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湖南境内置长沙、黔中二郡,在长沙郡下设郴县。西汉高祖二年(205)置桂阳郡,治所在今郴州市区。隋开皇九年(589)改桂阳郡为郴州。"郴"是汉字中一个独特的字,单指地名,独属郴州。"郴"使用频率不高,常误为"彬"或"柳"。汉代许慎《说文》云:"郴,桂阳县也,从邑林声。"战国时,郴地属楚,楚人将此地命名为"林"(林上头加"艹"字头,电脑中无此  相似文献   

2.
正"娄底"之名最早出现在宋朝。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清康熙十二年(1673)编修的《湘乡县志》。该志写道:娄底之名始于宋熙宁六年(1073),为湘乡八大集镇之一。不过,当时不叫娄底,而称"楼底"。当时的"楼底镇"主要指濒临涟水半边街这一带地方。为什么叫"楼底"?据史料记载,宋熙宁年间,半边街这一带叫"竹山坡",因地处湘乡至新化交通要道,又是双峰永丰至宁乡大道交叉点,过往客商每到中午和傍晚,都要在此吃饭或住宿。于是,当地人在山坡竹林间办起小客栈、屠铺和作坊,接待四方来客,也因此有了最早的建筑。这些小店铺因面积狭小,楼下营业,楼上住宿,竹山坡便慢慢叫出了新地名—"楼底"。  相似文献   

3.
衡阳这块地方,汉为长沙郡地;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置湘东郡,治所在今郊区湖东村;唐武德四年(621)废湘东郡置衡州;天宝元年(742)改衡州为衡阳郡."衡"者源于南岳衡山."衡阳"者,意为南岳衡山之南.从衡州到衡阳,迄今已有1300年左右,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  相似文献   

4.
湘潭这块土地,商周时为荆楚地域.战国属楚.秦置临湘县,今县地属临湘县,隶属长沙郡.西汉置湘南县,今县地湘河口(涟口)以北属临湘县,以南属湘南县,县治在今石潭镇古城村.新中国成立初期,古城村尚残存长约1000米、高2米、底宽5米的夯土城墙,其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00米,东南宽约200米.尚有护城河遗址,当地称"古城间子". 梁天间年间(502-519),分阴山县置湘潭县,湘潭之名自此始,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唐天宝八年(749),湘潭县地大部分划归衡山县,其余部分南起凤凰岭,东至军山,北达金田,西至马家堰和茶恩寺一片土地与衡山县北部合并,新设湘潭县,县治在洛口(今易俗河镇).至此,湘潭县名地一致.  相似文献   

5.
正2003年10月,考古人员在沅陵县境内,发现一枚官印——"元陵",他们认为这是战国甚至更早时期的官印。由此,不少学者认为,沅陵之名应源自"元陵"。《湖南日报》记者文热心、肖军发表《"元陵"探秘》文,对此作了深入报道。实际上,"元陵"一词在唐代就有记载。在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一座坛山上,建有唐代宗李豫的陵墓。《旧唐书·德宗纪上》载:"已酉,葬代宗于元陵。"这里写的"元陵",不是地名,意指"第一座坟"。"陵"者,丘也,也称大土堆。《诗经·小雅》称之为"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古代君王的坟墓"高大若山",称为"陵"。  相似文献   

6.
"仙居",乃"仙人"之宅,环境之美誉也!早在四千多年前,这里就有瓯越族先民聚居.东汉时,已有高僧名道涉足,在此建禅院、修道观.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始立县,名乐安,至今已有1655年.北宋时期,乐安县已成国内著名的宗教圣地,寺、观、宫建筑遍及四乡.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诏改县名为"仙居".  相似文献   

7.
岳阳,古称巴丘,又曰巴陵,后改岳州,为历代府郡州县治所在.岳阳因有岳阳楼而名扬海内外,但岳阳之名由来,至少有三说. 幕阜山南说.幕阜山,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12座,最高峰尖峰为1596米.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将幕阜山与岳阳之名联系起来,写道:"幕阜亦谓天岳,州据其阳,故谓之岳阳."这种说法用来指称今日之岳阳,似难令人信服.从地图上看,幕阜山在岳阳东南面,岳州古城则在此山西北面,按地理方位讲,叫"岳阴"才合适.  相似文献   

8.
正华山被称为西岳,最早见于《尔雅·释山》。《水经·渭水注》载:"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古"花""华"通用,故"华山"即"花山"。华山地处黄河中游流域,与黄河一起孕育了中华民族。据章太炎等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故曰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又有"华夏之根"之称。  相似文献   

9.
正玛瑙在矿物学中属于石英岩成分,是指颜色掺杂交错的石英岩玉。"玛瑙"二字来自佛教,梵文含义为"马脑",汉传佛教高僧加了"王"字旁进而标为玉属,从而出现"玛瑙"二字。南红玛瑙,质地细腻油润之红色的石头,古称"赤玉",为我国独有品种,产量稀少。追根溯源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玛瑙勒赋(并序)》中云:"玛瑙,玉属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方其人因以名之",道出"玛瑙"的来历。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七律·郑附马宅  相似文献   

10.
株洲,古称槠洲.槠,植物名,学名青椆,又名苦槠,俗称栗珠子树,常绿阔叶乔水,木质坚硬且富弹性.《山海经·中山经》《集韵·焦韵》《本草纲目》等均有"槠木"记载.因此,槠木应为人类最早认识并利用的植物."洲",古文中多指河、湖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以后引伸为面积广阔的陆地及其附近岛屿的总称.株洲地域内,古时岗地纵横,溪河遍布,濒临湘江,沙洲多,又盛产槠木,因而得名.  相似文献   

11.
针灸源于跨湖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古老的组成部分.以二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为标志,针灸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之前,春秋时期已经有擅长针灸的名医.医缓于公元前581年给晋景公看病时,指出已病入膏肓,针灸药皆无能为力,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一份病例.公元前5~前4世纪的杰出医学家秦越人扁鹊,通晓临床各科,应用针砭、火砭、汤熨、按摩等多种疗法给人治病,他曾用刺法急救一位病势垂危的太子,被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律上的"未成年人",亦即《儿童权利公约》中的"儿童",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尚处发育阶段,他(她)们属于天然的弱势群体,其权利需要得到社会的特别尊重和法律的特别保护.此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然则,近年来"虐童事件"等侵犯未成年人权利的恶性案件却在中国社会屡屡发生,其中尤以永州"唐慧之女被性侵犯案件"等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又因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流贯南北,故简称"湘".历史上湘江两岸芙蓉盛开,唐代诗人谭用之在《秋宿湘江遇鱼》中写下"秋风万里芙蓉国"的名句,人们便把湘江一带称作"芙蓉国". 至于为什么泛称湖南地区为"三湘四水",人们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春贤在从长沙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向《三湘都市报》记者询问"三湘"的含义,媒体称"省委书记高空问‘三湘’".张书记问:"湖南又称三湘四水,‘三湘’是指‘漓湘’、 ‘潇湘’和‘蒸湘’,也就是现在的永州、衡阳地区一带,怎么能代表整个湖南呢?"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吴向东解释说,由于"三湘"又分别指代湘江上、中、下游,从而指代整个湘江流域,因此,"三湘"便逐渐演变为湖南的别称.  相似文献   

14.
正古老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源于中国,但"路"之名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造访中国时发表的《中国旅行纪》一书中提出的。他把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历时两个半世纪、由中国开辟、从长安经西域与中亚以及与印度连接的丝绸贸易之路命名为Seidcustrassen(德文)。该路径跨越100多年的发展,可分为陆上和海上,陆上又分草原丝路、沙漠丝路和西南丝路;海上可分  相似文献   

15.
《国土资源》2006,(11):1-1
原始人取河湖水饮之. 3000多年前中国商周时期开始分封诸侯,出现了"城邦"制国家,奴隶主或封建主据城廓而居,挖井取水已很普遍.商周时代中国农业文明已经相当成熟,当时农业实行代役租的"井田制".田分"井"字形,中间为公田,其余八田为奴隶或农奴私田,公田中间挖井一口,用于农业灌溉和饮用,这可能是最早把地下水用于农业生产的记录.  相似文献   

16.
欧泊(Opal),又称澳宝、蛋白石.因其绚丽多彩,变幻琉璃,兼具各种宝石的色彩和气质,欧泊被国际彩宝界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奇丽的宝石,誉为"集宝石之美于一身"的"宝石中的宝石". 早在公元前100年,就有欧泊在欧洲大陆上流传的记录,古希腊人用一个新合成的单词来命名这种颜色炫丽变幻的宝石:Opallions,意为看见(颜色的)转换.但欧泊当时在欧洲一直产量极为稀少,拜占庭商人故意将其说成来自东方的0palus,这就是英文opal的来历.  相似文献   

17.
亲爱的朋友,你相信吗,如今倘若你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豫西北,投向一个生气勃勃的新兴城市--济源市时,你很可能会有一个激动不已的发现. 别看这个市人口尽管不多,只有66万人;面积不大,只有1931平方公里.但是,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语,毛泽东一篇《愚公移山》的传世名篇,使它名扬四海.老愚公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移山之志,早已成为激励成千上万人们奋发图强,争取胜利的楷模.然而,进入21世纪初,在王屋山下,如今愚公子孙们又唱起了一首激昂向上的"项目出城、工业上山"之歌,一曲利用山地代替耕地的节约集约用地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山"歌,在中州大地广为传唱.  相似文献   

18.
正长沙有句古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这里的"长沙沙水"也即人们常说的"长沙水",指的就是长沙南门口回龙山下白沙古井里的泉水。据载,白沙井有上千年的历史,明《长沙府志》曾记述:"白沙井,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泉甘美,通城官民汲之不竭,长沙第一泉。"它与济南趵突泉、无锡惠山陆子泉、贵阳漏趵泉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泉。对白沙古井的水况,古人这样记述:"白沙泉水,水质纯清,泡茶色味殊绝,酿酒芳香醇朴,煎药、熬汤均极佳,而且不论冬夏,清澈见底,随舀随满,旱涝如一,永不枯竭。"晋代文学  相似文献   

19.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就说这房子吧,有人建好了房还给系"腰带".在宁陵县阳驿乡郭屯村有三间坐北朝南的新瓦房,后墙竟用白铁皮系了一条"腰带",时间长达10年之久.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古代中国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宣公是春秋时期(距今2600多年前)一位颇有作为的诸候,他在鲁国最早实行了"初税亩",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废公田划私有,百姓按亩纳税.这在当时是一划时代的进步,诞生了最初的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