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洞庭湖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探讨了洞庭湖区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初步得出以下规律:更新世气候变化剧烈,气候组合暖湿(温湿)与冷干;全新世气候转为温凉,主要气候组合为温湿与凉干;历史时期气候主要仍温湿与凉干交替,但15 世纪以来出现短暂的温干与凉温期;15世纪以来,气候波动频繁,有愈来愈不稳定的趋向,进入20世纪,旱涝灾害更加。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预计该区未来气候趋向于暖湿,但不排除暖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新生代古气候演化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野外遥感调研和收集整理大量剖面及路线地质资料,讨论了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气候常量元素、变价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气候沉积物及其分布特征,结合已有的气候指示性古生物化石及岩相古地理资料,首次系统地演绎了本区中新生代古气候特征及其变迁演化史。划分出8个气候旋回,指出晚三叠世为热带亚热带温热半潮湿-潮湿气候,组成第I气候旋回;中株罗世呈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的周期性变化,组成第Ⅱ、Ⅲ气候旋回;晚株罗纪经历了热带炎热半干燥→温暖半潮湿和潮湿→炎热半干燥气候的演化,组成第Ⅳ、Ⅴ气候旋回;白垩纪气候早期呈温暖半潮湿,晚期转为半干燥-干燥热带、亚热带气候,组成第既Ⅵ、Ⅶ气候旋回;第三纪为内陆亚热带的干燥、半干燥→高原温凉气候;第四纪曾出现过6次冰期和5次间冰期,新生代总体经历了剧烈而频繁的冷暖波动,气候日益干燥和寒冷。最后简单分析了气候旋回与沉积旋回、构造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叠加耦合关系,以及古气候变迁的主因。  相似文献   

3.
书屋     
《湖南地质》2010,(10):7-7
海平面上升、冰川消失、物种灭亡、病毒肆虐、极端天气频发——是什么导致我们的地球如此癫狂?气候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气候的变化。本书为你诠释异常气候背后的来龙去脉,讲述气候酿制的政治战争。揭秘哥本哈根会议匕的气候风云,指明墨西哥气候大会的希望之光,也为普通大众的低碳生活指明方向,是了解气候变化原因,气候政治风云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最佳读本。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岱海地区小冰期气候演化特征的地球化学记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通过对地处气候敏感带的岱海湖泊岩芯介形类壳体丰度、Sr/Ca和Mg/Ca摩尔比值,以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指标的综合分析,结合岩芯的岩性特征和^210Pb、^14C测年,重建了岱海小冰期以来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揭示小冰期前期本区以冷湿气候为主,在中后期,气候寒冷干旱,间有气候转温和的冷湿、湿干气候。本区小冰期气温变化与华北其他地区具有一致性,但降水与气温组合状况复杂,反映了明显的区域特征,其原因可能是气候转型期经向环流加强,气旋活动加强所致。  相似文献   

5.
秦岭及黄土区的栎林与发育气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栎林是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占绝对优势的夏绿阔叶林,栎林类型多,发育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它主要是温暖气候或间冰期气候的植被,但也有的栎林发育的接近冰期的寒冷条件下,区分不同的栎林对深入研究第四纪气候具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不同栎林中伴生的植物差异,论述了不同栎林的组成特点及其和气候的关系,辽东栎林的孢粉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明钾1井孢粉分析资料建立了江汉盆地始新世中、晚期的孢粉组合序列,共划分出6个孢粉带、14个孢粉亚带、6个孢粉植物群-气候时期和5次孢粉植物群气候事件。孢粉证据揭示,在始新世晚期存在着一次剧烈的环境变革,植被经历了由阔叶针叶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转化,气候由中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的转化。孢粉植物群气候事件由前三次快速而强烈的干湿、暖热颤动事件,转化为后两次气候转型事件,气候由暖湿、热干转为热湿、暖干。在盐岩-钙芒硝泥岩-紫色泥岩-泥灰岩-泥岩-粉砂岩的岩石序列中孢粉组合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出气候干湿变化对植被和沉积环境的制约作用。盐类堆积时期,当地地形起伏大,植被稀疏;湖滨周围耐旱麻黄灌丛发育,气候干旱、偏热;山区有针叶、阔叶疏林分布,气候偏湿。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盐海子盐湖Ya02孔元素聚散与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内蒙古伊克昭盟Ya02孔35件样品Al、Fe、K、Na、Ca、Mg、F、Cl以及Ti、Mn、Ba等22项元素测试结果的研究表明,元素组合与含量变化过程严格受气候因素的控制,并反应敏感。据此将该湖自下而上划分了13个气候期,揭示了自成湖(23kaB.P.)以来冷暖与干湿的气候环境变化模式:晚更新世主要以冷湿气候为主,并伴有多次相对温干偏湿的气候波动;早全新世为暖湿气候;中全新世以温暖干气候为主,伴有冷湿气候;晚全新世以来,所测各元素含量趋于增高趋势,反映了气候由温暖干向冷凉湿方向渐变  相似文献   

8.
2000年来我国旱涝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突变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去气候的突变以地质方法得到很多证据,但在历史时期则发现不多。本文利用文献档案资料建成2000年来的旱涝气候序列,发现280年和1230年前后有过两次突变。本工作着重给出突变前后的旱涝气候分布类型的差别,即从空间分布上探讨被突变界开的气候阶段所具有的特色,280~1230年间,我国气候大趋势是不稳定的,而且涝的界线一再受到NE-SW走向的等高线阻挡。气候突变事件的证据说明,气候系统的运动具有两种模式:渐变和突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三义黄土剖面孢粉资料的分析,初步重建了内蒙克旗地区16000a以来植被及环境的变迁过程。约16010~15380a B P,植被稀疏,气候寒冷而干燥;约15380~11270a B P,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气候变得更加干旱;约11270~9940a B P,气候总体上由先前的冷干开始向暖湿方向发展,植被仍以草原为主;约9940~2320a B P,植被得到进一步发展,气候表现出温暖湿润的特征;约2320a B P至今,植被仍以草原为主,气候向温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红原泥炭腐殖化度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腐殖化度作为气候代用指标首次用于我国泥炭的古气候研究,较好的记录了红原地区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对红原泥炭^14C测年和腐殖化度分析,获得了距今12000年较高分辨率红原地区气候变化记录:11.815—10.9lkaB.P.,气候干冷:10.9—5.6kaB.P.,气候温暖;5.6—3.9kaB.P.,气候干冷;3.9—1.7kaB.P.,气候干冷、湿暖波动;1.7—0kaB.P.,气候干冷。总体而言,大约5.6kaB.P.是红原地区由早中全新世的温暖气候向晚全新世干冷气候变化的转折点。同时,红原泥炭记录的降温事件在北半球具有普遍性,反映了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
张掖市农耕期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雪莲  王涓力 《冰川冻土》2015,37(5):1406-1411
利用张掖市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实测气温资料,运用5 d滑动平均、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农耕期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0℃积温的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际演变规律及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张掖市农耕期初日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推迟,终日则相反,农耕期日数自西北部向东南缩短,积温南北差异显著;近50 a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趋势明显;20世纪70-80年代前期各地表现出农耕期初日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较短,≥0℃积温偏少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终日延迟程度大于初日提前程度,积温增加显著,尤其2001-2010年增幅为50 a最大;山前绿洲及荒漠绿洲农耕期终日、持续日数及积温分别在1995/1997年、1982/1990年、1996/1999年发生了突变;农耕期热量资源增加,对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生育进程的加快及产量均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曹开军  杨兆萍  孟现勇  韩芳 《冰川冻土》2015,37(5):1420-1427
气候的舒适度是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利用1960-2013年近54 a的研究区气象统计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并考虑气温垂直递减规律这一因素,分析了阿勒泰地区500 m×500 m分辨率栅格尺度的逐月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及综合舒适指数,通过对4个指数所反映的舒适度和舒适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综合舒适指数可从客观角度反映气候因素对人体感觉的综合影响,能达到较为精准的评估效果.研究表明:阿勒泰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受当地地形和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旅游舒适度季节变化明显,适宜户外旅游的舒适期短暂.季节变化中,冬季不适宜开展户外旅游活动;春季阿尔泰山山区气候舒适度不舒适,山区以南和西南萨吾尔山以北舒适度较不舒适;夏季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以北的山麓和山间河谷地区,以及青河县中部和南部,富蕴县南部地区人体感觉舒适,占全区总面积的39.62%,其余大部分区域较舒适;秋季分布在哈巴河县、布尔津县、阿勒泰市南部及福海县中部和南部区域感觉较舒适,占全区总面积的36.79%.阿勒泰地区旅游舒适期为1~5个月,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契合该地区旅游舒适期的区域空间分布,利于本地区进行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末次间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共体格陵兰冰芯计划(GRIP)中的冰芯资料揭示末次间冰期气候具有快速变化的不稳定性特征,而美国格陵兰冰盖计划(GISP2)却不曾发现其不稳定证据。本文通过黄土高原诸剖面的古气候代用指标综合分析认为,末次间冰期,特别是早期气候曾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气候波动,存在不稳定性特征,支持了GRIP结果,表明中国黄土含有极地北大西洋的气候信息,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理想记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树轮的阿勒泰地区1818-2006年1-2月降雪量重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采自新疆阿勒泰中东部地区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该地区8个采点的树轮宽度年表.相关普查发现,标准化树轮宽度年表序列与该地区1-2月的降雪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具有显著的树木生理学意义.用义河山南(t)、卓勒萨依(t+2)和哈拉额尔齐斯(t+3)三个标准化树轮宽度年表序列可以较好地重建该地区1818-2006年189a来当年1-2月的降雪量,且经过交叉检验表明重建方程稳定可靠.分析发现,阿勒泰地区189a来降雪量的重建序列具有5个偏少阶段和5个偏多阶段,并具有2.4a,3.3~3.4a和63a的显著干湿变化准周期.冬季降雪量的重建序列大致存在4个突变点,其中在1847年和1930年前后为降雪量由多到少突变,而在1901年和1986年前后是自少向多突变.  相似文献   

15.
过去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球系统的历史信息是评估全球变化的一项重要因素。前些年,过去气候研究中发现了气候的突然变化的现象,突变证据大多出现在冰期,或由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时期,并认为这是冰盖的成冰与溶解过程造成海水铅直运动的结果。近些年,过去气候研究还发现在间冰期中也出现突变。我国的历史文献、冰芯和沉积的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恢复工作发现近2000年来中国气候明显存在着突变事件。因此,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即间冰期气候的稳定性问题。如果气候突变的证据增多,那意味着气候系统很可能按两种方式运行  相似文献   

16.
1961-2014年新疆冰雹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莲梅  赵智鹏  王旭 《冰川冻土》2015,37(4):898-904
通过整理、 普查得到1961-2014年新疆以县为单位的雹灾频次、 受灾面积、 经济损失的样本序列, 在此基础上定义了表征雹灾程度的无量纲数损失指数. 结果表明: 新疆雹灾频次集中出现在阿克苏地区、 博州、 石河子地区, 5-8月为多发期, 6月最多. 雹灾的年际变化呈现出2~5 a的短周期和7~8 a的长周期, 20世纪60、 70年代为新疆雹灾的少发期, 1980-1994年、 2001-2014年为雹灾的两个集中高发期. 按照地区累计灾损指数将新疆雹灾划分为5个等级, 阿克苏地区属严重雹灾区, 喀什地区、 塔城地区、 伊犁州属重雹灾区, 石河子地区、 博州、 昌吉州、 巴州、 克拉玛依市属中雹灾区, 阿勒泰地区、 克州、 和田地区、 哈密地区属轻雹灾区, 吐鲁番地区和乌鲁木齐市属微雹灾区.  相似文献   

17.
树轮作为自然档案中的一种, 其同位素研究是较为新颖的领域文章比较系统地从树轮纤维素的提取、氧的来源、植物体内氧的分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等4 个方面评述了树轮纤维素氧同位素组成的气候学意义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树轮纤维素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是温度变化的良好载体, 但在定量恢复古温度变化时遇到了不少限制,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分馏模型  相似文献   

18.
1983-2013年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熊俊楠  刘志奇  范春捆  张昊  彭超  孙铭 《冰川冻土》2017,39(6):1221-1231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孕灾环境中,气象灾害的频发对当地农牧业、生态环境等敏感领域的影响尤为显著。通过收集西藏自治区1983-2013年气象灾害事件,分析了干旱、雪灾、霜冻、冰雹和洪涝五种灾害的年际、月际、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研究区五种气象灾害在1983-1995年发生总频次呈增涨趋势,1995年后趋于稳定,其中干旱多发生在3-6月,雪灾全年均有发生,霜冻多发生在4月、5月和8月,冰雹和暴雨洪涝灾害季节性强,主要发生在6-9月;在空间分布上,气象灾害高发区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其中,干旱多发区分布于日喀则市中东部和山南市北部,雪灾多发区分布于那曲、阿里以及西藏自治区南部边缘地区,霜冻多发区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少数地区,冰雹频发区多呈带状且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暴雨洪涝多发区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中、东部河谷地带。基于历史气象灾害事件,开展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研究,其结果对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区域农业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代《畏斋日记》中天气气候信息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众多重建古气候的方法中,历史文献是最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而其中古代日记和私人笔记里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气候信息需要更深一步地发掘和研究。本文从18世纪初江西婺源地区的一本古代日记--《畏斋日记》中提取了分辨率到日的晴雨记录、物候记录和其他有关的气候记录,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1700年至1703年江西婺源地区的天气气候概况,发现该时段气候的两个明显特点,降水较现代偏少,干旱程度可能超过现代最干旱的年份;而冬季气温相对高,有明显的暖冬现象。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陆地热泉钙华作为火山、地热区常见的陆相碳酸盐岩沉积物/岩被广泛用于恢复古环境,但其中可反映古气候信息的代用指标多受复杂外界条件变化控制,因此利用热泉钙华进行古气候信息提取有待深入研究。【研究方法】本文对当前热泉钙华在重建古气候信息方面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总结,并梳理了与热泉钙华沉积相关的各类气候、非气候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研究认为针对热泉钙华进行古气候恢复代用指标的选取,目前较为可行的有C-O同位素、主微量元素,孢粉学数据由于孢粉保存的局限性,可作为佐证信息,配合其他气候代用指标来检验古气候意义的正确与否,同时需将热泉钙华中各项气候代用指标与生物地层学、冰芯、石笋等相对成熟的古气候研究手段进行对比,使各类古气候替代指标相互验证,从而更好的解读热泉钙华中古气候信息。【结论】利用热泉钙华中的各项气候代用指标进行可靠的古气候信息提取与恢复具有可行性。创新点: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热泉钙华恢复古气候的成功案例,并探讨了针对热泉钙华进行古气候恢复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