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较多,构建地质灾害减灾长效机制,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增强预防和处置能力,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都应认真思考的课题。崩滑流灾害与其他灾害的区别,决定了其减灾的长效机制的差异性。要从"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战略认识高度制定相应的减灾战略;建立、健全以"预防为根本"的减灾制度;加快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巡查排查进程;建立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全程化的灾害风险管理系统;灾害危险体的处置,既要安全,又要经济合理;要有高效应急处置的措施,同时也要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法律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遥感制图技术在洪涝灾害监测,评估,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克俭  李清泉 《地图》1998,(4):22-23
人类活动正大规模地改变着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导致自然灾害加剧,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各学科领域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中国是世界上灾害最频繁、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各种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数千亿元,其中洪涝灾害位居第一。今年入夏以来的长江全流域、松嫩平原特大洪水,水位高,持续时间长,洪水量大。如何增强人类抵御和减轻灾害的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当前全国人民关心的焦点之一。从当前对洪涝灾害的防范和处理手段来看,虽然建立了一些相对独立的系…  相似文献   

3.
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是灾害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地质灾害点自身的规律出发,通过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灾害点的空间分布可以准确、深刻的揭示其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以新疆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点为例,引入标准差椭圆、Ripley’s K函数、核密度分析等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空间聚集-离散的分布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新疆灾害点呈现出"西南—东北分散,西北—东南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的特征空间尺度依次为176km、72km和71km,特征空间尺度可为灾害多发地段的划分提供依据;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在空间中的影响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4.
<正>1项目建设1.1建设意义及实施同煤集团位于山西大同,是全国亿吨级动力煤生产企业之一;在其发展成为特大型国有现代化能源集团的同时,煤炭开采中也存在许多难题:1井田范围广、矿井位置分散、地形起伏大,野外测量工作量巨大;2地面沉陷导致大量地面控制点被破坏,精度和数量无法满足测量需求,恢复和维护成本高;3测量系统种类较多,数据统一性和标准性存在较多问题;4地面沉陷、裂缝情况日益增多,且范围较  相似文献   

5.
深海拖缆勘探导航测量的数据质量差,出现粗差的可能性大,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粗差探测、滤波平滑和数据历元化等)是数据处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文中探讨并设计了一种预处理方法:首先通过稳健估计拟合曲线的方法探测粗差;然后滤波平滑削弱观测噪声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处理残留粗差得到较"干净"的观测值;最后进行历元化内插得到各历元时刻的观测值,为数据处理做好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6.
金沙江流域因两岸地势陡峭、软弱岩层发育、降雨集中等,使得流域内滑坡灾害分布密集。高分辨率遥感是滑坡识别的重要手段,但通过目视解译法开展的大范围滑坡灾害识别,具有工作量大、效率低的特点。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利用滑坡灾害的光谱、形状、空间等特征进行区域内滑坡灾害的快速识别。同时,选取金沙江流域巴塘县王大龙村区段进行了滑坡识别提取试验,区域内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识别出滑坡18处,其中12处与目视解译结果相同,一致性为75%;发现3处目视解译未识别出的隐蔽性滑坡。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效果较好,可为后续的金沙江流域乃至川藏铁路沿线的大范围滑坡识别提取及滑坡编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武继峰 《测绘学报》2017,46(8):1070-1070
<正>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飞速迅猛发展,沿线地质灾害的危害也日益突显出来,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研究,解释灾害发生机理、时空分布、活动规律及灾害间的相互关系,为科学预测预防地质灾害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实施应急监测,快速获取灾害信息,为抗灾救灾和应  相似文献   

8.
以灾害地质出现的空间为主线,将海洋灾害地质因素分为海岸带灾害地质因素、海底表层灾害地质因素、浅层灾害地质因素以及构造灾害地质因素4大类型。利用数字化编图技术对新旧资料进行处理,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确保编图质量;各灾害因素在MapGIS基础平台上以点、线、面3种图元表示,根据其类型进行分层设计并统一成图;并简要分析了区域海洋灾害地质因素的分布特征及范围,以期为我国海底勘测、科学研究及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11月25日-27日中国·三亚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对外经济合作的重大战略构想。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深化各方在海洋经济、生态环保、灾害管理、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滑坡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而滑坡监测是减少滑坡灾害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中外观监测具有能监测滑坡体的运动特征等优势,在滑坡监测系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滑坡监测控制网布设、监测点布置以及观测频率和周期的确定3个方面,结合滑坡的等级、变形阶段、滑坡类型以及变形特征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布设实施,使其滑坡监测不仅经济合理且同时能较好地反映滑坡变形趋势,为后期预测预报分析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崩滑灾害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不同的崩滑灾害个体各有其成灾特点,应急救援时也各有侧重点。利用灾后航空正射影像图及崩滑前后的数字高程模型,采用数字滑坡技术,定量解译并提取了2009年"6·5"重庆武隆鸡尾山崩滑的规模、地形变化特征、运动方向、灾害特征及影响范围等信息,确定鸡尾山崩滑为崩滑—铲刮—碎屑流—堰塞湖复合型特大灾害。根据被掩埋矿井的灾情特点,利用收集到的共和铁矿矿井分布图和针对性的遥感解译,从理论上探讨了对被掩埋井下矿工的最佳施救工程位置,可为今后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崩滑灾害特征及应急救援工程布置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本文简要列述了各类灾害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类生存的危害性,论述了灾害的分类和体系特征,探讨了灾害形成的科学机理,强调了开展多学科、大体系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结合国土环境遥感调查,提出了开展灾害学研究、监测防御、减灾抗祸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发挥现代地球科学理论与遥感技术的潜力,为促进灾害学的研究、保障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数据和减灾技术的发展为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大数据以其可视化、分析和预测灾难的能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应急救援和灾害管理。灾害大数据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大数据背景下对一体化综合减灾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阐述了一体化综合减灾技术的特征,回顾了一体化综合减灾技术的进展,包括灾害信息的获取与管理、应急信息的融合和分析、灾害模型的构建与仿真、应急综合决策与服务等;介绍了一体化综合减灾智能服务系统平台及其应用情况,并对一体化综合减灾技术与服务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时空大数据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该文较全面地分析了目前大数据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提出"时空大数据"的概念,并认为时空大数据就是时空数据与大数据的融合,并从大数据与时空大数据的背景、特征、本质和类型,分析了时空大数据带来的科学范式、时空信息传输和认知模型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对时空大数据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后陕西省略阳县地质灾害增加,为了评估震后略阳县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和范围,利用GIS、RS技术结合信息量模型在ArcGIS中对地质灾害危险等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76.50%的地质灾害发生在坡度15°~40°范围内;从地质岩组的角度分析,松散岩组地区是灾害发生的集中地区,占比达33.03%;从地形起伏度的角度来看,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小起伏地区(20~75 m),占区内总灾害数量的79.4%;在距离水系、断层较近的地区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距离越远灾害发生概率越少;灾害点的空间分布和危险度分区有较强的相关性.信息量模型结合GIS技术评价地质灾害结果客观,研究成果可以为当地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为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作如下决定。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强度大、连续性强、影响面广、损失重.以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五大牧区为主的我国牧区是我国北方和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达400多万平方千米;牧民分别来自40多个民族,总数达4000多万人.  相似文献   

18.
灾害现场的地形地物高效三维重建是快速获取灾情信息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正射影像纠正的先决条件。无人机等低空轻型遥感系统能快速获取高分辨率和高重叠度影像,因此在灾害应急响应中被广泛关注。利用大范围低空影像进行灾害现场快速三维重建依赖于高效的密集匹配方法。文中提出一种基于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的高效半全局约束密集匹配方法,既克服传统的影像匹配方法难以充分利用影像重叠度高的困难,也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处理大量影像获取灾害现场的三维信息,适应面向灾害应急响应的效率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开发的大背景下,"老、少、边、穷"山区如何发挥资源优势,找准发展支点,凸显产业主线,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永顺县作为全国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县之一,必须充分利用绿色生态及民俗文化优势,坚持绿色化、人文化"两化"方针,打造绿色人文品牌,坚定不移地走一条以"绿色人文兴县"、"绿色人文扬名"、"绿色人文富县"新路子。促进思维方式的大变革,发展举措的大创新,县域  相似文献   

20.
松毛虫灾害的TM影像监测技术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武红敢  石进 《遥感学报》2004,8(2):172-177
中国森林病虫害日趋严重 ,每年都造成巨大损失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实现森林病虫害的及时准确监测与中长期预测预报 ,以便把灾害控制在萌芽状态 ,虽然目前科学技术和研究水平还不能准确预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但可以及时监测早期灾害点 ,尽力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该文主要介绍了利用陆地卫星TM数据开展早期灾害点 (或虫源地 )监测的方法和利用航天遥感数据对“虫源地”实施的有效监测 ,为航天遥感技术用于重大森林病虫害的宏观监测和预警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