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芝瑞火山盆地位于大兴安岭南端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处于西拉木伦河-长春缝合带以南、赤峰-开源断裂带以北的辽源地块,盆地中的长英质火山岩系不整合于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之上、新近系汉诺坝组玄武岩之下,并见有多处花岗斑岩侵入其中。SHRIMP锆石U-Pb年龄表明,盆地火山岩系中流纹岩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156.9±1.7)Ma,属于晚侏罗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流纹岩具富SiO_2、K_2O和高FeO_T/MgO值,低Al_2O_3、CaO和MgO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REE含量较高,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右倾的稀土分布模式,负Eu异常明显,具有Ga、Zr、Nb、Y含量高和Ba、Sr含量低的微量元素特征,相对富集Rb、Th、U、Pb、Zr、Hf,相对亏损Ba、Sr、P、Ti及Nb、Ta等元素,具有A型流纹岩和低Sr-Ba流纹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在Nb-Y-3Ga和Rb/Nb-Y/Nb图解上显示拉张构造环境的A2型花岗岩的特征;具有较高的Sr初始比值((~(87)Sr/~(86)Sr)_i=0.706510~0.709821),较低的Nd初始比值(ε_(Nd)(t)=-6.32~-4.44)和相对较年轻的Nd模式年龄(1304~1457 Ma)及较低的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_t=17.15~17.80、(~(207)pb/~(204)pb)_t=15.41~15.48、(~(208)Pb/~(204)Pb)_t=37.38~37.63),在Sr-Nd同位素示踪图解和Pb同位素构造演化图解上流纹岩同时具有下地壳和富集地幔印记。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指示芝瑞流纹岩可能由起源于富集地幔的中元古代年轻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且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异作用。在(Yb+Ta)-Rb和(Y+Nb)-Rb图解上,芝瑞流纹岩均显示板内拉张构造环境,结合区域上分布的同时代火山岩及A型花岗岩类可以限定流纹岩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并可能与北部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演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藏西措勤含铜岩系的物质来源与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中西部措勤县城东南(约100km)的日阿铜矿区发育两种矿化类型,一种是与二长花岗斑岩岩株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化,另一种是与辉绿玢岩岩脉有关的细脉浸染型铜矿化。Nd、Sr同位素分析表明,它们以高87Sr/86Sr比值,低143Nd/144Nd比值和负εNd(t)为特征,清楚地显示出地壳组分的特点;Pb同位素则以富含放射性成因Pb为特征,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672~18.926,15.630~15.685和39.018~39.432,显示出俯冲板片组分在岩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Nd、Sr、Pb同位素分析表明,它们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在该环境下,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具OIB特征的镁铁质岩浆底侵与地壳岩石相互作用形成了措勤含铜岩系。这个岩系产生于拉萨地块内,从俯冲带演化历史来看,它与南部的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洋壳的俯冲无关,而是北部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甘肃北山野马泉岩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d、Sr、Pb同位素研究结果揭示:甘肃北山野马泉岩体第Ⅰ、Ⅱ侵入阶段花岗岩类具有Ⅰ-型花岗岩的特征,(87Sr/86Sr)i=0.708~0.710,εNd=-2.229~-5.866,在207 Pb/204Pb-206Pb/204Pb构造模式图上其投影点落在造山带演化线附近,在εNd-εSr图解中,其投影点落人Ⅰ-型花岗岩类范围内,其成岩物质为壳幔混合来源。第Ⅲ侵人阶段的岩石成因类型为S-型,其(87Sr/86Sr)i=0.7149~0.7358, εNd=-7.3750~-8.9556。该岩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是北山陆内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4.
为厘定德能铜多金属矿床侵入岩时代,查明岩石成因,本文利用LA-ICP-MS技术对德能铜多金属矿床石英闪长玢岩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分析了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结果表明,石英闪长玢岩形成于早白垩世126.6±2.2~127.5±2.2Ma。岩石硅含量中等(平均58.58%),富碱(ALK平均6.53%),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图右倾,(La/Yb)N为4.64~6.18。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Pb、Zr和Hf等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亏损。206 Pb/204 Pb为18.629~18.771,207 Pb/204 Pb为15.690~15.738,208Pb/204 Pb为39.188~39.435。(87 Sr/86 Sr)i为0.709215~0.710463,(143 Nd/144 Nd)i为0.512044~0.512093,εNd(t)为-8.40~-7.45,TDM2为1524~1602Ma。上述分析结果表明,石英闪长玢岩为I型花岗岩,具岛弧岩浆活动特征,是向南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脱水,导致地幔楔发生熔融,幔源物质上涌引起中元古代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地质调查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发现了一批A型花岗岩,岩体呈面积不大(<1 km2)的岩株产出,岩性上分为钾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两种,侵入白垩系地层中.岩石化学上这些A型花岗岩相对富硅,SiO2含量在68.62%~75.36%之间,全碱含量(K2O+Na2O=8.03% ~ 9.37%)和全铁含量(FeO(T)...  相似文献   

6.
莒县早白垩世火山岩沿郯庐断裂带分布,由粗安岩、粗面岩和流纹岩组成,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富集Rb、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t=0.7082~0.7095,ENd(t)=-16.4~-19.8)与区内基性岩的相类似,而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t=16.523~17.038,(207pb/204Pb)t=15.414~15.468,(208pb/204Pb)t=37.058~37.427)类似于EM1型富集地幔.(87Sr/86Sr)t和εNd(t)与SiO2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且较高的Th/U、Ce/Pb值和较低的Nb/La、Nb/U值均暗示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未遭受明显的地壳混染.粗安岩具有高的Cr、Ni、MgO含量及Mg#值和古老Nd同位素模式年龄,暗示其起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粗面岩与粗安岩的主要氧化物、微量元素与SiO2呈明显的相关性,这暗示可能为同源岩浆结晶分异而来.研究表明,莒县地区中酸性火山岩形成于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由曾遭受俯冲扬子陆壳熔体改造的华北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分离结晶作用而成.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控制着火山岩的分布,为岩浆的形成和运移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在华北克拉通破坏中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滇东地区的师宗-弥勒构造带是解决古特提斯东延问题的关键,综合研究表明,该带是以多条断层为骨架,包容不同性质构造岩块的构造带.明显分隔两侧不同岩石-构造组合、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师宗-弥勒构造带北段的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主要为碱性玄武岩,主元素以低TiO2、高Al2O3为特征,区别于高TiO2、低Al2O3特征的峨眉山大陆溢流玄武岩.高场强元素丰度类似于板内玄武岩平均丰度,Zr/Nb、Hf/Th值分别变化在5.6~13.5和0.9~1.3范围内,类似于板内玄武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LREE富集型,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配分型式为大隆起型,显示岩浆形成于板内裂谷构造环境.不活动元素协变关系也支持这一结论.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以低143Nd/144Nd、高87Sr/86Sr值为特征,类似于Rio Grande裂谷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εNd(t) 值变化在+0.9~+3. 2之间,显示岩浆源于轻微亏损地幔,并受到富集地幔物质影响. (206Pb/204Pb)i、(207Pb/204Pb)i 和(208Pb/204Pb)i 分别变化在17.131~19.119, 15.386~15.670 和 37.780~39.266之间,(206Pb/204Pb)i 和(207Pb/204Pb)i 具有正相关关系. Δ206Pb/204Pb 和Δ207Pb/204Pb 分别变化在 5~24 和 21~61之间, 显示本次研究的玄武岩来源于DMM和 EMII混合组成的地幔,明显区别于具EMI特征的峨眉山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滇东师宗-弥勒带北段的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晚古生代裂谷构造环境,指示华南大陆内部存在连通滇西特提斯的裂谷型深水海道.  相似文献   

8.
西秦岭阳山金矿带花岗斑岩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甘肃阳山金矿带的花岗斑岩脉中含有石榴子石,A/CNK=1.65~3.65,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类.花岗斑岩相对富集LILE和LREE,亏损Ba、Sr、Nb、Ta、P、Ti等,配分模式类似于典型同碰撞型花岗岩类;花岗斑岩ΣREE=54.35~124.01×10-6,(La/Yb)N=9.72-27.80,δEu=0.70~0.89,表明其岩浆形成时部分斜长石进入熔体,而非完全残留.花岗斑岩Isr值为0.70806~0.71756,平均0.71107;εNd(t)值变化于-2.9~-5.0,平均-3.4;Nd模式年龄(T2DM)为1.24~1.41Ga,平均1.34(Ga).以上同位素特征表明花岗斑岩岩浆应源自成熟度较低的中元古代基底地壳物质.花岗斑岩的(206pb/204Pb)220Ma、(207pb/204Pb)220Ma和(206pb/204Pb)220Ma的平均值分别为17.875、15.604和38.296,与秦岭微陆块的中元古代基底和碧口地体碧口群的Pb同位素组成一致.考虑到前人获得碧口群的年龄为1.235~1.367Ga,而秦岭微陆块沿勉略缝合带向南仰冲到碧口地体之上.我们认为由碧口群等组成的俯冲板片的变质脱水熔融作用导致了阳山金矿带花岗斑岩的形成.因此,阳山金矿带的花岗斑岩是扬子与华北大陆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同碰撞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9.
华南诸广山花岗岩体中段锶氧铅硫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沈吉  赵懿英 《岩石学报》1991,7(2):38-42
诸广山中段花岗岩体的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15.23Ma,属印支期。锶同位素初始比值为0.7229,Rb/Sr比值为1.09~15.6,初始~(206)Pb/~(204)Pb(18.216~19.042)和~(207)Pb/~(204)Pb(15.605~15.801)较高。全岩δ~(18)O为10.6‰~12.4‰,δ~(18)O-~(87)Sr/~(86)Sr相关趋势呈水平方向展布。硫同位素绝大部分在零值左右摆动,从早到晚变化范围逐渐变小。这些表明岩体是源于上地壳的改造型花岗岩,并经过了岩浆阶段,且在早期岩浆岩基础上又经过了多次重熔演化。  相似文献   

10.
粤北笋洞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25  
笋洞花岗岩体是粤北贵东复式花岗岩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锆石U-Pb年龄为189.1±0.7Ma,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产物。该岩体的主要元素显示富硅、富碱、强过铝质和低 CaO/Na_2O比值等特征;微量元素方面,富集Rb,Th,U,Ce,Sm,Y,亏损 Ba,Sr,P,Ti;LREE轻微富集(LREE/HREE=6.6~8.8,(La/Yb)_N=6.44~10.74),Eu亏损明显(δEu=0.14~0.31);它具有低的ε_(Nd)(t)(-11.4~-9.3),高的δ~(18)O(10.2~12.7‰)、(~(87)Sr/~(86)Sr);(0.72949~0.74923)、~(206)Pb/~(204)Pb(18.180~18.488)、~(207)Pb/~(204)Pb(15.655~15.661)和古老的Nd模式年龄(1762~1933Ma)。上述这些特征表明,笋洞岩体属于典型的壳源型花岗岩,是在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下,通过以泥质成分为主的古-中元古代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11.
新疆哈密卡拉塔格块状硫化物矿床金银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哈密红海黄土坡VMS矿床位于东天山卡拉塔格隆起带,是卡拉塔格矿集区内新发现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矿体产于卡拉塔格隆起带核部火山沉积岩建造中,具有典型的VMS型矿床“上层下脉”二元结构特征。该矿床中含金硫化物矿石主要有块状黄铁矿黄铜矿、块状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块状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和块状闪锌矿。文中在对各类含金硫化物矿石进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基础上,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联用技术(SEM/EDS),对硫化物样品中金、银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块状硫化物中的主要矿物形成于多个期次,主要包括VMS成矿期(黄铁矿阶段、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阶段、石英重晶石阶段)、热液叠加期(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阶段)和表生期(铜蓝纤铁矿阶段)。矿区首次发现4颗金银金属互化物(银金矿、碲银矿),其较大的化学成分差异指示了热液环境由中酸性中性转变为更有利于Au、Ag迁移沉淀的偏碱性。后期的偏碱性热液对VMS成矿期形成矿物产生了交代作用,使得Au、Ag活化再富集。由于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红海VMS型矿床中Au、Ag不仅赋存于VMS成矿期后期中低温闪锌矿黄铜矿阶段,也赋存于VMS成矿期早期中高温黄铁矿阶段,并贯穿整个热液叠加期。各含金矿物组合中除4颗金银金属互化物外Au多呈显微不可见状态,推测Au、Ag主要以原子或离子形式赋存于矿物晶格中或矿物空位处。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reappraises the seismicity of Algeria and adjacent regions. It presents a general view of the geographical structur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eismological station network, some aspects of the effects of past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the state of knowledge of the seismicity and the seismic hazard and risk in the region under survey. Magnitude-frequency relationships for different parts of the region studied are presented as well as magnitude-intensity and intensity-attenuation relationships, semi-empirical formula. It also discusses the macroseismic information, the instrumental data a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earthquakes in the Maghreb region.  相似文献   

13.
蒋威  谭先锋  王佳  付明庆  陈青  吴康军  冉天 《现代地质》2016,30(6):1348-1360
摘要:致密砂岩作为非常规油气的重要载体,对其致密化成因及储层形成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钻井岩心、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和流体包裹体等手段,对川中地区龙女寺东端须家河组致密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储层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龙女寺东端须家河组遭受了机械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是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须家河组目前处于中成岩A-B期,经历的流体活动主要有同生成岩期地表水沉淀早期方解石胶结和绿泥石薄膜,早成岩B期压溶作用控制石英Ⅰ期次生加大形成与孔隙流体溶解黏土矿物、长石和易溶岩屑等,中成岩A期大量油气充注促进石英Ⅱ、Ⅲ期次生加大与少量方解石溶解,中成岩B期燕山/喜山运动促进储层形成;储层形成机理主要涵盖残余原生孔的保存和次生孔的形成,有利的沉积环境、溶蚀作用、异常高压和构造破裂作用共同控制储层形成,有利的沉积环境、溶蚀作用和异常高压主要是保护残余原生孔和形成次生孔,构造破裂作用产生大量微裂缝,提高储层渗流能力,并为形成溶蚀扩大孔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4.
张劲松  孟平  郑宁  黄辉  高峻 《地球科学进展》2010,25(11):1283-1290
利用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的华北低丘山地30年生栓皮栋-侧柏-刺槐人工混交林2009年主要生长季节(5-9月)湍流通量及空气结构参数等观测数据,确定迭代法为该下垫面条件下大孔径闪烁仪(LAS)测算显热通量的计算法,测算白天大气非稳定层结状况下的显热通量(HLAS).并采用通量印痕模型,对LAS法通量源区内由2台涡度相关系统观测得到的显热通量进行订正,得到源区内总显热通量值(HfEC).分析LAS法与涡度相关法的显热通量测算或测定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LAS与HfEC的线性相关系数可达0.93.说明在分析通量印痕和通量源区的基础上,采用LAS法测算低丘山地人工混交林显热通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天柱山岩体是大别造山带具代表性的中生代中酸性岩体,为两阶段岩浆侵入形成。早阶段角闪石英二长岩具有较大 的SiO2含量变化范围(59.83%~70.12%),全碱含量为7.02%~9.56%,晚阶段黑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为72.46%~78.65%, 具较高的全碱含量(8.05%~10.22%),两者可归为钙碱性-碱钙性花岗岩类;它们明显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 和Pb,U元素,显著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与早阶段相比,晚阶段具显著的Eu负异常,表明其经历了斜长石的分 离结晶过程。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天柱山中酸性岩可能来源于化学组成与北大别变质杂岩类似的古老的下地壳物质。 LA-ICP-MS定年结果显示天柱山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27±1)Ma~(131±1)Ma,与大别山大规模分布的中酸性岩及基性- 超基性岩的侵位年龄(120~135 Ma)一致。天柱山花岗岩是在陆内伸展的构造环境中形成的,早白垩世大别造山带大规模 岩浆热事件的产生与岩石圈拆沉和软流圈上涌有关,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远程效应加剧了大别造山带在早白垩世的拉伸,从 而导致岩石圈拆沉。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地区古生代处于古亚洲洋闭合阶段,其间发育众多的弧盆系和蛇绿岩带,笔者等在大兴安岭地区1: 1 000 000地质编图和野外地质调研基础上,应用“洋板块地质”学术思想在大兴安岭地区元古宙、古生代地质体中划分出一系列“俯冲增生杂岩”、地块基底残块、岛弧、弧前盆地、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结合陆(地)块和岩浆弧、弧前盆地、弧后盆地和“俯冲增生杂岩”的时空展布,划分出9条俯冲增生杂岩带,其中新识别出3条俯冲增生杂岩带。俯冲增生杂岩带主要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内部各地块之间和地块与大型岛弧带之间,相当于地块间及地块与岛弧带间的缝合带。依据俯冲增生杂岩带两侧对应的陆(地)块、岛弧带等构造级别,归并出5条结合带。俯冲增生杂岩带的展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时代自北向南依次变新,从早奥陶世演化到中—晚二叠世,暗示古亚洲洋洋盆向大兴安岭地区陆(地)块俯冲作用最早发生在北部额尔古纳一带,逐渐向南后撤,不断形成新的洋壳和产生俯冲增生作用,相应的活动陆缘从北部额尔古纳地块向南逐渐增生,配套弧盆系时代也逐渐向南变新。早—中三叠世至西拉木伦一带发生陆-陆拼贴,完成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对接。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的研究,重建了大兴安岭地区古生代构造格架,提高了古亚洲洋东段洋-陆转换的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17.
深层古老层系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性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四川盆地震旦系陡山沱组是中国南方这一领域的潜在烃源岩层系,但过去因关注少而研究程度低。为加深对其理解,文章以样品条件较好的四川盆地东北缘城口明月乡剖面为例,采用岩石学、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等综合分析的方法,系统探讨了陡山沱组泥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发育了一套富有机质的泥页岩,主体沉积于次氧化—还原水体环境,显著的Eu 正异常表明沉积时受热液活动影响明显。烃源岩有机质富集显著受控于沉积环境,同时由于沉积时整体处于较低的沉积速率,使得自下而上随沉积速率增大,有机质逐渐富集。此外,热液活动促进了有机质富集。陡山沱组具有资源潜力,但非均质性发育,可能与冰期—间冰期的海平面升降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富克山岩浆弧呈北东向分布于大兴安岭北段富克山—古莲河一带,其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其空间展布规律对于研究蒙古—鄂霍茨克洋晚三叠世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内的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定年分析研究,探讨大兴安岭北段晚三叠世时期的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05.7±2.2) Ma、(203.2±2.5) Ma,反映了晚三叠世的构造岩浆事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辉长岩、闪长岩具有富钠、高铝、高钙、高镁、高Mg#值、低钛等特征,属于拉斑系列与钙碱性过渡系列岩石,无明显的Eu负异常,相对富集LILE和LREE,亏损HFSE。花岗闪长岩具有高硅、富钠、高铝、低镁等特征,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高Sr,低Y、Yb,无明显的Eu负异常,显示了O型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富克山岩浆弧的空间展布,具有由北向南的分布规律,指示了蒙古—鄂霍茨克洋具有往南的俯冲极性。  相似文献   

19.
鲁甸MS 6.5级地震发生后,余震分布呈现两个优势方向,其发震断层是NE向的昭通-鲁甸断裂,还是NW向的次级断裂,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从龙头山镇南东方向的谢家营盘-光明村-王家坡一线N22°W~N55°W走向断续展布长约8 km地表破裂带,呈左行右阶排列,伴有30~35 cm左右的走滑分量,局部走滑分量达40~60 cm,表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北西走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探槽工程揭露出发震构造光明村-小垭口段4次古地震事件;8个炭屑样品的14C测年分析表明,事件E1可能发生在9190-8870 BC,E2为1000 BC至900 AD,E3为910-1240 AD,最新一次事件E4为2014年鲁甸MS 6.5级地震。该研究表明,云南地区6.5级强震可以产生地表破裂并可能在地质记录中留下遗迹。结合本次地表破裂特征,影像几何不连续以及探槽剖面揭露出古地震断面信息容易隐形等特征表明,包谷垴-小河断裂在历史活动中强度不大,属中强地震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西部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纪地层研究程度不高,以往中侏罗世含煤地层的确定主要借助于与吉林西部万宝组的对比。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大兴安岭地区含煤及油气地层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笔者在大兴安岭地区中段的龙江盆地(黑龙江省龙江县以西)发现一套新的中侏罗世含煤地层,该地层由砂砾岩和火山碎屑岩夹煤层组成。文中对龙江盆地万宝组火山岩夹层内2件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获得凝灰岩形成时代,其年龄分别为(165.2±1.7) Ma和(162.1±1.6) Ma;笔者采得的植物大化石为Neocalamites Coniopteris Raphaelia组合,时代显示为早-中侏罗世;孢粉化石经初步鉴定,时代倾向于早-中侏罗世;综合同位素年龄及地层古生物研究,笔者认为龙江盆地万宝组的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地球化学分析显示:万宝组凝灰岩具有高Si、Al,低Ca、P过铝质钙碱性火山岩特点,富集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平缓右倾型,并具有明显负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Th、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Zr,反映火山岩为壳源成因类型。万宝期火山活动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和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演化双重作用有关,而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演化联系更密切。目前中侏罗统万宝组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新层系,本研究不仅为大兴安岭东坡地区中侏罗世含煤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同位素年代学和生物地层学依据,而且为龙江盆地形成演化历史及油气资源勘查提供了基础地质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