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编者按: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痛.中国政府决定,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值此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和首个"防灾减灾日"之际,本刊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做一介绍,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地质灾害,增强防灾避险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一年了,然而关于地震的争议远没有停止。中国是否进入强震频发期?地震预报为什么这么难?水库是否诱发了地震……地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地质专家不断研究和思索。1争论一:中国乃至全球是否进入强震频发期 有学者认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的9级强震拉开了2004-2018的全球强震序幕。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5月1 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灾害.这是人类的又一场灾难,也震惊了全世界.悲伤过后,我们痛定思痛,在科技发展到今天的21世纪,人类对地震科学的预报仍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尽管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精确预报地震的发生,但是,面对地震,我们不能坐等地震预报的奇迹瞬间发生.我们要发挥所有潜能主动出击,在地震预报上尽全力做得更科学、更理性.本期我们刊登美国和日本的地震预防经验,以期对我们的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专家简介:张晓东,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肖和平,男,1952年,湖南省新化县人,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质力学专业。湖南省邵阳市地震局,地震分析预报高级工程师、副  相似文献   

5.
强震前重力场等位面二次偏微商异常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北京平谷台 1971~ 1977年获得的重力位 2次偏微商曲率值 K进行处理 ,消除降雨等噪声对观测值的影响 ,得到较真实的重力等位面弯曲变化值 KS。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 ,1975年 2月 4日海城 7.3级地震、1976年 7月 2 8日唐山 7.8级地震、1976年 11月 15日宁河 6 .9级地震、1977年 5月 12日宁河 6 .5级地震前 ,曲率值 KS均有明显的震前异常出现。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处理 ,求得各次地震前 KS值的真正异常变化量△ KS,并运用近似积分法求得异常面积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 ,初步建立了预报方程 ,从而为单台重力异常预报不同距离发生的地震震级提供一种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1966年邢台5次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触发情况发现,前2次地震对后面的地震有较好的触发,而MS7.2以后地震的触发不理想。从而认为,随着地震的发生和震源深度的增加,岩浆活动对地壳介质的影响越来越大,地壳介质弹性性能越来越弱,即该区域浅部可以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而深部在岩浆等因素的影响下,用均匀弹性半空间来近似存在较大的误差,不适合用弹性位错理论计算地震的触发关系。这从侧面反映了该地区岩浆活动的剧烈性和超壳断层存在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1935年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在美国加州公布了从低到高,分为1~10级的地震震级表,随后全球发生的地震都按此表来衡量其级别.为了纪念里克特对地震科学所作的贡献,就将他提出的地震震级表称"里氏震级表". 地球上发生的地震,2级以下每天约8000次,2~2.9级每天约1000次;这些地震发生时人没有感觉,但地震仪器有反应并能记录下来.29级以下的地震,地球的各个角落时有发生.如远离地震带的我省,自1971年建立.  相似文献   

8.
空间数据仓库是在数据仓库基础上对空间数据的扩展。建设地震空间数据仓库对研究地震的时间、空间、时空上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开展地震的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的华北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地震记录从历史、数量、完整性等各方面均优于中国其他地区,因而尝试构建中国华北地区地震空间数据仓库,开展了空间数据仓库构建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和中国地震学会形变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福建省地震局承办的GPS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研讨会,于2005年6月25日至27日在厦门召开。会议围绕GPS在地震预测研究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GPS与地震监测预报试验场地建设设计规划和研究思路以及GPS最新发展等进行了学术交流。来自全国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大地震和特大暴雨等特大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地震的临震预报和特大暴雨的预报依然是世界性难题。近20~30年来国内外科学家明显加强了多学科的交叉,从多角度探讨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机制及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本文集中讨论了这些方法及其综合集成分析。研究表明,这些新方法对特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绝大多数新方法仍处于萌芽的探索阶段,其预测预报的机理和综合使用的途径和前景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使这些方法成为成熟的预测预报方法并努力使其成为成熟的业务预报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以近 2 3年来湖北西部地区 ML≥ 4.0级地震前内符检验有一定震兆异常显示的 6项地震活动性参数作为指标 ,估计样本有震或无震类别 (1— 0 )的从属度 ,判定预报样本所属类别。根据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鄂西地区的地震进行综合预测研究 ,统计结果认为 :模糊聚类方法对鄂西地区 ML≥ 4.0级地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效能。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一年了,然而关于地震的争议远没有停止.中国是否进入强震频发期?地震预报为什么这么难?水库是否诱发了地震……地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地质专家不断研究和思索.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异常特征,研究了跨断层形变异常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地震发生在隆起区边缘的形变高梯度带上,有明显的地形变前兆,说明大面积地形变与断层形变观测相结合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位于地震多发的喜马拉雅地震带,属浅源地震 ●地震是由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产生,对我国境内的影响相对较小 ●是尼泊尔81年来遭遇的一次最强烈地震,日喀则地震不是余震 ●全球进入强震活跃阶段,青藏高原或正处强震丛集期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Ms8.1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28.2度,东经84.7度,震源深度20公里,位于尼泊尔著名旅游城市博卡拉. 这是尼泊尔81年来最强地震,首都加德满都等29个地区成为重灾区.截至4月28日12时,尼泊尔境内的遇难者人数已达4352人,另有8000多人受伤.另外,强震引发珠穆朗玛峰雪崩,部分基地大本营被埋.  相似文献   

15.
东亚季风和中国梅雨暴雨研究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夏季长江继54年以后再次发生全流域性洪水,江淮流域暴雨持续发生,暴雨的发生发展维持机理的研究再次引起全国气象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气象学者在梅雨暴雨方面做过的一些工作,主要包括梅雨的早期研究,东亚季风的进展,持续性暴雨的研究等方面,指出东亚季风与中国梅雨期持续性暴雨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从东亚季风异常着手,一定可以在梅雨暴雨的研究上取得进展,并为暴雨的短期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收集整理云县台水管倾斜观测资料,滤除固体潮固定频率成分,剔除降雨干扰,构建月降水量和月倾斜增量的线性方程,并求取实际测值与理论值的残差。结果表明,倾斜观测两分量异常变化的开始或结束时间对台站周边500 km范围内地震发生时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当残差值大于1倍均方差时,异常开始后1~6个月内,周边200 km范围内会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500 km范围内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预报效能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云南地区MS≥5.0地震具有较好的映震效果,可为该地区中短临地震趋势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987年1月24日新疆鸟什东北发生了6.4级地震。震前,我们主要根据RZB-1型压容式钻孔计观测到的前兆异常,进行了预报。本文主要介绍了6.4级地震中、短、临前兆异常特征、预报思路方法;同时,就迭加前兆异常、异常量级、单台预报地震三要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正>2009年5月1日,新版《防震减灾法》开始施行。新法中有醒目的一句:"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9.
20 0 3年 6月 17~ 2 0日 ,中国地震局赵和平副局长一行 6人 ,来湖北省地震局就组建“中国地震仪器装备集团”有关问题进行专题调研。6月 17日下午 ,赵局长一行参观检查了湖北省地震监测预报中心、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地壳形变与地震研究室、空间大地测量研究室、重力与固体潮研究室、湖北省地震文献信息中心、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湖北省大地测量仪器检定维修中心、重力实验室、形变实验室、宽频带地震计实验室、武汉科衡地震仪器厂。在现场 ,赵副局长认真听取了部门负责人和科技人员的介绍 ,仔细观看了仪器设备、研究成果和产品 ,详…  相似文献   

20.
汶川5年之后再次看到倒塌的房屋和从废墟中扒出遇难者的画面,在悲痛和惋惜的同时,一个更沉重的疑问难以抑制:我们究竟从5年前的那次大震灾中学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的情景几乎和2008年时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样.倒塌的民房已化作一堆砖瓦,在那些砖瓦间几乎看不到钢筋和钢梁.想象着被砸在下面的人们,不免想到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这些脆弱的房屋. 从汶川地震以后,全国开始对学校等建筑进行抗震改造,但是,其他建筑就不用动了吗?尤其是和汶川同时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之上的雅安一带的居民,应该也目睹了5年前的惨状,难道他们就坚信那是最后一场地震吗? 中国人居住的建筑物里,真正具有防震功能的还是少数.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们喜欢追求大面积的豪宅.有人为了把房间搞大搞多,无视力学计算,甚至把重要的支撑结构打掉.把两层楼加盖成三层,却不对一层进行加固的情况比比皆是.人们很自然地忽略所谓的危险意识,也很少考虑基本的力学常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