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西部新疆地区侏罗系-下白垩统大面积、厚层状砂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发现, 大面积厚层状砂体及泥岩红层沉积的成因机理受到长期关注。结合现今准噶尔南缘多条季节性河流的沉积体系、砂体展布特征分析, 并对比郝家沟-头屯河剖面、玛纳斯河剖面上侏罗统齐古组、喀拉扎组的岩相组合、岩石颜色、砂泥岩沉积构造、沉积序列与古环境分析, 认为干旱气候下头屯河组上部-喀拉扎组的季节性曲流河-季节性辫状河沉积是上侏罗统大面积厚层状砂砾岩体及厚层状泥岩红层沉积的重要成因机理, 进而建立了季节性河流的砂体构型和成因模式。准噶尔盆地南缘季节性河流沉积砂体构型和成因模式的建立, 对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季节性河流沉积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白垩纪大洋红层的致色机制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白垩纪大洋红层的致色矿物及其赋存状态,并探讨白垩纪大洋红层可能的制约因素及成因模式,本文以中国西藏床得剖面红色页岩、意大利Vispi Quarry剖面红色灰岩以及北大西洋ODP1049C孔12X岩芯段Aptian-Albian期高频旋回红色泥灰岩为研究对象,对各剖面(或岩芯)中的红色和非红色样品分别进行了X射线衍射和漫反射光谱测试,同时对配制的含赤铁矿的标样进行了同样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无论是红色页岩、红色灰岩,还是红色泥灰岩,赤铁矿都是主要的致色矿物,其中西藏床得剖面红色页岩由结晶较好的碎屑状赤铁矿和结晶较差的细分散状的赤铁矿共同致色。在意大利Vispi Quarry剖面红色泥岩中,结晶程度相近的赤铁矿是唯一的致色铁氧化物,而在ODP1049C孔红色泥灰岩中,结晶差的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出现是泥灰岩呈红色的矿物学根源。赤铁矿的形成主要受铁的来源、沉积时的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成岩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也成为制约红层形成的关键因素。本课题组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从矿物学的角度深化了大洋红层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3.
张利伟  杨文涛  牛永斌 《地质论评》2014,60(5):1051-1060
有关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及其生物地质过程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深刻认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桥梁。目前报道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主要集中在海相沉积中,而陆相碎屑岩沉积中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研究较少。本文介绍了河南省宜阳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陆相碎屑岩中发育的以微生物席生长特征、微生物席破坏特征为主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认为这些沉积构造的发育与二叠纪末地质灾变事件造成的特殊水体化学环境和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相关,属陆相环境中的"错时相"沉积。研究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发现对于二叠纪末地质灾变期生物绝灭与复苏奥秘的探索、陆相地层的划分、海相—陆相地层的对比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大西洋ODP171B航次1049C孔Aptian-Albian期沉积以出现大洋红层与灰色、白色沉积物高频旋回为特征。为了探讨大洋红层的成因,本文进行了矿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漫反射光谱、磁化率和活性铁数据表明,赤铁矿、针铁矿的出现是导致样品由白色向红色转变的矿物学原因。棕色和橙色样品中出现赤铁矿和针铁矿的特征峰,FeR/FeT平均值分别为0.23和0.24,明显区别于其他颜色的样品。磁化率与红层成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铁氧化物矿物含量的变化是导致磁化率变化的原因。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不论颜色如何,样品中均含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绿泥石等粘土矿物,其分布与样品颜色没有直接关系,很可能反映当时物源区气候稳定。ODP1049C孔岩芯沉积物出现橙色、棕色、白色、灰色等颜色的高频变化,颜色过渡接触界线清晰,说明导致红色变化的赤铁矿和针铁矿是沉积期低温氧化的产物。棕色样品中CaCO3含量最低,推测红层所对应的氧化条件是由于较低的有机质堆积速率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红层砂岩铜矿成矿规律和矿床成因的过程中,常会遇到构成岩石紫色和浅色的物质成分、岩石颜色的成因,以及其所代表的地质意义.通过几年的工作,我们把形成红层的紫色物质称为红铁尘.它分布广泛而普遍,在沉积成岩、成矿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研究其地质过程有助于砂岩铜矿成因问题的解决和成矿规律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都对红层的紫色给予一定的注意.在沉积矿物学、沉积岩石学和砂岩铜矿的研究中,认为形成红层的红色取决于其中所含的赤铁矿、褐铁矿和氢氧化铁等成分.例如,苏联普列奥勃拉任斯基等著的《沉积岩矿物》一书中指出:“形成于海底,含于盐矿层的红色夹层中;海成红色淤泥和粘土的红色取决于赤铁矿”.“杂  相似文献   

6.
李代芸  江能人 《地质论评》1983,29(5):443-444
云南中生代红层,分布广泛,发育完全,化石丰富,厚度巨大。有陆相、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是研究中生代地层与生物群的重要地区之一,又是我国南方与东南亚、古地中海及其边缘地带中生代沉积联系的对比地区,该层内还赋有多种有益矿产。因此,研究云南中生代红层,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为一套规模巨大的红色砂泥岩沉积,其形成原因,仍存在疑问。以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为研究对象,借助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的观察描述、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矿物成分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等手段,结合红层上下其他颜色地层的对比,对这套红层的沉积特征和形成古气候背景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因和成色机制。通过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的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的红层是干旱炎热气候和强氧化环境的沉积产物,为原生成因,其红色主要来自作为染色剂的赤铁矿。通过上下不同颜色沉积岩对比研究发现,沉积岩出现不同的颜色主要是由于矿物组成不同,是盆地构造演化和气候环境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克拉玛依油田二厂八区井区经过长期开采出现了大量的套管破损问题。对套管破损位置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套管破损主要存在于白垩系吐谷鲁群、侏罗系齐古组、二叠系乌尔禾组等地层中。对研究区连井进行地层对比、地震数据体进行波阻抗反演和砂体分析,发现研究区内白垩系吐谷鲁群和侏罗系齐古组的砂体十分发育,广泛存在于整套地层中。砂体中流体的渗流作用对套管的腐蚀为套管破损的主要因素。泥岩吸水蠕变膨胀、油层出砂和固井质量不合格为套管破损的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9.
陆相红层的古地磁学,是以赤铁矿不同结构相的成岩起源的资料为依据进行研究的。文中讨论了作为磁化载体的含颜料的赤铁矿和镜铁矿的相对作用,并且得出了所有磁化都是后生沉积获得的结论:即陆相红层的磁化是由成岩起源的。在陆相红层中,判明有A、B、C三种非粘滞磁化类型。A型磁化保留着原生磁化的一些特征,并与岩石的沉积年代最吻合。B型是复含磁化类型,是经过很长时间(大约10~6年)获得的,并在周围地磁场中经历了实质性的改变。C型磁化与岩石的成岩作用的年代无关,它相当于陆相红层成岩过程的最终产物。因此,这些磁化类型反映了红层成岩作用的不同发展阶段。成岩发展的速率,也就是磁化强度的改变速率是变化的,并且,它取决由各种局部地质作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陆相红层型铜铅锌矿床与红层盆地热卤水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兵 《中国地质》2018,45(3):441-455
新疆乌恰县乌拉根超大型铅锌矿是中国发现的首个产于陆相红层盆地中的红层型铅锌矿床,对其成矿作用及成因有多种不同认识,但都将其归入现有的一些矿床类型,如喷流沉积型、砂岩型等,却均不能反映其独特的成矿环境与成矿作用。为此,在广泛收集和研究全国陆相红层盆地及其矿产的地质资料基础上,通过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含矿建造、矿床特征、控矿因素、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等方面对比分析,认为乌拉根铅锌矿与中国大量产于陆相盆地内红色建造中的红层铜矿,在矿床特征、控矿条件、矿床成因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均为陆相红层盆地热卤水作用的结果,是同一类型的矿床。红层型矿床是地洼区的特有矿产,是地球地质演化到地洼阶段才出现的新的矿床类型,陆相红层盆地热卤水作用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成矿系统,因此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矿床类型——红层型矿床是合理的,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铅锌矿找矿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11.
王思恩  叶留生  郭宪璞 《地质通报》2011,30(203):410-417
自三叠纪以来,天山造山带在南—北向应力场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山间盆地,例如吐鲁番-哈密盆地、库米什盆地等。在这些盆地中广泛发育了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特别是侏罗纪的沉积。侏罗系除上统为红层外,主要由暗色岩石组成。这些暗色岩石包括灰色、黑色泥、页岩,碳质泥岩和煤层,它们都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对沉积和植物、孢粉化石等材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在早、中侏罗世,天山区为低山—丘陵面貌和湿润的古气候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煤的聚集和暗色泥岩的沉积。  相似文献   

12.
西藏江孜地区海相白垩系铁赋存状态及古海洋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垩纪黑色页岩至大洋红层的转变,预示着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及海洋-气候系统的改变。海相白垩纪黑色页岩与大洋红层在我国西藏江孜地区广泛发育,其中床得剖面已经成为海相白垩系研究的经典剖面之一,根据岩性的不同以及剖面上所表现出的风化色差异,床得剖面自底部至顶部可分为黑层段、白层段和红层段等岩性单元。本文以床得剖面为代表,分析了江孜海相白垩系黑色页岩至大洋红层样品中铁、铝含量、Fe3 /Fe2 比值的变化规律、铁的富集特征及其漫反射光谱特性。红层的铁、铝含量及Fe3 /Fe2 比值均远高于其它层位。红层中铁铝含量呈线性相关,认为红层中的铁元素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铁在红层中富集,是由于陆源输入的增加造成。而黑层和白层中铁铝相关系数很低,可能的解释是由于这两个层段中常见的黄铁矿化结核而导致铁的流失。漫反射光谱学实验显示黑层段和白层段下部的漫反射光谱略显435nm处针铁矿特征峰值,白层段上部反射光谱的峰值不明显,而红层样品在波长565nm处呈现赤铁矿特征峰值。因而,在红层中铁矿物主要以赤铁矿形式存在,而黑层和白层下部有针铁矿存在,在白层上部没有高价态铁矿物。床得剖面的红层段铁富集程度很高,黑层段和白层下部铁相对较为富集,而在白层上部,铁呈亏损状态。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江孜地区红层沉积时期大洋底层水为富氧状态,而黑层和白层下部可能为弱氧化状态,大洋缺氧沉积出现于白层上部。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东部斜坡区上侏罗统齐古组是重要勘探层系。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露头、钻井岩心、地震及测井资料对准东阜东斜坡区齐古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并进一步划分出1个长期、3个中期及8个短期旋回层序。长期旋回层序则以向上“变深”复“变浅”为主。短期、中期旋回层序以向上“变深”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型为主,向上“变浅”型不发育,并且中期旋回初期砂体有利储集体发育。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通过多种资料完成研究区沉积体系刻画,并分析沉积体系的演化,认为其主要受构造运动影响。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储集层有效厚度、物性参数以及地震分频反演技术对齐古组一段分布的储集层砂体进行有利区预测,划分出3个有利目标区块。  相似文献   

14.
白垩纪特殊沉积的古气候指示及红层定量古温度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珂  李祥辉  王成善 《四川地质学报》2006,26(4):199-203,209
介绍了白垩纪陆相红层研究的现状及前景,特别是其在白垩纪陆相古气候恢复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系统讨论了白垩纪陆相红层中的特殊沉积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并讨论了碳酸盐岩氧同位素方法定量古温度恢复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性。指出白垩纪古气候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并结合陆相红层的类型、特殊沉积的分布,参照古生物的地理分区对白垩纪古气候进行初步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国矿业大学通过对兖州矿区红层中自生绿泥石的产状和成因的研究,发现了红层富水性和孔隙发育与自生绿泥石的充填程度直接相关。这是一个新发现。在兖州矿区及其周围比较大的范围内,上侏罗统蒙阴组为一套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粉、细砂岩,中、粗砂岩及砾岩沉积建造,俗称“红层”。它伏于第四系之下,不整合于煤系之上,在兖州向斜轴部最大残余厚度近800m,埋深近200m。红层中含有孔隙裂隙水,为兖州矿区及其周边矿井的主要顶板充水水源。通过取样,运用带有X射线能谱仪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详细研究了红层中自生绿泥石的产状、成因及其水文地质…  相似文献   

16.
于健  郭巍  王少华  林斌 《世界地质》2015,34(1):113-119
饶河地区以大面积发育的深海相地层为特征,主要由含放射虫的深海硅质岩和铁镁质--超铁镁质杂岩组成。在饶河地区野外研究工作中发现大岭桥组剖面中出露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紫红色泥岩岩性组合,该地层与完达山造山带深海相混杂岩特征明显不同。通过大岭桥组泥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恢复了大岭桥组沉积时期古环境,并探讨了其成因意义。根据Sr/Ba、B/Ga比值以及B含量特征认为大岭桥组具有陆相淡水沉积特征;Fe3+/Fe2+、Cu/Zn、V/Cr比值表明古环境条件为氧化条件;Sr/Cu、Fe/Mn比值及Ti含量特征指示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研究结果表明,这套地层不属于洋壳性质的外来地体,而是佳木斯地块东缘的沉积层系。  相似文献   

17.
自三叠纪以来,天山造山带在南一北向应力场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山问盆地,例如吐鲁番-哈密盆地、库米什盆地等.在这些盆地中广泛发育了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沉积,特别是侏罗纪的沉积.侏罗系除上统为红层外,主要由暗色岩石组成.这些暗色岩石包括灰色、黑色泥、页岩,碳质泥岩和煤层,它们都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对沉积和植物、孢粉化石等材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在早、中侏罗世,天山区为低山一丘陵面貌和湿润的古气候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煤的聚集和暗色泥岩的沉积.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草湖凹陷侏罗系发育较全,沉积厚度大,但地层划分对比精度低,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据多口钻井样品获得丰富化石资料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即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Piceites,Cyathidites-Neoraistrickia-Disacciatrileti与Cyathidites- Classopollis-Piceaepollenites组合;1个大孢子组合,即Aneuletes cucuma高含量组合;两个轮藻组合,即A.stellerides-A.lufengensis与A.maxima-P.kucheensis组合.将草湖凹陷侏罗系划分为3统6组,自下而上为下侏罗统阿合组、阳霞组,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恰克马克组,上侏罗统齐古组(缺失喀拉扎组),各段岩电特征极明显.阳霞组下段煤层、上段黑色泥岩段,克孜勒努尔组煤层及齐古组红色泥岩段可作为区域地层对比标志层,指出大部分地区阿合组与阳霞组下部为沉积缺失,恰克马克组至喀拉扎组为剥蚀缺失.层序地层共划分为个3个Ⅱ级、5个Ⅲ级层序,以生物地层为依据,结合岩石地层、层序地层与测井地层,对该区侏罗系进行详细地层划分与对比,为沉积相、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等深入研究奠定了地层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广丰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红层沉积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东南地区白垩系陆相红层分布广泛,是了解白垩纪温室气候陆地沉积响应的重要载体。但对这些红层的沉积环境尚有"水下"和"水上"之争议,古气候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以广丰盆地毛村剖面晚白垩世周田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测制及古土壤样品色度、磁化率、碳酸钙含量等实验测试,分析沉积环境与古气候。周田组红层岩石类型可划分为古土壤、砂岩和砾岩。古土壤几乎分布于整个剖面,其中钙质结核、钙板层发育,可见遗迹化石及土壤滑擦面。砂岩与砾岩仅分布于部分层位,砂岩以中-粗砂岩为主,砾岩以中砾岩为主,发育平行层理和粒序层理构造。研究区古土壤样品的碳酸钙含量与低频质量磁化率联系密切,可作为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而色度指标具有区域性,对该研究区的气候指示不明显。碳酸钙含量与磁化率曲线变化明显,记录了红层沉积阶段气候干湿交替的变化趋势。周田组红层沉积于强氧化环境并伴有季节性降水,古气候具有由相对湿热逐渐变化为干热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Río Fardes剖面位于西班牙南部Granada东北,构造上属于深水环境的Subbetic中带。该剖面主要由白垩纪Fardes组第Ⅱ段和第Ⅲ段(半)远洋沉积构成,并出现浊流沉积和混杂沉积。本次研究在Fardes组浊流层序内首次发现两段红色沉积。钙质超微化石表明红层的时间从Turonian早期(UC7 带)到Coniacian中期—晚期界线(UC10/?UC11带)。红层由mm级红色泥岩夹灰色、杂色、偶尔黑色泥岩和钙质泥岩组成。沉积学研究表明新发现的Turonian Coniacian远洋红色泥岩沉积形成于CCD面之下深水盆地环境,浊流和碎屑流沉积强烈地影响着(半)远洋环境的背景泥岩相,并成为红色沉积结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