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   总被引:54,自引:6,他引:54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主题。本文归纳了学术界对生态安全概念的各种理解和认识,并将生态安全内涵概括为:(1)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完整和可持续性,(2)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简述了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提出了生态安全研究框架。综述10年来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概括出生态安全研究十几年来的3个基本理论:①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风险评价理论;②环境(生态)安全的国家利益理论;③生态权利理论及其法律实践,以及生态安全研究所采用的几种主要技术方法,最后提出了生态安全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 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文章诠释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 并且对当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提出了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机理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评价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设计研究整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体系框架, 即在系统分析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影响机理的基础上, 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 价, 识别生态危机和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模式, 设计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和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 这种整合研究将成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趋势。其中土地资源生 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安全标准的判定以及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仍是非常具 有探索性的工作, 也是未来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甘肃省正宁县1995,2000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耕地统计数据为分析依据,以ENVI,ArcGIS和Fragstats主要工作平台,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为了避免了评价指标选取的主观性,在景观水平上针对土地利用斑块数量、形状和蔓延度等特点选取了相应的景观指数,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数。为了研究生态风险的空间变化和验证生态退耕政策实施的效果,本文引入了生态风险质心迁移模型和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模型,定量描述了甘肃正宁县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前后生态风险的相对大小和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生态退耕工程的实施使得正宁县东、中、西部的生态风险均减小,减小幅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东部为生态风险防范管理的最重要地区;(2)正宁县生态退耕前后生态风险质心向西南方向迁移了4288m,东部和西部景观破碎度的大幅度变化对县域生态风险质心的迁移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提示:为了进一步加强正宁县生态安全管理,东部地区应以林地和草地生态保护为主,中部地区应保证耕地的质量并强化对新增建设用地的规划和控制,而西部地区则需构建水土保持型农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基于OWA的大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洪  王安琦  宋贝扬 《地理科学》2017,37(11):1778-1784
从自然生态环境角度出发,从自然因子、生态环境因子、景观因子3个层面选取16项评价指标建立大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运用IDRISI软件中的MCE模块进行有序加权平均算子(OWA)多准则决策评价,得到不同决策风险系数下的大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结果显示,由于决策者风险态度不同,得到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以及规划的目的选择不同的风险系数进行评价,才能得到更加真实有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三峡库区蓄水后移民安置区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 本文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 在总 结归纳了巫山县移民安置区主要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 以6 个流域为研究单 元, 从生态系统风险、人文社会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8 个环境风险性因 子, 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了巫山县移民安置区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有利于巫山县移民安置区土地可持续的生态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三峡库区蓄水后移民安置区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 本文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 在总 结归纳了巫山县移民安置区主要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 以6 个流域为研究单 元, 从生态系统风险、人文社会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8 个环境风险性因 子, 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了巫山县移民安置区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有利于巫山县移民安置区土地可持续的生态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时序评价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人文社会视角,以“自然-社会-经济”协同模型为依据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运用客观赋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时序性评价。研究表明:(1)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总体呈现出“敏感-良好-安全”动态变化过程,预测未来几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影响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地利用结构、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和农用化肥施用量。(3)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土地利用适宜性和生态性的合理匹配,减小土地生态承载压力,构建稳态经济运行模式是哈尔滨市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构建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案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 江津区土地生态安全形式总体好转,但土地生态安全整体情况较差,还需要进行大力整治。(2) 江津区各乡镇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3) 重点对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差的区域进行整改,土地生态安全高的区域需继续保持生态优先的政策导向是下一步政府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丽娟 《西部资源》2013,(3):179-18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大面积开发利用,一些地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已经超出自身承载能力,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安全问题。本文以土地生态安全的内涵为切入点,阐述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介绍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主要的评价方法,指出我国土地生态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基于PSR模型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框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态持续性则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本途径, 但目前仍缺乏普遍认可的生态持续性目标分解方案;而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影响日益显著且不断增大的背景下, 生态系统健康、风险、安全与可持续性评价已成为当前宏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虽然在各类评价之间普遍存在概念混淆、指标体系雷同等问题。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生态持续性相关概念逻辑关联的基础上, 将区域视为人类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强调人类活动的主导性,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 从生态胁迫、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可持续能力3 方面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生态意义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模型, 并对评价模型、评价指标筛选及其阈值与权重展开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系统工程的综合评价法是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的基本方法;不存在绝对的评价标准, 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的终极目标, 不在于静态的评价某时某地人类-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与否, 而在于定量表征时空尺度上系统可持续性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土地生态设计的基本方法,对晋西北风沙区内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生态功能的分类,提出了该区的土地生态设计分室模型;从该区土地沙漠化综合防治的角度出发,划分出四个土地利用方向和生态建设重点有所不同的生态经济区,并对各区的土地利用主要矛盾和发展方向,土地生态建设的重点,沙漠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北地区某些荒芜土地的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景贵和 《地理学报》1991,46(1):8-15
我国东北地区荒芜土地的主要问题是:①土地自然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②土地退化。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关于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思想及生物控制共生与自然界等级组织理论,主张在东北区域的沙地上建立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在沙垅间长洼地上节节修筑沙坝,控制7—8月暴雨径流,再按不同生境种植水稻、芦苇及红麻,既适应环境,又提高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会相应的导致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发生变化。以福州市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福州市2002~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这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同时结合国内外生态服务价值研究成果,测算福州市7年来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结论:(1)福州市2002~2008年间建设用地对农用地的侵占导致福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02年的383.18亿元减少到2008年的380.05亿元,但总体变化幅度不大。(2)由于缺少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文中没有对福州市的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块图斑单元的湖南省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充分利用土地调查、地质调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土壤普查、农业普查等成果和资料信息,以地块图斑为分析单元,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数学模型分析为手段,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湖南省土地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湖南省土地生态承载力地域差异明显,整体处于由低层次的不均衡逐渐向高层次的均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本文以淮北市和铜山县煤矿塌陷地为例,研究了采矿迹地的景观变迁;并探讨了如何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来进行采矿迹地的景观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破坏的石灰土山地,采用地形,土壤,土地利用三要素综合法,进行土地资源基层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按土地资源类型作生态结构布局,完成了乡级山地生态经济开发规划。  相似文献   

17.
在综合分析开平市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现状、资源环境约束、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维持自然地貌的连续性,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形态,维系河道、湖泊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保留水系、蓄水、泄洪等通道,保护湿地系统,尽量恢复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的总体布局要求,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生态用地规划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生态位理论在沙地农业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国雄 《中国沙漠》1995,15(3):278-282
在回顾生态位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应用基础上,总结了生态位理论在沙地农业开发中的应用。主要途径有:引进新的生态元、组装高效生态元、开拓潜在生态位、定向改变基础生态位。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62,自引:8,他引:54  
在分析了我国于2002年1月起试行的最新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生态用地的概念,并提出了将我国土地利用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这三大类用地的设想,同时尝试提出了另一个土地利用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在改良盐碱地的措施中,60年代在山东禹城和河南封丘采用“井灌井排”的方法,70年代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采用“抽咸换淡”的方法。在上述两种方法的基础上,80年代末期,根据城市北丘洼的具体条件,采用了“强排强灌”的方法改良重盐碱地。后一种改良方法的特点是周期短,效果显著,当年改良当年可以有收益。改良后的土地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一年四季种植作物、灌溉、施肥和中耕松土等农业措施,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