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概念立足于学科本质,能够统领众多地理概念或事实性知识,利用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有利于促进从增强学生地理知识向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本文将论证式教学设计的思路引入大概念统领下的地理单元教学,构建“基于单元大概念,提出核心问题”“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论证欲望”“选取证据资料,构建论证过程”“螺旋上升推理,生成单元大概念”的教学设计路径,以期为在地理教学中的落实大概念单元教学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是核心素养所提及的培养目标切实落地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区域协同发展为核心概念,整合重构了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的"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转移"内容,设计了指向区域发展的大概念单元教学,并梳理出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基本环节:确定单元主题—构建单元大概念—构建单元知识结构—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体系—确定单元教学问题体系—创设情境整合教学素材—设计单元探究任务—设计教学评价目标.实践证明,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理解并认同我国现行的国家发展战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大概念统摄下重构“气温”为思路,从系统视角审视思维结构,进而归纳和搭建相应大概念的总体思路框架。最后再迁移应用到其他自然地理问题,尝试探索地理大概念、存量知识、思维模型及结构的相互关系,为高三复习备考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大概念的整合性和建构性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大概念下的单元整合教学使得课程实践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大概念、单元整合教学的分析,以“地表形态的演化”为例,从凝练大概念、构建单元结构、编制教学目标等方面着手,探讨“大概念”下单元整合教学构型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赵成辉 《地理教学》2013,(23):50-52
一、“迷思概念”的含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总是以己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构建对新知识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学习中学生可能记住了科学概念的定义,但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概念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龚胜生  莫慧  梅琳 《地理教学》2023,(20):59-6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人文地理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课程,具有天然的课程思政优势。“人文地理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要兼顾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目标要求,以专业为内核、以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家国情怀为目标,实现地理国情世情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文世界演进知识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与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人文世界优化知识与新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要注重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体系的有效性,采取线上线下双平台混合、“授—业—展—研”衔接、“视—听—图—说”融合、热点案例强化、资源平台整合等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单元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有效整合特定大概念、大问题下的相关知识体系,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形成辩证系统观。本文基于综合思维的培养,在分析大单元教学与综合思维培养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以“大田县矿业发展与‘五园’模式”为例,整合人教版必修《地理2》和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的相关知识内容,探讨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以期为地理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上位和具有统摄地位的大概念,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和育人价值。基于“人地关系”大概念设计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可将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内容有效整合。以“人地关系”学科大概念为线索,将整合的学科课程内容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推进“人地关系”大概念的学习进阶,既能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也有利于学生构建与深入理解学科大概念,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区域关联”是一个地理学科大概念,也是一种重要的地理思想。本文介绍了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理念,分析和制定了“区域关联”大概念单元教学背景和单元学习目标,并以“产业转移”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基于“区域关联”大概念的单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关联意识,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相似文献   

10.
沈强 《地理教学》2023,(6):36-39+47
本文采用“科学史+模拟实验”的范式,融合了HPS教学模式和科学方法,以“科学史”为思维主线来显化和可视思维过程,以“模拟实验”为实证辅线来推理论证和解释预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科学性原则来激发认知冲突,操作性原则来显化思维轨迹,典型性原则来拓展思维深度。本文采用承上启下的方式优化教学设计,逐步建模促进概念逐层理解,深度探究以提升实践能力。这种创新范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完善基于概念理解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1.
郑霁芸 《地理教学》2021,(15):34-36,40
在信息更新飞速的当代社会,地理学科需要引入大概念教学,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和知识的迁移,实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学习态度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和自信.本文以"水资源和水循环"单元为例,提出了大概念引领下的地理教学路径,即提取大概念、分析获取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创设情境促成知识的迁移.  相似文献   

12.
于钰  李剑 《地理教学》2023,(15):20-23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可视化思维结构,真正做到减负提质,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河流地貌”为例,基于课程标准,挖掘学科大概念;以课时为单位,构建地理概念体系;打破教材限制,将知识横向联系,从而开展教学设计。以长江流域为情境,运用数字地球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实现知识结构化、思维可视化、内容情感化,探索地理概念体系融入教学实践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韩政伟 《地理教学》2023,(20):35-39
项目化学习作业符合“双减”政策要求,能改变传统书面作业类型单一、内容碎片化等问题,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项目化学习作业“解密珊溪水库的选址”为例,探讨项目化学习作业的意义,构建“探寻真实情境—构建核心知识体系—设计驱动性问题—明确作业目标—创设作业内容—确定评价标准”的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4.
文友 《地理教学》1995,(4):26-27
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基础工作。学生概念不清或一知半解将不能使教学深入展开。通常,概念教学往往枯燥、乏味。或停留表面,或罗罗嗦嗦。怎样才能既简洁迅速,又深入浅出地搞好概念教学?下面以“天体和天体系统”中的几个概念为例谈谈概念教学的几个方法。  相似文献   

15.
汪涛 《地理教学》2022,(2):22-24,9
“强有力的知识”思想,为人们理解课程知识提供了新视角,推动了课程知识理论的发展,也为我国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旨在探索地理教育目的、价值和实现途径的国际“地理可行能力”项目,将“强有力的地理学科知识”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强有力的地理学科知识”的概念理论渊源、力量源泉和内涵构成,提出其类型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应体系,从学术共同体和开放参与式平台两方面探索我国“强有力的地理学科知识”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6.
研学活动是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实践—教学—科研”活动的一种常见形式。本文立足乡土资源,以昆明轿子雪山为研学实践点,构建了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研学内容体系,设计了一套包括“教学设计过程—教学实施过程—课程评价体系”的研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将教科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进而提升地理综合能力和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7.
学习进阶理论下基于地理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推动深度学习。本文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整合课标中多条相关内容,以大概念为先导,通过主题引领,确定大单元学习目标,结合情境,创设问题链,构建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能力到较高能力的分层递进学习进阶框架,以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为参考,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针对人教版必修上册“大气”这一单元的内容,笔者尝试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打破固有知识体系,以“风”为节点,结合学生身边常见的地理现象,梳理教材中与“风”相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知识前后的联系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9.
周雪忠 《地理教学》2021,(18):17-21
大概念体现学科本质,理解大概念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大概念对于改善当前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细节、忽视学科本质,促进知识理解与迁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概念的教学意义具体表现为"聚焦""联结""进阶"和"迁移"四大方面.地理教学设计应以大概念为中心,制定目标、明确评价、收集资源、设计学习活动等各环节都要指向大概念,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大概念.  相似文献   

20.
张焕焕 《地理教学》2023,(8):43-45+56
框架是对教学任务概念化分解成的基本元素再构建的基本知识单元,框架元素具有整体性、连续性、渐进性的特征。基于框架式教学的活动设计是在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将教学活动融于框架,使活动亦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渐进性,使基本知识框架内涵更深刻、更丰富。本文以上海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中“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一课为例进行框架式教学及活动设计,以“基本知识框架—活动框架—深度知识框架”的路径,实现对地理概念与原理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