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里下河地区浅部沉积物多为全新世中、晚期堆积,多数地区缺失全新世早期沉积。沉积物以淤泥质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粉砂质淤泥、淤泥质粉砂、淤泥及泥炭为特征。沉积前的古地貌为四周高、中间低的碟形盆地。古气候经历了温湿—暖湿—温湿—温干的变化过程。区内曾有两次海侵,第一次海侵发生在全新世早中期,范围几乎遍及全区;第二次海侵发生在全新世晚期,规模小、范围窄、时间短,为海水沿江河倒灌、回溯形起。该区古环境自全新世以来经历了浅水海湾—古泻湖—湖沼地及平原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现今河湖稠密的低凹平原。  相似文献   

2.
江苏北部全新世海侵事件和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苏北部全新世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研究 ,以建湖庆丰剖面最具代表性。以庆丰剖面已获研究成果为基础 ,结合邻区地层和古生物资料 ,探讨江苏北部全新世二次海侵事件和气候变化。所研究地区除建湖以外 ,尚有阜宁和淮安两地。结果表明 ,在 70 0 0aBP左右 ,建湖—阜宁一带发生全新世第一次海侵 ,此时该地区已处于潮间带位置。至 65 0 0aBP~ 4 5 0 0aBP最大海侵期 ,这一地区已位于潮间带下部或潮下带上部。同时 ,海水已向西入侵至淮安流均地区 ,当时此处已变为近岸沼泽地带。此时也正值全新世高温期 ( 80 0 0aBP~ 3 70 0aBP)的时段之内。最高年均气温高于今日 1 7℃。至 2 2 0 0aBP~ 10 0 0aBP期间 ,建湖地区又发生全新世第二次海侵 ,但其规律远小于第一次。  相似文献   

3.
苏州澄湖SC1孔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凯 《现代地质》2010,24(2):214-220
通过对苏州澄湖SC1孔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孢粉和有孔虫等的实验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的岩性构造特征以及AMS 14C测年数据,探讨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苏州澄湖地区的气候波动特征以及海侵、海退沉积巡回序列。研究发现该区域气候与世界气候波动性一致,具有温暖湿润-冷而略干-温暖湿润-暖热潮湿-温凉略干-温暖湿润的波动变化特征;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具有两个海相沉积地层,一为晚更新世晚期海侵(约为34 kaBP),另一为全新世中期海侵((6 955±50)aBP);整个剖面缺失硬粘土层,与之对应的则是两海相地层之间的泥砂互层;沉积环境经历了晚更新世晚期海侵期河床、河漫滩相-末次冰期干冷期河流湖沼相-全新世早期河口湾亚相-全新世中期滨浅海相-全新世晚期淡水湖沼相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江苏境内全新世典型考古遗址文化间歇层成因及其灾变事件信息的提取和时间序列的建立,结合与自然沉积地层和现代洪水沉积物以及已知海相地层的对比分析,是了解该区全新世以来考古地层揭示的海侵、海啸、古洪水、黄泛与淮泛等灾变事件过程和环境质量变化历史的重要手段;探讨全新世灾变事件的确切年代及其考古地层学可靠的判定依据和特征,探索微体古生物学在本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海侵层调查中的应用是今后江苏及我国沿海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全新世大暖期的最大海侵对沿海地区具有深刻影响,但是海南岛北部全新世的最大海侵范围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高精度DEM数据解译以及野外钻探验证,发现海南岛北部全新世精确的最大海侵古岸线空间展布位置,其总面积约260 km2,其中约115 km2属于现今的江东新区规划建设范围内,占整个江东新区规划面积的38%。海南岛北部全新世最大海侵古海岸线的发现,不仅对理解南海全新世高海平面特征及规律提供琼北地区新证据,并且对海南自贸区(江东新区)应对未来海平面升高问题提供背景参照。  相似文献   

6.
全新世大暖期的最大海侵对沿海地区具有深刻影响,但是海南岛北部全新世的最大海侵范围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高精度DEM数据解译以及野外钻探验证,发现海南岛北部全新世精确的最大海侵古岸线空间展布位置,其总面积约260 km2,其中约115 km2属于现今的江东新区规划建设范围内,占整个江东新区规划面积的38%。海南岛北部全新世最大海侵古海岸线的发现,不仅对理解南海全新世高海平面特征及规律提供琼北地区新证据,并且对海南自贸区(江东新区)应对未来海平面升高问题提供背景参照。  相似文献   

7.
海州湾南岸全新世海面波动及其影响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建德 《江苏地质》1993,17(2):100-103
海州湾位于南黄海西部,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的东端,海州湾沿岸属于我国东部沿海海岸南北之间重要过渡地段。对该区全新世海面波动研究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分别依据海州湾南岸的徐圩孔和孔望山孔两个钻孔全新世地层的岩心,对其作了微古样品定量分析。结合海州湾南岸古文化遗址、海侵遗迹的调查与分析,探讨了海州湾南岸全新世海面波动规律,力图使钻孔中获得的纵向海  相似文献   

8.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受全球成冰事件的影响,华南海平面变化频繁。其中,达拉期至小独山期海侵规模最大,导致碳酸盐岩普遍发育,为研究区铝土矿的沉积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而紫松期至隆林期,本区出现最大规模的海退,很多地区的碳酸盐岩沉积减薄,甚至暴露,遭受风化剥蚀,在黔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有利于该区红土化和铝土矿化的进行。讨论了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华南地区海平面变化规律,简要分析了这段特殊时期贵州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古地理格局的变化,结合古气候资料,认为黔北铝土矿形成于华南地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海退规模最大的时期,即早二叠世紫松期至隆林期。  相似文献   

9.
福建长乐全新世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乾盛 《福建地质》1989,8(2):100-109
本文从研究长乐汪田钻孔剖面入手,结合岩相、岩性、微体古生物、孢子花粉、~14C同位素等资料,对我省沿海全新世地层三分,即晚、中、早全新世.而且就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1、全新世海侵与海退;2、中全新世存在一次海退沉积间断;3、全新世海侵究竟有几次;4、全新世海侵时,海水最大深度为何时;5、全新世的海平面是否比现在更高.  相似文献   

10.
北京─通县平原地区的第四纪环境演变,主要取决于气候变化和新构造运动。早更新世时,古永定河尚未形成自西向东穿越本区的河道,新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控制和影响了海侵事件的规模和范围。中更新世本区湖沼广布。晚更新世是本区平原化的主要时期,塑造了北京平原现时地貌的基本格架。晚更新世末,受末次冰期气候的影响,本区发生了地史时期的最后一次大事件,造成了物种迁移和绝灭,全区广泛发育黄土堆积。进入全新世,本区环境变化以河流作用最为显著,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各大水系的河谷中,构成一、二级阶地和近代河床与河漫滩淮积。  相似文献   

11.
薛春汀 《沉积学报》2002,20(1):174-177
应用有孔虫、介形虫、软体动物和现代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江苏建湖庆丰剖面所显示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海面变化进行讨论。认为在露头上大量原地埋藏的软体动物壳体指示环境的作用比有孔虫埋藏群更有意义。庆丰剖面所揭示的情况是 6 0 0 0~ 12 70aBP该地区一直处于潮间带-河口湾环境。 6 0 0 0aBP以前海面是上升的,6 0 0 0aBP达到了与现今海面相当的位置,其后海面是稳定的,看不出海面波动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三万年前后太湖平原环境变化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近400个浅钻(30m)的岩性、岩相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14C年龄、矿物、粒度、微体、孢粉、软体动物化石分析,揭示了组成太湖基底及太湖平原的浅层第四系主要是23000—18000 aB.P.的褐黄色粘土、28000—23000 aB.P.前后的灰色粉砂和亚粘土以及大于33000 aB.P.的暗绿色粘土。上层和下层均属陆相,系海退过程中的泛滥沉积,示干冷环境;中层为海相,反映温湿的季风海洋性气候。区内全新统仅沉积于上层黄土侵蚀沟谷和洼地中,全新世海侵是局部的。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23个钻孔的约200个岩芯样品和6个露头剖面的20个样品的孢粉分析,划分了11个孢粉带和8个亚带以及相应的气候期。以多种喜热与喜凉植物孢粉含量的比值作为温度变化的半定量指标,绘成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气候变化半定量曲线,并用历史时期气候记载检验该曲线。认为存在多次约1000a 尺度的气候变化。用107个已测年的古海面标志物绘制了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曲线,并用古文化遗存的性质和区域分布检验该曲线。初步认为,气候曲线与海平面变化曲线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海平面升降是本区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并制约先民的生产和栖息。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区13000年来的气候序列初探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本文根据新疆地区全新世地层的年代标尺,黄土、湖泊和河流沉积物记录的环境变迁信息,以及古土壤和炭化层等所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做了综合分析,对新疆地区13000年来的气候序列初步概括为:13000—10000aB.P.冷湿转凉干;10000—8000aB.P.,温干;8000—7000aB.P.,温湿;7000—6000aB.P.,暖干;6000—4000aB.P.,温湿;4000—3000aB.P.,温干;3000—2000a.B P.,凉湿;2000aB.P.至今,温干(1500aB.P.左右有凉湿的波动),与现代气候类似。  相似文献   

15.
山东庙岛群岛全新世黄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庙岛群岛横跨渤海海峡,在这些岛屿上发育了第四纪各个阶段的黄土地层。在该区的马兰黄土之上普遍发育了全新世黄土。两者间有一清楚的侵蚀面相隔。全新世早期以浅棕黄色的黄土为特征,粒度较粗,其堆积时间约在10000—8000aB.P.之间。黄土层底部有零星散布的海相砾石和海螺化石。全新世中期为黑垆土发育期,其时间从8000aB.P.持续到2500aB.P。黑垆土厚约1.5m。全新世晚期又以砂质黄土堆积为特征,厚约30cm。  相似文献   

16.
闽南、粤东全新世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7类古海面标志物的137个样品年龄数据进行沉积深度校正、构造升降幅度校正和潮差校正后,绘出闽南、粤东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曲线。闽南、粤东出现全新世第一次高海面时间为6300aB.P.前后。闽南、粤东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曲线反映海水进退的波动情况基本相似。海平面发生波动的时间从东往西逐渐推迟。海平面变化曲线与硅藻垂向变化、孢粉所反映的气候变化、滨岸沙堤形成期和古文化遗址堆积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古土壤与全新世环境变迁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东北平原西部全新世以来广泛地发育了2—3层古土壤,主要有四次发育时期,即11000—7000、5500—4500、3500—2800和1400—1000aB.P.。古土壤与风成沙形成互层。它们的孢粉组合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反映古环境的变迁。作者认为,该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出现四个由干旱到半干旱、半湿润的旋回。半干旱、半湿润时期的自然景观为蒿类草原或稀树(榆树)蔼类草原,发育了沙质淡黑钙土。  相似文献   

18.
浙江湘湖地区全新世孢粉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钱塘江南岸跨湖桥全新世地层剖面的孢粉分析,结合14C测年以及沉积物岩性岩相特征,将浙江湘湖地区全新世早、中期(10~2.9kaB.P.)划分为3个古气候发展阶段。概述了孢粉组合、植被类型以及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演化规律,并指出第Ⅱ气候阶段(7.7~5.0kaB.P.)相当于与全球变化相一致的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跨湖桥文化就是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中孕育和发展的。本区全新世早期的气候变化与中国南方的深圳湾地区有很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9.
浦庆余 《第四纪研究》1991,11(3):245-259
末次冰期我国西部的冰川长度比现代冰川长2—5倍,雪线低300—1080m;东部多年冻土区南界在33°20′—33°40′N,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北部的下界在海拔2200—2600m 处;黄、东海海平面下降130—155m;经向环流加强,北方冷空气增强。末次冰期以后冰川阶段性退缩,多年冻土区阶段性缩小,海平面间歇性上升;8000—6000aB.P.为高温期,出现2—5m 高海面,5600—5000aB.P.气温短暂下降,海平面突然回落,冰川有所前进;3000aB.P.的新冰期和15—19世纪的小冰期,气候、冰川和海平面都有显著变化。哺乳动物的绝灭和迁徙是自然和人为双重影响的结果。这些变化都是全球变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中西部第四纪冰川与黄土研究的进展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兆东 《第四纪研究》1994,14(4):362-368
本文对美国中西部和中国黄土高原0.5Ma以来的气候序列进行了对比。0.5—0.1MaB.P.,美国中西部间冰期以干暖为特征,100000—35000aB.P.,气候从干暖向温湿转化。本次冰进阶段,冰盖达到最大后,风尘堆积占优势,气候湿凉为主。全新世先从温凉转为温湿,继而干暖,后又转向湿凉。总之,0.5Ma以来除末次冰期外,美国中西部与中国黄土高原温度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但两地的湿度变化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