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苏联共同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的“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8日至14日在苏联塔吉克加盟共和国首府杜尚别举行。近百名苏联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以及来自其它31个国家的42名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涉及了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地震危险性评定和地震灾害控制,地震预报的科学基础,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的杜会、经济及组织问题,成功与不成功的地震预报的实例以及地震预报实验场诸问题。与会专家共宣读了43篇论文、报告,研讨了地震预报和减轻震害工作的现状,对于正在一些国家中进行的国际或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会议举办了小型书展,安排了与会者参观塔吉克抗震建筑与地震研究所、杜尚别地震台和努列克水电站大坝抗震工程。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的地震预报探索从邢台地震开始,已经走过50余年的漫长道路,经历了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唐山地震预报的失败及汶川地震预报的无奈,经验与教训很多。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测预报究竟路在何方?梅世蓉先生在"新形势下地震预报战略问题的探讨"[1]一文中已做出回答。现将笔者初步学习的点滴体会汇总如下。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1梅世蓉先生的最新地震短临预报理念梅先生在唐山地震后的30多年里,始终  相似文献   

3.
这次在香山召开的地震预报发展战略研讨会可以说是一次地震预报攻关的战略研讨会。香山会议应该是一个科学会堂,将对今后产生重大作用,可以载入史册。这一次地震预报战略攻关研讨,从会议的论文集可以看出,大家准备得很认真。今天下午听了院士、专家的发言,也是高水平的。地震预报是一个尚未攻克的世界性科学难题,同时也是政府、社会的迫切需要。地震预报这个问题有人说不好搞,有人说好搞;有人说是不成功,有人说是成功。我想我们还是要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4.
<正>地震预报在防震减灾方面非常重要。我们虽已成功预测预报了部分地震,取得了一些减灾实效。但长期以来预报工作中存在的条块分割,人员配置错位,经验总结不到位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地震预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将探讨通过建立一个地震预报系统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地震预报系统,将所有地震异常信息都报送到这个系统中,并对想要查询的地震信息,借  相似文献   

5.
2017年8月28—30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与甘肃省地震局在嘉峪关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7年学术交流研讨会。会前征集了110篇专题论文摘要,编辑的论文摘要集在《国际地震动态》第8期正式出版;邀请了13份大会报告(Keynote Lecture),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重点大学的系统外特邀报告10份,系统内老专家讲述历史成功地震预报过程的报告3份。研讨会期间,除大会邀请报告以外,以宣读(Oral)方式交流专题报告21份(其中包括行业青年研究专项课题优秀结题报告5份),以张贴(Poster)方式交流报告28份,评选出6份优秀张贴报告。大会还就"数值地震预报距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为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Panel Discussion),就数值地震预报相关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碰撞。此次学术交流提议有必要系统地对历次成功的地震预报过程进行回顾性总结。  相似文献   

6.
1引言1999年11月29日,在辽宁省岫岩-海城交界处发生了5.6级地震,震前做出了准确的预报,也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因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很好的政治影响,受到了中国地震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表彰,也受到了广大地震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说,这次地震预报成功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继1975年海城7.3级地震预报成功后,二十多年中又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事件.这既让广大地震工作者为地震预报多年含辛茹苦地探索,终于又一次取得进展而欢欣鼓舞,同时也都在思考,为什么辽宁的地震工作者这么幸运,1975年海城地震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地震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对地震预报有关的对策问题作了讨论,这些问题包括:1)地震预报的地震社会学分类;2)地震预报尺度与地震预报精度;3)地震预报评分及统计决策函数在地震预报对策中的应用;4)集成预报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本文从理论上对地震预报的对策给出了若干准则。  相似文献   

8.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通过1982年6月甘孜6.0级地震预报成功这一事实,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甘孜6.0级地震三要素预报的依据;二、通过甘孜6.0级地震,就“敏感点与盲点”,“敏感点的条件”及“台网的布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为研究地震理论和地震预报思路,提供了一份重要的震例资料。  相似文献   

10.
魏柏林 《华南地震》2021,41(4):145-150
地震过程的复杂性、地壳深度的不可入性、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导致地震预报是仍未解决的世界难题.通过广东及邻区震情处理事件的回顾,以及我国大震的预报成功与失误的例子分析,简述我国地震预报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地震预报目前或相当长的时间都无法做到精确的三要素的预报.然而,不太精确的地震预报应是地震工作者奋斗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要,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道路.  相似文献   

11.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12.
海城地震预报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十年前的海城地震预报是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创举,也是辽宁地震工作者为地震科学发展谱写的辉煌篇章。海城地震预报经历了从时间上"长、中、短、临"逐步逼近,地域上由面到块、到点逐步缩小的过程。现阶段地震预报还是经验性的,而海城地震预报中,我们获取的地震孕育信息接近或符合了历史经验模式,"个性"符合了"共性"。所以海城地震"幸运"的预报成功了。  相似文献   

13.
在汶川地震序列的动态跟踪与甘肃震情的动态判定过程中,本文作者成功地把握了甘肃震情、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汶川地震序列的动态发展变化,并对5月18日四川江油发生的6.0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测。这一预测实践使本文作者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地震预报虽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没有被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但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如果预报思路和方法得当,要实现一次乃至数次成功的预报是可能的。这对地球科学家们如何认识地震预报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简要回顾分析了松潘—平武地震预报的情况,认为,松潘—平武地震成功预报的主要经验还在应用,仍然有效,说明当年的预报是有科学根据的;没有一个震例的预报情况与松潘—平武地震完全一样,说明至今尚未找到必震指标,推进地震预报必须有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专群结合与省内外大协作的好传统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松潘—平武地震预报成功是科学探索和行政正确决策相结合的结果。要想通过地震预报减轻地震灾害,不仅要加强科学研究,而且必须严格执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努力提高管理水平;30年来地震预报艰难而稳步地前进,今后相当长时间里还须主要依靠经验性方法完成预报任务,而长远目标的突破决不能仅仅依赖经验的积累,必须加强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作者根据其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的经历和实践,将我国地震预报的36年历史分为4个阶段,概括了我国地震预报的主要进展和成就,指出地震预报的难点及我国地震预报在思路和技术上存在的几个问题,最后是对我国地震预报发展战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前言有科学依据的地震预报的诞生清楚地说明了工程行业的机会及问题。本文旨在确定和讨论围绕这一新兴技术的问题性质。当期待对一次破坏性地震作出成功预报时,许多地球物理学家或地球科学家们也许一致认为,地震预报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同时,在美国密布测震仪器地区正在“酝酿”的一次地震很有可能被报准。鉴于这样一种进展形势,似乎有必要在第一个公开的地震预报之前来探讨一下某些重大问题,因为目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避免麻烦,同时来增强预先警报的实用性。本文研究的依据是笔者参与地震预报社会经济含义的三年调查结果。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主要是检验社会对若干典型地震预报形势作出反响的行为基础。这些“典型预报事例”向加州75个私营组  相似文献   

17.
在回顾了地震预报历史沿革的基础上,认为虽然地震预报的难度比较大,但成功地预报地震不是不可能的.地震预警系统已被实践证明是一套有效的避震措施,将在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但地震预警并不能代替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回顾了地震预报研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索和解决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几个科学问题,即地震动力学成因问题;地震的地体环境问题;地球物理场的时空演化与地震的物理力学关系问题;地震预报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等。同时,探讨了研究这些科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回顾地震预报的开始过程,并分析推动其发展的必然性,探讨我国地震预报的特点,对地震预报未来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努力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今年6月24—27日,在西柏林自由大学举行了“地震预测—灾害评价,危险性分析及震害预防”国际学术讨论会。 限于当前的科技水平,人们对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全过程的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就地震预报来说,特别是在时间上,其成功的机会极少,並经常造成大震的虚报和漏报。因此,地震预报(earthguake prediction)能否为社会服务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