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池州市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池州市生态区位优势,提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池州市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典型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其借鉴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韩良  宋涛  佟连军 《地理科学》2006,26(2):237-243
生态产业园区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也开始着手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并将其作为实现产业生态化与区域产业绿色化的重要手段。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是对生态产业园区的一种综合与概括,集中体现了个体特色与整体差异。对国内外现有的生态产业园区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典型生态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指出不同模式的优长与局限,并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生态产业园区的整体差异化发展以及不同地区选择适宜的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旅游资源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需要基于生态化,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可以而且应当融为一体.生态旅游资源对红色旅游产业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红色旅游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市场和产业效益的改进上.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可按红色军事、红色经济、红色文化的旅游开发需要来划分.红色旅游产业的生态化体现在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保育红色旅游资源环境、发掘红色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成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旅游资源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色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需要基于生态化,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可以而且应当融为一体.生态旅游资源对红色旅游产业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红色旅游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市场和产业效益的改进上.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可按红色军事、红色经济、红色文化的旅游开发需要来划分.红色旅游产业的生态化体现在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保育红色旅游资源环境、发掘红色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成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5.
云霄县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建设生态城镇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潜力.本文在分析云霄县生态环境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该县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云才  郭焕成 《山地学报》2003,21(3):265-271
北京市西部山区是因矿区开发使山地景观生态环境破坏的重点地区,在北京市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不合理的煤炭资源开采导致了矿点密度大,采空塌陷区分布广,水资源急剧减少,水质污染严重,植被大规模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等灾害加重以及煤尘污染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呈现出山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景观生态特征。本文以史家营为例,在典型调查的基础上,规划了景观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区、种植养殖和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区、果粮养殖生态农业区、林草放牧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的五个景观规划区域,探讨了生态型矿业、中低山特色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初步提出了景观生态整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吴锦城 《福建地理》2005,20(2):26-29,34
云霄县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建设生态城镇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潜力。本文在分析云霄县生态环境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该县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三江源区生态型产业的发展与示范区建设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创琳  刘海燕 《山地学报》2006,24(6):744-760
从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区域建设的双重目标出发,分析了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首先,分析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产业在我国西部生态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战略影响、在青藏高原生态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战略影响及在青海省生态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战略影响,阐明三江源地区发展生态型产业的重大意义;接着分析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发现三江源地区由于地处高原地区,气候高寒干燥,并将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青海省及全国发展水平作比较,认为三江源地区的经济发展表现出脆弱独特的高寒降效特征。分析该地区经济结构,发现三江源地区经济结构表现出粗放落后的经济特性,产业结构过分单一,地区发展基本上是依靠农牧经济,由于过分的依赖畜牧业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型产业,本地资源开发很大程度上只进行初步利用,资源的深加工和再利用程度低,各产业链单一、短小,前向产业、后向产业和侧向产业发展滞后,造成中下游产业不发育,产业发展呈现封闭性、源头性、粗放性的特征。再者,该地区发展畜牧业经济产生的效益远小于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生态经济效益,旅游经济发展中旅游设施和开发靠基本靠外来投资,实际上造成经济效益在地区经济贡献中流失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表现出典型的投入漏出特性。另外,从三江源地区的人口承载统计数据发现,该地区长期处于人畜超载特性,人口超载和利益驱动加剧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恶化。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型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整体发展思路立足于生态地区生态保护,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角度出发,针对三江源保护区的特殊性和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发展观,分阶段、分层次(核心层、缓冲层、试验层、外未层)提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保护重点与发展方向,进而提出与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环境建设相适应的生态型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培育方案,建设若干个不同类型的示范区,推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国民经济的生态化和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并对建设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对实施效果进行滚动预警。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生态、生产、生活共同繁荣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中“三个转变”的整体思路。即引导产业结构由单一畜牧业向林牧业-加工业-旅游业的多元化生态产业结构转变,建立生态型产业体系;引导产业结构由投入楼出型向投入产出型转变,推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产业结构由生产-生活型向生态-生产-生活型转变,推进国民经济生态化。进而提出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和延伸生态型产业链,选择优化现代草畜业、现代医药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支柱产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型产业结构体系。文章进一步深入,提出生态农林牧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与重点;生态型城镇建设目标与重点;与生态型产业体系和生态城镇建设相适应的生态移民的重点与方向以及生态能源建设与发展方向。鉴于三江源地区面积广大,地域辽阔,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首先必须选择典型地区先行试验示范,在积累示范区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向周围广大地区因地制宜地推广。为此,建议根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综合保护与建设方案,选择重点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立足这些重点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及组合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宗教民俗风俗、发展潜力和前景等,有选择、有重点地规划若干个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重建示范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示范区,对这些示范区提出详细规划设计方案,指明示范区内容、示范方向、示范重点和示范技术,提出各示范区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模式。立足当地优势,提出要重点建设生态林牧业(种植、养殖、水利等)、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和生态科研产业示范区5种类型。为保障三江源地区从保护和建设的双重角度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型产业体系建设步伐,还从政策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保障、空间管制、经费支持保障、动态滚动评估与滚动监测预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位于三峡库区的杨家沟、戴家沟小流域为案例,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三峡库区小流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生态环境功能降低、生态农业发展滞后等实际问题,在技术和模式层面探讨了山地小区域的生态农业发展。以水土保持为导向发展生态农业应立足资源和环境本底,在农民可以接受的农业技术层次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做文章,最终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对于在山地小区域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协调人地关系,发展生态农业以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试论生态旅游的生态化道路--以自然生态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然而,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非生态化”现象,尤其是在自然生态旅游区。分析当前自然生态旅游区旅游开发和建设中的“非生态化”现象,主要包括盲目开发,自然景观破坏严重;游客严重超载,生态环境受破坏;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景观污染和趋同现象严重;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文化景观功能退化或受损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安全理论等,从景观功能分区、旅游生态管理容量、景观结构生态设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教育等方面提出自然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合构建了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空间计量等多种计量方法对2005—2016年山东省17地级市产业生态化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 产业生态化依赖于产业化物质消耗型规模增长,但不以结构优化为基础的产业化势必忽视经济要素的横向转移反馈作用与集群效应,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现象;② 产业生态化水平逐年递增反映出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由拮抗向良性共轭方向发展,但其增长率较低说明了产业轻型化与清型化进程滞缓,其质量提升之路漫长而艰巨;③ 产业生态化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梯度分异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始终是热点区,西部地区尤其是鲁西南地区始终是冷点区;④ 产业生态化水平空间相关性较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商投资等因素负向溢出效应比较明显,而政府调控以及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正向溢出效应突出。  相似文献   

12.
产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引擎。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态,引导着产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施产业生态化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有效途径。文章基于2003–2018年中国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工业化、城镇化与产业生态化的空间发展趋势,利用PVAR模型的实证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考察三者之间在长期状态下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工业化、城镇化与产业生态化在短期因果关系很难显现,滞后三期(三年)时,三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产业生态化与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化,产业生态化对城镇化的影响系数为0.4612,但工业化与城镇化却对产业生态化呈负面影响,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产业生态化将分别降低0.2261、0.2850个百分点。随着滞后期的延长,产业生态化的解释能力要优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产业生态化是具备较强的自我积累的发展机制,城镇化的自我积累机制不明显甚至产生减退情况。通过发挥西部地区主导产业的作用,摆脱内部不平衡的发展局面,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相促进。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基础上,实施"绿色生产",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促进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中城市周边的县域地区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目前针对性研究较少.荥阳市是典型的近郊型县级市,以荥阳市为例,在研究了其与所依托的郑州市的相互关系和自身产业特色的基础上,确定以打造"废旧物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型新农村"两大循环经济体系为重点,提出了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的目标、总体框架和发展模式,为其他近郊型县域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借鉴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姚丽  谷国锋 《地理科学》2014,34(4):464-471
通过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1991~2010年吉林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压力响应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991年以来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而生态环境压力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N型)的变化态势;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对生态环境压力具有“正响应”的特征,并且响应度具有逐渐增大的态势;由区域产业活动布局、市场同一度加速导致的生态环境压力增大是引致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对生态环境影响逐渐增加的重要内部因素。最后就如何加速实现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过程并减小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希望对促使二者协调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The concept of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has become a major tenet of EU waste management policy. It forms part of an effort to set a regulatory context for firms suppor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wo contrasting notions of the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and industrial ecology.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emphasis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within a suitable policy framework. Industrial ecology, by contrast, emphasises inter-firm cooperation and voluntary compliance inspired by eco-efficiency savings. Recently, however, industrial ecologists have shown greater interest in the potential for policy implementation. With aims such as increasing recovery of value from waste, creating a demand for recycled materials, and decreasing the potential harmful effects of waste, the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directives can be seen as attempts to implement industrial ecology principles. This paper examines interrelationships of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and industrial ecology to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regulations as a means to promote waste minimisation through eco-design.  相似文献   

16.
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生态转型与空间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余斌  揭毅  罗静  朱丽霞  曾菊新 《地理研究》2010,29(2):313-326
借鉴生态学原理,视区域产业部门为种群,产业结构为群落,提出区域产业生态的概念体系;借鉴生态位方法,构建基于区域的市场生态位和基于区位的空间生态位,揭示区域不同产业种群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分布;据此,对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生态演化与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产业生态演化经历了形成、强化、退化和调整4个阶段。"十一五"期间,钢铁、石油等传统重化型行业市场生态位偏大,汽车、光电子等先进制造业偏小;空间生态位总体较为平均,黄冈、孝感和咸宁等周边城市初步形成适宜多种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基础。建设区域创新环境、培育区域创新文化,有助于区域产业发展的生态转型;构建复合集群网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有利于区域产业发展的空间优化。  相似文献   

17.
陇中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退化与恢复重建调控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陇中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强烈,导致生态环境退化与农牧交替频繁.应用系统论分析该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用反馈控制原理分析该生态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和调控机理,并提出该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途径与措施,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榆林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88,自引:8,他引:80  
张明 《地理研究》2000,19(1):30-36
作为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的典型代表,榆林地区在自然地理上有其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生态上具有显著的脆弱生境特征和演化规律。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选取分维数、形状指数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对该区脆弱环境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诱发该区景观生态演化的因素进行了定量诊断,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景观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The Kwinana Industrial Area is nearing its 60th anniversary as a resource-processing industrial cluster. Its longevity may be understood in the traditional terms of industrial inertia resulting from three typ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localisation, transfer, and urbanisation economies. However, industrial ecology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describ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interplant linkages: utility/infrastructure sharing, supply-chain synergies, by-product exchanges, and joint provision of services. Th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industrial symbiosis approaches to clustering are compared using interplant relationships drawn from the case of Kwinana.  相似文献   

20.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及理论依据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关于产业布局的理论多强调其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对产业布局优化的内涵进行阐释,并论述实现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经济学、环境学及生态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