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卫星遥感、浅地层剖面、单波束测深资料研究了东营市近海海域灾害地质类型,并进行了特征分析。研究区近海海域存在的灾害地质类型主要为海岸侵蚀与淤积、活动断层、冲沟和陡坎、蚀余地形、海底滑坡、浅层气、埋藏古河道(古湖泊)等。研究区岸段整体以海岸淤积为主,仅东营港口段、刁口河段沙嘴一带存在海岸侵蚀;活动断层在北部海域广泛存在,走向大约为NNE向,近EW向延伸约1km;灾害地貌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前缘及废弃的黄河三角洲北部叶瓣处;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孤东海域离岸20km、水深15~20m的海底;埋藏古河道(古湖泊)分布在海底8~20m左右的深度,古河道(古湖泊)顶埋藏深度在7.1~15.2m之间,分布在整个水下三角洲地区。  相似文献   

2.
海岸线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港湾淤积、湿地生态资源、近海海域环境等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珠江河口区1973-2015年8期海岸线数据,分析了海岸线长度、类型、空间位置的时空演化特征,提出岸线利用程度指数并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对岸线的影响,最后对海岸线变化驱动力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 珠江河口区海岸线长度总体持续增加,岸线变化强度具有阶段性,1990年以前变化缓慢,1990-2000年为变化高峰期,2000年后变化强度减弱;② 1973-1990年珠江河口区以自然岸线为主,之后人工岸线成为主导岸线类型,建设围堤岸线1973年占总长度的7.09%,2015年所占比例增加到46.49%,在所有岸线类型中变化最大、比例最高;③ 研究期内,珠江河口区海岸线以向海域推进为主,年均速率达到39.10 m/a,鸡啼门-虎跳门段、磨刀门-鸡啼门段和蕉门-洪奇门段为向海延伸的热点区域;④ 40年来岸线利用程度指数稳定上升,1995年前增速较快,之后相对平缓。伶仃洋东岸岸线利用程度增幅最大;⑤ 口门整治、开发建设和围海养殖等人为活动是珠江口海岸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自然环境条件、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以及政策因素是岸线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根据收集到的日照市海岸带浅地层剖面测量调查资料,把多条浅地层剖面中出露的古河道断面推测性地连接起来,重建了以往的古河道体系,综合分析了日照市海岸带古河道的分布特征。日照近海区域存在一个主干河道呈SW-NE走向的梳状河道网,古河道形成于距今约4.4万a的末次冰期。古河道的形成是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及后期的海平面上升、潮汐改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末次冰期,研究区内气候湿润,河流流速较大,河流搬运泥沙的能力较强,长期侵蚀作用形成下切古河道,在古河道中容易形成淤积较多河流携带的砂体。古河道断面形态主要呈U形、V形、W形、箱形和倒梯形。主干河道北西侧,分支河道较密,南东侧分支河道较稀疏。主河道长约40km,横截面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变宽,最宽处达4km。分支河道多数以NW向为主,少数为NE向,长度介于8~20km之间,宽度约为1~3km。古河道主要位于16~24m水深的闭合深度以外区域,对其中的砂体经过粒度筛选可作为将来进行人工抛沙的砂源。  相似文献   

4.
自1855 年黄河改道北行至今,山东省的渤海湾海岸线向海方面推移了19km ,黄河泥沙的造陆面积达2827km2 ,而在江苏省北部从双洋口至小丁港150km 的海岸线上共失去土地1320km2 以上。作者认为,可以疏通明清黄河故道作为引黄工程,利用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于黄海沿岸,以减缓黄海岸线的侵蚀,还可抑制黄河泥沙沉积而造成的渤海的淤积。  相似文献   

5.
辽西凹陷是辽河油田重要的油气产区,发育了世界上最好的烃源岩。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古近系。辽西凹陷古近纪覆水深度可达1 000m,是一个极超深水凹陷;超深水的发现主要是通过地震剖面解析古近纪齐家扇体来获得,通过解析1518和1631两条测线(结合岩芯沉积特征)获得了沙三中期扇三角洲前缘前积层的最大高度为1 000m,并将其反演成古水深,发现辽西凹陷在古近纪沙三中期最大水深约为1 150m,在这种极超深水的条件下发育了非常特殊的以含大量泥漂砾的砂砾重力流为主的沉积;扇三角洲前积层倾角为26°~29°;辽西凹陷古近纪的水深变化经历了一个极快速变深和缓慢变浅的演化过程,其快速沉陷是岩浆底辟热侵蚀塌陷及地表侵蚀使得盆地基底快速大幅沉降所致;辽西凹陷的极超深水在这种极端的裂谷快速沉降的动力背景下形成的,为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及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辽西凹陷沙三中期与东营凹陷沙三中期极超深水的发现还揭示了渤海湾盆地沙三中期可能存在超大规模的深水或超深水坳陷,进而揭示了渤海湾盆地和黄海可能存在大范围的优质烃源岩和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6.
日照近岸海域灾害地质类型主要为埋藏下切谷、海底侵蚀、冲刷沟槽和冲刷陡坎及海底抛泥区等。通过对日照海岸带近岸海域的浅地层剖面和水深测量资料,开展主要地震地层界面的追踪和对比,结合沉积物粒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近海海域潜在灾害地质因素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了日照近海海区的灾害地质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开发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具有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生态经济区,该地区的海岸带地处海陆交接地带,属于陆缘海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海岸带地形地貌系统性阐述甚少。在开展该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及以往文献的研读,对该地区海岸带地形地貌、岸滩地貌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总结。整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海岸带地貌分黄河三角洲粉砂淤泥质海岸、莱州湾南岸潍北平原区粉砂淤泥质海岸、莱州砂质海岸3个部分。岸滩类型分为黄河三角洲岸段冲淤平衡潮滩、侵蚀潮滩、淤积潮滩3种及莱州湾岸段侵蚀潮滩及侵蚀砂质海滩2种。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是陆海交界地带,陆地海洋相互作用显著,泥沙所引起的岸滩演变、港口航道的淤积、水动力环境的改变等问题比较复杂。该文采用三维HEM-3D数值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海域流场变化、盐度、悬浮泥沙浓度及海岸冲淤分布进行了潮流周期内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海域的悬浮泥沙浓度分布与潮流场变化和河口泥沙输入有密切的关系,在三角洲北部受五号桩外强潮流区的影响,近岸海底的泥沙发生明显的再悬浮,并在涨潮流向南输送,含沙量达1.5 g/L左右。在三角洲南部(现行河口区域和莱州湾区域),受现行河口入海泥沙扩散的影响显著。海域年冲淤分布,在北部废弃三角洲区域,由于海洋动力作用强烈,浅水冲刷,海底侵蚀显著,形成了明显呈沿岸展布的侵蚀中心,在侵蚀中心以外,侵蚀快速减弱。在现行河口区域,以淤积为主,在羽状流扩散的控制下,泥沙入海后向南输运,至莱州湾区域逐渐减弱。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卫星遥感解译的岸线变化基本一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根据日照市海岸带2个重点海滩所采集的样品,通过粒度、磁化率、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等方面的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类型、分布特征、搬运路径及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以砂为主,在平行海岸方向上,沉积物粒径自北至南由细变粗。在垂直海岸方向上,从滩肩到滩面再到低潮线处,沉积物粒径逐渐变细。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海滩的分选性要好于万平口海水浴场海滩。沉积物受黄海沿岸流影响,多自北向南运移。海滩中浅部物质的来源与陆内一侧基岩中斜长片麻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关系较为密切,深部物质的来源与靠海一侧基岩中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红海湾海藻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红海湾的海藻资源状况。结果表明 ,红海湾海藻种类约有 1 9科 40种 ,其中主要经济海藻约 1 6种。敞开型硬相海岸的年平均生物量高达 1 847 2 6g/m2 ,以褐藻类为主 ;内湾屏蔽型软相海岸的年平均生物量为 1 1 2 42g/m2 ,以绿藻类为主。敞开型硬相海岸海藻的多样性和生物量明显高于内湾屏蔽型软相海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