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重力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壳内具有庞大的剩余位能量与强大的水平应力体系,使之成为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能量库及动力源。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我国西南地区,不能不受它的深刻影响。 在重力导致的壳内水平力系作用下,壳内10—20公里深外应存在岩石延性较强、水平流展的层位,可称之为地壳物质重力优势扩展层。西南地区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壳内10—20公里深处,显示出地震活动与该层物质水平运动的密切关系。 如将重力引起的高原壳内物质运动类比于夹持于两个相向挤压的平面之间的粘性体运动,则按给定边界条件,求出双调和方程~4=0的解,可以得知,壳内物质水平流动的强度以高原边缘为最强,水平应力也以高原边缘为最大,西南地区强震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边缘,可能与上述现象有关。 西南地区地震活动与现代重力构造运动的上述关系表明,重力是区内内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不可忽视的力源。  相似文献   

2.
周玖 《地震研究》1989,12(1):23-28
一、西南地区构造活动力源与地壳物质运动基本形式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巨厚的青藏高原地壳中贮存着约10~(25)焦耳位能量,与全球地震活动一百万年释放的能量相当。在高原地壳内,由附加地形重力负荷与地幔对山根的上托,上下夹挤形成一个强大的水平应力体系(图1.a.b.c.d),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地壳的构造运动,本质上是地壳与岩层的均衡差运动。它主要由重力作用产生的三种形式的差应力所推动:一是地球整体意义上的真正的重力均衡差应力;二是水平向的均衡差应力;三是垂直向的均衡差应力。本文讨论了这三种差应力产生的机制与规律,三种均衡差运动的规律与地壳实际构造运动普遍存在的对应关系,此外还讨论了地壳构造运动不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运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地壳结构、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探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在华北存在着由南西往北东为主的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作用。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内现代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5.
喜玛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特异重力场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跨越中、印、缅三国交界的青藏高原东南的喜玛拉雅“东构造结”地区(92°E~97°E,26°N~30°N)一半以上的面积尚没有重力测点,是重力数据空白区,故无法直接研究其重力场特征与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本文分析了卫星重力异常的特性,提出应用卫星重力异常作为近似空间重力异常,并作布格改正后,得到的布格重力异常具有与该地区地形高程呈镜像相关的特征,可用以研究深部地壳结构.据三条重力剖面计算得到该地区三个地壳深部结构剖面的结果,给出青藏高原地壳厚度>70 km;喜马拉雅造山带为55 km左右;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盆地为33~35 km;那加山山脉地区为40~45 km,显示出三者为三个不同的构造单元.同时给出布拉马普特拉构造单元为相对高密度的刚性物质构成,随着印度洋板块向北运移,在碰撞、挤压下,插入青藏高原东南缘一带.导致该地带的强烈构造运动,和频发大、小地震.最后提出了几点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跨越中、印、缅三国交界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92°E~97°E,26°N~30°N)有一半以上的面积尚没有重力测点,是重力数据空白区,故无法直接研究其重力场特征与深部地壳结构(构造).本文应用卫星重力异常资料作为近似空间重力异常,经计算给出的布格重力异常,其特征与该地区的地形高程呈很好的镜像相关.据此得到该区不同方位的3个地壳深部结构剖面.重力异常反演求得青藏高原地壳厚度>70 km;喜马拉雅造山带为55 km左右;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盆地为33~35 km;那加山山脉地区为40~45 km,即呈现出3个不同构造单元的展布.同时求得“东构造结"区由高密度的刚性物质构成,在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下呈向北运移,并插入青藏高原东缘.基于这样的构造格局和深层动力过程,导致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东北缘的强烈构造运动,大、小地震的频频发生和矿产资源的聚集.  相似文献   

7.
大陆下地壳层流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年轻的大陆构造活动区的下地壳可能因热软化而出现透入性非地震式顺层韧性流动 ,这种下地壳层流作用驱动大陆上地壳发生地震式脆性断块运动 ,形成盆山格局 ,发生圈层耦合。大陆下地壳低粘度物质顺层流动可能是在地幔岩浆底侵作用为下地壳提供热能和添加幔源物质的基础上 ,并在地幔上升派生的重力和剪切力作用下 ,造成大陆下地壳热软化物质从盆地下部的幔隆区顺层流向相邻造山带之下的幔拗区。在下地壳层流过程中 ,地温场和速度场发生变  相似文献   

8.
重力均衡与天山的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胥颐 《内陆地震》1996,10(3):209-216
通过分析重力异常的特征,并结合地壳上地幔的物质结构,研究了天山地区的重力作用和结构力源,探讨了重力均衡补偿与现代构造运动的联系,对未来构造活动的趋势做出判断。一些迹象表明,除了板块之间的水平作用力以外,地幔热物质的上涌也是影响天山地区构造活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亚洲内陆三角形地震区的岩石圈厚度、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上地幔密度分布、地壳结构、现代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等特征。认为该区内存在着地幔分异物质多元底辟现象,致使岩石圈减薄及地壳增生变厚,而巨厚的地壳处于重力不稳定状态,地壳物质发生流变,该区内现代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均与此有关。作者认为,重力是导致本区上地幔及地壳发生构造运动的主要力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重力作用下的地壳物质流是壳内重要的构造活动现象,它对大陆地区强震起着控制作用。大陆强震重复周期与地壳物质流速相关,在地壳物质流速较快的地区,强震重复周期较短,反之则较长。计算出地壳物质流速不同地区的强震重复周期值。在地壳物质流速低于一定数值的地区内,只能在地壳岩石中产生流变结构,而不致于发生强震。上述看法可供评价有关地区地震危险性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现代地壳运动与活动断裂带关系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GPS观测、大地热流测量、较高精度地形数据、全球板块相对运动的REVEL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以青藏高原现代构造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东亚地区构造形变场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内部和周边地区走滑断裂带的活动对东亚地区地壳运动速率和方向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方向运动有显著影响;不同构造块体岩石圈强度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川滇菱形地块边界断层错动性质.在考虑青藏高原地形附加重力作用和周边板块汇聚作用对现今大型断裂带运动特征控制作用的同时,岩石圈之下的橄榄岩软流圈至转换带物质对流对岩石圈的拖曳力也是必须考虑的底部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2.
关于构造热涌模型的进一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造热涌模型是为解释全球岩石圈和若干局部构造运动特征而提出的一种动力学模型 ,它强调在岩石圈的分层结构中 ,层的介质相对而言有“软”、“硬”之分 ,硬层内近垂向裂缝发育 ,软层物质可沿层间流动和沿硬层内裂缝上涌 ,因构造裂缝的开合是变化的 ,对软物质上涌起控制作用。依据近几年来岩石圈的一些探测成果 ,将构造热涌模型发展为层块构造热涌模型。本文阐述了构造热涌模型的要点和立论根据 ,并根据这个模型对一些构造现象和板块构造理论面临的一些困难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Analysis of about 2000 terrestrial heat flow observations indicates that heat flow values are well correlated with major geological features: higher averages and more scattered values in active tectonic areas, and lower averages and more uniform values in stable areas. Average heat flow over the continents does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at over the oceans. This equality of heat flow suggests that radioactive elements per unit volume are about the same beneath land and sea. This further implies that the upper mantle under the continent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under the oceans. Thermal history of the earth deduced from recent observations is also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形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大量浅源地震机制解, 地面地震地质调查、资源卫星影像判读和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讨论了我国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形变的区域特征.它具体反映在我国东部地区, 现代构造形变是以剪切破裂为主, 断层活动多为北北东—北东向的右旋走滑性质, 也有与之共轭的北西西—北西向的左旋走滑性质的断层活动.西部地区则以压缩形变为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凸向东北的四重弧形构造带上, 在第一和第四弧形带的东北部以挤压引起的逆断层活动为主, 第二和第三弧形带是在挤压作用下, 由于物质的横向推移而引起的走滑断层活动.此外现代构造形变的区域特征还反映在地壳厚度的分布轮廓上.造成我国及邻区这样一种现代构造形变特征的原因是与周围几个板块运动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15.
四川及其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和现代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尔林 《地震学报》1981,3(3):231-241
本文主要根据1933——1978年间76次四川地震(M5)的 P 波初动解结果, 讨论了四川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区特征及其与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和板块构造的关系, 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宏观考察的资料讨论了四川主要断裂带现代构造运动的性质.最后指出, 若用藏(西藏)——青(青海)——川(四川)块体向南东东转南东-南南东方向运动可以相当满意地解释四川乃至我国西部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和现代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识别发震构造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地震活动是现代地质构造运动之产物,以及对我国及邻区现代构造条件的认识,指出了构造类比中值得关注的7个问题,提出了发震构造识别方法的新建议,其主要结果如下:(1)发震构造宜定义为,"在现代构造条件下,曾发生或可能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2)我国及邻区的现代地质构造同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其中,①现代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而且从中更新世以来是基本稳定的;②组成我国大陆不同新构造类型的活动地块(构造单元)之间,存在包括地壳和上地幔横向非均匀性的构造格架差异;③大陆内部各活动地块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现代构造形变特征;④宜将中更新世的构造形迹作为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现代构造形迹看待。(3)在进行构造类比时值得关注的问题有:①宜按活动断裂当前所处的发育阶段来评价其潜在地震;②断裂活动时代并非识别发震构造的充分条件,只有符合现代构造条件的粘~滑断裂,才应识别为大地震的发震构造;③只有同现代构造应力场相适应的先存构造,才可能孕育和发生地震;④对于某些单一断层参数与震级关系的统计结果,未考虑各地震构造区之间现代构造条件和断裂发育阶段的差异,则难以用于构造类比;⑤凡有新生代玄武岩(β6)出露的地段,有可能只发生6.5级以下的地震;⑥地震同地表断裂形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尤其仅有断层物质特性分析或测年结果可用时,宜慎重对待为妥;⑦构造类比方法仅适用于识别与先存构造继承性活动有关的发震构造,对于活动地块内部新生或隐伏的发震构造仍无能为力。(4)对于发震构造识别方法的建议是:①以新构造单元为基础划分地震构造区;②按历史重演原则识别曾发生过地震的构造,即凡有较可靠中强以上地震震中、有小地震成丛或呈带分布、或有可信古地震遗迹的地段,均宜识别出符合现代构造条件的发震构造;③根据地震构造区内曾发生过不同震级档地震的构造标志,再按类比原则推断可能的发震构造;④综合评定地震构造区的极限地震,并以此作为区内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阀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   总被引:120,自引:31,他引:8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用在边界上的力所控制,应力作用在大范围和长时间内保持均匀和稳定;二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块体间的相互作用,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应力作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三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内部块体间的相互作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应力结构具有相似性;四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块体和断裂相互作用的影响,其应力性状(方向、强度、结构等)一致性较好. 论文还初步分析了控制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的动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8.
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富仁  刘光勋 《地震地质》1994,16(4):329-338
通过滇西北及邻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和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作用为主,在滇西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在滇西北外围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西或北西。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活动断裂构架及运动组合特征,提出了滇西北反“S’型右旋扩展的构造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19.
成都平原最大可能地震能力估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成都平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紧靠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近代地壳运动,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水平应介于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区和四川盆地弱活动构造区的过渡地带。本文从构造类比角度对成都平原的最大可能地震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其最大可能地震能力高于该区的地震史载水平。其中,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可达6±0.5级,大邑-彭县-绵竹隐伏断裂可达5.6级左右。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Inthe late 1980’s ,an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 in earth sciences ,the World Stress MapProject ,wasinitiated underthe World Lithosphere Program. Measurements andresearch achievementsof the present-daytectonic stress field worldwide were analyzed and sorted out .The project achievedgood results and based on them, a world stress database was set up,the world stress map wascompiled,andthe general andregional crustal stress patterns were discussed (Zoback,et al .,1989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