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海洋权益直接影响着沿海国家的兴衰荣辱.影响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发展。当人类发现海洋可以利用时.对其争夺就开始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以海洋为目标的战略筹划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2.
论文在提出海洋和“新海洋”广度、深度空间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了作为新的海洋权益的控制权,及其在未来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由于海洋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论文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视角分析了开发利用海洋深度空间的重要战略意义,并对解决我国海洋争端,开发海洋新能源及综合践行海洋深度空间权战略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张永战  王颖 《地理学报》2006,61(4):446-446
海岸海洋科学的兴起源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正式实施。依据公约的有关规定,1.3×108km2的公海(全球陆地面积为1.48×108km2)将以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等形式划归各沿海国家管辖。海洋权益因此改变,国际海洋秩序随之调整,推动沿海国对“海洋领土”的关注。基于主权与资源开发的需要,推动海岸与大陆架浅海成为海洋科学领域的新热点。海岸海洋(CoastalO cean)概念于1994年U N ESCO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国际海岸海洋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并使用。会后,出版了国际海洋学系列专著“The Sea”第十卷“G lobalCoastalO ce…  相似文献   

4.
2011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我国设立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  相似文献   

5.
海权论与和谐海洋大战略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当今和平的时代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能源等资源的竞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何用和平的手段去获取国家海洋的控制权益.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兵不血刃而达到目的,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战略。论文结合马汉的海权论,海洋新世纪的发展趋势,论述了构建当代我国和谐海洋大战略观及对海洋的控制权益。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作为连接世界各大洲的媒介,海洋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大的意义。然而,中国的海洋利益正不断遭到周边国家侵蚀。为保卫自身的海洋权益,中国必须发展自身的海权。发展海权的核心之一在于建设强大海军,中国现有的海军力量尚不足以担负起这个重任。为了满足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的需要,中国海军必须在军种战略、编制体制、兵力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并在科学技术、军事训练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7.
马超 《热带地理》2022,42(7):1201-1213
基于注意力政治学的领导人注意力分析框架,对自2012年以来建设海洋强国这一国家级海洋战略的启动和实施进行分析,探讨建设海洋强国的作用机制。文章提出:1)领导人与政府有限的注意力是国际体系结构变化与国家行为产生之间的中介变量。2)国际局势变化、地方政府竞争、突发事件刺激和以往的从政经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触发因素,驱使领导人和政府的注意力发生转移。3)领导人通过讲话、批示、视察等活动推动政策实施,这是测量领导人及政府对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注意力依据。注意力对建设海洋强国的作用机制体现在:1)国家海洋战略重置后,领导人与政府的注意力继续作用于新海洋战略的实施过程;2)领导人通过自身一系列的活动,如视察、批示,加快海洋战略的运行;3)通过设立高级别机构,高位推动建设海洋强国;4)通过国家媒体对海洋事务的持续议程设置,固定公众和社会注意力。上述作用机制有效地引导并锁定了中国对海洋事务的关注方向与重点,改变了传统中国“重陆轻海”的战略文化与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8.
摘 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如何营造良好的海洋地缘环境和应对海洋地缘关系中的不断演变的冲突和争端,直接关系到一国在海洋地缘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面走向海洋并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海洋地缘关系相关理论,分别从黄海、东海、南海和日本海出发,侧重从时空层面探讨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地缘关系的历史演变、现状和空间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中国周边海洋地缘战略,为我国的海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我国的海洋经济在空间分布上是由沿海具有海岸带、海岛与广阔海域的11个省(市、区)组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重大举措,从而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海洋经济强省的规划。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既可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又能吸纳劳动力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又为我国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相关条件,使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得到提升和快速发展。在研究中应用分析区域空间差异的定量方法、对各省(市、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等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海洋经济形成的机制与规律,并提出了关于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现代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讲,海洋主权直接维系着国家的兴衰更替,作为海疆基本划界标准之一,海岛是海洋上极为重要的领土标志和主权归属象征,因而地处海疆边界的海岛自然容易成为海权争端的导火索,多方交界的海岛或附近海域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周边海域争端不断,海洋权益面临严峻考验,如何审视这种边界海岛的战略定位也将成为我国维护海权的一大课题。为此,以下将尝试借用相应的陆疆概念---“界点”,以海南岛和韩国济州岛为例,分析处于多方势力海疆交界处的海岛地缘形势,以期探索一种新的海疆主权范式,进而对我国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疆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地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外交等方面的需要使得中国开始实施海权优先的地缘战略。具体而言,中国的海洋安全威胁主要有两类: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在传统安全威胁方面,美国、日本、印度等海上强国都对中国的海洋权益构成威胁;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海上恐怖主义、国际性海盗行为和国际走私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海上方向政治和经济安全。在此背景下,以潜艇为核心舰种的近海防御型海军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建设一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远洋海军成为维护中国海洋安全必不可少的战略手段。在应对传统安全威胁方面,中国航空母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夺取海上制空权及制海权、执行海上封锁任务、反潜作战、两栖突击、反导作战、保卫海基核力量、为海上联合作战提供支撑,等。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领域,航空母舰在撤侨和灾难救援以及反海盗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忍顺 《地理研究》2011,30(9):1736-1736
2011年3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必须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浙江的海洋文化资源。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积极组织青年学者,开展了浙江海洋文化的系列研究。目前,该研究中心的课题“浙江省海洋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周边海洋地缘关系发展态势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如何营造良好的海洋地缘环境和应对海洋地缘关系中不断演变的冲突和争端,直接关系到一国在海洋地缘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国是海陆兼备、邻国众多、海洋地缘关系复杂的海洋大国。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面走向海洋并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地缘政治理论,分别从黄海、东海、南海和日本海出发,侧重从时空层面探讨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地缘关系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分析其发展态势,最后提出中国周边海洋地缘战略,为我国的海洋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海洋邻国间海域划界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我国的领海制度,中国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法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内容,研究划分我国与海洋邻国之间的海域管辖范围,从而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视角的陆海统筹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十二五"规划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陆海统筹,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陆海统筹既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和海洋权益的长远需要。陆海统筹的内涵在于以人类社会行为为主导,以陆海自然环境承载力为依托,以临海产、业为核心,统一筹划陆海的区域政策、战略安全、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文化制度建设,实现人类社会系统、陆地系统、海洋系统协调发展。本文基于不同尺度规模空间视角,构建了我国国土空间的"四大战略格局"和陆海统筹优化任务,提出了我国陆海统筹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讲,海洋主权直接维系着国家的兴衰更替,作为海疆的基本划界标准之一,海岛是海洋上极为重要的领土标志和主权归属象征,因而地处海疆边界的海岛自然容易成为海权争端的导火索,多方交界的海岛或附近海域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周边海域争端不断,海洋权益面临严峻考验,如何审视这种边界海岛的战略定位也成为我国维护海权的一大课题。为此,本文将尝试借用相应的陆疆概念——"界点",以海南岛和韩国济州岛为例,分析处于多方势力海疆交界处的海岛地缘形势,以期探索一种新的海疆主权范式,进而对我国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疆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彭俊芳 《地理教学》2022,(11):16-20+33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新增海洋教育内容,占比之大、层次之高,可谓空前。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安全越来越注重海洋安全,高中地理新课程为落实“立德树人”加强的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教育,很大程度上倚重的是海洋教育,但我国中学一线地理教师的海洋教育素养尚有不尽人意之处。本文深入分析了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新增的海洋教育重任,突显“夯实明晰的知海基础”和“促进素养水平的进阶”两大新职能,进而提出构建规范的海洋地理概念体系、完善海洋地理的综合思维路径和树立科学正确的海洋意识三项海洋教育的创新对策。此外,强调尽快弥补中学地理教师海洋教育的素养短板,提出高师地理专业加强海洋教育的教学管理改行对策。  相似文献   

18.
雷州半岛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巧玲 《热带地理》2003,23(2):149-153
追溯雷州半岛海洋文化历史渊源,对其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进行定位,认为传承雷州半岛海洋文化,发展特色海洋产业是该区域海洋经济成功的关键.为此宜采取以下对策:重塑"南珠故乡"形象,发展海水养殖及加工业;重塑"海上丝路始发港 "形象,发展港口运输贸易业;树"大陆最南端,椰风海韵文化游"形象,发展滨海旅游业.  相似文献   

19.
2014年南非政府提出了名为"费吉萨"(Phakisa)的发展计划,将海洋经济视作未来南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是南非最大贸易合作伙伴,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两国在海洋经济领域迎来了巨大的合作机遇。对南非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在港口运输与临港工业、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领域,南非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基础较好,开发潜力巨大。中国与南非在上述领域存在较强的互补优势和合作的现实需求。结合两国相关海洋产业部门发展情况和现实条件,提出了中国同南非开展海洋经济合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海洋地缘环境已成为海洋政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脆弱性作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的本质属性,是探索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运行机制的关键视角。在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地缘环境研究,进行海洋地缘环境系统构建,通过梳理其内涵、特征、尺度及结构功能,明晰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运行机制,立足脆弱性视角对其进行解析,提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内涵及其研究框架,并尝试提出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以期加深地缘环境研究深度,丰富海洋政治地理学研究内容,为国家制定海洋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