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陈洪奇 《贵州气象》2002,26(5):48-48
阵性降水是指强度变化大 ,骤降骤停 ,有时伴有雷暴 ,降自积雨云、积云、层积云中的降水。对阵性降水的观测 ,不能全以雷暴或者云状来确定 ,有的地面测报员一听到雷声后 ,在同一分钟内便将雨改记为阵雨 ,于是一日之中 ,雨、阵雨、雨、阵雨 ,这样反复转来转去 ,使记录不连续 ,失去了真实性。笔者在此浅谈观测阵性降水的体会 ,以供同行参考。首先在思想上对阵性降水要有明确的认识 ,阵性降水一定降自积雨云或对流旺盛的浓积云 (积云性层积云有时也可降阵雨 ,但量较少 ) ,一般有雷电现象。但在积雨云本身 ,对流不旺盛时 ,就可能没有雷电现象。因…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观测中,经常会遇到锋面降水中阵性降水稳定后转为普通降水的现象,而在什么时间转,没有一定的判别标准。依据本人的观测经验,提出几点方法,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1996年7月17日我站出现了一次降水过程。降水开始前,暖锋过境,云的演变为Cs fil→As op。降水开始时,有的认为云底显得阴暗混乱,像Cb云,降水性质应为阵性降水;有的认为Cb云结构特征不明显。在难以判断云状的情况下,由于降水前一直记有As op,为一致起见,值班员仍将云状记为As op和Fn,天气现象记为·(间歇性降水)。实际云状应该是什么云,降水性质应该是间歇性还是阵性呢? 在云状难以判晰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先判断降水的性质,再来判断云状呢?间歇性降水与阵性降水虽然都有…  相似文献   

4.
应用1980、1989和1991年飞机实测资料,综合研究了陕北地区降水性层状云系的宏观物理特征:水平尺度大,持续时间长,垂直厚度大.展状云系的降水过程以冷雨为主,其结构为混合性和阵性.层状云降水率与云顶高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利用两年多的夏季TOVS部分反演产品分析了黑龙江省降水,认为它反映小范围阵性降水的能力比较强,而对区域性强降水的反映能力弱一些,并初步探讨了出现实种情况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1引言随着气象站自动化的程度逐渐加快,一些自动传感设备也在陆续投入业务使用,而且有着很高的测算精度,如固态降水、降水现象仪。DSG5型降水现象仪可以实现对包括毛毛雨、雨(阵雨)、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冰雹等天气现象的自动观测与识别。目前全省85个国家级台站安装了降水现象仪,为做好降水现象仪的测试工作,保证设备在气象观测中发挥作用,本文对降水现象仪的测试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仔细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关中地区对流性降水微物理特征的差异,对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仪2012年夏季的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选取2012年7月13日和30日两个天气过程,分析了对流性降水雨滴谱时间演变特征、雨滴谱分布、平均直径、众数直径、优势直径、中数直径等参数特征,对对流性降水雨滴速度和直径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对流性降水雨滴谱分布符合伽玛分布;雨滴在0.5~2.0 mm之间的粒子约占总降水的80%;平均直径均大于1.15mm,优势直径均大于1.5 mm,平均体积直径均大于1.2 mm,中数体积直径均大于1.5mm;雨滴末速度同直径具有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明 《气象》1992,18(7):1-1
目前,大多数台站确定降水性质都是根据降水云层来判定的。即:Cb,Cu云降水取阵性降水;As、Ns、Sc云降水取非阵性降水。 在长期的测报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有些较低的Sc、Ns、As云在降水时,起止时间突然,强度变化较大,但考虑是非对流云降水,就都取成非阵性降水了。反之,有些对流云在过渡期(对流减弱,雷暴消失,向As、Sc过渡)降水时,持续时间较  相似文献   

9.
文章挑选了2013年5—10月5个民航机场(乌海市、呼和浩特市、二连浩特市、阿尔山市和满洲里市)出现对流性降水的个例,基于WRF模式对不同格距下单站降水次数、降水评分和降水量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格距下模式模拟的降水均以对流性为主,模式能较好的模拟出降水性质;从降水评分检验来看,9km的模拟结果好于27km,分辨率提高后二连浩特市、呼和浩特市和乌海市3个站的TS评分均明显提高;模式对小雨量级降水的预报准确率最高,达95%以上,对其它级别降水预报量级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10.
利用黄南地区尖扎、同仁、泽库、河南4站2007-2009年汛期(5-9月份)的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地区主要降水云状和降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混合云的降水频率最高,其次是积云,层云较低;降水特征有明显的差异,降水强度,降水次数北部明显小于南部,大降水南部多于北部;尖扎、泽库混合性降水出现频率最高,河南阵性降水最高,同仁连续性降水多,各站降水最高频数多出现在8月份,而河南则出现在6月份;降水概率各站之间有明显的差异,降水最大值多站出现在8月份,而河南则出现在7月份。低云量进入统计后,部分站出现了双峰型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12.
从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的构造原理,分析了雨量传感器容易出现故障的器件部位和造成故障的原因,提出了维护方法和避免传感器故障、减少不正常记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连续暴雨过程中的中-β尺度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晶  张丰启  吕守敏 《气象》2005,31(10):72-75
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威海市2004年8月4日夜间到6日早上连续3天暴雨大暴雨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5日夜间的中-β尺度大暴雨过程,发现此次降水是发生在副高边缘的高能量堆积区,冷空气的侵入是前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而地面辐合是导致强降水再次出现的主要触发机制,充沛的水汽输送、聚集的对流有效能量为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陈峪 《气象》2002,28(9):62-63
6月份 ,我国降雨过程频繁 ,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多或接近常年 ,华南、西南、西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 ,但时空变化比较明显。1 降雨过程频繁 ,局地暴雨洪涝灾害频发6月份 ,降水主要集中在我国中、南部地区。月降水量 ,除西北中西部和西藏西部外 ,全国其余大部地区一般都在 50mm以上。北方大部地区有 50~ 1 0 0mm ,其中东北中部、西北东部等地有 1 0 0~ 2 0 0mm ;南方地区一般有 1 0 0~ 3 0 0mm ,江西、福建、浙江、广西、贵州、重庆、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有 3 0 0~50 0mm ,局地达 50 0mm以…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典型暴雨过程的中尺度雨团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FY-2E逐时云顶黑体亮温资料 (TBB)、闪电定位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和逐时降水资料,对2009—2013年6—8月内蒙古7例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雨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暴雨的降水强度在1~3 h即可达到暴雨或大暴雨量级,中尺度雨团活动是内蒙古暴雨过程形成原因,而80%雨团活动是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 造成的。MCS内TBB不超过-52℃冷云区和地闪密度大值中心对雨团强度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冷锋云系中MCS造成的雨团多原地生成和消亡,TBB不超过-52℃冷云区面积小,维持时间为2~8 h,地闪密度增长缓慢而且发生频次低;冷涡云系中雨团跳跃式出现在MCS冷云区或冷空气流入一侧,出现TBB不超过-62℃冷云区,雨团出现频次高,持续出现时间可长达24 h,地闪密度增长迅速且发生频次高。7次暴雨过程中约有60%雨团伴有地闪活动,地闪密度达到最大值时刻预示未来1~3 h最强雨团出现和MCS发展到成熟。地面加密风场中尺度辐合线先于MCS和雨团出现,中尺度辐合线造成的局地辐合可作为MCS发展的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利用长治市2007-2009年的酸雨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治市酸雨的年变化规律及酸雨与降水量、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0月酸雨强度最高,9月次之,12月最低.小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49.25%,中雨时为77.78%,大雨及以上量级时为100.00%.随着风速增大,降水的酸雨频率减少;静风时,酸雨出现次数几率为...  相似文献   

17.
气溶胶粒子的降水清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讨论了雨滴在云下对气溶胶粒子的清除,考虑了气溶胶粒子和雨滴之间的碰并系数,雨滴谱以及气溶胶粒子谱对清除系数的影响。在01< r< 10 μm 范围内,利用不同的碰并系数表达式算得的降雨对该区间内气溶胶粒子的清除系数相差很大,但对总质量清除系数影响不大;雨滴谱的改变对总质量清除系数有很大影响;不同的气溶胶粒子谱对总质量清除也有一定影响。雨滴谱用Marshall- Palm er 分布;气溶胶粒子谱用Junge 分布n(r)= arb 算得清除系数与雨强关系为Λ= 051I078,而气溶胶粒子谱改用三参数分布(r)= arbe- cr得到清除系数与雨强的关系为Λ= 025I077。  相似文献   

18.
郑丽娜  靳军 《气象》2005,31(5):74-76
利用常规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对2003年4月18日发生的暴雨做了重点分析,并将其与汛期暴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在环流形势、动力条件和低空急流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汛期暴雨涡度、散度、垂直运动场较强,而非汛期暴雨冷空气强度相对较强,低空急流也较强。  相似文献   

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rain rate and depth of rain system(rain depth) over Southeast Asia is examined using 10-yr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 precipitation radar(PR) measurements.Results show that,in general,a large surface rain rate is associated with a deep precipitating system,but a deep rain system may not always correspond with a large surface rain rate.This feature has a regional characteristic.Convective rain develops more frequently over land than over the ocean,while stratiform rain can extend to higher altitudes over the ocean than over land.A light surface rain rate has the largest probability to occur,regardless of rain depth.A convective rain system is more likely associated with a stronger surface rain rate than a stratiform rain system.Results show that precipitation systems involve complex microphysical processes.Rain depth is just one characteristic of precipitation.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rain rate and rain depth does not exist.Both deep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rain systems have reflectivity profiles tha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The main difference in their profiles is at higher levels,from 4.5 km up to 19 km.For shallow stratiform rain systems,a two-section reflectivity profile mainly exists,while for convective systems a three-section profile is more common.  相似文献   

20.
Fluctuations in US Freezing Rain Day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reezing rain occurrences during a 50-year period, 1949/1950–1998/1999, derived from carefully examined records of 161 first-order stations distributed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were assessed for temporal fluctuations and trends. Classification of station fluctuations based on five 10-year periods revealed five unique distribution types in areas east of the Rockies. One of these five distributions, for station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Great Plains, experienced its greatest 10-year value at the end of the 50-year period. The other four regional distributions experienced their highest 10-year value in either of the first two 10-year periods. Nationally, the 10-year period when the greatest number of stations experienced their maximum value was 1949/1950–1958/1959, while the period when the greatest number of stations experienced their minimum value fell near the end of the 50-year record (1979/1980–1988/1989). The 50-year linear trends defined one region, the western Great Plains, with increasing values, while three areas of decreasing trend were identified; the Great Lakes, the eastern Ohio River valley, and southern New England. These analyses also indicate the need to examine and consider such time–space changes in the frequency of climate variables at various spatial scales when assessing weather risks and developing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