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地震带强震危险性趋势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川滇地震区强震活动期格局的变化,认为自1976年以来已进入川滇地震区的"中区"为主体活动的新活跃期,并将可能持续至少二三十年;1985~1996年初的川滇强震活跃幕已经结束,1996~2002年处于6级地震的少发时段.根据川滇中区历史上出现过的东带(E102°~103°线)、西带(E100°线)交替活动特征估计未来几年安宁河-则木河-小江地震带将可能是大地震发生带.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较精细的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强震活动对于其他活动断裂潜在强震孕育进程的库仑破裂应力加卸载效应.模拟结果显示在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展布形态和运动学性质的构造背景之上,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相互影响的主要特征是活动断裂面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大多处于增大状态.其中,金沙江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楚雄—建水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上的强震所产生的加载作用比较强,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腾冲—澜沧断裂带则较弱.1981~2000年川滇地区M≥6.5地震序列的模拟结果显示,后续地震全部位于已发生地震所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大区之内.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川滇地区,一个强震发生之后,发震断层本身强烈卸载的同时,库仑破裂应力的加载效应在其他主要活动断裂带潜在强震孕育进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强震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效应是应力加载,已发生的强震加速了下一个强震的孕育进程,进而导致一系列地震的发生,直至整个区域所积累的应变能处于较低水平之后,区域地震活动进入一个新的平静期.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较精细的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强震活动对于其他活动断裂潜在强震孕育进程的库仑破裂应力加卸载效应.模拟结果显示在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展布形态和运动学性质的构造背景之上,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相互影响的主要特征是活动断裂面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大多处于增大状态.其中,金沙江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楚雄—建水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上的强震所产生的加载作用比较强,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腾冲—澜沧断裂带则较弱.1981~2000年川滇地区M≥6.5地震序列的模拟结果显示,后续地震全部位于已发生地震所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大区之内.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川滇地区,一个强震发生之后,发震断层本身强烈卸载的同时,库仑破裂应力的加载效应在其他主要活动断裂带潜在强震孕育进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强震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效应是应力加载,已发生的强震加速了下一个强震的孕育进程,进而导致一系列地震的发生,直至整个区域所积累的应变能处于较低水平之后,区域地震活动进入一个新的平静期.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中长期地震预测方法,基于复杂系统统计物理的图象信息学PI算法近年来广受关注.针对7级以上强震成组和突发交替的川滇地区,考虑将与其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密切,且强震频发的安达曼-苏门答腊地区作为统一的强震预测研究区,使用PI算法进行MW7.0及以上预测ldquo;目标震级rdquo;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中使用了1973年以来的NEIC目录,采用10年尺度的地震活动ldquo;异常学习rdquo;时段和3年尺度ldquo;预测时间窗rdquo;,对预测效果进行了ROC检验.回溯性研究显示,PI预测效果较好,表明将川滇-安达曼-苏门答腊地区作为统一的7以上强震PI预测研究区在统计上具有合理性.从统计物理角度,研究区组合前后的各态遍历性曲线显示,组合后的研究区对PI的适用程度虽不优于单独考虑川滇地区,但优于安达曼-苏门答腊地区.PI图象显示,2008震前可能存在中长期尺度的ldquo;前兆性rdquo;地震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两个部分研究了我国西部滇、川、甘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和小地震的活动特征。 首先研究了强震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围空区的一般形态、围空区形成时间与强震震级的关系、形成地震围空区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以及地震围空区特征与地质背景条件的关系。 其次还研究了近年来川、滇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3级以上小地震的活动特征。并从强震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小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小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以及有无直接前震等方面探讨了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强震的不同特点。发现发生在“块间”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很低,形成“空区”,多无直接前震。而发生在“块内”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高,形成“条带”状分布,震前从几秒到几个月内有3.0—5.5级的直接前震活动。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的强震前小震活动具有的这种不同的特征可能与发震地区的构造、结构条件、应力状态以及边界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6.
川滇菱形块体强震活动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700年以来川滇地区6.7级以上强震活动的分析,发现川滇菱形块体是川滇地区主要的强震活动区域,强震活动关联度较高,主要表现为:(1)川滇菱形块体为川滇地区地震活动关联的主体;(2)滇东与川西地区的强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呼应关系;(3)川滇菱形块体将可能进入新一轮强震活跃期;(4)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地震活动的有序迁移可能是对块体运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4,(4):4-11
对比分析了川滇地区近30年强震活跃段地震活动因子A值和空间集中度C值的全时空扫描结果.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大地震孕育进入短期阶段时,震中周围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在A值和C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选取地震活动因子A值可更好地表征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时、空、强方面短期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发生后,川滇地区陆续发生盈江Ms5.9,攀枝花Ms6.1和Ms5.6,姚安Ms6.0,盈江Ms5.9以及边缘区域玉树Ms7.1等系列Ms≥5.5强震,系列强震发生后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利用川滇地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汶川等系列强震间应力转移和断层间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并初步判定未来的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9.
本根据1986 ̄1996年川滇藏三省(区)邻界区巴塘-丽江-带频繁的强震活动的资料,结合活动构造带分布及历史强震记录,分析了该邻界区强震活动若干特征,提出了“存在川滇藏邻界区巴塘-丽江地震块体”的认识,并就其与相邻地区强震活动关系及未来强震趋势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对四川省地震资料的分析,认为盆地内4级以上地震的活动与川西、川滇交界区的强震活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当盆地内发生一次或几次4—5级地震后,大约一两年内或稍长一些时间内,在川西或川滇交界区将可能发生一次或几次6—7级乃至7级以上地震。若大震发生在松潘、龙门山地震带,震前盆地内发生4—5级地震的次数较少;若大震发生在鲜水河、安宁河地震带或川滇交界区,震前盆地内4—5级地震次数多。历史地震也有类似情形。因此盆地内的地震活动性可作为川西、川滇交界区发生强震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1.
云南强震活动间隔时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云南丰富的历史和现代强震活动资料,通过深入分析强震活动间隔时间的特点,建立了强震活动的时间预测方程tf=a+bβα.根据云南地区M≥6地震的数据,分时段、分区域拟合了时间预测方程.以该方程式模拟公元1500~2008年500余年的强震活动的时间特征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次,选用云南500余年的M≥6.5地震资料,用T(M)=D(T)/N(M)定义估算强震活动的复发周期,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分析认为,云南地区今后几年可能进入强震活动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12.
云南楚雄地区成组强震与单个强震的前兆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绍先  曹刻  徐彦  和宏伟 《地震研究》2004,27(2):111-118
以1995与2000年发生在云南楚雄地区武定、姚安的两次6.5级强震为例,研究了成组强震和单个强震的前兆差异性。发现在远源区、近源区及源区的前震活动、地震序列、前兆群体异常及边界动力条件方面的差异十分显著。同时指出这些差异对于识别成组强震和单个强震及后续强震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实际情况,就强震观测系统在小浪底大坝监测中的应用,从系统的设计、台站构成以及正常运行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可为其它同类大坝的强震监测设计提供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震复发模型及云南强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凤桐 《地震研究》2003,26(2):103-111
研究了中国西南及邻区8级大震和云南强震(M≥6 3/4)活动规律后得出:8级大震活动幕具有54年左右周期以及大震主体地区由南向北推移现象;云南三个主要地震活动区带分别具有57年、47年地震轮回特征及lgTn=2.137-03.97lgn规律。提出了弹簧一活塞地震复发模型,并对强、大地层周期性复发现象给出了合理的物理解释。据此预测,云南地区2001年以前处于强、大地震平静期,2022年至2049年将处于强、大地震活动期。由于三大地震轮回的重叠,该活动期将是云南历时最长、释放地层能量特别巨大的地层活跃时期。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在江苏的强震动记录及地震影响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8.0大地震,江苏数字强震动台网固定观测台站、宿迁和溧阳断层观测存放台阵共获取该次地震有效强震动事件45个,计134条加速度记录。本文介绍了这些强震动记录分析处理的基本情况及其时域与频域的一些特点;编写SICalculate谱烈度计算程序和D2InterP二维插值程序,输入所获取的汶川地震26组实测强震动记录数据,得到该次地震在江苏地区的峰值加速度与谱烈度的等值线图,并就区域内地震影响场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发生中强地震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控制系统”理论,选取1980年1月至1988年12月日本的地震序列资料,将(6.0,7.0]级地震作为样本,建立了预报地震发震时刻的动态模型。选取了最佳模型对日本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时间进行了预测。从函数变换的观点,对GM(1,1)模型进行了广义解释,指出序列建模必须从满足光滑度的时刻计起。大量计算表明,用“足够小量”样本建模比大量样本建模拟合与外推精度要高,并从信息论角度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7.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s and recordings from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The National 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 Network System (NSMONS) of China is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NSMONS consists of permanent free-field stations, special observation arrays, mobile observatories and a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ver 1,400 components of acceleration records were obtained from 460 permanent free-field stations and three arrays for topographical effect and structural response observation in the network system from the main shock, and over 20,000 components of acceleration records from strong aftershocks occurred before August 1, 2008 were also obtained by permanent free-field stations of the NSMONS and 59 mobile instruments quickly deployed after the main shock. The strong motion recordings from the main shock and strong aftershock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In the ground motion recordings, there are over 560 components with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over 10 Gal, the largest being 957.7 Gal. The largest PGA recorded during the aftershock exceeds 300 Gal.  相似文献   

18.
滇西北强震活动特征及短期震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研究了滇西北强震活动韵律特征及最近10多年来6.0级以上强震前震中附近中小地震活动空间演化图像。对1986年以来滇西北5.0级以上中强震前该地区M≥3.0和M≥4.0地震的活跃和平静异常以及3级以上震群进行了清理和配套性研究,定量地给出了滇西北强震短期震兆指标。得到以下主要结果:滇西北6.0级以上强震前,在全省4.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阶段或3.0级以上地震活跃阶段,震中附近3级地震比较活跃,并形成明显的条带、围空、密集等地震活动有序分布异常图像;滇西北6.0级以上地震短期异常综合预报量Y≥0.56。短期震兆模型可分为两种:①滇西北3.0级以上地震活跃异常和3~4级震群活动同时出现;②滇西北4级以上地震出现平静异常后又出现3.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  相似文献   

19.
采用3年累积频次滑动,组成低通滤波,按年序作变化曲线,讨论了广西历史上各次强震前曲线所含的震兆信息,得出地震频度增高时段与强震发生有对应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引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混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考察强震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的非线性特征。首先采用功率谱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和Cao方法定性判断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具有混沌特性,然后应用混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定量计算了30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三个非线性特征参数。计算表明,这些地震动时程的关联维数为2.0~4.0的分数维,Kolmogorov熵K2为大于零的有限正值,最大Lyapunov指数在o~i.0之间。结果说明,强震地面运动具有混沌特性,地震动的高度不规则和复杂性是地震过程强非线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