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一个研制成功了的多路皮秒时差自动测量系统。该系统基于双混频时差(DMTD)测量原理,是一个适用于多个频标相位和长短期频率比对的高精度测量系统,比对信号采用5MHz,与一个分辨力为1ns的计数器相配,时差测量的理论分辨力为0.2ps,相位测量的本底噪声为±0.3ps(rms),频率测量的本底噪声σ_y(τ)为4×10~(-13)/τ(τ≤100s)。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际计量局(BIPM)时间部和国内外一些实验室(USNO,CRL,TAO,CSAO,SO)的时间公报上公布的GPS时间比对数据,我们用三种方法(单站、飞越、共视)对GPS时间比对的时间测量精度和频度测量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了如上一些结果。1、最近三年(1989-1991)的GPS时间比对精度的平均值(数据取样时间为1天,按月单星计算结果后再多星结果平均,然后每年12个月平均)从40-60ns提高到20-30ns。2、在实验室设备(接收机和钟)性能优良的条件下,1991年的GPS时间比对精度的结果是很好的:(1)单站法的结果为12.6-44.0ns,平均值为21.6ns;(2)飞越法的结果为14.4-33.8ns,平均值为18.5ns。(3)共视法的结果为7.7-25.4ns,平均值为13.5ns。3、取样时间为1天和10天的GPS时间比对的频率测量精度分别为1-3×10^-13和3-8×10^-14。在频率稳定度模型中,取样时间为1-4天时的贡献主要是调频白噪声,取样时间为5-10天时的贡献主要是调频闪变噪声。  相似文献   

3.
由于奈奎斯特采样定律的限制,传统的数字化精密频率测量设备难以对频率较高的信号进行高精度的精密频率测量.作者研制了一种宽范围数字化精密频率测量系统,能够通过基于频谱分析的粗测过程和基于欠采样的精测过程,克服奈奎斯特定律的限制.实验表明,该宽范围数字化精密频率测量系统对于10 MHz信号的测量(相对)频率偏差为1.13×10-11,测量稳定度达到1×10-12量级.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现代精密时频系统对隔离分配放大器的技术要求及其重要作用,介绍了为改进我台守时系统标准频率分配子系统而研制的一个高性能隔离分配放大器。对于5MHz信号,该分配放大器的反向隔离度和路间隔离度均优于115dB;相位噪声在1Hz达到-135dBc/Hz;噪声本底为150dBc/Hz;插入秒稳损失达到10^-13量级。在13dBm输出情况下,谐波小于-40dBc。对该分配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测试涉及的测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双混频时差法测频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差拍数字化精密频率测量方法,基于正弦差拍技术、同步采样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设计实现了一种新型频标比对系统,可实现对5MHz、10MHz等频标信号的比对测量。实验结果证明,测量10MHz频标信号时系统本底噪声约为1×10^-12/s。系统拥有测量精度高,体积小以及成本低的特点,在时频测量领域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时间频率量的特征及其对时频系统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物理量测量中时间频率量的特点,主要有:时间的流逝性;其基准是自然基准;时间和频率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时间频率具有最高的测量精细度(分辨率)与准确度;其计量标准可通过电磁波发播;其测量精确度与测量时间有关。另外,从基准、守时、授时、时间频率设备的研制、生产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阐发了这些特点对时间频率系统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日本静止气象卫星(GMS)的远距离钟同步实验正在上海天台(SO)和日本电波研究所(RRL)之间进行。本叙述了实验原理,给出了钟同步、特别是通过时刻差进行钟速(频率)测量的一些初步结果。结果表明,在一个月测量周期中,钟速(频率)的测量精度可达到10^-14。  相似文献   

8.
为了比较用于守时工作的时间间隔计数法和双混频时差测量法,分析了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实验室的两种测量比对设备(SR620时间间隔计数器和PCOMP多通道相位比较仪)对同一组原子钟进行测量时所得到的结果(钟的速率、RMS、测量精度和稳定度)。分析所得的主要结论是:双混频时差测量法具有更高的比对精度,更适用于氢原子钟短期(τ≤5 d)稳定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9.
设计和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大专院校示范教学实验的虚拟仪器。该虚拟仪器以GPS接收模块输出的1PPS(秒脉冲)信号为基准,测量无源石英晶体振荡器频率,同时利用GPS信号实现了仪器的时间同步与测距功能。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描述了该虚拟仪器的构成及设计方法,主要介绍和讨论基于GPS和虚拟仪器技术实现多功能测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氢脉泽频率稳定度测量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定氢脉泽标准的性能,上海天台氢脉泽实验室研制了一套微机化的实时稳定度测量系统。这篇章描述了这个系统的特点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差拍计数器测量系统和差拍数字频标比对系统各自的频率测量特性、精度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建立了基于差拍技术的频标比对平台以便进行测试比较。分析了这两套系统的技术要点及实现流程,详细阐述了差拍数字频标比对系统性能较高的原因,并对这两套系统的综合性能进行了测试和比较分析。差拍计数器测量系统所得测量值的稳定度(A11an方差,τ=1S)为4.7×10^-12,差拍数字频标比对系统所得测量值的稳定度为3×10^-14,后者比前者提高了近两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2.
时频测控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前,在所有的物理量中时间与频率标准的物理实现具有最高的准确度和稳定度,它们的发展不但在计量技术中,而且在几乎整个高科技领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方面的发展一直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根据近年来与国外同行的技术交流和了解的情况,对时频测控技术的发展和影响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RFI) test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at one of the candidate Square Kilometre Array (SKA) sites in Guizhou province, following the “RFI Measurement Protocol for Candidate SKA Sites” (hereafter RFI protocol). All data (raw and calibrated) are preserved in some suitable format, such as that set by the international RFI working group of the Site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Committee (SESC). An RFI test in December 2003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Mode 1 of the RFI Protocol, in order to identify technical difficulties which might arise during a co-ordinated RFI measurement campaign over a period of 1 year.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current equipment, observational technique and data presentation.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RFI situation at Dawodang depression in Guizhou province makes it quite a promising location for the proposed SKA. Furthermore,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RFI monitoring program, which was made in May 2004, showed that a complete RFI measurement including both modes 1 and 2 of the RFI Protocol would take about 2 weeks. The possible ways to minimize som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equipment are also discussed, which will enable us to meet the RFI protocol.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已投入国家授时中心守时运转的SOHM-4型与MHM-2010型氢原子频标的长期关注,对这两种氢原子频标的性能作了较详细的比较和分析。讨论了它们共同的优点、各自的特长和不足之处,还给出了稳定度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北京天文台85cm望远镜的光电视向速度仪,其主要特点为:1.包括两个通道,可准同时测量恒星视向速度和光度.2.采用光导纤维将卡焦的星光引导到分光仪上.3.采用阶梯光栅作为分光仪色散元件.该仪器已投入试观测,文中给出了10颗视向速度标准星的测量结果和几颗星的极小值曲线.  相似文献   

16.
孙付平  赵铭 《天文学进展》1995,13(2):132-142
简要阐述了用空间大地测量方法测量和研究现代板块运动的理论、方法和进展。简单介绍了测定原理和实测现状,以及用实测资料建立板块运动模型的理论和方法;重点讨论了板块运动在最近十几年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暗条、耀斑、后环等各种客体通常使用的速度测量方法.采用简单模型,计算运动客体的理论光谱轮廓,从而对现有测定方法的可靠性作了讨论.指出如使用方法不当,所测得的速度不仅量值上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而且测得的运动方向亦可与实际相反.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云南天文台丽江2.4m望远镜的圆顶视宁度,研制了一种能测量温度、气压和微温脉动的仪器。在天文圆顶附近,望远镜前方光路上,放置几组微温传感器,可以测得圆顶附近影响天文观测的湍流强度的分布情况。介绍了这套仪器的基本原理,电路设计,程序设计,实验定标以及一个简单的测试。  相似文献   

19.
利用低纬子午环上配备的Reticon探测器的输出信号 ,采用重心方法和互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测定了Reticon用于位置监测的精度。结果表明 :在仪器系统保持稳定的情况下 ,Reticon监测位置变化的精度优于± 0 .0 1像素 (单次测定的标准误差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