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汶川大震时福建四种观测系统的体应变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福建省有关观测点的井水位、地震仪、体应变仪与伸缩仪的分钟值观测资料对福建地区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震的体应变响应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由井水位、体应变仪与伸缩仪所得到的对汶川大震的体应变响应的振幅为10^-7~10^-8,而由地震仪所得到的体应变响应要比前者大1个数量级;并对此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同一地震所激励的伸缩仪和体应变仪的体应变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观测系统所记录到的是叠加在体应变固体潮背景上的一种振荡衰减变化。这两个系统分别对发生在印尼、中国台湾和福建的几次远震、地方震和近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响应。体应变响应幅度约为10-7~10-9,并且体应变仪的响应幅度大于伸缩仪的。同一观测系统的响应幅度与地震能量成正比,响应延迟时间与震中距成正比。  相似文献   

3.
张昭栋  郑金涵 《内陆地震》1994,8(2):141-146
总结了浮标水位仪的频率特性、水井含水层系统的频率特性,及联合考虑以上两者后的频率特性,从而找出水震波的振幅与水位仪及水井含水层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系统响应的放大系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固原体应变与水位、气压等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以及对M2波潮汐因子相对误差等参数的计算,结果显示体应变观测与水位变化长期存在高度反向相关,与气压短期存在高度正相关,且体应变随气压变化在时间上存在40分钟左右的滞后效应。并利用回归相关分析消除水位、气压影响,探讨了体应变与水位、气压相关系数以及响应系数在宁夏地区小震前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叙述了采用光电编码和微机技术对自记水位仪进行数字化改造的方案选择、理论计算和改造实践。  相似文献   

6.
浮标水位仪对水井水位振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出了水位观测仪器系统满足的力学方程,讨论了方程系数的确定方法。经过对方程解的讨论,认为水位仪对水井水位振动的响应决定于仪器系统的自振频率,仪器系统的自振频率取决于浮标的浮力系数及有效质量,浮力系数取决于浮标和井管的半径,而且浮力系数对浮标半径的变化很敏感。通过计算认为,SW-40水位仪对水位振动的响应象一台固有周期为几秒的地震仪。  相似文献   

7.
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地震短临前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昭栋  陈学忠 《地震学报》1997,19(2):174-180
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分析了承压井含水层对固体潮体应变的响应,给出了计算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两种方法,并以距菏泽5.9级地震震中较近的豫01井为例,计算了该井水位对固体潮体应变的响应率和两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震前响应率和响应比都有增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将湖州地震台数字伸缩仪线应变观测数据转换成体应变数据,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资料未进行去固体潮处理,准确获得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激发的0S4- 0S3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对照PREM模型的理论计算周期,发现观测资料周期与之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晏锐  陈颙  高福旺  黄辅琼 《地震学报》2008,30(2):144-151
以理想孔隙弹性介质线性孔隙弹性理论为基础, 利用井含水层系统孔隙压力变化与体应变之间的数学表达式. 以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S8.7(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目录)地震波引起的昌平地震台水位和体应变波动资料为例,分别从时间域和频率域分析了水位与体应变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计算出地震波通过含水层时引起的水位波动对体应变的响应系数,给出了一种估算Skempton常数B的方法,为求解含水层特性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井水位对地壳应力-应变响应灵敏度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从丰镇井水位的潮汐效应、地表水体荷载效应与列车荷载效应分别计算出井水位对各类应力 应变的响应灵敏度,其结果分别是6.6×10-9体应变/mm、9.6×10-7体应变/mm与1.0×10-2体应变/mm;在此基础上,推算出该井水位在张北地震前60mm的缓升型异常相应的含水层应变与应力前兆的量级为5.76×10-5体应变与2.3kPa。  相似文献   

11.
分时段研究降雨、钻孔水位、工程施工等因素对青岛地震台体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钻孔水位反映区域地下水主要由降雨补给,降雨下渗改变地下水状态,并影响体应变观测;青岛体应变与钻孔水位的相关性及其周期特性均在2015年前后出现变化,可能与2015—2016年降雨偏少及工程施工有关;2018年1月17日台站钻孔施工很可能改变了体应变周围岩石孔隙环境,并扩大孔隙压力作用系数,可解释2018年3月以来水位小幅上升引起的体应变显著压性上升现象,受钻孔施工的影响,体应变与钻孔水位相关性的滞后特征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2.
昌平台Sacks体应变仪观测曲线年变现象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凌空 《中国地震》2005,21(2):254-259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北京昌平台Sacks体应变仪观测曲线年动态变化的基本规律,结合井水位、抽水和降雨等实际观测资料,分析后认为,台站附近农田机井季节性抽水和地下水的自然补给是造成体应变年变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探讨了体应变与井水位的定量关系和物理机制,同时对地震预测中所关心的“破年变”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研究洛浦MS6.0地震和哈萨克斯坦MS6.1地震前乌什台水位异常。对比分析发现,两次MS6地震前,乌什台新46井静水位、体应变的辅助测项钻孔水位震前反向、加速上升、下降的短期异常明显,且2套水位观测震前异常时间同步性,形态相似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基于汶川地震同震地下水位变化反演含水层体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多地下流体监测井在地震发生时都能记录到同震水位变化,而利用地下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以及水位固体潮效应可以反演地震对含水层产生的体应变量.本文尝试从大尺度上对大地震引起的体应变变化进行研究,为此收集了位于我国大陆不同构造活动区5口地下流体监测井两年半的水位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去除干扰项,提取出水位固体潮成分,进行调和分析求取潮汐因子,并反演出汶川MS8.0地震对这5口井所在含水层产生的体应变量.结果显示,汶川大地震对这5口井 含水层造成的体应变量基本在10-7量级. 地震引起的体应变随距离的衰减规律比较复杂,其不仅与震中距有关,而且与活动断裂带的展布和地壳岩体结构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983年菏泽5.9级地震与深井水位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1983年荷泽5.9级地震前深井水位变化的特征,分析了深井水位震时和震后短时间内的变化特点,并用震时深井水位的变化,通过深井水位的体应变固体潮效应,反演了这次地震引起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变化。  相似文献   

16.
井水位观测系统作为一种天然的体应变计,我们可以把固体潮理论值作为观测井的输入值,以维尼迪可夫调和分析结果的半日波M2波群的振幅比作为井水位观测系统的灵敏度,其倒数即为观测格值,然后就可将井水位观测转换成体应变值。本文以汤坑井为例,计算分析了由印尼远震、汶川地震、台湾地震共三种地震类型对汤坑井水位所激励的水震波,结果显示,所记录到的水震波是叠加在体应变固体潮背景上的一种阶跃,对三种地震类型都分别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响应,体应变固体潮响应幅度最高可达10^-7,体应变响应幅度与地震能量成正比,响应延迟时间与震中距成正比。  相似文献   

17.
向阳  孙小龙  杨朋涛  张磊  巩浩波 《地震》2020,40(2):155-165
2019年长宁M6.0地震和2018年兴文M5.7地震引起了华蓥山断裂及其附近区域8口观测井水位不同程度的响应变化。 本文对比分析各观测井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 从地震波能量密度、 同震破裂体应变、 含水层渗透性参数变化以及断裂带控制作用几个方面探讨了其同震响应机理。 结果显示, 井水位同震响应的幅度与地震波能量密度有一定关系; 2019年长宁M6.0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同震响应形态符合同震破裂体应变四象限空间分布特征, 但2018年兴文M5.7地震则不符合; 两次地震引起的含水层渗透性参数变化存在空间上的不一致性和单点各向异性, 并且断裂带自身的水文条件对井水位同震响应形态和幅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综合分析认为, 目前已有的几种机理无法完全解释两次地震引起的井水位同震响应现象。  相似文献   

18.
The Dogo hot spring, situated in Matsuyama City, Ehime Prefecture, Japan, is one of the oldest and most famous hot springs in Japan. The groundwater level or discharge at the spring decreased four times during the past eight or nine Nankai earthquakes. These are large interplate earthquakes that have occurred repeatedly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Nankai Trough at intervals of 100–200 years since A.D. 684.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these earthquake-related changes in the water level at the spring, we analyzed groundwater-level data recorded at the spring immediately after the 1946 Nankai earthquake and over the period from 1985 to 2006. We detected the other nine postseismic increases in groundwater level and no decreases, except for a large decrease of 11.4 m related to the 1946 Nankai earthquake. The increases were probably caused by ground-shaking, while the decrease was caused by a change in coseismic volumetric strain. These results lead to the following explanation of the recorded earthquake-related changes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at the Dogo hot spring. Both coseismic changes in volumetric strain and ground-shaking can lead to postseismic changes in groundwater pressure. The increase in groundwater pressure arising from ground-shaking is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e change in pressure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coseismic volumetric strain; however, at the time of the Nankai earthquakes, the spring experiences a large increase in coseismic volumetric strain, leading to a considerably larger decrease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than the increase associated with ground-shaking. Therefore, the groundwater level at the Dogo hot spring usually increases at times of relatively large earthquakes, although the groundwater level or discharge decreases in the case of the Nankai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9.
太原井水位的快速上升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晋祠泉域岩溶水动态模型,对太原井水位快速上升时段的水位动态进行预测,再由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的绝对误差来反演含水层的应力值。结果表明,太原井水位快速上升时段含水层应力值也持续增高,且与太原体应变压性应变加速、交城断裂南端地裂缝扩展加速以及由太原盆地小震综合机制解反演的区域应力场逆转等现象具有准同步性,它们都是在太原盆地区域应力场发生改变、盆地西部边界交城断裂活动加剧的背景下出现的。太原井水位的快速上升与构造活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