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部分。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也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相似。相互间不断保持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没有这种交流,社会一天也不能存在。地理环境也由于社会的作用不断地被改造着,日益紧密地与社会相联系,愈来愈多的自然环境成分被有序地组织到这一复杂的社会环境系统或人地系统中去。  相似文献   

2.
由于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开展,所以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矿区经济活动也不例外,而且同人类其他经济活动相比,矿区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作用关系更为密切。工业革命在带给人类活动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对人类本身居住的自然环境也产生了灾难性的破坏,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和检讨以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寻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当然这也要求有新的经济发展理论作为指导,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就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矿区作为工业活动能源和原材料的最基本供应者,由于其生产对象就是自然环境,所…  相似文献   

3.
地球表面存在着大小不等的自然综合体,它们占据一定的区域空间。在人类出现之前,这些区域空间纯粹是自然区域空间,或纯自然综合体,当人类出现并成为地球的主宰之后,这种区域便是一个综合了自然环境、人口、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众多因素在内的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或综合体。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断对其生存的环境进行改造,生产其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并与相邻区域进行物质交换,互通有无,从而发展了本区域的经济,这种区域经济是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福…  相似文献   

4.
以人类社会的总体为一方,以自然环境的整体为另一方,在历史的长过程中来考察二者的辩证的统一关系,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人类是从古猿演化而来的,是动物演化的最高产物。人的生理属性与动物的生理属性有共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不仅如此,人类还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属性,成为与动物区别开的本质差异。这样,人类既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又能以人类社会的独特身份同自然对立起来。人类社会对于它所从属的自然环境,有着既对立又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由于人类并未摆脱其动物的生理属性,这就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存…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众所周知,近200年来,随着人口的剧增、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加大,而且这种影响仍在与日俱增。如果人类社会活动不加以控制和改善,它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将是危害性的。因此,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有鉴于此,作者利用国内近年的资料,从采掘冶炼业影响自然环境、现代化生活导致环境恶化和人口剧增及其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3个方面,初步分析了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防治对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苏州、无锡、常州的城市用地扩展与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环境,是人类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加速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它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是指空气、水、土壤、动植物、岩石、矿物等自然要素;社会环境是指各种建筑物、构筑物、文化古迹、风景游览区,以及交通、电讯等人类创造的社会要素。由于城市每时每刻都在建设,因此社会环境的变化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导致自然环境随之变异,并且最终又反馈于社会环境。因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对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境灾害及其主要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类作用于得自然环境并从中取得能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采取的方式方法的正确与否对环境影响很大。自20世纪以来,人们实现了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又大量消耗和破坏了资源与环境,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之间不协调关系的发展,导致了环境灾害的频生。本文归类分析了中国环境灾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与利用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具有分类信息和生态背景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生成生态环境背景指数(QINDEX)和土地赍源利用程度指数(UINDEX),利用相关分析、样带分析和拟合趋势面分析,分析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的好坏同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关系。土地利用是人类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下,对土地赍源的改造和利用,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因土地利用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QINDEX和UINDEX即存在相关又存在分异,东西相关为主,南北分异为主.相关是由土地利用的自然属性引起的,分异是由土地利用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和利用,其先决条件是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必须适合人类生存,这一先决条件就是引起QINDEX和UINDEX一致的原因;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适合人类生存之后,在一定历史技术条件下,人类优先利用易于人类改造的土地赍源,这便是QINDEX和UINDEX不一致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课程背景民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不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从这些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条件对人类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泥石流灾害典型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即土地利用状况的剖析,分析了东川区泥石流灾害暴发频率和强度,以及其灾害的兴衰与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互为耦合作用的关系。当人们加大环境修复力度和合理地利用山地土地资源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泥石流灾害,并达到优化山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地关系辩证法》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祖德教授是福建省地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他晚年以较大精力研究人地关系辩证法,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精辟论述需要认真学习和思考,并认为应当根据人类社会的实践经验,主要是我国的经验来认真剖析,以求在人地关系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地理新教材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脉,突出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内容,反映当代社会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拥有—个安全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因此.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生活中的文化成分的含量也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地名群体也营造了一种深刻的人义氛围——地名环境。它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对城市环境的一种升华,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理性的再创造,这就是一种潜在的无形资产。由于地名环境造就这种无形资产,在一定意义上说,地名就具有了价值。这种资产取决于硬环境的优劣程度,同时它对硬环境的发展又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岩石圈表层所有物质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主要包括岩石、土壤、水和其他相关物质等,是自然环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地质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栖息场所、活动空间及生活、生产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源,人类和其他生物都要依赖地质环境生存和发展。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东西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由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也日益严重。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中,经历一段艰难曲折之后,都越来越深深地感到:如果不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不仅经济发展将严重受阻,人类社会也将面临危机。因此,发达国家早在30年代,晚至50年代,都相继走上了国土规划的道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文化地理学     
1.人类社会组织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的划分涉及到人类文化要素和包括空间环境在内的相互作用。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远在希里多德(为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和斯特雷波(是古希腊地理学家)时代的学者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是全球高寒自然环境最为典型的地区,同时它又是人类最早进入高原的重要通道,也是高原史前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区域。分析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的特点,即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具有对极端环境适应的特殊性、其文化遗存保留的特殊性和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关系的密切性,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旧石器与细石器阶段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张,其历程明显分为由高原东北缘向高原腹地深入,表现为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由东向西和由高原边缘向腹心的三级跳扩张过程;第二阶段为新石器—青铜时代人类在高原的活动,表现为农业活动在高原东部河谷地带的扩张,人类在高原定居聚落的诞生,调整种植结构、畜牧业的主导地位的确定等。  相似文献   

18.
人的长寿与衰退,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这里指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之各种的自然因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产资源等。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延长益寿的作用。如果自然环境恶劣,或环境污染严重,就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长寿。在自然环境中,影响人体活动最直接的是气候因素(温度与湿度)。一般说来,人们在大气温度18—20℃,相对  相似文献   

19.
采用1310个中国北方表土孢粉,共和盆地达连海化石孢粉数据,利用现代类比法,重建7.0cal kaBP共和盆地的人类活动指数(HI),结果显示:7~5.4 cal kaBP,人类活动非常微弱,盆地内主要为细石器狩猎采集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非常有限;5.4~4.6 cal kaBP人类活动开始显现,宗日文化的定居、农业活动,已经开始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进入3.8~2.0 cal kaBP的青铜时代,HI指示人类活动显著增强,这与当时社会及自然环境背景紧密相关,当时卡约文化遗址数量多达260余处,人口增长,畜牧业确立与普及,风沙活动较弱;1.8~1.2 cal kaBP HI达到峰值,此时汉—唐时期盆地内出现了城址,聚落建制和规模大大提高,人口数量较为稳定,畜牧业发展达到鼎盛,风沙活动较为微弱,人类活动强度达到顶峰;1.0 cal kaBP之后,人类活动相对减弱,这与盆地内风沙活动开始增强,聚落和人口减少,及其畜牧业衰落有关。重建的HI阶段性变化特征与盆地内人类活动的考古和历史记录较为吻合,揭示共和盆地人类活动强度变化,主要受聚落、人口、经济活动形式和沙地变化等自然—社会因素共同驱动,也说明采用孢粉记录来指示过去人类活动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地名是一定地域的语言、文字标志,虽然一个地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却道尽了与人物事物,与历史的各种千丝万缕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地名是历史的精髓与见证。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记录了民族的变迁融合和疆域政区、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地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蕴涵着中国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积淀。少数民族地区地名由汉字表示的,是将少数民族语言用汉语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