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前,BIM应用呈现出"BIM+"的特点:一是多阶段应用,即从聚焦设计阶段应用向施工阶段深化应用延伸;二是集成化应用,即从单业务应用向多业务集成应用转变;三是多角度应用,即从单纯技术应用向与项目管理集成应用转化;四是协同化应用,即从单机应用向基于网络的多方协同应用转变;五是普及化应用,即从标志性项目应用向一般项目应用延伸。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一个旧锅炉房改造成办公建筑的工程为例,初步探讨了该工程在结构设计中应用BIM技术的一些细节,包括工作集的应用、视图的应用、可见性的应用与结构软件互通的应用,希望对BIM技术在设计行业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浩  马宇  王维志  王淑伟 《地下水》2012,(4):64-64,154
沈阳市地下水源热泵应用已经取得一定规模和成绩,但在实际应用当中还有一些问题,针对地下水源热泵在实践应用过程当中的经验和不足,探讨地下水源热泵应用和推广的一些管理措施,为地下水源热泵应用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后遥感应用技术的提出及意义,阐述了围绕后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内容开拓的方法技术和在这些方法技术支持下取得的地质应用效果。实践表明,在地质勘查领域,后遥感应用技术比单一遥感技术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和更好的应用效果。它提出的遥感技术延伸应用的技术思路可供地球科学及其他研究领域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灰岩地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在灰岩地区的应用基础、实际效果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网络计划技术在地勘单位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应用步骤,通过实例说明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对缩短工程工期、均衡工程资源的作用,指出应用网络计划技术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7.
GIS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GIS已经运用到了许多行业之中。在地质矿产勘查领域,其应用也开始由科研阶段向生产阶段转化。文章主要介绍GIS概念及其在地质及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应用途径、应用步骤等,并对其将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广西地质》2009,(7):70-70
学校简介 学校创建于1958年,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中心,隶属广西国土资源厅,系公办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和国家数控技术应用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开设的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是自治区示范专业,目前在校学生5600多人。  相似文献   

9.
《广西地质》2009,(6):56-56
学校简介 学校创建于1958年,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中心,隶属广西国土资源厅,系公办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目治区级文明单位和国家数控技术应用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学校开设的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是自治区示范专业。目前在校学生5600多人。  相似文献   

10.
基于Web&GIS的洪水预报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水预报技术涉及专业技术和实现技术两个方面,洪水预报实现技术的发展制约着洪水预报的整体水平.基于GIS及Web的洪水预报应用技术,代表了洪水预报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构件化应用开发的洪水预报系统;建立分布式洪水预报模型;交互式洪水预报调度决策应用模式.技术关键在于洪水预报中间件和相应应用中间件标准,其次是规范构件化应用;三是推进应用级服务体系,支持行业应用的构件化软件开发.  相似文献   

11.
湘南黄沙坪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构造带中段北缘,属于矽卡岩型矿床。根据矽卡岩产出状态、矿物共生组合及岩相学特征,从早期到晚期可划分为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早期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硫化物阶段。矽卡岩矿物主要为石榴石、辉石、符山石等;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辉钼矿、磁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石榴石为钙铝-钙铁榴石系列,从早期到晚期,石榴石具有由钙铝榴石逐渐向钙铁榴石演化的规律。且钙铁榴石普遍发育震荡环带,而环带结构可持续记录钙铁榴石物理化学条件演化的过程。同时两种石榴石中均含Sn的成分,但钙铁榴石中Sn的含量明显高于钙铝榴石。辉石为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而且由内接触带向外接触带,辉石中Fe和Mn的含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矿物成分的变化表明,成矿流体至少经历了两次氧化还原性质的转变。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对W(Sn) Mo Bi等多金属的矿化具有重要的地质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福建永安坂头组植物及古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福建永安盆地早白垩世坂头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共计报道该植物群化石24属52种左右,包括未定种以及存疑种21个。植物群的组成以具鳞片状叶的松柏类化石为主,苏铁类化石次之,并以本内苏铁目占绝对优势,然后是真蕨类化石,以小羽片小而质厚为特征,银杏化石及其少见,未发现被子植物。坂头组植物的组成面貌与欧洲Wealden植物群、日本外带领石植物群,以及我国南方植物区,如浙江、山东等地的早白垩世植物群比较一致,说明坂头组含化石层位年龄为早白垩世早期。坂头组大多数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具有耐干旱炎热的特点,反映了较干旱而炎热的气候特征。除此之外,还发现少量适宜生活在温凉潮湿气候环境下的植物。根据这些对气候具有指示意义的代表分子在坂头组中的数量以及分布情况,推断永安盆地早白垩世早期气候总体上比较干旱炎热,且伴随有不同程度季节性的潮湿。  相似文献   

13.
首次系统性地对湖北松滋地区下奥陶统微生物岩开展研究。根据微生物岩的生长方式,文中将微生物岩划分为原地生长型和非原地生长型两大类别,前者包括叠层石、凝块石,后者主要为核形石。根据几何形态特征,将研究区的叠层石分为层状、波状、柱状和丘状4种类型,新发现并命名了双锥柱状叠层石。将凝块石划分为斑状、网状和条带状3种类型,在豹斑状和网状凝块石中,发现了许多钻孔捕食软体动物Ecculiomphalus化石以及生物扰动的痕迹,文中认为这两种凝块石均属于生物扰动型凝块石。生物扰动型凝块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国内、外奥陶纪该领域的部分空白,而且为凝块石成因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在对各类微生物岩的沉积特征分析基础上,阐述了各类微生物岩的沉积环境,并总结其沉积环境分布模式。对微生物岩发育与中奥陶世后生动物大辐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根据早奥陶世晚期至中奥陶世初期后生动物的阶梯式和快速辐射与微生物岩突然减少的对应关系,结合研究区叠层石、凝块石中发现许多后生底栖钻孔捕食腹足类Ecculiomphalus化石等现象,认为微生物岩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少、衰退与后生动物丰度的快速增加有一定关系,指出食草动物不仅啃食了形成叠层石的菌藻类微生物,造成叠层石数量的不断减少,而且破坏了叠层石的生长状态,结果形成了研究区独具特征的生物扰动型凝块石。此外,作者认为,中奥陶世开始,海平面的快速上升也是研究区微生物岩减少直至消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任何板块都存在一个由小长大的过程。微地块(微板块)有时是大板块的前身,微地块的起源、生长、夭折、消亡和残留过程对研究板块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据其组成,微地块可划分为微陆块、微洋块、微幔块。本文以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的微地块为例,系统总结了洋脊增生系统、俯冲消减系统、深海板内系统、伸展裂解系统、碰撞造山系统5种构造环境下的微地块特征,并据此首次进行了成因分类,提出拆离微地块、裂生微地块、转换微地块、延生微地块、跃生微地块、残生微地块、增生微地块、碰生微地块和拆沉微幔块9种类型。对不同类型微地块边界进行了系统界定,并对其成因进行了系统讨论。这些微地块边界类型,包括活动的或死亡的拆离断层、俯冲带、洋中脊、转换断层、破碎带、切割岩石圈的断裂、假断层、洋内汇聚带、叠接扩张中心、非叠接扩张中心、洋脊断错等,其成因的关键研究在于对三节点稳定性进行分析。洋内或洋缘微地块研究,不仅为开展深海大洋精细化构造分析和板块重建工作提供参考,而且对解释大陆内部一些微地块成因具有启发性,可丰富大陆造山带、陆内、板内、幔内和陆缘构造的研究内容,使得造山带演化、板内变形和地幔过程研究更为精细化,甚至推广到早前寒武纪的前板块构造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疆哈密卡拉塔格块状硫化物矿床金银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哈密红海黄土坡VMS矿床位于东天山卡拉塔格隆起带,是卡拉塔格矿集区内新发现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矿体产于卡拉塔格隆起带核部火山沉积岩建造中,具有典型的VMS型矿床“上层下脉”二元结构特征。该矿床中含金硫化物矿石主要有块状黄铁矿黄铜矿、块状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块状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和块状闪锌矿。文中在对各类含金硫化物矿石进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基础上,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联用技术(SEM/EDS),对硫化物样品中金、银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块状硫化物中的主要矿物形成于多个期次,主要包括VMS成矿期(黄铁矿阶段、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阶段、石英重晶石阶段)、热液叠加期(石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阶段)和表生期(铜蓝纤铁矿阶段)。矿区首次发现4颗金银金属互化物(银金矿、碲银矿),其较大的化学成分差异指示了热液环境由中酸性中性转变为更有利于Au、Ag迁移沉淀的偏碱性。后期的偏碱性热液对VMS成矿期形成矿物产生了交代作用,使得Au、Ag活化再富集。由于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红海VMS型矿床中Au、Ag不仅赋存于VMS成矿期后期中低温闪锌矿黄铜矿阶段,也赋存于VMS成矿期早期中高温黄铁矿阶段,并贯穿整个热液叠加期。各含金矿物组合中除4颗金银金属互化物外Au多呈显微不可见状态,推测Au、Ag主要以原子或离子形式赋存于矿物晶格中或矿物空位处。  相似文献   

16.
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危害。本文以雄安新区西南部(老河头镇、同口镇和芦庄乡)的表层土壤和大宗农作物小麦、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对8种重金属As、Ni、Cu、Cr、Pb、Hg、Cd和Zn含量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局部存在重金属超标情况,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d>As>Cu>Zn>Pb>Hg,Cr和Ni土壤环境清洁;研究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人为源输入,老河头镇及周边大量有色金属冶炼活动是可能的主要污染源;8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Cd>Hg>As>Cu>Pb>Zn>Cr>Ni;多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平均值为252,土壤整体的重金属潜在危害程度为中等风险,其中Cd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贡献最大,且Cd的活性最强,迁移能力强,易被植物吸收。研究成果可为雄安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外有机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球粒陨石中的有机化合物起源于星际介质,是构成太阳星云的初始组分,并与其他物质一起吸积形成小行星和行星。在小行星内,有机质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水蚀变和热变质作用。球粒陨石中的有机化合物尽管是非生命成因,但组成极为复杂,主要是类似于干酪根的大分子物质,以及少量可溶性有机物。大部分可溶有机分子也发现于地球生物圈,但前者可具有完全不同的H、C、N等同位素组成,这也是它们来源于地球之外的重要证据。星云中宇宙线和紫外线(UV)的辐射、小行星的热变质和水蚀变,是地外有机质演化的主要过程。球粒陨石中的有机质是地球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是生命起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同样重要的是,大量的火星探测表明,火星历史上有过满足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而在火星陨石中还发现了一些生物活动相关的线索。未来很可能首先在火星上发现地外生命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辽宁阜新早白垩世几种松柏类化石微细构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辽宁阜新盆地下白垩统的3种松柏类植物化石,分别为Cephalotaxopsis haizhouensis Shang,Elatocladus cf. dunnii Miller et Lapasha和Elatides harrisii Chow。对三者的表皮微细构造进行了详细研究,其中Cephalotaxopsis haizhouensis和 Elatocladus cf. dunnii的微细构造特征总体反映了一种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根据它们的表皮构造和气孔带特征,与现生种 表皮微细构造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现生植物Cephalotaxus sinensis和Cephalotaxus fortunei可以作为化石植物Cephalotaxopsis haizhouensis和Elatocladus cf. dunnii的最近现存对应种,通过这两种化石植物与其最近现存对应种的气孔比率定量重建了阜 新盆地早白垩世的古大气CO2浓度。  相似文献   

19.
大气影响下平顶山膨胀土地表蒸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膨胀土的蒸发特征,对平顶山市区膨胀土进行了不同初始含水量土体的室内和室外蒸发试验研究,测试了蒸发过程中土体含水量在不同深度的变化。对室内、外试验结果及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室内和室外土样的蒸发强度差别较大,但是蒸发系数相差不大,蒸发系数与土体含水量、含水量梯度有较强的相关性。地表土体接近饱和时,蒸发系数在1上下波动。随着蒸发的持续,蒸发系数随地表含水量降低而下降,含水量梯度随地表含水量的降低而升高。当地表含水量达到残余含水量时,含水量梯度达到极大值,持续蒸发含水量梯度将继续减小。土体蒸发系数与蒸发历时进行拟合,呈较好的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索伦山地区是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其中关于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限以及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拼贴时空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出露于内蒙古索伦山地区哈尔博格托尔的中酸性侵入岩,其深入研究对探讨古亚洲洋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内蒙古索伦山地区哈尔博格托尔TTG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获得哈尔博格托尔TTG岩的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为(266.7±3.7) Ma,表明该侵入岩形成于中二叠世。地球化学主量元素分析表明,索伦山地区哈尔博格托尔TTG岩的岩石系列主要为含钠较高的钙碱性准铝质系列。其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s)相对于重稀土元素(HREEs)弱富集的特征,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呈现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的特征,与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类似。结合索伦山TTG岩体地质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笔者认为索伦山地区哈尔博格托尔TTG岩体形成于岛弧环境,即中二叠世期间古亚洲洋壳向华北板块还存在俯冲作用,因而古亚洲洋至少应在中二叠世以后才闭合。内蒙古索伦山地区哈尔博格托尔TTG岩是洋壳俯冲的岩石学记录,为索伦山缝合带及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提供了新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