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DF—1型泡沫剂的研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提高钻井效率,保护孔壁,提高岩矿芯采取率的技术要求出发,研制出专门用于多工艺空气钻进配制泡沫液和泡沫泥浆的新型泡沫剂-DF-1型泡沫剂,用该泡沫剂配制的低密度钻井液体系适用于低压漏失,孔壁失稳,干旱缺水等复杂条件的钻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泡沫剂发泡能力的理论计算方法,列举了几种典型泡沫剂发泡能力的计算实例,并用试验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以往评价泡沫剂的发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的方法很多,但因发泡条件不同,故评价空气钻进用的泡沫剂时必然有其不足之处。本文提供了一种模拟试验装置,不仅能在不同介质中综合评价钻进用泡沫剂的发泡能力和泡沫的稳定性,而且也可用以研究泡沫在不同流态的岩粉携带能力,以指导泡沫钻井的施工。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1990,(1)
一种性能优良,用于空气泡沫钻探的ADF—1型泡沫剂,已由地矿部勘探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ADF—1型泡沫剂在山西地矿局第一水文队施工的雁北地区进行了391m的生产试验,试验表明,与一般泡沫剂相比,钻进效率提高1.3倍,纯钻进时间提高20%,供风量降低了30%,单项成本降低一半,取得了用潜孔锤钻进白云质灰岩,4天进尺174m的好成绩。这种产品还在甘肃、山东等15个省及国外水井承包工程中应用,进尺几千米,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受到有关单  相似文献   

5.
王艳丽 《探矿工程》2011,38(7):22-24,28
针对岩屑类型、粒径、浓度对泡沫剂的发泡性和半衰期影响进行试验研究,从而为泡沫剂的实际应用提出指导,使泡沫钻进工艺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解决钻探施工中遇到的许多难题。经过多年的性能改进,ADF-3泡沫剂的发泡性能和半衰期不断提高,广泛应用于水井、瓦斯排放井等施工中,尤其是在气动潜孔锤钻进中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于高温地热井泡沫水泥泡沫剂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慧静 《地质与勘探》2015,51(6):1181-1186
地热井钻井具有高温、地层压力低、地层破碎等特点,采用抗高温泡沫水泥进行固井,要求泡沫剂具有一定的抗高温性能。本文评价和优选了多种泡沫剂在常温和180℃高温下的起泡能力、稳定性,并且将优选出来的单种发泡剂进行复配评价,得到最佳的复配体系为SLES∶CAO∶CAB=63.3∶31.7∶5,并且与单种发泡剂进行比较,将所得最佳复配体系加入到API G级油井水泥体系中进行性能的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该泡沫剂由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多种助剂在一定条件下复合而成。适合于空气泡沫钻进、泡沫泥浆钻进。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复胶质钻井液的性质与试验研究方法,以及泡沫剂和胶质液体对发泡和稳泡性能的影响,并介绍了其生产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所研制的DF-1型泡沫剂组分及性能;对泡沫泥浆钻进的配方进行了研究,得出的最优配方应用于现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对泡沫泥浆的护壁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留新  唐汉  盛国新 《江苏地质》2007,31(3):262-267
以上海地铁M8线盾构掘进施工为实例,对掘进过程中所用的进口和国产泡沫剂的性能和效果进行了分析,从中选择有效、经济的泡沫代品,为以后的泡沫法盾构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山西长子县某水源井施工中,利用现有7/9压风机与TB850/50泥浆泵设备,采用泡沫增压钻进技术进行钻探.在钻进过程中,调整参数为:气液比180~240,泡沫液浓度4%~8%.随着钻探进尺的加快和地层出水量的增加,适当增加泡沫剂的浓度,达到降低气液比,有利于携粉,提高钻效.实践证明,采用泡沫钻进要比常规泥浆钻进钻效提高31.7%,纯钻时间利用率提高3.4%,综合成本降低56.1%.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介绍,使用泡沫剂进行气动潜孔锤钻进,较理想的解决了钻进大口径钻孔时,上返风速低、排渣困难等问题。以及钻进过程中遇水,使岩粉粘结成团,造成的埋钻事故也得到了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煤科总院西安分院钻探所已建成了煤炭系统唯一的、较先进的钻井泡沫流体综合试验室,它由罗氏泡沫仪测试系统和符合 APIRP46标准的 API 泡沫测试系统组成,能承担泡沫剂及其发泡、稳泡和携带岩粉能力的评价以及泡沫  相似文献   

14.
姚爱国  戎信 《地球科学》1994,19(1):113-118
根据钻探工作的需要,在实验室内利用自制的泡沫流变装置测定了泡沫的流型,证明了泡沫属非牛顿流体,其流变参数随气液比、泡沫剂加量的改变而改变,其它添加剂也影响泡沫的流变性能,最后讨论了测试结果对泡沫钻进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泡沫钻进是空气钻进必不可少的配套工艺技术。泡沫流体的应用,不仅有利于解决和克服于空气循环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而且对改善和提高空气钻进的应变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介绍了ADF-1型泡沫剂的性能和所取得的良好生产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泡沫钻进中,聚集在孔口的废泡沫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影响工人操作。为此研制了属有机硅类型的DX型消泡沫剂。采用该消泡剂可对废泡沫进行迅速、简便、无新污染的消泡处理。还介绍了消泡剂的种类、选择原则及现场试验。  相似文献   

17.
吴永彬  张运军  段文标 《现代地质》2014,28(6):1315-1321
以长庆某致密油井区取心样品、注入水与地层水、优选的空气泡沫体系等为基础,利用一维长岩心驱替实验装置开展了致密油储层基质与裂缝岩心分别注入纯泡沫液、空气与空气泡沫的注入能力实验,揭示在实际储层条件下,空气泡沫体系无法直接进入致密油基质岩心,但由于泡沫剂受到储层吸附,消泡后的纯泡沫液与气体可以顺利注入致密油基质岩心实现稳定驱替。设计并开展了基质渗透率级差为10、基质与裂缝双重发育的三管并联岩心驱替实验,明确了空气泡沫封堵裂缝调驱机理。泡沫流体主要进入裂缝岩心并有效封堵裂缝,部分泡沫消泡后形成的泡沫液与空气进入并驱替基质中的剩余油,最终空气泡沫驱残余油饱和度比水驱降低了21.12%,驱油效率提高了32.89%,改善水驱后开发效果明显;为避免暴性水淹的低效阶段,应在含水90%以前尽早转入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油速度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在地下盾构隧道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高含水率泥浆,由于泥浆中含有膨润土及泡沫剂等高分子添加剂,具有高含水、低渗透、塑流性强等特性,在其运输中容易出现抛撒滴漏等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在泥浆堆放时会污染环境和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有时堆放不当还会形成地质灾害。为此,课题组开展了隧道盾构泥浆泥水分离技术试验研究,首先研制了真空-电渗联合排水试验装置,利用该装置对经过沉淀初步处理的泥浆分别进行真空负压、电渗及真空-电渗联合泥水分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真空-电渗联合泥水分离法优于真空和电渗单一方法,真空-电渗联合方法既可以排出泥浆中的自由水,也可以排出渗透结合水,处理后的泥浆含水率大大降低,接近塑限,泥浆被有效硬化,通过试验优化了真空-电渗联合泥水分离工艺,给出泥水分离步骤,即首先进行沉淀初步处理、再进行电渗排水、进而进行真空+电渗联合排水。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真空-电渗联合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泥浆水分离问题,利于绿色安全运输,大大节约运输成本,而且处理后的泥浆可以直接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9.
YQ0902孔位于瓯江三角洲南翼的海岸平原上,沉积相与AMS14C测年分析表明,钻孔底部为MIS 3阶段的河湖相沉积,之上为形成于MIS 2的硬粘土层.约在10cal.kaB.P.海侵到达本区,沉积了一套厚约29m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古气候重建表明,50 ~ 35cal.kaB.P.凉爽干燥,35 ~ 25cal.kaB.P.温和湿润,25~ 10cal.kaB.P.寒冷干燥,10 ~ 9cal.kaB.P.凉爽偏干,9.0~6.5cal.kaB.P.暖热潮湿,6.5 ~ 4.8cal.kaB.P.温凉偏干,4.8~1.8cal.kaB.P.温暖潮湿,1.8cal.kaB.P.之后趋同于现代气候.受中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减弱影响,研究区降雨减弱始于6.5cal.kaB.P.,这与前人研究认为季风区降雨减弱年限随纬度增加有时滞的观点相一致.孢粉记录的两次百年尺度(6.9 ~7.3cal.kaB.P.和5.0 ~5.5cal.kaB.P.)降温事件,与全球性强降温事件(7.3cal.kaB.P.和5.5cal.kaB.P.)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邱雅惠  刘健  刘斌  宁亮  严蜜 《第四纪研究》2019,39(4):1055-1067
全新世冷事件期间的气候格局及其成因是过去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基于通用气候系统模式开展的TraCE-21ka气候模拟试验资料,在定义和提取典型冷事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强迫试验模拟的全新世北半球多次冷事件的规模及冷事件发生时温度与降水的空间特征,并结合全强迫试验中使用的4个外强迫序列(淡水注入、轨道强迫、大气温室气体、大陆冰盖)及其对应的单因子敏感性试验,初步探讨了部分典型冷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 TraCE-21ka模拟的冷事件年份与重建/集成序列的冷事件年份对应较好,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全新世北半球的冷事件;全新世期间,北半球共发生了 10 次典型冷事件( 9. 7 ka B. P.、 8. 3 ka B. P.、 7. 3 ka B. P.、6. 2 ka B. P.、 5. 2 ka B. P.、 4. 2 ka B. P.、 3. 4 ka B. P.、 2. 1 ka B. P.、 1. 0 ka B. P.和 0. 2 ka B. P.);每次冷事件发生时,北半球大范围降温和变干,温度变化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差异,中高纬地区降温最显著,低纬10°N附近降水减少最显著;在 8. 3 ka B. P.、 7. 3 ka B. P.、 6. 2 ka B. P.、 5. 2 ka B. P.、 4. 2 ka B. P.、 3. 4 ka B. P.、 2. 1 ka B. P.和1. 0 ka B. P.共8次冷事件中,北半球温度和降水的空间变化较为相似,北大西洋经圈翻转流(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简称 AMOC)变弱导致了冷事件,格陵兰岛南部的北大西洋海域降温和变干尤为显著;9. 7 ka B. P.和3. 4 ka B. P.的冷事件可能与轨道强迫有关,淡水注入造成了8. 3 ka B. P.和7. 3 ka B. P.的冷事件, 0. 2 ka B. P.冷事件可能与大气温室气体波动有关.地球系统内部变率对于冷事件的发生可能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