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地理跨学科项目式教学评价是深化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方式、提升地理教育质量的重点,也是地理教学实践的难点。根据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以育人目标为导向,建构评价指标,有助于全面评价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成效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提出“三阶段十维度”的高中跨学科项目式教学评价指标,结合“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主题研学活动进行实践验证,总结成效,以期更好推进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改革。  相似文献   

2.
戴剑 《地理教学》2023,(4):28-31
气候问题与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息息相关。气候变化的驱动、课程标准的要求、气候教育的复杂性和校外开展气候教育的优势,为开展气候教育及相关学习实践提供了空间与支持。在此背景下,学情的差异性与气候学习内容的多元性,决定了青少年学生的气候教育应以进阶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其中,课程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聚焦点和落脚点,主题开发要针对不同学段开展进阶式气候变化主题课程设置,同时,要遵循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的“六步法”,落实活动实践。  相似文献   

3.
提升青少年气候变化意识水平对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气候变化态度、个人关注、气候变化知识、增值作用和气候友好行为5个维度构建青少年气候变化意识量表并展开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气候变化友好行为意向较为强烈且态度积极;气候变化知识与其他气候变化意识关键成分间相关性较弱;中学地理课程中的气候变化教育渗透有待加强。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的培养策略有:构建“地理+”气候变化专题,通过跨学科学习强化气候友好行为;开展气候变化议题式教学,通过情境具身强化价值观念;倡导在地实施气候变化教育,通过研学实践提升气候变化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4.
龚胜生  莫慧  梅琳 《地理教学》2023,(20):59-6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人文地理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的课程,具有天然的课程思政优势。“人文地理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要兼顾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目标要求,以专业为内核、以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家国情怀为目标,实现地理国情世情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文世界演进知识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与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人文世界优化知识与新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机结合。“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要注重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体系的有效性,采取线上线下双平台混合、“授—业—展—研”衔接、“视—听—图—说”融合、热点案例强化、资源平台整合等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研学旅行产品的质量影响着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本文从教育视角切入,引用昂普分析模式及教育学相关理论,基于E-RMP视角(教育、资源、市场、产品)对金华市区域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提出设想:从教育视角对现有研学旅行资源分类整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研学目标需求的差异性,分学段开发不同主题产品;积极构建区域研学旅行共同体,加强区域内、区域间联动,实现研学旅行产品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研学旅行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拓宽旅游发展空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寒冰  金晓斌  韩博  徐伟义  周寅康 《地理研究》2022,41(12):3164-3182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优化乡村国土空间的重要实践活动,既是人为土地利用的重要碳源之一,也对缓解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积极作用。为解析其与“双碳”目标的互馈机制与耦合关系,剖析其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作用,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碳效应的学理研究问题与实践应用路径。结果表明:① 与传统土地整治相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有更强的战略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作为面向全要素全空间的土地实践活动,其价值导向和实践方式更多元,与“双碳”目标联系更密切,固碳减排可操作性更强;② 基于文献计量研究发现,面向“双碳”目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在碳效应影响因素解析、碳核算体系构建、空间布局优化等方面开展学理研究和关键问题探索;③ 研究提出了综合规划引领、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的实践应用路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调整技术方法体系、优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等各环节,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研究为面向“双碳”目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理论研究视角和实践参考,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周怡 《地理教学》2022,(6):58-60+35
研学旅行课程结合了研究、学习、旅行三个要素,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客观要求和形式。地理实践力既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又是在面对地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体现。文章以雪窦山为例,从确定主题目标、规划路线、设置任务、研学总结与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8.
周洁  李琳 《地理教学》2020,(10):49-52
各种题材的研学活动开展如火如荼,然而研学资源,特别是学校场域的校本研学资源成为研学活动开展的瓶颈。本文以河流主题研学为例,提出研学资源开发的技术路线和策略,即“挖掘研学资源目的意义-准备性资源开发-研学方法的开发-研学活动站点与匹配内容的设计-研学活动成果的展示与评价设计”,旨在抛砖引玉,推进属地研学活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理学科作为研究人类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实施气候变化教育和环境教育的优势学科,在落实“双碳”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本文以“双碳”为例,从章节编排体系、知识呈现、教学逻辑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上海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提出基于问题逻辑的“双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以单一学科为主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颇丰,而以跨学科为主的综合研学课程较少。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有效融合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作用极大,也成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内容。因此,本文从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出发,基于项目式学习(PBL)理论,以历史底蕴深厚的黑井古镇作为案例,融合历史和地理课程的要素与内容,充分挖掘遗产型古镇所蕴含的跨学科教学资源,设计出结合教材、学科交叉、体验多样的研学活动,以期助推学科融合式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研学项目是研学旅行的构成要素之一,但现有关于研学项目的研究较多关注个体化、情境下的研学项目案例设计,很难对一般性的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有指导意义.本文尝试超越案例层面,也尝试把人文地理学中的独特理论视角引介到研学项目的设计与评价,并结合《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政策内容,构建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三个维度,分别为教育属性、地方属性和创意体验.然后,运用这三个维度分析由望山生活公司推出的婺源研学项目.研究表明,教育属性、地方属性和创意体验能够较好地符合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参考维度,也为之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指引.通过对婺源案例的分析发现,由研学机构主导的研学项目在某些部分尚未达到实现研学目标的要求.地理学视角下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三个维度,对初高中地理学科的研学活动开展有直接指导意义,对一般意义上的研学设计亦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研学项目是研学旅行的构成要素之一,但现有关于研学项目的研究较多关注个体化、情境下的研学项目案例设计,很难对一般性的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有指导意义.本文尝试超越案例层面,也尝试把人文地理学中的独特理论视角引介到研学项目的设计与评价,并结合《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政策内容,构建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三个维度,分别为教育属性、地方属性和创意体验.然后,运用这三个维度分析由望山生活公司推出的婺源研学项目.研究表明,教育属性、地方属性和创意体验能够较好地符合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参考维度,也为之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指引.通过对婺源案例的分析发现,由研学机构主导的研学项目在某些部分尚未达到实现研学目标的要求.地理学视角下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三个维度,对初高中地理学科的研学活动开展有直接指导意义,对一般意义上的研学设计亦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丁尧清  李清 《地理教学》2011,(16):29-31
为提高中小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紧迫议题的关注和理解,切实提升学生和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中国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项目”(CCE)于2011年5月30日-6月3日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启动。同时举办了CCE项目第一期教师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地理研学是高校地理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地理研学能够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培育学科综合素养。针对现有研究较少探讨本科阶段地理研学,以及现有研学实践相对忽视“流空间”视角的不足,本文提出了“流空间”视角下高校地理研学的初步构想。在介绍人口流动、供应链物流、基础设施廊道、物种迁徙和流域水系等几类典型地理流研学路线的基础上,本文从研学主题确定、研学方案设计与实施三个方面探讨了“流空间”视角下开展地理研学的总体思路,并通过一个竞赛获奖案例分享“流空间”视角下研学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研究有望拓展地理研学的思路,改进地理学类专业认知实习的组织逻辑,提升高校地理研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相似文献   

15.
金春燕 《地理教学》2021,(23):62-64
红色革命文化具有传承红色基因、达成价值共识、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前进动力的教育功能.本文通过探访松塘古村的红色革命文化,将"红色基因"与"翰林文化"整合,设计了一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体验绿色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研学路线.通过沉浸式的研学旅行体验,达成实践内化、价值认同与责任担当的研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灾害教育承担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培养公民防灾减灾素养的重任。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均设置灾害教育课程,涵盖了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主题,体现了层次递进和融会贯通的课程要求。地理教科书传递系统而普适的灾害知识,提供灾害案例和探究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展现灾害情境。通过宣传灾害知识、开展灾害逃生模拟演练、实施防灾主题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素养。  相似文献   

17.
研学旅行被纳入学校综合实践必修课程后,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热议不断。本文以英国FSC课程“地理中的技术”为例,介绍实施过程、分析课程特点,为我国开发地理研学课程、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朱建忠 《地理教学》2012,(17):27-28
【教学目标】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人为原因;了解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运用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举例说明和大胆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增强对环境、能源的保护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保护环  相似文献   

19.
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收集等方法,开展江苏省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模式研究。天福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体系构建框架为“创建天福湿地自然学校—制定自然学校发展策略—设计自然教育方案”,设计了一套“4个主题5个类型”的自然教育课程。该套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天福湿地科普宣教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其发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展示了我国高水平的自然教育形式和内容,将为全国各地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周泽甬 《地理教学》2021,(10):54-56
研学旅行火热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走上了研学课程组织开发的道路.然而,如何令研学课程真正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发挥出研学课程的实际意义,是一项巨大挑战.本文将从研学手册的设计与编订着手,结合实际开展过的研学案例,以示例的形式为广大研学课程建设者提供些许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