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精度GPS观测及其在福建东南沿海地壳形变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福建东南沿海GPS地壳形变监测网的两期观测资料的处理方法及春精度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根据复测资料的对比,对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两期GPS观测资料经严密处理后其基线重复性精度优于10^-8,高程分量的精度固定误差小于7mm,比例误差优于10^-8,满足了研究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基本需要。利用统一处理后的两期GPS观测结果获得了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基本图象,表明该地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GPS地壳运动监测网的精度分析与评定(1992—1996)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国GPS地壳运动监测网于1992-1996年进行了多期观测,观测资料全部采用SNAPS软件和精密星历进行解算,对解算结果的统计分析与精度主平定表明:全网的基线长相对精度为10^-9,区域网的基线长相对精度为10^-8。  相似文献   

3.
长距离GPS基线及卫星定轨计算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个GPS固定观测占3天的观测资料,采用伯尔尼3.5版软件用多种方法计算了长距离GPS基线边及GPS卫星轨道参数,结果表明,对800~3000km的GPS基线,利用精密星历计算,边长及其经纬度分量重复测量精度要达10^-8~10^-9,同精密层历相比,2天轨道弧段的定轨精度为1~4m(坐标中误差)显然,采用IGS(国际地球动力学GPS服务处)计算中心的精密星历可以满足地球动力学及地震预报研究对  相似文献   

4.
红河断裂的GPS监测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中德合作于1988年和1991年两次用GPS监测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场区现代构造运动及红河断裂的地壳形变,两期观测的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滇西GPS观测基线相对定位精度接近10^-7。利用两期观测资料得到的基线变化,并结合构造应力场应变模型,估算得到场区近期构造应力场的应力特性参数,结果表明:该地区应力状态以挤压为主,兼有拉张和右旋剪切,其主压应力方位为N17°±12°E;由于印度板块在场区西侧的侧向挤  相似文献   

5.
伽师及邻近地区GPS地壳形变监测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伽师及邻近地区GPS监测网的优化布设和两期观测资料的分析,对伽师及邻近地区的地形变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伽师地区整体上受到正南北向的主压应力,但在喀什和乌恰-乌仁一带存在着较大的剪应力。伽师地区每年相对于北天山(哈萨克斯坦)的运动速度为19mm,整个南天山地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块体现今运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中国大陆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在90年代初布设了由22个站组成的全国GPS监测网,测站均匀布设在中国大陆不同块体上,1992、1994和1996年对该网进行了3次观测,本文主要评述了3次观测的资料处理和精度,分析了3次测获得的中国大陆现今块体运动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GPS网3次观测获得的资料精度均达到10^-8~10^-9,能满足地壳运动监测的需要,利用3次复测资料结果所建立的我国大陆块体运动模型,有效地检验了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结果,在全球框架中,我国大陆整体存在着明显的向东运动,相对于西伯亚的区域性运动特征是: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受印度板向北的俯冲和推挤的影响,青藏高原在南北向压缩的同时,存在着明显的向东的侧向滑移,这对大陆逃逸模型是较为有利的支持;东部地区的块体运动,同时受到印度板以及太  相似文献   

7.
新疆伽师及邻近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的GPS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精度数据软件对伽师及邻近地区的GPS监测网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基线精度达到了 10 - 8~ 10 - 9) ,获得了该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速率图 .结果表明 ,伽师及邻近地区在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下 ,地壳正快速缩短变形 ,主压应力为近南北方向 .各地块运动速率不同 ,平均应变率为 0 .0 4× 10 - 6 /a .  相似文献   

8.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新疆伽师强震群成因及帕米尔东北侧强震预测研究》第2专题——伽师强震群区及帕米尔东北侧现代构造运动和地形变的GPS监测研究第2期观测工作,在新疆地震局流动测量研究队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二室的密切配合下,于1999年8月19日圆满结束。今年的观测工作量是22个GPS点位的全面观测及3个点位的归心联测。在观测过程中,以“网络工程”中的乌什基准站和喀什基本站为固定观测点,其它站为流动观测点。野外观测时间近1个月。在这次观测过程中,GPS观测组同志们遇到了南疆地区特大山洪暴发和公路多处…  相似文献   

9.
GPS长距离基线精确解算的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GPS长距离基线精度解算方法及其解算精度及观测时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充分利用载波相位各组合观测值特点的L5-L3解法比L3解法好;长距离基线解算时,观测时间达到一定长度后,其精度趋于稳定,再观测更长时间精度提高很少,甚至不提高。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1993年GPS观测成果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线性回归、符号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1993年完成的跨青藏高原首期GPS网39条基线的数据处理结果。通过对单基线观测中误差、重复观测基线互差及异步环闭合差的精度分析,认为由16个观测点组成的跨青藏高原GPS监测网的基线平均相对精度达0.1ppm。  相似文献   

11.
自动高精度测距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自动高精度测距系统。该系统能以5×10^-7的测距精度测定多个观测点的形变,可作为跨断层动态连续观测的新仪器。  相似文献   

12.
GPS精密相对定位中用分段线性法估算对流层折射偏差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概述对流层折射的基础上,介绍了分段线性方法及其理论,然后根据实测数据,利用此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对流层折射对中等长度基线所构成的GPS网存在着尺度上的影响,这一影响可分为两部分: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但主要体现在尺度误差的比例部分上,大约为0.5×10^-8。  相似文献   

13.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三维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及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刘启元  陈九辉 《地球物理学报》2000,43(3):356-365,T001
1997年1月21日至4月16日(北京时间)新疆伽师地区连续发生了7次6级以上强烈地震。为了深入研究该强震群形成的构造背景,我们在伽师强震群区及其邻域大约11000km^2的范围内布设了由30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支地震台阵,台站的间距约5-10km,利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的叠加偏移分析及其非线性反演技术,研究了台阵阵下方0-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Mo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中美合作建立的川滇GPS地壳形变监测网的布设和观测情况。利用GAMIT和GLOBK软件分别对已完成的两期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基线相对精度优于0.1ppm。对两期观测主部分基线结果作了比较,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地心的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统(GPS)及人卫激光测距(SLR)的应用,研究地心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定义、理论和实测三方面探讨了地心的变化及原因.比较地心变化的计算结果和SLR的观测结果,可以看出,地心变化具有明显的周年和周日变化,幅度大约在 2-6mm之间,在高精度大地测量的数据处理中应加以改正.  相似文献   

16.
丽江7.0级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异常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吴国华  罗增雄 《地震研究》1997,20(1):101-107
1996年2月3日,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s7.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重力网共进行27期流动重力观测,其重力变化的总体特征为:1.震中附近地区的丽江-剑川-洱源-带震前为下降变化,下降变化的幅值平均约30×10^-8ms^-2左右,震后重力变化继续下降;2.距震中稍远一点的渡口附近地区震前为持续上升变大,累计上升变化的最大幅值达123×^-8ms^-2,震后重力变化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GPS测量的有关理论,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对构建辽宁地区GPS地壳形变监测网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辽宁地区监测网的布设原则,技术设计及观测方案。  相似文献   

18.
应用GPS监测城市地表形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实例,总体介绍了用GPS监测城市地表形变的观测及数据处理方法,首先根据GPS获得的基线结果进行3维自由网平差,由定期观测获得了各个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然后针对城市监测范围较小,在将其按照矩形格网划分后,给出了两种拟合方法;线性内插法和多面函数拟合法。据此,计算获得了城市地表的水平位移场和垂直位移(沉降)面,并对两种方法获是的结果作了比较。根据计算结果绘制了水平位移场、垂直沉降面及其等级  相似文献   

19.
蕴震系统的Kolmogorov熵及其可预报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单地回顾了从热力学熵到拓扑熵的熵概念发展历史以及熵理论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Kolmogorov熵的理论背景、计算方法、估计方法以及它与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可预报性问题的关系。以京津唐地区为例,对时间域计算了K熵的唐山大震前后的变化情况,得出大震前系统存在K熵下降的趋势,震后又回升。以多台的宽间域综合方法计算得到K熵大于零,对于10^-5~10^-6的观测精度其可报期限为4-5年。  相似文献   

20.
若羌6.6级地震形变前兆异常的对比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993年若羌6.6级地震前库尔勒地震台多种形变(应力、应变)对比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前期异常始于1990年底,主体异常始于1993年2月,震前2-4个月是异常发展的主潮期。各手段观测到的异常彼此呼应,相互印证,起始和转折变化时间,或同步一致,或相继跟随;它们的异常幅度(量级)相差较大,在10^-6-10^-4之间;异常形态各有特点,而又不无相似。朝向震中的应变观测元件异常最明显,而倾斜矢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