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宿晓静  戴立新 《世界地质》2010,29(1):60-167
根据玲珑金矿田东山矿床地表及浅部勘查工程与采矿资料, 确定了成矿成晕元素种类。对成晕元素侧向分带特征和垂向分带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 矿体上盘晕元素异常组合为Cu-As-Ag, 下盘晕元素异常组合为Cu-Te-As, 由此确定Au /As、Au /Pb、Au /Ag、Ag/Pb比值具有成矿判别意义, 即判别式Y1 = 0.000 5 Au /As + 0.037 6 Au /Ag + 0.085 7 Au /Pb - 0.045 4 Ag/Pb > 0.009 2时指示含矿, 否则不含矿; 同时建立了基于Sb /As比值和Au、Ag、As、Sb 含量特征的见矿深度估计模型(H1 = 1.104 9 + 79.63 k ( Sb /As) ×102 ) , 并对东山矿床主要矿体的可能成矿地段、见矿部位做出预测评价, 提出东山矿床9号、18号、47号、50号和52号支脉在175~ - 70 m标高范围内赋存金矿化或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2.
对吉林集安金厂沟金矿石英的含Au性测试分析结果显示 ,含Au与不含Au石英脉的包裹体成分及晶胞大小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含Au石英脉包裹体的H2 O和CO2 含量分别为 85 8 35×10 - 6 及 119 87× 10 - 6 ,而不含Au石英脉包裹体的H2 O和CO2 含量分别为 668 2 2× 10 - 6 及 69 2 4×10 - 6 ,红外光谱测试石英的晶胞参数及微量元素的分布也显示出同样的差异。这种差异为该矿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成矿信息及找矿标志 ,结合构造控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信息得出该矿床的 4、 11、 13号石英脉含矿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藏东玉龙成矿带马牧普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中的成矿元素Au、Ag、Cu、Pb、Zn的研究,采用分形方法确定异常下限,得出其异常下限值分别为10×10-9、0.48×10-6、75×10-6、120×10-6、130×10-6;用因子分析研究成矿元素的异常组合规律,指出测区西南异常区为Au、Cu、Pb、Zn、Ag组合异常,是矿致异常;中西部异常为Ag、Cu、Pb、Zn综合异常,为指示斑岩分散流的异常,是非矿致异常。  相似文献   

4.
潘怀军 《黄金地质》2004,10(4):28-31
鸡冠嘴矿床为铜、金、铁、硫共生的夕卡岩型矿床,矿石工业类型复杂.根据矿体地质条件和选矿条件,将传统的含Cu,Au的矿体以Cu,Au大于或等于边界品位[w(Cu)为0.3%,w(Au)为1.0×10-6]圈定为矿体,分段后的平均品位铜大于或等于0.5%,金大于或等于1.0×10-6列为平衡表内矿石,统一称为铜(金) 矿石.简化后矿体形态由复杂变得较为简洁规整,部分表外矿石变成表内矿石,矿石量增加13×108 kg,金、铜金属量分别增加1 950,13×106 kg,矿产资源可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5.
不少韧性剪切带金矿床已由勘探转入开采,当前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矿床深部矿体延深评价。对河台金矿床矿山资料进行了二次开发,并在矿床沿垂深及横向剖面进行了系统取样分析,研究了河台金矿床Au与伴生微量元素在垂深及横向剖面上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Au及伴生微量元素在垂深及横向上含量变化具有不均匀性。矿床垂深剖面Au品位自上而下升高,Ag趋向于下降,Au/Ag比值升高,大部分变化范围为0.5-4.0,0m以下为0.38-7.0。据此判断目前揭露矿体属中上部。在矿床垂深剖面Au及伴生微量元素Bi,Se和S具有自上而下高的趋势;Ag和W自160m至0m则下降,Au/Ag,S/Se和Bi/Au比值自上而下升高,这可以作为矿体延深评价及找矿地球化学的指示剂。本矿床特征元素组合为Au-Ag-Bi-S-Cu-Se-As-W。矿床横向剖面中,Au,Ag,As,S,Cu,Bi,Se和W具有升高的规律,Au/Ag,S/Se,Cu/(Pb Zn)和W/Sn比值在上述序列岩石中具有升高的规律,而W/Au,Pb/Zn和Bi/Au则下降,这可以作为本矿找矿找矿地球化学指标。根据本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综合Au及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诸因素分析,本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混合岩,并与基底建造具密切关系。可以认为在0m中段往深部仍有具工业价值的矿体,河台金矿可发展成为超大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孟恩陶勒盖银铅锌铟矿床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恩陶勒盖银铅锌铟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东部,是产于海西期酸性岩浆岩体内部的热液脉状矿床,40多个矿体分布于东西长6km、南北宽200~1000m的范围内,成矿温度西高东低。矿床有用组分以Pb、Zn为主,伴生有Ag、Sn、In和Ga,其中Ag1800t,Sn2000多t,In400多t,Ga100多t,构成一个典型的多金属矿床。一部分Ag以银矿物形式存在,另一部分Ag存在于方铅矿和闪锌矿中。除锡石和黄锡矿外,方铅矿也含有较高的锡。In和Ga主要存在于闪锌矿中。矿石中w(Ag)=82×10-6~516×10-6,w(Cd)=94×10-6~1430×10-6,w(In)=12×10-6~295×10-6,w(Ga)=3×10-6~82×10-6;方铅矿中w(Ag)=1580×10-6~4995×10-6,w(Sn)=735×10-6~2785×10-6,In和Ga很低;闪锌矿中w(Ag)=280×10-6~2030×10-6,w(Cd)=0 18%~0 44%,w(In)=85×10-6~2660×10-6,w(Ga)=11×10-6~155×10-6。从西向东,Sn和In含量降低,Ag和Ga含量增高。这一变化与成矿温度由西向东的降低一致。  相似文献   

7.
胜利油田富CO2含金流体及有关成因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论评》2001,47(5):500-507
本文分析了胜利油田火山岩中的Au含量,发现CO2气藏区火山岩和非CO2气藏区火山岩中Au含量有明显区别前者含Au很高,平均327×10-9,最高2150×10-9;而后者含Au很低,平均只有2.5×10-9。这一基本事实提供了CO2与金矿化间联系的直接地质证据,指出了在中国东部郯庐断裂两侧找寻新的金矿资源的方向与可能性。研究表明,地幔及其岩浆去气对形成富CO2含Au热液系统有重要的贡献,而一个由深部稳定热源驱动、富含地幔及其岩浆去气带入的CO2和Au并与地壳浅部流体混合的热液环流系统是形成重要金矿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恢复延兴盆地城子河组的古环境,对研究区zk6井钻井岩芯系统取样进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下部含煤岩段Sr/Ba比值为0.20~0.75,平均值为0.41,上部湖泊泥岩段Sr/Ba比值为0.12~0.36,平均值为0.21,反映城子河组整体以淡水沉积为主,且下部含煤岩段较上部湖泊泥岩段盐度高。城子河组所有样品V/(V+Ni)比值为0.72~0.84,Cu/Zn比值为0.10~0.55,Th/U比值为0.28~3.60,δEu值为0.4~0.84,Ceanom值为-0.04~0.09,表明城子河组沉积时期水体为还原环境;下部含煤岩段Sr/Cu比值为5.87~24.12,平均值为11.21,B元素含量为232.60×10-6~721.00×10-6,平均值为425.75×10-6。上部湖泊泥岩段Sr/Cu比值为3.56~10.50,平均值为6.00,B元素含量为23.69×10-6~119.00×10-6,平均值为78.36×10-6,结合Rb/Sr及孢粉化石分析,表明城子河组下部含煤岩段气候干旱,湖泊泥岩段气候湿润,总体上气候自下而上具有由干旱向湿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模型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西藏冈底斯中段东部取得找矿突破的超大型矿床, 探明夕卡岩型矿体铜钼铅锌金银均达大型以上规模, 初步探明角岩型矿体铜钼金属资源量也达大型以上规模。通过详细的矿体地质特征、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 认为矿床类型属于典型的与斑岩有关的夕卡岩型-角岩型铜多金属矿。夕卡岩型矿体分布于晚侏罗世多底沟组与早白垩世林布宗组的层间扩容空间中, 角岩型矿体赋存在角岩中。矿床规模宏大, 具斑岩成矿系统的围岩蚀变和矿石特征, 识别出6种矿石类型、29种金属矿物和四期围岩蚀变。成矿元素的平面分带由浅部向深部由Pb+Zn(Au+Ag)→Pb+Zn(Cu+Au+Ag)向Cu(Mo+Au+Ag)→Cu+Mo(+Au+Ag)→Mo演化,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元素分带、矿石矿物分带。含矿岩浆岩SiO2变化于59.58%~73.16%, 表现为富K2O, 过铝质, 低Mg, 并富F(平均0.08%)、Cl(平均0.02%)的特点, 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和钙碱性岩, 稀土元素总量变化在70.35×10-6~175.01×10-6之间, 平均为116.47×10-6, 高Sr、低Y和Yb, 具明显的正Sr异常和明显的Nb、Ta、Ti负异常, 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富集, 在Y-Sr/Y图解中投点于冈底斯含矿斑岩区, 具有高钾似埃达克质岩特点, 具C型埃达克岩特征。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显示钙碱性岩系-高钾钙碱性岩系的演化趋势, 表现为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的岩石系列, 并显示一定的岩浆混合特征, 基性岩浆的混合有利于铜多金属矿成矿, 特别是伴生金、银的高含量与此有关。无矿斑岩脉或外围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在16.27±0.31 Ma(MSWD=1.9)~15.99±0.34 Ma(MSWD=2.5), 具有成矿前侵位的特征; 含矿斑岩脉的锆石SHRIMP年龄在14.2±0.2 Ma和14.1±0.3 Ma之间, 稍晚于主成矿期; 斑岩型矿石中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4.78±0.33 Ma, 角岩型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4.67±0.19 Ma, 夕卡岩型矿石成矿时代也在15 Ma左右(14.5~15 Ma), 主成矿期在中新世Langhian期。与辉钼矿的成矿年龄相比, 花岗斑岩的侵位年龄稍早, 而闪长玢岩相对较晚。由此, 建立了基于推覆滑覆构造控制矿体分布, 岩浆侵位后提供物质来源的矿床模型, 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浏阳市普乐钴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巩固 《湖南地质》2001,20(4):263-266
“湘东北地区的钴多金属矿床,赋存于区域性北北东向断裂带的混合岩带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沿侧伏方向长,斜长~,厚~。剖面上钴矿体与铜1 500 m1701 400 m1.0217.63 m矿体相间产出。钴矿体品位(10-2:,伴生、× ) Co 0.036Cu 0.259Au 0.2510-6;铜矿体(10-2: ),伴生、×Cu 0.714Co 0.015Au 0.2710-6。、互为消长关系。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钴黄铁矿石CoCu和含铜钴黄铁矿石,地表见含钴褐铁矿石。矿物成分以黄铁矿、含钴黄铁矿、黄铜矿和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为主;矿石结构构造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他形晶粒结构、交代结构和浸染状、团块状,脉状构造;个北东向钴异常带、北东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岩体接触带3或顶盖,以及黄铁矿化、硅化、褐铁矿化蚀变等为湘东北地区原生钴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1.
张二法 《黄金地质》2002,8(3):43-46
小秦岭地区不同矿化类型的含Au石英脉Au/Ag值有不同的特点,多金属硫化物型一般小于0.8,黄铁矿型介于0.8-2.0之间,少黄铁矿型一般大于2.0。利用Au/Ag值可以大致确定矿脉的矿化类型,判断矿脉的水平,垂向分带和剥蚀深度,预测深部矿脉的矿化类型,东闯金矿床深部Au/Ag值为1.39,预示其深部有可能出现黄铁矿型矿化,深部探矿仍有前景。  相似文献   

12.
骆驼场金矿床产于黄岗梁—甘珠尔庙多金属成矿带东侧,是大兴安岭中南段目前发现惟一一个以金为主,伴生银、铜的金矿床。区内圈出工业矿体3条,产于印支期闪长岩体内,受NWW向断裂控制,为破碎带蚀变岩型。蚀变为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等,金属矿化为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磁铁矿化、斑铜矿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等。Au品位5 26×10-6~12 48×10-6,伴生Ag品位28 98×10-6~80 90×10-6,伴生Cu品位0 50%~3 31%。矿床成因类型为与中基性侵入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
王宇利  孙丰月  李碧乐  张晗  王冠 《地质与资源》2013,22(2):114-119,137
蒙库铁矿床位于阿尔泰山南缘成矿带的麦兹火山-沉积盆地内,矿床主矿体成因类型为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泥盆系康布铁堡组地层中,主要岩性有浅粒岩、变粒岩及斜长角闪岩,原岩恢复显示为海相火山岩,主要为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次为流纹岩-凝灰岩,沉积岩为钙质凝灰质砂岩夹结晶灰岩.通过对蒙库铁矿床浅粒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确定了矿床的形成时代及康布铁堡组地层的形成时代.锆石中Th含量分别为29.5×10-6~82.7×10-6和32.1×10-6~109.3×10-6,U含量分别为35.7×10-6~132.1×10-6和47.6×10-6~140.6×10-6,Th/U比值为0.41~1.19和0.51~0.85,为典型岩浆锆石特征.蒙库铁矿浅粒岩的U-Pb年龄分别为397.5±2.5 Ma和389.0±4.7 Ma.结合区域年代学资料,确定康布铁堡组形成于早泥盆世,康布铁堡组下亚组上限为389±4.7 Ma,而蒙库铁矿床主矿体形成时代为397.5±2.5 Ma.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地层地球化学研究,秦岭地区Au背景值为2.9×10-9,从西到东,自礼岷→文康→西成→凤太→板沙→镇旬→柞山地区金含量逐渐降低。凤太盆地、西成盆地、礼岷盆地泥盆系金背景值分别为3.1×10-9、3.2×10-9、4.7×10-9,为重要的金多金属地球化学成矿区。金在地层中的分布受岩性和沉积环境的控制,泥盆系是本区金成矿的矿源层,其中千枚岩、板岩、片岩、粉砂岩是金矿的重要源岩。与其他沉积盖层相比,秦岭中上泥盆统富集Au、Ag、Cu、Co、Ni、Cr、Pb、Zn。与上地壳丰度对比,Au、As、Sb、Ag、Co、Ni、Cr、V、Pb、Zn较富集。泥盆系中发育热水沉积岩,含Au较高。研究表明,在热水沉积中Au发生了预富集作用,沿海底同生断裂发育的钠质热水沉积过程中Au富集形成了矿源层。  相似文献   

15.
陕西略阳铧厂沟金矿Au Ⅰ矿体主要赋存于泥盆系三河口群第一岩性段第二岩性层中-薄层状微晶灰岩、泥质灰岩、中-厚层状结晶灰岩中。Au Ⅰ矿体作为矿山目前的主采矿体,其深部找矿方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指导铧厂沟金矿南矿带Au Ⅰ矿体深部找矿工作,对Au Ⅰ矿体进行了元素相关性分析、R型聚类分析以及R型因子分析和构造叠加晕研究。结果表明,As、Sb为前缘晕元素组合,Au、Ag、Pb为近矿晕元素组合,W、Sn、Bi为尾晕元素组合。Au Ⅰ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从上至下为Sb-Pb-Co-Ag-As-Au。结合成矿元素空间分布特征,认为Au Ⅰ矿体在48线—96线深部存在头尾晕叠加特征,据此提出铧厂沟金矿南矿带Au Ⅰ矿体下一步找矿方向为96线—112线深部。  相似文献   

16.
胜利油田富CO2含金流体及有关成因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赫英  廖永胜 《地质论评》2001,47(5):500-507
本文分析了胜利油田火山岩中的Au含量,发现CO_2气藏区火山岩和非CO_2气藏区火山岩中Au含量有明显区别:前者合Au很高,平均327×10~(-9),最高2150×10~(-9);而后者含Au很低,平均只有2.5×10~(-9)。这一基本事实提供了CO_2与金矿化间联系的直接地质证据,指出了在中国东部郯庐断裂两侧找寻新的金矿资源的方向与可能性。研究表明,地幔及其岩浆去气对形成富CO_2含Au热液系统有重要的贡献,而一个由深部稳定热源驱动、富含地幔及其岩浆去气带入的CO_2和Au并与地壳浅部流体混合的热液环流系统是形成重要金矿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安徽月山矿田成矿流体的迁移速率和规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徽月山铜、金矿田成矿流体从深部向浅部沿断裂、裂隙以及多孔介质(含微裂隙)运移,运动速率分别为1.4m/s、9.8×10~(-1)~9.8×10~(-7)m/s、3.6×10~(-7)~4.6×10~(-7)m/s,流体运移通道介质性质的变化引起流体运移速率的变化是导致成矿物质在介质接触界面中沉淀的主要原因之一。成矿流体在高温时主要迁移方向向上,流体通量为n×10~4~n×10~5mol/cm~2,中低温时运移方向多样,大气降水介入岩浆热液体系导致流体通量增大,流体通量为n×10~5~n×10~6mol/cm~2;成矿流体中所携带的成矿物质具备形成大型铜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胶东绿岩型金矿分布在绿岩带中,容矿围岩为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等。控矿构造为NWW向脆韧性断裂带,带内岩石含金平均高达58.8×10-9;成矿元素Au、Ag、As、Pb、Cu、Bi等的含量在矿体上下和蚀变带中呈有规律变化,Bi可作为近矿指示元素。硫同位素特征表明矿体与绿岩有成分上的继承关系;氢氧同位素组成反映成矿热液属变质成因。  相似文献   

19.
海南乐东地区抱伦金矿矿石特征及其成因矿物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抱伦金矿为大型中温热液石英脉型矿床,矿石以含金石英脉型为主,次为含金蚀变岩型。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和磁黄铁矿,次要金属矿物20多种;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绢云母和绿泥石等。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次为金、铋和银的固溶体,含Au8.20%~99.30%,Ag≤52.71%,Bi≤91.20%。铋、碲矿物有自然金属、硫化物、铋化物、硫盐和碲化物等类型。金矿石含Bi0.18×10-6~16×10-6,平均4.11×10-6,富矿石中达419×10-6。该矿床属较特殊的富铋类型,与琼西戈枕剪切带的金矿有相似之处,在琼西-粤东金矿带大陆一侧存在类似矿床,它们在成因上均应与岩浆和韧—脆性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的成矿与含眼球状石英斑晶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有关,并至少受3个玢岩岩枝控制。主成矿元素为Cu,伴生元素为Au、Ag、Zn、Pb,其他微量元素Mo、As、Ba、Bi、Cd、Co、Mn、Ni、Sb含量较高。元素在垂向上具有分带特征,即从矿体中心向外可依次划分为Cu、Au、Ag、As、Sb、(Bi)→Co、Ni→Mo→Mn→Ba→Pb、Zn、Cd、Bi、(Sb),上述元素的异常和组合是寻找和评价该类矿床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早期Cu—Au—Ag成矿和晚期Zn—Pb—Cu—Au—Ag成矿两个阶段:早期成矿阶段形成了Cu—Au—Ag主矿体,晚期叠加Zn—Pb—Cu—Au—Ag矿化。Cu与Au、Ag呈显著的正相关,Cu主要呈独立矿物黄铜矿产出,Au、Ag主要赋存于黄铜矿中。矿石的K/Na值为6.9、Rb/Sr值为0.8,显示出矿床矿富K、Sr和贫Na、Rb的成矿环境;而Au(平均品位0.6×10-6)0.4×10-6、Au(0.6×10-6)/Cu(0.4%)1和n(Cu)/n(Au)(为20678)40000以及Mo(19.7×10-6),说明该矿床富金而贫钼。矿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成矿与偏中性的斑岩有关,元素组合特征,异常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主成矿阶段的Cu—Au—Ag矿化和晚期叠加的Zn—Pb—Cu—Au—Ag矿化,富Cu、Au、Ag和贫Mo的成矿元素组合及富K、Sr和贫Na、Rb的成矿环境,均表明矿床具有产于岛弧或类似岛弧环境的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特征且叠加斑岩成矿系统晚期呈脉状产出的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Cu—Au—Ag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