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西藏南部硅质岩的特征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南部广泛发育中生代古海洋沉积硅质岩,在空间上集中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喜马拉雅沉积带,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断断续续延伸达数千公里。可大致厘定出3条硅质岩带:缝合带蛇绿岩北侧早白垩世硅质岩带、缝合带蛇绿岩南侧三叠纪至白垩纪硅质岩带和喜马拉雅沉积带白垩纪硅质岩带,产出块状、层状、角砾状和结核状4种类型的硅质岩。在沉积建造特征上,缝合带蛇绿岩北侧硅质岩带以蛇绿岩-硅质岩建造为主;缝合带蛇绿岩南侧硅质岩带主要以火山岩-硅质岩建造和改造型硅质岩建造为主;喜马拉雅沉积带硅质岩则以浊积岩-硅质岩建造为特征。藏南硅质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其薄弱环节和科学问题主要包括:硅质岩的成因问题、硅质岩的微组构问题、硅质岩中的古海洋沉积事件信息、硅质岩对沉积环境的指相意义等。  相似文献   

2.
高红卫 《甘肃地质》2001,10(1):50-53
热水沉积硅质岩既有一定的找矿意义 ,又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由硅质岩的常量元素、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 ,横湾沟硅质岩具有热水沉积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在Al -Fe-Mn三角图上 ,属热水沉积硅质岩。由δCe值分析表明 ,本区硅质岩沉积环境主要为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3.
甘肃岷县-宕昌地区属酉秦岭的中秦岭分区南带。下二叠统的硅质岩主要有:砾屑硅质岩、砂屑硅质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条带状硅质岩。本文主要讨论了碎屑硅质岩的沉积特征、岩石特征、沉积构造、颗粒大小、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序列特征.从而论证了该地区的粗碎屑沉积是拉张环境深海盆地中的内源碎屑硅质浊积。通过与Stow等硅质浊积模式和经典的陆源碎屑浊积模式的对比,讨论了它的新特点,并由此进一步建立了一个深海硅质法积岩的完整沉积序列。粗碎屑硅质岩在国内外的报道还不多见,它的发现对丰富深海沉积类型及了解西秦岭的古海洋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北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毒重石矿床的顶、底板硅质岩及顶板上覆地层中的硅质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部分样品的硅、氧、锶及钕同位素研究 ,结果表明 ,赋矿硅质岩为叠加在正常陆源沉积背景上的生物及热水混合成因硅质岩 ;矿体底板、顶板与顶板上覆地层中硅质岩的沉积环境不同。矿体底板硅质岩沉积于受同生断裂控制的热水喷口的附近 ,类似于洋中脊附近环境下沉积的硅质岩 ;矿体顶板硅质岩沉积于热水活动明显减弱的环境 ,类似于大洋盆地构造环境下沉积的硅质岩 ;矿体顶板上覆地层中的硅质岩基本没有受到热水活动的影响 ,沉积于盆地边缘的构造环境 ;而矿床在时间上形成于盆地强烈扩张的高峰期 ,在空间上产于盆地内内生作用 (火山作用或热水活动 )与外生作用 (沉积作用 )相互叠加所形成的“礁硅岩套”。矿体硅质岩围岩记录了热水盆地的完整发育历史 ,并显示出矿床的形成与热水活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藏南地区中生代硅质岩广泛发育,呈东西向带状展布,自北向南可分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早白垩世硅质岩带、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三叠纪至白垩纪硅质岩带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区白垩纪硅质岩带.按照野外的沉积建造特征,分为蛇绿岩_硅质岩建造、火山岩-硅质岩建造、改造型硅质岩建造(构造断块型和构造混杂型)和浊积岩-硅质岩建造等多种类型.按照岩石学特征分为块状硅质岩、层状硅质岩、角砾状硅质岩和结核状硅质岩等四大类.  相似文献   

6.
通过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发现云南省会泽县一带灯影组中普遍发育硅质岩。本文通过硅质岩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重点探讨了灯影组各段硅质岩的成因机制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震旦系-寒武系灯影组下段硅质岩中相对富集Al和Ti,总稀土(ΣREE)相对较高,Ce呈负异常,Eu呈正异常;中段硅质岩中相对富集Ca和Mg,总稀土较低,LREE>HREE,Ce呈负异常,Eu呈正异常;上段硅质岩总稀土较低,LREE>HREE,Ce大部分呈负异常,Eu呈正负异常。综合硅质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震旦纪区域地质构造演化,认为研究区内下段硅质岩表现为正常海水沉积、中段硅质岩表现为典型热水沉积、上段表现出正常海水沉积受热水沉积影响的特征。硅质岩形成于复杂大陆边缘的浅海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7.
云南鲁春晚三叠世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鲁春晚三叠世火山沉积盆地是在江达-维西火山弧的基础上,通过拉张作用形成的碰撞后拉张盆地,盆地内广泛发育一套由玄武岩和流纹岩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及与其相伴的硅质岩。硅质岩可分为灰质硅质岩和纹层状硅质岩两类。通过对两类硅质岩所进行的地球化学研究和分析,表明云南鲁春晚三叠世火山沉积盆地中的凝灰质硅质岩属火山沉积成因,在而纹层状硅质岩为海底喷流热液/热泉(热水)沉积成因的热水硅质岩。  相似文献   

8.
在浙江西裘地区晚元古界地层中存在与地层整合产出的层状硅质岩。硅质岩富Fe、Mn,相对贫A1,富集As、Sb、Bi、Ga,稀土元素总量低,铈负异常,重稀土相对富集,具热水沉积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A1-Fe-Mn和Fe-Mn-(Ni+Co+Cu)三角图上均属于热水沉积硅质岩。硅质岩硅、氧同位素地球化学也显示其热水成因之特点。硅质岩的MnO/TiO2、δCe和δ30Si值分析表明本区层状硅质岩主要是在深海环境下沉积的。硅质岩形成温度较高,约为82-165℃。  相似文献   

9.
在西成铅锌成矿带中,硅质岩是主要的含矿岩石之一。硅质岩常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产出,具有块状、纹层状、角砾状和多孔状构造。硅质岩中常有热不沉积矿物重晶石、铁白云石和草莓球状黄铁矿出现。在毕家册一邓家册式热水沉积改造矿床中,硅质岩与生物碎屑灰岩-含炭质生物碎屑灰岩-硅质岩-泥质岩组成特征的含矿沉积建造,且硅质岩的厚度与铅锌矿化成正比。硅质岩的主成分为SiO2,平均含量为90%,次为Al2O3、Fe2  相似文献   

10.
贵州晚二叠世硅质岩类型及其沉积地球化学环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根据岩性岩相、生物组合以及地球化学等特征,将贵州晚二叠世硅质岩划分为四种类型:灰岩中的结核状、条带状硅质岩;台盆或广海沉积的层状含放射虫、硅质海绵骨针硅质岩;局限潮下带中的层状海绵骨针硅质岩;台沟内的厚层状硅质岩。利用微量元素、总稀土和氧同位素等推算出灰岩中结核状、条带状硅质岩是后生交代形成;而台盆、广海沉积和局限潮下带的层状硅质岩是同生或准同生期形成;台沟中厚层状硅质岩则是热液成岩硅质岩。  相似文献   

11.
四川庙子毒重石-钡解石-钡白云石型钡矿床的成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庙子钡矿床是属于海底喷流热水沉积型毒重石 -钡解石 -钡白云石矿床。典型的海底喷流岩组合为毒重石岩 硅岩 硅质板岩 碳质板岩 灰岩 ,典型的海底喷流岩构造有角砾状、网脉状、气孔状、块状、层纹状、条带状等。钡矿石的主要组分为毒重石、钡解石、钡白云石。矿石的形成还与成岩早期有机质、细菌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含矿岩系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硅岩、毒重石岩是在低能、缺氧、强还原条件下海底喷流热水沉积形成。钡矿形成环境为早寒武世麦地坪期扬子地台北部的陆棚边缘滞留盆地  相似文献   

12.
徐跃通 《地质科学》1998,33(1):39-50
在信江盆地中存在数层和石炭纪海相火山岩及其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层相伴生,与石炭纪地层整合产出的层状硅质岩。由对硅质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硅和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本区硅质岩具有一定的热水沉积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在Al-Fe-Mn和Fe-Mn-(Ni+Co+Cu)三角图上,本区硅质岩属热水沉积硅质岩。由硅质岩MnO/TiO2比值、δCe值和δ30Si值分析表明,信江盆地石炭纪硅质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  相似文献   

13.
新疆柯柯亚地区上石炭统(柳树沟组、齐家沟组、奥尔吐组)硅质岩分布广泛.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剖面测制和常量、微量、稀土元素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硅质岩是海底火山喷发多次活动结果研究区硅质岩具高TiO2 、富Ni、贫Co,低K2O、P2O5,Al2O3与TiO2呈正相关,在TiO2-Al2O3双变量图解中,属火山成因硅质岩,δCe与陆缘硅质岩非常接近,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产状和成因,本文将西秦岭中志留统含铀岩系中的硅质岩分为,(1) 成岩过程中硅化交代碳酸盐岩所形成的硅质岩,产于碳酸盐岩和泥质岩类所组成的透镜层的顶部或碳酸盐岩层内;(2) 早期成岩阶段形成的纹层状硅质岩,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和泥质岩透镜层底部或呈薄层夹于粉砂岩、泥质岩层中。根据沉积环境分析及硅质岩的化学成分、REE分布模式和氧同位素组成,提出本区硅质岩形成于受大气淡水影响的局限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早古生代若干高硒黑色岩系中发育有数层的厚度不等的层状硅质岩,SiO2含量一般在 90%以上,岩石富Fe,相对贫Mn、Al、Ti。亲石元素大量亏损,但富典型的热水沉积指示元素Ba、As、Sb,也有一定的铂族元素(PGE)的异常,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呈左倾,有明显的Ce的负异常和轻微的Eu的正异常。δ3 0 Si值变化范围为- 0 .7‰~ 1.2‰,δ18O值变化范围为 17.6‰~ 2 9.0‰。硅质岩的地球化学表明其为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文章最后讨论了热水成因硅质岩的形成与硒富集的关系,认为形成硅质岩的构造环境可能是地壳深部Se得以上升到浅部聚集的前提,而含硅热液则可能是硒的良好的”溶剂”。  相似文献   

16.
广西钦州小董——板城地区发育较好的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含放射虫硅质岩,剖面连续。本文对板城地区石梯水库晚泥盆世含放射虫硅质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指示这些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与深海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说明在晚泥盆世钦州地区不存在大洋,与当时在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发育古特提斯洋不符。  相似文献   

17.
湘黔地区震旦纪菌藻硅质岩特征及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文杰  彭军 《矿物岩石》1993,13(3):21-28
湘黔地区震旦纪菌藻硅质岩化学成分纯净,硅质矿物含量95%以上,几乎都为泥晶—微晶石英,石英结晶度平均为6.35。岩石具菌藻生物结构,以纹层状构造为主。其中丰富的菌藻生物化石,按形态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岩石属原生沉积成因,二氧化硅的聚沉一方面通过菌藻有机体的硅化作用,另一方面是菌藻生物化学作用引起微环境变化而导致二氧化硅的聚沉。  相似文献   

18.
湘桂地区泥盆系硅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湘桂地区泥盆系钦防海槽和南丹-河池台盆及灵山-衡阳台盆中发育的硅质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给出这些硅质岩为深水盆地沉积环境产物的解释,其成因类型既包括了正常沉积硅质岩,也有部分为原生热水沉积硅质岩,为证实丹治台盆及灵衡垮台 盆形成为线性走滑作用所致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东秦岭二郎坪群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秦岭二郎坪群硅质岩成因分析对二郎坪群形成环境和构造背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二郎坪群中3类硅质岩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w(SiO2)=61.35%~96.01%、N(Si)/N(Al)=2.77~51.53)研究,认为二郎坪群硅质岩为非纯硅质岩;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和特征值(∑REE、∑LREE、∑HREE、δCe、δEu)、常量元素含量(w(Al2O3)、w(TiO2))和微量元素含量(w(Nb)、w(Rb)、w(Th))的分析表明研究区硅质岩是热水成因型,但受陆源物质成分影响,陆缘物源对南阳盆地西硅质岩影响较大。地球化学综合分析揭示二郎坪群硅质岩产出于不同海相沉积环境,南阳盆地西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海环境,而盆地以东硅质岩形成于远洋盆地环境,证实了二郎坪群形成于弧后盆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0.
Trace elements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of Lias-aged cherts in the Gumushane area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origin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Twenty three chert samples from five stratigraphic sections were analys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X-ray diffraction, and mineralogical investigation. Lias cher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microcrystalline, cryptocrystalline quartz, and megaquartz depending on mineralogical content. Trace elements of the cherts were compared with PAAS, Co, Y, and Th had stronger depletions in the five sections, whereas V, Ni, Zr, Nb, and Hf had smaller deple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Zr, Hf, and Ta yields Zr/Hf, Zr/Ta and Hf/Ta ratios (25/645, 37/665, and 0.18/3, respectively) that differ from those of chondrites and averag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suggesting that these elements are likely non-detrital but are sourced from seawater. Th/U ratios range from 0.04 to 0.45 and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average: 3.9). Lias-aged cherts have low total REE abundances and stronger depletions in five sections of the PAAS and chondrite-normalised plots. The cherts are characterised by a positive Eu anomaly (average: 4.9) and LREE-enrichment (LaN/YbN = average: 3.5). In addition, about one-half of the cherts exhibit positive Ce anomaly (range: 0.25–2.58), chondritic Y/Ho values (range: 3.3–60), and low (La/Ce)N values (average: 1.8). REE and trace element abundance in Lias cherts indicate that these elements were likely derived from hydrothermal solutions, terrigenous sources, and seawater. The REE patterns of the cherts show that they were probably deposited close to a continental marg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