绍雄  高艳君 《地球学报》1991,12(1):101-116
两矿床均主要由糜棱岩型矿石组成,受韧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化与强硅化和金属硫化物的富集有关。但两矿床的物质组成和稳定同位素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其中云西矿床矿物组合较复杂(富含磁黄铁矿等)、矿石化学成分中钴和镍含量较高、铅同位素组成范围较窄(μ值较小、φ值年龄较大),反映两矿床的物质来源和形成环境有差异。推测与不同的重熔岩浆热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