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俊友  朱良 《地理教学》2013,(10):12-14,45
正一、心理地图的涵义美国《国家地理标准》认为:心理地图,是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的认识。心理地图首先是一种地理表象,具有空间性,是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的主体的反映。同时,心理地图也是一种记忆表象,它具有记忆的功能,能在头脑中将地理表象保持和再现,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帮助学生获得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和空间认知。本研究认为心理地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1)心理地图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  相似文献   

2.
地图是反映地表现象的一种图形,凡具有空间特征的事物都可以用地图表示。地图的直观性、形象性使复杂的地理知识变得简单、明了,它用符号代替了大量繁琐的文字描述,这对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很有帮助。然而,地图的作用及意蕴远不止于此,地图除了能够形象地反映空间事物以外,还能够反映出丰富的文化特征,从而形成独特的地图文化。  相似文献   

3.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结构的科学,而自然环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自然成分组成的统一整体。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它是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点层,包括岩石圈、大气(?)、水(?)以及在三者之间发展的生物圈。在许多用来表述地球这一外壳的名词术语中,看来最好的是表成地图(episphere)伊萨钦科这个名词。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是含糊不清的,可以用地理综合体(geocomplex)这个名词来代替,地理综合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地段。它通过内部发生的诸种过程及各地理组成分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而构成一个整体(H.巴斯比,1968)。地理综合体有同质(地区的)和异质(空间分布的)之分。每个地理综合体都有自己特具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地理综合体的客观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4.
地理学语言是人类认识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交流与传递地理信息的重要媒介。该文从传统地图、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到虚拟地理环境的发展,阐述了地理语言的演变与发展特征。作为地理语言的最新发展,笔者认为虚拟地理环境可以让地理学语言变得更为贴近地理信息的使用者,并为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提供一种新的交流平台。虚拟地理环境是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虚拟模型,它在强调地理信息使用者身临其境之感受的同时,还追求超越现实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一种完全基于标准的Wab GIS实现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Web GIS技术的实现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异构数据的交互性与客户端显示地图的图形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在数据的交互性方面,客户端往往只能与自己的服务器通讯,不能实时访问不同格式的分布式数据;在图形质量方面,现今的WebGIS多数使用栅格图像,不能任意缩放且不灵活。因此GIS行业的国际标准与规范是业界共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笔者参考相关文献,结合开发实践,描述一种基于GML、WFS、SVG规范的Web GIS实现框架。1 Web GIS实现框架 用于实现该框架的核心技术之一的GML是OGC的抽象规范,是一个基于XML的地理特征编码标准,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建模、传输和存储;网络要素服务规范WFS是OGC的实现规范,它是作为一种数据访问机制提出的,用于异构数据基于GML要素层的获取,实现数据的互操作性;SVG作为W3C组织正式推荐的图像格式,是一种基于XML的开放的矢量图形描述语言。SVG元素指示如何绘制图像的一些指令,阅读器解释这些指令,并在指定设备上显示SVG图像。 GML+SVG+WFS框架使用标准的数据模型描述地理要素的一致性和语法,使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可以不经过异构转换而实现共享。它采用GML进行数据编码和定义地理要素的联系,在元素层定义元数据,生成GML文件,允许在要素层方便地查询。在GML中使用XLinA来链  相似文献   

6.
论述编制中国数字城市地图集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它的市场前景。从资料搜集、地理编码和数字化、软件系统设计、地图制作和图集集成、地图集浏览器的功能和使用等5个方面,详述图集编制的技术特点。中国数字城市地图集存储在CD-ROM光盘上,该图集包括中国200个主要城市,其中还容纳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的台北市。每个城市以矢量数据格式存储,按照点、线、面分为3大类,对于每一类数据又分成若干地图层。光盘自带浏览器,用户使用该浏览器可以很方便检索和查询任何一个城市相关内容。查询和检索的内容包括道路名称、地物名称以及当前显示城市的总体介绍。  相似文献   

7.
古人常形容一个人的才学,总是夸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足以显示地理知识对古人的重要性,那么当今的地理对一个人的生活、综合素质等又有什么影响呢?记得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青年歌手大赛总决赛中,主持人向选手出示了一道地理题:“中国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那位选手回答“南半球”。这个答案让电视机前看节目的孩子都笑得喷饭!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常识依然是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  相似文献   

8.
近数年间,世界政治地图的色彩,闪烁出令人目炫的诸般变化。其中最耀眼的变化之一,就是数以十计的新的内陆国的成批涌现。新形势来得这么匆忙、仓促、突然,人们还来不及审视它在世界政治地理中乃至其他许多方面的重大意义,甚至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新形势的存在。正因为如此,我们就越发有予以及时介绍的必要。只是说来话长,本文仅能以最简略的笔触,最粗疏的线条,勾勒出最一般的概貌。更评细的条分缕析.尚需待之异日。  相似文献   

9.
张忠  张燕  刘继荣 《地理学报》2001,56(Z1):78-85
论述编制中国数字城市地图集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它的市场前景.从资料搜集、地理编码和数字化、软件系统设计、地图制作和图集集成、地图集浏览器的功能和使用等5个方面,详述图集编制的技术特点. 中国数字城市地图集存储在CD-ROM光盘上,该图集包括中国200个主要城市,其中还容纳了香港和澳门持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的台北市.每个城市以矢量数据格式存储,按照点、线、面分为3大类,对于每一类数据又分成若干地图层.光盘自带浏览器,用户使用该浏览器可以很方便检索和查询任何一个城市相关内容.查询和检索的内容包括道路名称、地物名称以及当前显示城市的总体介绍.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对实践探究教学的意义探讨多于对实践方式的探讨,我们早就明白让学生多参加实践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凡意义,但由于学校封闭教学的特点,高中教学任务的艰巨性,我们并没有下大的力气在实施上走得更远一点。跟踪研究表明,一些在高中阶段选择了地理学科的学生,在升入大学参加工作之后,其所用地理知识都需要不同程度的重新学习和培训。而有的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地理知识却不会在实践中使用,例如不认识地图上的方向,看不懂公司发展的基本统计图。曾有一个地理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家里设计一个取暖炉的烟囱,他把烟囱从他家住的五楼一直延伸至一层,结果是烟没有排出还引起了火灾。像这样背了许多地理原理却不知道这些原理如何应用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在当前,学生应用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要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背景下,当我们审视忽视了实践探究所带来的难以回避的问题时,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王铮 《地理学报》2001,56(1):115-115
在中国地理学会21世纪战略讨论会上,我获得了一本新书--《地理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 (刘昌明、岳天祥、周成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本书是1934~1999年《地理学报》 中数学模型与公式的汇编。在这样一个战略讨论会上发布这样一本书是十分合乎时宜的,因 为它向地理学家宣告:我们一直在努力发展地理学理论,改变地理学“有地无理”的局面。 我不同意数学化才是理论的科学思想,这是前1980年代的思潮,但是赞成能够数学化的理论 应该数学化。因为数学没有歧义,数学家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科学推理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分析和科学传递。编辑这样一本书,显然起到了理论总结和科学传递的作用,使得地理学家 可以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去分析问题、认识世界、实施创新。   《地理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一书,按照地球信息科学、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3部分汇 编,把地球信息科学放在第一部分,并且把综合应用归入此部分,有助于增加此书的时代感 ,也反映了主编急切地发展地球信息科学的思想,是一种好的选择。在书的体例上,《地理 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按文章编排,有助于读者查询公式出处,进一步理解公式。   对中国地理学来说,这本书反映出中国从1935年吕炯先生、方俊先生对地球物理学公式的应 用,到1990年代大量地理学综合分析的原创模型的出现,地理学家一直在把自己的工作在理 论上深化,而且这种努力正在成为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主流,并必将影响新一代地理学家,使 他们获得一种新的科学思维。   然而,如果把地理学的理论探索比喻作长征,我认为本书出版还是仅仅走出草地的象征,与 国际同 行研究的比较,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本书反映,中国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研究的模型,多数还 是地球物理学公式的应用,地球信息科学、经济地理学的模型还是一些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 的应用。与国际地理学理论研究接轨,这是中国地理学家需要多努力的。其次,作为本书本 身,我感到第三部分所谓“农业地理”的内容许多不是经济地理的内容,也不是农业的专门 问题,而“工业地理”一章,最好称为“产业地理”,这样便于读者查寻。   最后特别声明,我不赞成“地球信息科学”的提法,因为许多经济地理信息、人文地理信 息问题,不是直接与地球联系的,强调它是地球信息,忽视了地理学对自然与人文的综合; 而地球深部信息、地球行星物理信息都是地球科学信息,但不是地理学研究内容。存在地球 信息科学、也存在地理信息科学,二者有很大的交集,但不能混淆,至少在严谨的学术著作 中应该这样。不过“功在汉室,争什么南阳襄阳”,关键是先做起来,地理学在理论化,GIS已经从作为一门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演变为一门科学的“地理信息科学”,这是 地理学与数学、计算机结合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大量的事实表明,地球表面的许多事物具有很强的分形性质,可以用分形模型来描述[1]。既然3D表面具有分形性,那么其2D投影的图像或图形是否也具有分形性?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引起了人们的思索。为此,Pentland于1984年从理论上证明了一个空间各向性的三维布朗表面,其映射而成的图像灰度强度分布场也具有分形特性,且分推数等于空间三维表面体的分维法向分量[2],这一结论的导出表明了图像的分形性可以反映真实表面的分形性。图像资料的分数维能定量洞悉包含在这些资料中的空间复杂性和分形信息。在分形图像分析中,首先面临的是分继值的…  相似文献   

13.
作者说明了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特点,他在认清该新概念的方法和目前的进展的同时,将它计分为几个阶段。在它的“史前阶段”,即本世纪中叶以前,C.特罗尔(Troll)创立了这个新概念。人们不可能依靠那早期的一个清晰概念,但已讨论了一些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到今天还是有意义的。其中有景观的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问题,个体和类型或其它抽象形式的关系问题,以及综合问题。自从 C.特罗尔提出景观研究中的生态概念之后,在这个地学新分科的思想发展中可以分出下列阶段:1.巩固阶段,包括应用该新概念于所有地理领域或建立实验室,以及实验方法的发展;2.理论基础阶段;2.结构分析阶段,结构模式;4.动态研究阶段,研究变化中的景观的动态模式。掌握这四个阶段使景观生态学不仅能够分析每一特殊的事例,而且使得它有可能预测景观中许多人类活动的后果。未来的进一步的发展阶段将力图稳定景观生态学的稳步成长的领域,组织学科间的合作,详细阐述子系统的特殊程序,最后不是最不重要的是创立综合的理论基础。这样,就可以为还是遥远的目的作准备:我们都知道专门化已经破坏了科学想像的统一性。我认为景观生态学可以成为科学中综合的复兴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定位观测实验,是现代地理学三大体系-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和实验地理学之一的实验地理学与地理实验技术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主要通过实验方法,观测仪器和测试手段,获得定量化的认识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已成为深化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自动调压水面蒸发测定仪的试验》是阜北地下水科研站通过自己的实践,从仪器的设计、安装到观测而完成的一项初步试验,可以肯定的说,这个测定仪还不够完善,但作为基层科研站的科研人员常年累月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身体力行,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学风是值得我们学习提倡的,特别是目前国内尚无一个标定的冰期蒸发观测仪的情况下并取得试验的初步结果,更是难能可贵的.对此,我们仅以一得之见作为扎根新疆本土的新实验、新方法和新手段予以介绍,以鼓励他们大胆创断的精神,也希些大家都来关心基层第一线科研力量的成长和实验地理学与地理实验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水贫困测量及应用的国际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贫困理论导源于一般的贫困理论,该理论确定了人们为了消除贫困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五种基本能力与人们生存发展的五种生计资本以及水贫困的五个维度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水贫困的定义仍然处于争论之中,但是任何人对它的限定至少都包含着生计资本的一个或者多个方面.水贫困的测量也经历了由单个变量到多个变量、由相等权重到不同权重、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水贫困研究结果的分析方法也有五种之多,各有所侧重.在水贫困理论研究的国际应用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Caroline Sullivan博士于2002年在测算了各国WPI的基础上,对世界上147个国家的WPI得分进行了排队,结果芬兰以78.0的得分高居榜首,海地得分35.1分,列147位,中国得51.1分,居106位,并且根据计算数据编制了全球WPI地图.在国别研究中,Claudia Heidecke于2006对贝宁全国各地区的WPI值进行了计算,经研究,建立了贝宁的WPI地理空间数据库.另外,WPI还可在流域和社区尺度上应用.近年来,水贫困理论进一步发展为WWI和CVI,显示出水贫困理论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李秀彬 《地理译报》1996,15(1):26-34
农林复合业是一种传统的种植方式,即农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带树木与作物混种。根据孢粉分析,这种种植方式至少已有1300年的历史,而树木的驯化史则可能更久。农林复合业从农民的常识发展成为农业研究的前沿领域,则是近20来年的事情。这期间,它作为集农、林两业所长的一种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被广泛地推广开来。将树木与作物混合种植或与畜牧业复合经营,目的在于提高作物的产量,保持土壤,增进养分的循环,同时提供燃料、饲料、水果和木材。人们对农林复合业潜力的认识,最初大都基于描述性的资料或传闻,而且多是在生产潜力较高的地区取得的。以往针对农林复合业的应用研完十分活跃,但有关其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基础性研完工作却很少。农林复合业目前还不成其为科学,其理论基础仍需以周密而严谨的治学态度加加以发展。现在它还只能说是涉及到生态学、经济学、人类学、农学、林学、土壤学、动物学、树木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及其它应用学科的一个研究领域,经过这个大熔炉的反复锤炼,它才能成为一门人们公认的科学。由于涉及到的交叉领域如此之广,未来的复合农林学极可能是一门十分诱人的学科。目前,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正在对农林复合业的基本问题进行着深入的探讨。我们归纳了农林复合系统区别于农业或林业系统的两个基本属性,即竞争和复杂性。这两个性质又演绎出了农林复俣系统的两个期望属性——盈利性和持续性。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论述这些法则和属性,作为建立科学的复合农林掌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7.
董光荣 《中国沙漠》2007,27(3):528-528
施雅风先生主编的《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专著及其所附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图》于2006年3月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首次出版至今仅有一年多,该书已经传播到全国和世界各主要地区,得到了国内外冰川、地貌、第四纪和气象学界很多学者的高度评价与热烈欢迎。为了让更多人对该书有所了解,现作如下简要介绍。该著作是作者等几代学者,在前后历经近50年考察研究,取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观测和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所作的最新总结。全书洋洋洒洒近百万字,共分19章,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中1~5章为综合论述部分。综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教训、进展与展望,冰芯研究的贡献,第四纪冰川、冰期间冰期旋回与环境变化,冰川沉积和测年评估,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及其对水资源与灾害的影响。6~19章为分区论述部分。分别对喜马拉雅山系、喀喇昆仑山系、帕米尔高原、羌塘高原、唐古拉山系、昆仑山系、祁连山系、念青唐古拉山系、横断山系、天山山系、阿尔泰山系和中国东部高山区等第四纪不同时期的冰川做了论述。其时间跨度之长(约距今80万年以来)、空间范围之广(包括中国大陆东西部和台湾山地)是前所未有的,为目前惟一全面论述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的首部力作,也是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它的问世,无论对国内外的冰川学还是第四纪科学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书中的特色与创新点较多,在此略举三点:第一,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前述各山系的第四纪冰川作用遗迹(包括冰川侵蚀地貌,冰川沉积地貌及其冰水地貌),重建了古冰川类型、规模、变化幅度和有关冰川环境(包括雪线高度、气温与降水等)。同时对长期以来关于我国东部低于海拔2 500 m以下存在山地冰川和青藏高原存在统一大冰盖的两个观点给予了否定与扬弃。由此证明,我国在第四纪期间既不是无冰川作用,也不存在泛冰川作用,冰川作用仅出现在我国西部高山、高原以及东部少数海拔超过2 500 m以上的山地(102°~104° E以东的东部地区有确切古冰川作用遗迹的只有台湾的雪山和玉山,东北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和陕西的太白山),古冰川类型属于山地冰川,在海拔低于2 500 m的东部山地从未发育过山地冰川,青藏高原上更无统一大冰盖发育。这与西北欧、北美和西伯利亚在第四纪期间曾经发育大冰盖明显有别,可能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山地和高原分布范围最大,高度最高等等因素有关\.正是我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这个区域特色,使我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在国内外第四纪科学和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运用多种测年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研究地点的冰碛物特别是冰芯进行了较精确的定年,通过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对比,首次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年表。并以此为基础,综合相邻学科的研究资料和成果,第一次较完整地建立了自早更新世希夏邦马冰期以来历次冰期间冰期旋回与环境变化序列。其中80~60万年前的最大冰期(昆仑冰期)、48~42万年前的中梁赣冰期(或高望峰冰期)和13万年前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是首创。对7.5万年以来的末次冰期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而且对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间冰阶的中国特殊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末次冰期的消失过程和历时1万年的全新世,特别是小冰期和全球变暖以来的冰川与环境变化也做了较充分的论述。这样,就将距今80万年以来我国第四纪冰川作用和冰期间冰期环境变化的时空轮廓生动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因有精确的测年数据,又有深海氧同位素以及其他相邻学科资料相互印证,所提出的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年表以及冰期间冰期的环境变化更有说服力,可信度也更高。这有助于消除欧洲阿尔卑斯学派研究第四纪冰川得出的经典理念和模式对我国学术界的不良影响,为研究我国第四纪冰川和环境变化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对比的新标尺。第三,根据15~19世纪小冰期特别是气候变暖以来,我国海洋型、亚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冰川衰退情景的研究,结合前人在全球变暖条件下中国未来气温和降水的预测结果,预估了我国21世纪(主要是2030和2050年)前述三类冰川分布区未来的升温和冰川后退幅度。进而在分析影响冰川融水径流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21世纪上半叶祁连山北麓河西地区、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天山南麓吐鲁番—哈密盆地、塔里木内陆水系、柴达木内陆水系、青藏高原内陆水系、西藏南部与西部外流水系亚大陆—极大陆型冰川区、西藏东南部和横断山系海洋型冰川区等八个地区,冰川萎缩状况及其对河流水量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科学的评估。尽管这种研究尚属首次,加之受复杂因素制约,预估值和评估结果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有待通过今后加强监测、模拟等研究予以验证和补充完善,但其定性的总趋势是可以肯定的。这为有关政府部门和科技机构研究、制定适应对策和措施,趋利避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总之,本书资料关翔实,内容丰富,论述系统全面,学术思想新颖,有许多新发现、新观点和新结论,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可供冰川学、地貌学、第四纪研究乃至地质、地理、气候、水文、环境、区域规划、农牧业、水利、交通、旅游等方面科技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的教材和重要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