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汶川特大震发生前滇东北水富井水位测值出现了长时间、大幅度的趋势下降变化,长趋势的显著下降是前兆异常表现。该井水位长期异常变化在汶川地震前尤为突出,在强震、大震孕震阶段存在水位长期异常。具体分析方法是,在进行观测信号处理后,用异常形态、持续时间、观测点所处构造分析了该异常与汶川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强震和大震孕震阶段存在水位长期异常。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汶川8.0级地震发生以来,在南北地震  相似文献   

2.
川滇地区调制/非调制地震短期震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滇地区进行调制/非调制地震有限时空扫描,提取调制小震具有显著差异的短期非稳态震兆图像,分析强震前调制小震的非稳态短期异常特征及预测效能,并计算震中附近地区的小震调制比时间序列.结果显示,调制地震方法在该地区Ms≥6.0地震的短期预测中效果显著;汶川8.0级地震前,震区附近存在明显的调制小震空段短期震兆图像.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中云南地区地下流体典型前兆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云南地区数字化和模拟前兆观测资料,确认滇东北及邻区水富水位、渔洞水位、曲靖地温及丽江地温等流体典型异常,与汶川8.0级地震的孕育及发生有关。分析认为:①汶川地震的典型流体异常与云南强震异常具有相似性;②汶川地震孕育与发生影响的区域性与多样性;③水温中期异常和数字化分钟值异常是值得关注的新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4.
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宁夏地区出现的前兆观测异常进行回溯性分析,从大地震的孕育范围与地震前兆的发展阶段分析认为这些观测异常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有关.宁夏地区数字化流体与形变观测资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变化,对比分析其同震响应特征,结果显示宁夏地区前兆观测对汶川8.0级地震表现出南北分区特征....  相似文献   

5.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6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出现了显著的地震平静异常:M≥6.0、M≥6.5和M≥7.0地震平静时间分别达3.63年、8.29年和12.27年。通过对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M≥6.0、M≥6.5和M≥7.0地震时间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发现这些平静异常现象在川滇地区近100年来的地震活动性中是非常显著的。在M≥7.0地震平静时间大于5年的条件下,M≥6.0(1.0σ以上)和M≥6.5地震(1.5σ以上)平静异常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和重现性,可能是这类7级地震前一个重要或典型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对川滇及邻区特定构造区域地震活动的时间、强度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合研究区1988年以来的8次地震发生前ML≥3.0级地震活动指标缺震(L值)、频度(N值)、活动度(S值)和危险度(D值)的曲线非线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下一次地震危险性时间的估计方法。川滇及相邻地区的地震模型ML≥3.0级群体地震活动的震兆曲线,能够很好地描述川滇区域地震活动强、弱变化的异常信息,临震信号是地震失稳的标志,有震异常和临震前的短临异常反映出的时间变化非线性曲线特征能够有效地给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判断。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模拟和数字地电、地磁类观测资料。四川地区地电6台站的26测项模拟观测,在汶川8.0级地震前仅出现1项中期异常,异常台站比1/6=0.17;异常测项比为1/26=0.04。对"九五"到"十五"期间四川地区数字化改造或数字地电观测资料,没有分析检测出异常项。四川地区6个台的地磁垂直分量整点值的日变形态在震前2天出现波谷分裂的异常现象,由于平时出现此类异常频繁,若用于预测无统计学的显著意义。可见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电和地磁类观测资料结果出现的异常现象比例是极低的。同时对疑似或有争议的异常测项进行分析说明,对汶川8.0级地震前电磁类异常少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孙小龙  向阳  杨朋涛 《地震学报》2018,40(2):185-194
云南会泽井水位在几次中强地震前均出现了显著的异常变化,表明该井水位对其周边的中强地震具有较好的映震效果。本文利用Molchan图表法对会泽井水位的预测效能进行了定量检验,并对其水位上升异常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Molchan图表法检验结果显示:会泽井水位异常的整体预测效能较好,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地震对应优势预测时间段为3个月以内,优势预测地区为川滇菱形地块以东区域。此外,会泽井处于地块边界带上的断裂交会部位,对与震源过程相关的区域构造活动响应较为灵敏,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9.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提供的30年(1979-2008)的长波辐射数据产品(OLR),对中国大陆地区长波辐射背景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波辐射值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青藏高原块体在四季中都呈现低值,中国西北部和华东地区的长波辐射值相对青藏高原块体高,这些区域在春秋两季长波辐射变化剧烈,夏冬两季变化相对缓慢.熟悉这些特征将有利于识别地震异常与非震异常,可以为为进一步开展长波辐射的地震异常信息提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的中国川滇地区长波辐射背景场,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的长波辐射数据,发现震前一个月长波辐射异常显著,并且异常的分布受活动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10.
汶川8.0级地震前云南水富井水位长期异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震发生前,云南昭通水富井水位测值出现长时间、大幅度趋势下降异常。在排除降雨影响后,通过异常形态、持续时间、观测点所处构造分析了该异常与汶川地震的关系,表明了在强震和大震孕震阶段存在水位长期异常。  相似文献   

11.
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地下流体井网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和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3次特大地震出现的前兆异常、同震响应及震后效应,得出对特大地震有反应的井,基本都处在区域构造格架的地震活动带上,且井深大都在1000 m以上,井孔水位及水温对地震的反应或响应程度与地震震级成正比,与井震距成反比。  相似文献   

12.
利用基于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pidemic Type Aftershock Sequence, 简称ETAS)模型的随机除丛法,重新审视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前可能存在的长期地震活动异常,研究了川滇地区背景地震活动特征,并评估了当前的强震危险状态.对川滇地区1970年以来的ML3.0以上的背景地震和丛集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震丛集特征明显、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地震序列常有前震事件.直接将概率值作为地震计数的权重,对地震丛集率空间分布图像分析表明,汶川MS8.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存在着长期、大范围的地震丛集率低值区,震前该段处于应力闭锁状态.对川滇地区地震丛集率低值区内背景地震与全部地震的累积次数、b值和新定义的Δb等统计参量的分析表明,龙日坝与龙门山断裂带具有地震活动的关联性,川滇地区当前的强震潜在危险区可能是巧家地区和汶川MS8.0地震破裂尚未穿越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此外,还发现b值倾向于反映局部应力场变化,而Δb能较为敏感地给出更大范围应力场的相对变化.  相似文献   

13.
天山地区新04井是地下水动力学地震前兆的一个敏感点。观测事实表明,该井水位与地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观测期间,在距该井150km范围内共发生4.0级以上地震24次,其中5.0级以上地震(未发生6.0级以上地震)5次,震前该井水位均出现了明显的下弯形异常变化。大多数4.0—4.8级地震前水位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认为,特定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地热异常区和地下水动力差异不稳定带可能是该井水位动态灵敏反映区域地震活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震例》中选取1976~1998年川滇地区发生的15次MS≥6地震作为震例,依据图形对比和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震级的地震前水位(流量)、温度及水氡异常变化的协调性特征,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时间演化方面还是在空间演化方面,这3个流体测项之间都具有协调性演化关系,震级不同,异常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并且7级以上地震的异常的协调性特征明显好于6.0~6.9级地震。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与松潘地震前异常现象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异常现象。汶川8.0级地震为地震活跃期的首发大地震,震前区域性中小地震相对平静,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77;松潘7.2级地震是活跃期间发生的地震,震中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密集,曾发生松潘黄龙6.5级地震,震前区域地震活动b值为0.62;汶川地震前区域主压应力方位与错动类型总体上与8.0级地震给出的解大体一致,这与松潘7.2级地震前的情况有显著差异,震前地震与余震震型有差异。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异常判定结果认为,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观测异常没有一个台项是重复出现的,短临异常数前者显著多于后者。松潘地震与汶川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差异极大,更未出现火球、地光临震异常现象。这说明,已有的短临前兆观测异常的出现仅有个案特征,而无普适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宜宾北4.7级地震震中及附近地区地震地质、地震活动背景、区域地震活动性、水位资料的分析,表明宜宾北4.7级地震震前经历了区域地震活跃至平静、再发震的过程,其部分地震学参数存在异常,川12井水位也出现较大异常,并对宜宾北所处的华蓥山断裂带上的中强震与川滇交界附近地区南北地震带上的强震存在较高的对应关系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华蓥山断裂带上中强地震活动对川滇交界地区南北地震带上强震的发生存在中短期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通过自贡及邻近区一系列中小地震的检验,证明自贡青岩洞水温观测点是一个难得的敏感点。自贡青岩洞水温观测值在长宁震群、自贡威远间地震、自贡隆昌间的3至4级震例中均出现了超过年变基础之上的短临趋势异常或短临突跳异常现象,其异常幅度均超过年平均值0.5倍均方差以上,特征明显,对应率高,有利于对地震震中位置和时间的判断。地震映震敏感区主要沿华蓥山断裂带西南段至川滇交界处东侧分布。井孔具有有效监控自贡东部、南部及华蓥山断裂带中南段地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及川滇交界处东部沿线地区6.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监控能力,配合其他观测手段可以提高短临预测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8.
汶川8.0级地震引起了社会广泛地关注,产生了地震能否预测的疑问以及汶川地震前是否出现了异常的讨论,震后一些学者对前兆资料进行了研究总结,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仅对地下流体异常进行了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前存在着一些地下流体异常,本文从中期异常、短临异常、同震及震后调整这几个方面对水氡、水位、水温、流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中期异常的识别及提取,认为采用从属函数方法定量提取异常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汶川8.0级地震引起了社会广泛地关注,产生了地震能否预测的疑问以及汶川地震前是否出现了异常的讨论,震后一些学者对前兆资料进行了研究总结,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仅对地下流体异常进行了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前存在着一些地下流体异常,本文从中期异常、短临异常、同震及震后调整这几个方面对水氡、水位、水温、流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中期异常的识别及提取,认为采用从属函数方法定量提取异常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清理了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收到的每周、月度各单位或个人上报的各类异常资料.这些宏观异常现象主要包括居民生活用井水质变化、泉水变化,气象、动、植物异常现象等.2002~2003年宏观异常现象集中分布在凉山州,多数沿安宁河-则木河构造带以及川滇交界西侧分布;2004~2008年5月宏观异常现象散布在龙门山、龙泉山、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构造带以及川滇交界地区.四川地区宏观异常项数在2002年4~6月,2003年6~8月间为最为集中出现的两个时段,之后零星出现.对震前龙门山构造带附近出现的宏观现象进行分析后,我们看不出与地震间的必然联系,难以作为预测未来大地震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