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辽宁桓龙湖山地冰葡萄威代尔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结合实地调研、观测和数据处理结果,认为辽宁桓龙湖山地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适宜冰葡萄种植的特殊的冷湿区域小气候,基本上符合了冰葡萄生长所需的条件.桓龙湖山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每年稳定低于-8 ℃的起始日期及持续天数、以-2 ℃作为冰葡萄威代尔(Vidal)无霜冻期的标志性温度条件的无霜冻期、≥10℃活动积温、桓龙湖山地7、8、9月份3个月的月均温总和、最热月(7月或8月)月均温以及各月气候指标极值的变化均符合冰葡萄威代尔的生长指标并适合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2.
福建主要城市周边平缓高地与避暑休闲气候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酷热夏季避暑休闲的需要,根据福建主要城市周边普遍存在的平缓高地地形,用地形分析法提取了城市周边53片海拔500—1100m的集中连片平缓高地,总面积达366.2km^2,分析其交通可达性,提出开发利用这些平缓高地作为避暑休闲用地的设想;根据气候要素特征空间变化的规律和地理相关法,从已有观测资料推测估算这些缺乏直接观测资料的平缓高地的多年平均月均温、月均高温、月均低温、日高温≥30℃和≥35℃的天数、月均降水量、月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气候要素特征值,定性推测这些高地的风速,论证了这些高地具备良好的避暑休闲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3.
针对酷热夏季避暑休闲的需要,根据福建主要城市周边普遍存在的平缓高地地形,用地形分析法提取了城市周边53片海拔500—1100m的集中连片平缓高地,总面积达366.2km^2,分析其交通可达性,提出开发利用这些平缓高地作为避暑休闲用地的设想;根据气候要素特征空间变化的规律和地理相关法,从已有观测资料推测估算这些缺乏直接观测资料的平缓高地的多年平均月均温、月均高温、月均低温、日高温≥30℃和≥35℃的天数、月均降水量、月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气候要素特征值,定性推测这些高地的风速,论证了这些高地具备良好的避暑休闲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4.
一、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条件1.气候条件优越本区年日照2000小时左右,日照率为49%,七、八月份日照长,日照率为55%;年平均气温15——15.5℃,无霜期220天,冻结期仅一个月,水温≥14℃的时间220天,为水生生物和鱼类的生长繁育提供良好的热量条件;平均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年际变化相对较小,可保证水体相对稳定的水位和水深,有利于水体原初生产力的提高和鱼类养殖与管理。虽然有春雨较多,光照不足,干旱和暴雨等不利影响,但从总体上看,各气候要素及其时空组  相似文献   

5.
沪杭苏地区若干文化遗址的孢粉——气候对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刘会平  王开发 《地理科学》1998,18(4):368-373
运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沪、杭、苏地区三个文化遗址孢粉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家浜文化期和崧泽文化期(属全世新大西洋期)比较温暖,年平均温度比今高1 ̄3℃,而良渚文化期(属全新世亚北方期)相对凉爽,年平均温度比今低1.5℃左右。年降水量各有所不同,但以马爱浜期末和崧泽期最为潮湿,年平均降水量比今高150 ̄300mm。  相似文献   

6.
山区生态果园建设对农业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丹  陈红  高庭艳  杨泽生  马培 《山地学报》2007,25(5):602-607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海拔1 500 m的半山荒坡地种植系列果树,建设生态果园,观察其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地温变化。数据分析表明,生态果园建设对微区气候条件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气温日较差变小,年平均减小0.7℃,空气相对湿度明显增加,年平均提高12%,平均地表温度的日较差减小,年平均减小3.6℃,极端地表高温和极端地表低温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张立 《湿地科学与管理》2010,6(2):64-64,F0003
<正>佛罗里达大沼泽(Everglades)是美国最有名的湿地,也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大沼泽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南端,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月均温17~28℃,年平均降雨量1000~1650cm,6~11月是飓风的活跃期,也是强降雨期。这里所说的佛罗里达大沼泽生态系统是指佛罗里达大沼泽国家公园  相似文献   

8.
中国30°N、35°N线城市气候舒适度与地形三级阶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这种地形格局必然影响到气候要素及旅游气候舒适度的东西向分布。选取30°N和35°N线各19个城市,依据气候观测数据计算了各地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划分了气候舒适期和非舒适期,分析了气候舒适度与地形三级阶梯的关系,结论如下:(1)地形三级阶梯对气候的影响首先是对月均温度的影响,以1月、4月、7月和10月为代表,分析地表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发现夏季温差较大,而冬季温差较小,并随纬度升高而温差幅度增大;(2)各城市典型月温湿指数与地形三级阶梯呈现相应的变化,在横断山海拔3 000 m处,各月温湿指数有一个明显的突变,夏季温湿指数差异较大,冬季温湿指数差异较小;(3)各城市气候舒适期、非舒适期呈反对称分布,东部一级阶梯因夏季高温,舒适期5~7个月、非舒适期4~6个月,中部二级阶梯舒适期长达6~8个月、非舒适期4~5个月,西部三级阶梯舒适期只有0~4个月,非舒适期达8~12个月。本研究揭示了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的东西差异,为宏观旅游开发提供了气候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气候舒适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旅游地旅游季节长短及旅游地开发的重要因素。利用中俄跨边境地区——中国黑龙江省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46个基准气象站点2004–2013年间的月均气温、月均相对湿度、月均风速等气候要素数据,利用Arc GIS平台,基于距离平方反比和协同克里格插值方法,计算温湿指数(THI)和风寒指数(WCI),获得研究区栅格单元为1km2的气候舒适度评价图,进而对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各月份气候的舒适性进行分析,并揭示了该地区年均气候舒适期的空间格局及其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1)中俄跨边境地区温湿指数与风寒指数的总体分布趋势是随纬度及海拔高度由南向北、由低到高而递减。风寒指数的舒适区比温湿指数的偏大;(2)研究区旅游气候舒适期地域差异显著,中国黑龙江省舒适期长度为4到5个月;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舒适期长度由南至北呈递减趋势,其南端地区舒适期长度可达7个月;(3)研究区旅游气候舒适期为5个月的区域最大,占研究区面积的46.6%;舒适期在2个月的区域最小,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不足0.3%。研究结果可为中俄跨边境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开发、游客合理安排出行等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孙庆峰  程波  赵黎 《中国沙漠》2014,34(5):1237-1247
在青藏高原北缘共和盆地达连海钻取了40.92 m沉积柱,其14C年代有10个控制点,底部年龄最大值为14.5 cal ka BP,沉积柱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湖泊沉积物。在沉积柱中按20 cm/70 a分辨率选出200个样品进行了黏土矿物、粒度、碳酸盐、沉积速率等非生物指标与生物指标的孢粉等多项指标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以来,达连海沉积柱中非生物指标与生物指标反映的气候和环境变化阶段的显著性不同,反映的气候环境的变化阶段也不尽一致,出现气候环境的相位差。冰消期黏土矿物非生物指标与孢粉生物指标有约1.0~1.2 ka的相位差;早、中全新世黏土矿物反映的气候变化时段较孢粉指标指示的时段滞后约1.0 ka;在晚全新世黏土矿物反映的气候变化较孢粉滞后约0.1 ka。造成黏土矿物和孢粉反映气候环境相位差的原因是孢粉和黏土矿物对气候响应的差异性、黏土矿物和孢粉搬运方式的不同、气候条件及其转换、地貌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K检验法,利用乌鲁木齐地区市区及近郊气象站近50年的年平均气温数据,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及突变;采用相关分析方法与趋势拟合等方法,生成乌鲁木齐年平均温度与指征其城市化6项指标的函数关系图。结果发现:(1)近50年乌鲁木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缓慢上升,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城区站增温率为0.2℃/10a,郊区站为0.245℃/10a,总增温率为0.225℃/10a。(2)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得出年平均气温在2000年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3)乌鲁木齐市城市人口、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建成区面积、能源消耗与年平均气温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城市化进程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晗  于非  吴烨  季荣 《干旱区地理》2013,36(4):601-608
新疆是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 L.)在中国境内的繁殖区,对新疆草原蝗虫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采用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及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粉红椋鸟栖息地近50 a来年均温度与降水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0 a来粉红椋鸟栖息地年均温度为5.65±1.70 ℃,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温度分别为7.23±1.91 ℃、20.27±1.78 ℃、6.24±1.83 ℃和-11.11±3.89 ℃;年均降水量为266.23±103.37mm、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降水量分别72.18±36.33 mm、96.12±49.56 mm、62.57±23.74 mm和35.22±17.69 mm;(2)粉红椋鸟栖息地50 a来增温显著(P<0.01),冬季温度增幅最大(0.726 ℃/10 a),夏季温度增幅小、变异小;年均降水显著上升(P<0.01),冬季降水增幅最大(4.50 mm/10 a),春夏两季降水稳定。  相似文献   

13.
铜仁地区旅游气候资源特征及舒适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的气候资料,对铜仁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计算全区各县市1~12月的特吉旺气候舒适度指数。结果表明:铜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3.5~17.6℃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1110~1400mm,降水多集中在4~6月;日平均日照时数为2.9h~3.6h;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7%~83%之间,年平均风速在0.8~2.3m/s之间。铜仁地区全年中除7月、8月略显闷热外,其余月份均适宜开展户外旅游活动,尤其5月、6月、9月、10月是一年中旅游的最佳时节。  相似文献   

14.
近32 a中亚地区气温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婷  邵华  张弛 《干旱区地理》2015,38(1):25-35
中亚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但其气候变化的时空格局并不清楚。该区域气象站点分布稀疏、高精度气象数据缺乏,利用单一数据源研究气候变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结合站点数据和再分析数据探索中亚五国气候变化时空格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选取31个气象站点数据(OBS)、CRU气象插值数据和CFSR、ERA-Interim和MERRA三套高精度的再分析数据,对中亚地区1980-2011年的年、四季气温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近32 a中亚年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为0.36~0.47 ℃·(10 a)-1,即过去的近32 a中亚地区平均气温升高1.15~1.50 ℃。(2)四季气温变化中春季的增温速率最快(0.71~0.93 ℃·(10 a)-1),而冬季气温无显著性的变化。(3)中亚中部、南部、西南部、西部地区显著增温,尤其是在1990s后期至2000s前期经历了显著性地增温过程,而中亚其它地区气温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Climatic conditions are difficult to obtain in high mountain regions due to few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if any, their poorly representative location designed for convenient operation. Fortunately, it has been shown that remote sensing data could be used to estimate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a) and other climatic conditions.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recorded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MODIS data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Ts) to estimate monthly mean air temperatures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neighboring areas. A total of 72 weather stations and 84 MODIS images for seven years (2001 to 2007) are used for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monthly mean Ts vs. monthly mean Ta are carried out, showing that recorded Ta is closely related to MODIS Ts in the study regio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onthly mean Ts vs. Ta for every month of all stations shows that monthly mean Ts can be rather accurately used to estimate monthly mean Ta (R2 ranging from 0.62 to 0.90 and standard error between 2.25℃ and 3.23℃). Thirdly, the retrieved monthly mean Ta for the whole study area varies between 1.62℃ (in January, the coldest month) and 17.29 ℃ (in July, the warmest month), and for the warm season (May-September), it is from 13.1℃ to 17.29℃. Finally, the elevation of isotherms is higher in 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s than in the outer margins; the 0℃ isotherm occurs at elevation of about 4500±500 m in October, dropping to 3500±500 m in January, and ascending back to 4500±500 m in May next year. This clearly shows that MODIS Ts data combining with observed data could be used to rather accurately estimate air temperature in mountain regions.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近百年升温约0.74℃,并将气候变化归因于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然而该报告中的多处结论引起了国际社会对IPCC报告的广泛质疑.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升温贡献有多大?人为过程与自然过程对全球变暖分别贡献多少?IPCC评估报告中过去百年0.74℃的变化是否为变冷总趋势中的次级波动?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梳理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成果.结果显示,第四纪以来的地球气候波动主要受控于太阳辐射变化周期,各个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既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也同时存在次一级的波动.在全新世晚期气候变冷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千年—百年尺度上同样存在一系列周期性和次级波动,且波动范围在0.5~6℃之间变化.IPCC报告中百年气候变暖的合理解释是全球变冷趋势下的次级波动.  相似文献   

17.
以祁连山北麓中段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利用5套土壤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对海拔2 500~3 300 m的青海云杉连续监测3 a,旨在探讨青海云杉林土壤水热的变化特征及土壤水热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1)7:00~19:00,土壤温度整体上呈升高趋势,8:00土壤均温最低,为1.03 ℃,18:00土壤均温最高,为1.32 ℃;土壤湿度的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不显著(P>0.05)。(2)冷期(1~4月、11~12月)、暖期(5~10月),各占全年的50%;8月前随月份增大土壤温湿度增大,月份增大1月,土壤均温增大2.21 ℃,湿度增大0.021 m3·m-3,8月后随月份增大逐渐减小,月份增大1月,土壤均温减小3.12 ℃,湿度减小0.017 m3·m-3。(3)土壤温度与海拔之间有负相关关系(R2=0.81,P<0.05);土壤湿度与海拔之间存在二项式相关关系(R2=0.95,P <0.05)。(4)土壤温度与土层深度间呈负相关关系(P <0.05),而土壤湿度与土层深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P <0.05),土层每增加一层,土壤均温减小0.142 ℃,度约增加0.009 m3·m-3。(5)青海云杉林土壤温度和湿度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 <0.05)。  相似文献   

18.
朱家尖是普陀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海岛旅游区,其气候舒适性是影响其旅游季节的重要因素。运用定海测站30年气候统计资料,分别计算其各月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用综合气候舒适度模型对朱家尖的气候舒适性进行评价,得出,就气候舒适性而言,朱家尖一年中最适宜旅游期为4~6月和9~11月,较舒适期在12~次年3月,较不舒适期在7、8两月,不同季节有适宜开展的不同旅游活动。本研究为旅游部门景区管理和游客目的地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亚洲内陆干旱区NDVI与树木生长的气候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树木年轮宽度指数(RW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气候数据,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NDVI和RWI变化的一致性,探讨了NDVI和RWI对气候的响应,揭示了影响NDVI和RWI气候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1982—2000年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树木生长和NDVI均呈增加趋势,生长季NDVI与RWI大多具有同步性变化特征,大多数地区5、6月NDVI受同期气温的影响,而4、5月NDVI主要受同期降水的影响;RWI主要受6—7月气温和4、6月和7月降水或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NDVI和RWI对气温的响应具有一致性,但它们对降水或PDSI的响应存在很大差异;海拔和水热条件对不同地区的NDVI和RWI的气候响应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对于认识亚洲内陆干旱区植被与树木生长的气候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遥感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探索气候因子对区域植被变化的驱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1980-2012年气象数据和2000-2012年MODIS-NDVI数据为数据源,借助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分别分析了青海和西藏两个地区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寒草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1980-2012年,青海和西藏地区均呈暖湿化的发展趋势。但21世纪以来,西藏地区降水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整个青藏高原中部和西部地区增温趋势明显(>0.05 ℃·a-1)。(2)在年际尺度(2000- 2012年)上,青海地区NDVI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增长率为0.003·a-1(P<0.05);西藏地区NDVI无变化趋势,区域尺度统计中植被退化与改善相互抵消。在空间上,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NDVI呈良性趋势,部分区域增长斜率超过0.01·a-1。青藏高原南部地区NDVI呈变差趋势,变化斜率为0.008·a-1。(3)区域上的相关分析显示,在青海地区,降水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共同促进了该区域植被的良性发展趋势;在西藏地区,降水量的减少和温度的升高可能是南部地区植被变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