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管松  于莹  乔方利 《海洋学报》2021,43(1):155-164
为了找到逆转海洋健康状况衰退的有效途径,联合国决定自2021年启动“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以下简称“海洋十年”)计划。2020年12月31日获得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的《“海洋十年”实施计划》以“构建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打造我们所希望的海洋”为愿景,描绘了“海洋十年”的预期成果、挑战与目标,以及实施、治理、协调、筹资、监督与审查等机制。“海洋十年”被联合国喻为“一生一次”的计划,是联合国发起的海洋大科学综合性顶层计划,它将通过激发和推动海洋科学领域的变革,在全球和国家层面构建更加强大的基于科技创新的治理体系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深刻改变人类对海洋的认知与行为模式,深刻影响乃至引导海洋秩序的演化过程,也会对海洋区域合作整体布局产生较大影响。建议我国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积极参与“海洋十年”,作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核心抓手,尽快组建“海洋十年”国家委员会,制定中国行动方案,与国际社会一道推进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我国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以及舟山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文章在海洋中心城市研究评述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针对2020年我国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9个城市进行竞争力评价,并在“智慧海洋”视野下提出舟山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潜力、开放程度、海洋资源和海洋科创4个一级指标以及GDP总量等16个二级指标;上海、深圳和广州的总体竞争力居前3位且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较明显,而其他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小;舟山的总体竞争力居第六位,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力较弱,其主要优势为海洋资源,主要劣势为海洋科创和开放程度;在“智慧海洋”视野下,舟山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多方位提升城市能级以及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洋认知加深和海洋生物技术发展,海洋遗传资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新兴战略资源,如何开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ABNJ)海洋遗传资源国际治理已经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梳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BBNJ)国际谈判中的大国博弈与争议焦点,尝试从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分析中国参与海洋遗传资源国际治理的模式,提出在坚持“原生境自由获取”原则和坚持“公平合理惠益分享”原则下,深度参与BBNJ第四次政府间大会。加强MGRs获取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加强MGRs治理的国际合作;加强海洋涉外谈判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后BBNJ时代”海洋治理准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效利用中国现有的海洋科技能力,针对海洋灾害与捕捞养殖管控现状及局限,以灾害抵御与捕捞管控为重点,探索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对中国抓住国际海洋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生态治理行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结合全球及中国的海洋灾害、捕捞养殖等历史数据,依据全球及中国发布各种海洋资源发展计划、宣言、决议等政策措施,在对全球及中国海洋生态治理进展、海洋灾害抵御与管控现状与背景进行全面论述的基础上,揭示了海洋灾害防御与捕捞管控存在的问题,并从系统研究、科技转化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加快我国蓝色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能力和地位,文章在概述我国与全球海洋治理以及蓝色经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发展蓝色经济对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意义,并提出全球海洋治理视角下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是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维护者,应促进其不断创新发展;蓝色经济是以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寻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平衡的发展方式;发展蓝色经济对于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体现我国对全球海洋治理的思考和贡献、为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有助于我国合作性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以及加强我国对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在全球海洋治理视角下,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途径主要包括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积极参与国际议题、总结发展经验以及建立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海洋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空间和宝贵财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稳定海洋安全关系等,是全人类共同的职责和使命。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和海洋强国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在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方面已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并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禁海几亡,开海则强,不能制海,必为海制,海洋治理能力与国家崛起进程休戚相关。城市是国家发展的量尺,在国际海洋格局的演进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深圳作为毗邻南海的特大城市以及“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地理上临湾向洋,政治上双区驱动,文化上共融开放,被国家赋予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应当主动扛起打造我国国际海洋治理事业先行区的大旗,开展以城市身份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先驱实践,推动我国国际海洋治理水平的跃升和海洋强国战略的落地。文章在充分理解国际海洋治理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深圳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着重对标伦敦、奥斯陆等国际知名海洋城市,研究提出新时期深圳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加快我国深海事业的发展,促进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文章基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分析深海战略新疆域的内涵、地位及其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深海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战略基地和全人类共有的资源宝库,是开展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进步的新场所,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领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新领域;我国应充分履行勘探合同承包者的义务、持续开展深海科技创新、加强深海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和系统开展深海战略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文化开发”时代的到来。对于拥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辽宁省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章通过鉴定和分析辽宁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构建出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模式,借以推动辽宁省特色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琳  李晶  周慧  王凡 《海洋科学》2023,47(9):91-102
近几十年来,全球的海洋健康状况明显下降。为了防止、减缓和扭转未来海洋健康和功能的恶化趋势,联合国启动了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简称“海洋十年”)规划,以整合全球海洋相关领域的资源与力量,科学地保护海洋并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联合国“海洋十年”规划为海洋领域的科学家、政策制定者、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群体更加高效、合理地共同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也为中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发展海洋科技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研究通过梳理联合国“海洋十年”规划的发展过程和已批准的行动与活动,结合文献信息分析,深度解析了“海洋十年”规划的发展和实施动态,探讨了“海洋十年”规划的热点研究主题。自2020年9月,联合国正式发布“海洋十年”规划以来,共有来自60个国家的409项行动获得“海洋十年”的批准,其中包括47项计划、277个项目和85项捐助,研究热点主要是海洋政策制定与海洋管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海洋十年”活动的实施与协调、能力建设、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和宣传推广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促进我国全面参与“海洋十年”规划实施...  相似文献   

11.
海洋空间规划是重要的海洋空间管理工具,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对海洋空间规划及其体系的基本认知,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空间治理需求,提出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时代背景、着力点和基本路径。研究表明,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是由各类海洋空间规划组成的,具有一定逻辑组织关系的管理制度集合,是海洋空间发展与资源环境管制的基础性机制集合;其构建应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和海洋空间治理需求,体现国家海洋生态文明意志和海洋空间治理现代化,以总结多样化实践、建立完善协调机制和统一技术体系为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海洋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海洋环境问题从实质上说是治理机制问题,因此,有效的海洋生态环境“微治理”机制的形成,是将海洋环境问题碎片化、细微化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分析海洋生态环境“微治理”机制的五大功能,明确其机制内涵并构建出开放空间参与和协同合作共建两种治理模式,通过搭建微治理平台、完善微治理保障制度和强化微治理参与度来建构其实现路径,对从基层层面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尝试对全球海洋治理进行定义,并对全球海洋治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全球海洋治理的定义元素来自于全球化、全球治理、海洋治理、海洋综合管理等概念群。全球海洋治理的主体方面重点介绍了联合国“海洋与沿海区域网络”,认为将来国际非政府组织“NGO”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客体方面列举了非传统海洋安全、海洋健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管理经验与技术)国际转让、气候变化与海洋等问题;认为全球海洋治理的方法大约可以分为基本方法、专业方法和技术性方法3个层次。  相似文献   

14.
制定全球化海洋战略不仅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海洋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实际需求,更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价值观的演变,开展中国全球化海洋战略的战略背景分析,并探讨了全球化海洋战略的内涵;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寻求外线突破和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方面,深入论述了全球化海洋战略对中国的战略性意义;探索了中国全球化海洋战略在四大洋整体布局框架,并讨论了其战略目标及战略手段。最后,从战略理念、法律法规、机制体制、国际合作、科技支撑与海洋文化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海洋学科建设是高校与我国海洋战略互动的成功之路。文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学科建设的研究分析表明,海洋学科建设研究领域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演进呈现陡增趋势。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海洋类人才培养,讨论如何构建海洋人才培养环境,高校如何与海洋经济进行互动,形成了“海洋学科建设的科学性(海洋开放时代)-海洋学科建设的多维性(海洋强省时代)-海洋学科建设的精准性(海洋强国时代)”的演化路径。未来我国海洋学科建设需要围绕全生命周期价值构建海洋学科建设的内涵和保障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提升我国海洋学科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海洋垃圾污染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以及全球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也是目前中国政府优先考虑的环境事项。文章基于新经济社会学视角,采用青岛市实地调研所得的微观数据,构建海洋垃圾公众治理意愿的多维分析框架。实证结果表明:青岛市公众对海洋垃圾污染有基本认知水平,且有迫切治理需求,70.28%的受访者愿意支持海洋垃圾治理;在参与海洋垃圾治理中,公众不仅具有“经济人”的特征,而且具有“社会人”的特征;政府治理、污染认知、社会文化、关系网络均对公众治理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个人的社会、经济、居住特征等自主因素也对公众治理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中国对南极事务的深入参与以及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文章概述现有两大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谈判与制度建设中的各项法律争议,分析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的法律困境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突破路径以及中国参与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法律依据的不足、科学证据的匮乏、具体规章制度的短缺以及对《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第二条权威解释的欠缺是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所面临的主要法律困境,而导致以上困境出现的关键因素涉及政治立场、经济利益、国际法理论和全球公海保护区实践;进一步深化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国际协定与南极治理机制的协调适用以及全方位促进南极海洋保护区养护措施的实施和完善是突破困境的核心策略;中国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应积极推动国内南极立法、加强南极海洋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鼓励国内非政府组织加入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国际议程,积极参与讨论并明确表达立场与主张,进一步融入南极治理的非政府联盟,提高中国在南极海洋保护区设立中的国际话语权,更好地维护国家权益。  相似文献   

18.
巴西地处南大西洋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深水海洋油气技术先进,产业区域性聚集明显,受极地气候变化影响明显,在此大背景下,巴西政府高度重视海洋与极地发展对其国际地位、政府治理、产业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联动影响。近年来,巴西借助部际海洋资源委员会、南极事务委员会等专业管理和决策机构,颁布了一系列海洋与极地战略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旨在全面推动巴西在全球海洋与极地科技事务中的顶层部署和研究领域,尤其是费拉兹司令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成,为巴西参与南极事务奠定了基础设施和支撑。中国可在借鉴巴西海洋与极地事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是深水油气开发技术的成功经验上,持续加强与巴西的深层合作,积极寻求两国在海洋与极地科技开发中的相互战略支持,建立和谐稳定的中巴双边科技创新长效合作机制,更加有利于中国海洋与极地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际蓝碳合作发展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鹏  胡学东 《海洋通报》2019,38(6):613-619
海洋储存了地球上93%的CO_2,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发挥海洋固碳、储碳作用,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是2020年后国际气候治理的基础,为国际蓝碳合作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国际法依据。当前,国际蓝碳合作从科学研究向纳入国际气候治理方向不断推进,不少国际组织和国家已着手推动蓝碳国际规则制定。中国蓝碳资源分布广泛,特色鲜明,蓝碳发展起步阶段里中国的参与不仅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更有助于通过蓝碳合作增强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和海洋治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我国蓝碳发展应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着手。在国内夯实基础、补足短板,加强蓝碳基础研究和实践,建立蓝碳评估标准,加快蓝碳人才队伍建设。在国际上积极参与现有国际蓝碳计划,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机制框架下开展双、多边蓝碳合作,推动全球蓝碳治理,从积极参与向适时引领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位于我国长江发展轴和沿海发展轴“T”字形交汇处,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在促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文章运用SWOT 分析方法,对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条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科技兴海、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