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地理学科作为研究人类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实施气候变化教育和环境教育的优势学科,在落实“双碳”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本文以“双碳”为例,从章节编排体系、知识呈现、教学逻辑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上海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提出基于问题逻辑的“双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课程思政导向下,党史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的认知体系,实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形成全面协同育人合力。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以党史为融合对象,以引史入境为教学策略,按照“党史内容地理目标化—党史情境地理问题化—党史融入教学活动化—党史教育价值内在化”的实施路径,建构“地理·党史”教学认知体系,贯彻落实新时代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任务,实现高中地理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赵亮 《地理教学》2020,(4):33-35
新版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从多个维度介绍了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特色,归纳出以下几点:双系列结构的呈现方式是本套教科书的核心特色,使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数据是本套教科书的内容特色,注重课文前后逻辑联系和知识进阶是本套教科书的编排特色,形式丰富、功能强大的图像系统是本套教科书的系统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地理课堂开展地理、历史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融入“时间感”,帮助学生摆脱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时面临的知识、思维方法欠缺的困境。本文梳理了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关于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周边岛屿的史料陈述,以“领土主权的时空证据”作为主题,设计了三个情境的教学案例,即《更路簿》的形成与价值、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以及钓鱼岛“保钓运动”,探讨高中地理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的内涵、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教学的“家”是课程目标,“路”是课程实施路径。针对高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的唯分数轻育人、课程知识与生活世界相脱离、个体学习行为与生命价值体验相脱离的问题,本文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念,将区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课程,变“读背练考”的知识传授为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构建区域资源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的路径,开展地理教学实践,让地理教学回“家”。  相似文献   

6.
李寒冰  金晓斌  韩博  徐伟义  周寅康 《地理研究》2022,41(12):3164-3182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优化乡村国土空间的重要实践活动,既是人为土地利用的重要碳源之一,也对缓解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积极作用。为解析其与“双碳”目标的互馈机制与耦合关系,剖析其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作用,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碳效应的学理研究问题与实践应用路径。结果表明:① 与传统土地整治相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有更强的战略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作为面向全要素全空间的土地实践活动,其价值导向和实践方式更多元,与“双碳”目标联系更密切,固碳减排可操作性更强;② 基于文献计量研究发现,面向“双碳”目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在碳效应影响因素解析、碳核算体系构建、空间布局优化等方面开展学理研究和关键问题探索;③ 研究提出了综合规划引领、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的实践应用路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调整技术方法体系、优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等各环节,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研究为面向“双碳”目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理论研究视角和实践参考,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有着重大影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是中国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承诺,对学生开展“双碳”教育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本文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突破口,确定了以“助力碳排放,中山在行动”为题的能源与全球气候变化项目式主题研学框架,开展跨学科深度研学,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果汇报”的项目式研学活动,确定课程主题,选择课程内容,参与课程实施,展示课程成果,设计出融合不同学科的“零碳校园”方案,倡导从身边做起,助力碳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教育。  相似文献   

8.
按照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规定,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课程必修模块“地理1”中的重要内容。这一部分学习内容,是形成学生地理环境差异性观点的主要载体。但在以往的地理教科书和中学地理教师知识结构里,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多有不尽科学甚至错误之处。  相似文献   

9.
朱承熙  韦祎 《地理教学》2021,(19):26-29,35
国家认同是维系国家统一稳定,保持国家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地理教育是学生了解中国、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承担着对青少年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责任.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2019版四个版本的高中地理必修教科书进行分析发现:在认知层面,地理必修教科书通过正文举例、配图、案例素材、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按照"家-乡-国"的尺度层级,逐渐形成全面的理性认识;在情感层面,地理必修教科书通过国家发展成就、历史记忆、知名或英雄人物、政府积极作为、传统文化意象等要素的有机融入,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正向积极情感;在行为层面,地理必修教科书通过活动系统,让学生探讨国家发展问题,进而增强对国家事务的参与感.在教师使用教科书层面,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符号与意象,培养学生基于理性的国家认同;充分挖掘活动的反思性和涉身性,塑造学生的"共同体感觉".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海洋地缘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堂对落实课程思政、推进海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地理学科性质、高中地理教科书、海洋地缘环境理论三个方面阐述了海洋地缘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适切性;从海洋地缘环境意识的角度提出了教育教学的维度,梳理了与之相关的课程标准要求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最后,从注重主题情境式课堂教学、融合课程思政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海洋地缘环境意识等三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科研素养是适应终身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培育高中学生的科研素养有利于促进中高等教育间的有效衔接,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生科研素养要素体系,以人教版地理教科书“问题研究”栏目为载体,创设科研素养指引下的地理问题研究路径,并以“实体商店何去何从”为例,选取广州市实体书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前准备、课中探究、课后调查、课堂汇报四个环节开展研究活动,以此展示科研素养培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2.
物质能量传输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模块,但在以往的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过程中该视角一直以“隐性”的形式存在。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增添了对该方面的描述,这表明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增强对该视角的关注。文章论述了物质能量传输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从地球运动对物质能量传输的基础性作用、各圈层中的物质能量传输、物质能量传输是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三个角度对人教版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从这三个角度提出三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华红新 《地理教学》2011,(19):26-27
高中地理学科是理科性比较强的学科,特别是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各个版本,一开始就是“宇宙中的地球”,理科性很强,需要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初中地理学习相比,大多数学生很不适应。如何让严谨的理科性学习,变得形象一些、活泼一些、更吸引人一些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上有这样的要求:“为使教科书具有可读性、直观陛、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将思政教育或思政元素融入相应学科的教学是落实学科育人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课程思政,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区域特征和发展方向为线索,对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的内容进行设计,探索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途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袁书琪 《地理教学》1995,(4):17-18,42
现行高中地理课程对人地关系的体现,既表现在教学大纲中,也表现在统编的教科书中。教科书对教学大纲起着阐述的作用,在体现大纲内容要点的深度和广度、能力和非智力的要求等方面,作用重大。将现行大纲与教科书对照考察,发现高中地理在体现人地关系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陈倩仪  曾玮 《地理教学》2016,(5):4-9,35
本文选取1990年、2000年和2008年出版的人教社高中地理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从教材知识内容、探究活动和拓展内容三个维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中地理教材中"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内容的难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总结分析高中地理教材难度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从内容来看:“中国地理”包括《初中地理》中有关“中国地理”的内容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有关“中国国土整治”的内容,内容多而广。《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地理”主要包括中国的疆域、政区、人口和民族,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资源,中国的经济及中国的分区五个部分。《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的区域差异和中国的国土整治两大部分。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是在初中《中国地理》基础上的加深与扩展。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必须注意几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人口与城市”(台湾翰林版《地理2》中称之为“人口和都市”)是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人文地理部分的经典内容。虽然海峡两岸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结构和内容上存在较大的相似,但具体内容的要求不同,致使两岸高中地理课程难度亦不同。本文尝试利用史宁中、  相似文献   

19.
课程制作是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地理课程制品在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中能起到整合内容、创设情境、培育师生地理核心素养等作用。本文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中的“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为例,选取“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设立”为情境,探索课程制作在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设计中的一般实施路径,同时融合思政元素,为国家安全教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张焕焕 《地理教学》2023,(8):43-45+56
框架是对教学任务概念化分解成的基本元素再构建的基本知识单元,框架元素具有整体性、连续性、渐进性的特征。基于框架式教学的活动设计是在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将教学活动融于框架,使活动亦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渐进性,使基本知识框架内涵更深刻、更丰富。本文以上海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中“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一课为例进行框架式教学及活动设计,以“基本知识框架—活动框架—深度知识框架”的路径,实现对地理概念与原理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