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饱和砂土液化是地震引发地基变形失稳、建筑受损破坏的主因之一,合理判定液化可能性是勘察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国内规范要求砂土液化判别仍以标准贯入试验为主,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方法为辅,静力触探较其他原位测试手段,在操作便利性、数据采集连续性、测试成本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针对国内规范常用静力触探砂土液化判别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勘察实例进行了计算和对比,探讨了静力触探判别液化方法的土层适用性,并提出有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岩土工程勘察实践中,得到正确的粘粒含量是进行液化判别的前提与基础。利用静力触探成果进行液化判别时,粘粒含量往往采用场地平均值或邻近钻孔相应深度处土样的粘粒含量值,与判别点处粘粒含量实际值间存在一定差别,影响了采用静力触探液化判别的准确性。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可建立起需液化判别土层各点粘粒含量与相应空间坐标间的关系,从而得到场地内需液化判别土层粘粒含量的分布规律,为液化判别提供更为准确的粘粒含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法、静力触探法及宏观判别法对邯郸市某工程粉土地基进行了液化判别,并对判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判别方法所考虑的因素和特点,结合粉土的区域特征,提出了适合邯郸市饱和粉土的综合判别方法,从而提高了液化判别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初析静力触探判别液化对标准贯入试验的优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7个勘察场地的标准贯入和静力触探原位测试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用静力触探试验判别地基土液化的均方差和变异系数等均优越于标准贯入试验。  相似文献   

5.
双桥静力触探法判别上海薄夹层粘土地基液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红  顾国荣 《岩土力学》2005,26(10):1652-1656
通过对11项典型工程场地进行原位取土及双桥静力触探原位测试分析,重点研究了上海地区薄层粘性土(或粘质粉土)夹层对液化判别的影响,统计分析了锥尖阻力qc、摩阻比Rf与土层粘粒含量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完全依据双桥静力触探试验的地基液化判别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软土、一般粘性土、粉土、砂土和含少量碎石的土,作为一种轻便、快捷、高效的原位测试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检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由于各地对静力触探经验技术和数据积累的不同,在我国对静力触探试验结果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双桥静力触探在尾矿坝勘察中的具体应用,以及静力触探成果的具体分析与评价,体现了静力触探在尾矿坝勘察中的适用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对于饱和砂土液化判别,目前规范要求以标准贯入试验为主,以静力触探为辅,有经验地区可采用剪切波速测试,但就目前的每种判别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就能减少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综合应用标准贯入试验法、静力触探试验法和剪切波速测试法,并对各种判别方法的判别结果进一步分析,便可综合评价场地饱和砂土的液化趋势。实例表明,综合应用各种液化判别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安庆市部分地区的液化情况,以现有的区域工程地质调查资料为依据,依照中国目前国家规范的液化判别方法,对安庆市的宜秀区、迎江区、大观区和怀宁县超820 km2区域地表至20 m深度内的饱和砂土层、粉砂层和粉土层等土层进行液化判别.结果表明:27个工程钻孔中,有10个判别结果为液化;15个静力触探孔中,有14个判别结果...  相似文献   

9.
场地原位试验的工程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津院综合楼地基勘察为实例,较详细地介绍了剪切波速法,标准贯入法,静力触探法等闰试验技术在场地类别划分及地基土液化判别中的应用,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沙漠砂抗剪强度指标与原位测试指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在沙漠地基勘察中推广应用静力触探技术,在控制相对密度和含水量的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大、中型槽原位测试模拟试验及相关土工试验,取得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砂静力触探指标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和抗剪强度指标 的一系列有效数对,并进行了线性回归,建立了 - 和N- 之间的相关关系,且论证了二者之间的协调性。给出的公式为沙漠油田地面工程勘察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张思宇  李兆焱  袁晓铭 《岩土力学》2022,43(6):1596-1606
近来地震液化灾害频发,再次成为研究重点,发展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基于静力触探试验(CPT)的液化判别方法对预防液化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以Boulanger数据库171组数据为回归样本,分析既有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CPT液化判别的双曲线模型和计算公式,并通过提取2011年新西兰地震147组液化新数据,对该方法进行对比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CPT液化判别方法对浅埋砂层偏于保守,对深层土又明显偏于危险,而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Robertson方法,其液化临界线存在低烈度区不合理回弯、高烈度区又偏于保守的问题。提出的新公式在不同地震动强度和砂层埋深下均可给出合理判别结果,克服了国内外既有方法的缺点,并纳入到具有样板规范性质的《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修订稿中,可为我国相关规范修订和工程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静力触探估算砂层中预制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双桥探头静力触探对若干个工程地基土的测试,按照JGJ94-94规范公式对单桩极际承载力进行计算,并也单桩竖向静载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提出了适合福州地区砂性土层中打入式(静压式)预制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估算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3.
闽东南沿海地区软土静力触探参数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分析闽东南沿海地区软土特性的基础上,对沿线静力触探测试参数以及软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针对闽东南沿海地区软土静力触探参数与软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之间的相关方程(经验公式)。利用经验公式可从静力触探测试参数推算闽东南沿海地区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为沿线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中软土参数的可靠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扁铲侧胀试验判别液化的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扁铲侧胀试验判别液化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在上海地区采用扁铲侧胀试验判别液化的公式,扁铲侧胀试验判别液化与标准贯入和静力触探试验判别液化的方法对比,具有相对较好的结果,是一种有前途的液化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静力触探与其他勘察手段比较,有众所周知的许多优点。目前,静力触探一般使用在(1)探明建(构)筑物地基的工程特性及场地的复杂情况;(2)作为与常规试验比较的手段,提供设计参数;(3)检验施工质量等。其中以第一种情况为最多。在工程地质勘察中,一般根据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物的大小、类型、重要性,选择地基土的勘察方法。在软土地基勘察时,常在钻探时配一定数量的静力触探,辅以探明土的工程性质及其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砂土液化势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静力触探(CPT)场地液化数据,建立了液化势判定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研究表明,同传统方法相比,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判别砂土液化势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卢进林 《广西地质》1999,12(1):37-40
文章通过对北海市29项勘察工程饱和砂土中标准贯入,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和静力触探资料的分析计算,建立了标准贯入击数值地下水校正的关系式:N=N’+4.5。探讨了标准贯入击数值偏小及离散性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岩土力学》2017,(12):3643-3648
利用集集地震静力触探试验(CPT)数据,对基于CPT测试的Robertson液化判别方法和Olsen方法进行了检验,两个方法对液化点判别成功率分别为82.61%和80.43%,对非液化点判别成功率分别为31.82%和44.32%。CPT液化判别方法对液化点判别基本可靠,但对非液化点判别准确性较差。对集集地震标准贯入试验(SPT)数据,美国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EER)推荐的SPT液化判别方法对液化点和非液化点判别成功率分别达到92.41%和94.35%。SPT方法判别成功率非常高,整体准确性远高于CPT方法。另一方面,CPT的土分类图可以同时反映土的种类与强度,甚至可以对集集地震液化土与非液化土进行区分。对于细粒土的液化初判,CPT土分类图也优于SPT方法中的黏粒含量指标。因此,土分类图是CPT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地震液化判别是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判别方法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几种主要判别方法进行梳理,通过具体工程测试数据,分别应用标准贯入法、NCEER法、静力触探法及剪切波速法进行判别,分析各种方法的结论,得出用剪切波速法进行液化判别存在明显的缺陷,对于浅层的粉土较为冒进,对于深层的砂土又过于保守。标准贯入法、NCEER法、静力触探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对于细颗粒含量较高的砂土,NCEER法与其他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含浅层生物气的砂土是一类特殊的非饱和土,由于此类砂土中含有封闭的生物气,生物气的存在对砂土的工程性质影响较大,使其有着有别于一般饱和砂性土的特殊工程特性。采用孔压静力触探仪,对砂土是否含有生物气进行了初步判别,然后对生物气释放前后砂土的承载性能进行了现场和室内试验对比研究,认为在含气砂土不发生渗透破坏的情况下生物气的缓慢释放会提高砂土的承载力,对砂土上部建筑物的稳定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