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了解决重大而长期的国民经济问题,合理发展国家的燃料动力综合体具有重要意义。燃料和动力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决定工业生产布局问题的时候,燃料动力的影响日趋加强。苏联由于在东部地区发展大耗能生产部门,目前这个地区在有色冶金和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2.
人类生存每天必须消费2—3升水。而美国为维持高标准生活水平,每人大约要消耗7200升/天,其中部分直接用于个人生活和工业需要,72%的水用于粮食和能源生产。美国的西部地区水资源贫乏,奥加尔水库水位下降,柯洛莱达河流域水分亏缺,以及圣·约翰谷地水资源不足是这一威胁的征兆。水源不足还在美国东部少数地区出现。由于农业和能源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特别是到2000年,美国计划粮食生产增加约30%,生物能源生产系统增加5—20倍,从煤和油岩中提炼混合燃料量增加2—5倍。水将成为未来能源生产的限制因素之一。本文拟将水资源短缺对未来粮食和能源生产的影响因素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名词解释     
地理壳——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产生的自然综合体,它是太阳能和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地理壳包括10公里以上的高出海平面的大气层,全部水圈,和4—5公里厚的岩石圈。因此地理壳的总厚度为15——20~25公里,与生物圈的范围一致。  相似文献   

4.
港-城界面的演变及其空间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庄佩君  汪宇明 《地理研究》2010,29(6):1105-1116
港—城界面是水路运输相关活动地域与城市地域交互作用的区域,是港口与城市相互关系的一个特定滨水空间。作为各种社会力量和技术发展在特定空间地域的投影,港—城界面经历了一系列的空间迁移和形态演变。其空间迁移轨迹是由内城中心至内城边缘,再到远离内城的位置。在其生命周期的形成生长、成熟扩张、衰退废弃和再生复活各阶段体现了港城关系由共生一体、共同扩张、分离、最后再度整合的演变过程。以宁波为案例,分析了港—城界面的演变和空间机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江厦港区、江北港区、镇海和北仑港区所呈现的是商贸综合体和港城聚落、西式中心商务区和近代城市社区、临港工业综合体和物流园区等港-城界面空间景观形态的变化,再生后的江北港区则成为城市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在港—城界面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运输技术与组织以及通讯技术变革是港—城界面迁移的主要引擎,劳动地域分工确定了港—城界面的产业和形态,再生动机更多地来自城市更新和政治经济需求,环保意识和立法促进了港城分离,制度变革是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的年增长速度是5%,1980—2000年将下降到2.6—3.6%,2000—2030年间降至1.5—2.5%;同期,世界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将分别为3.0—4.1%和2—3%。目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是2%,2030年将下降到1%以下。  相似文献   

6.
陕北榆林市既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又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危急区。如何在气 候干旱化背景下围绕事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因素———水资源, 实现能源矿产资源可持 续开发, 保障基地的稳定发展是关系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死存亡并危及国家能源安全的大事。本文 通过分析研究区气候变化及区域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类问题, 提出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以保护 性利用水资源为核心, 因地制宜地选用发展农业对策, 促进能源矿产资源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7.
国民经济农工综合体可理解为保证食品和其他以农业为原料的消费品生产,以及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资料与各种设施生产的国民经济诸各部门及其活动范围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在大工业中心,人们的生产活动,导致了大气污染及气象状况的改变。近年来,在小气候研究中,物理——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这一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地球边界层污染的形成过程,深入研究各种气象特征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9.
经济区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产物,是在一定地域范围上具有专业化生产的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它具有客观性、区域性、全面性、层次性、阶段性等特性。经济区划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客观存在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划分经济区。经济区划的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条:1、有统一的经济中心;2、区际专业化分工与区内综合发展相结合;3、适当照顾行政界线。中心城市与交通线路是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成经济区网络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人工湿地植物能源化利用的机遇、挑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概述了利用人工湿地植物进行能源化再生产的方式、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人工湿地植物具有生长不需额外施肥、较高的生物量、物种多样化等优势,是一种较好的生物质资源,可通过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沼气技术和燃料乙醇技术加以利用,进而建立人工湿地植物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模式,实现应对能源挑战、进行污水处理和强化环境保护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9.结论地理系统定位研究的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条:综合性;系统性;优先研究系统形成的各种关系;利用“临界状况”。定位研究的综合性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地理系统研究的各项内容组合到一起。综合性不仅仅是包罗所有研究的客体,更重要的是指研究工作的相互联系性、整体性。在这个意义上,对地理系统状况所有特征进行研究的时间和地点上的统一就成为必要的条件,然而它对于达到真正的综合性还是不够。正确理解综合性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是在定位研究地理系统的过程中“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思想的统一”是在建立所研究的地理系统“模型——假设”概念的过程中达到,它是所有正确提出的定位研究的“零点阶段”,定位研究的计划就是根据模型——假设制定的。“行动的统一”只有在正确地拟定出研究的最终目的,并为研究工作的所有参加人员都承认的情况下才有保证。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库尔斯克站定化研究所遵循的“模型——假设”Д.Л.阿尔曼德提出的“温带平原景观相耳关系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联邦德国的材料分析为例。在联邦德国,社会—经济发展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正在不断加剧并将长期存在。本文试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某些因素所起的作用。这些因素主要有:新兴的科学密集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国家和垄断集团在区域政策机制和目标上的差异:军事工业生产综合体的布局:各阶级的社会政治力量的地位。这些问题有着鲜明的政治—地理学和地球生态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布局的改善是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问题之一。苏共26大提出下列措施的重要目的是:“各加盟共和国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进一步专业化和按比例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产力布局,提高社会生产效益”。哈萨克斯坦已做出了计划:“在开发自然资源和发展燃料动力与原料基地方面的巨大工程”。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域土地类型基本分级与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元村  程维明  朱会义 《地理研究》2013,32(11):1979-1986
土地类型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反映中小尺度地段分异规律及其综合体整体特征。按北京市地段复杂层次和满足不同管理级别的应用需求,将北京市域土地类型从高级至低级划分出4 个基本级次,即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组—土地相。不同级次划分指标是:土地类以地貌成因形态、土壤亚类、地带性植被生活型的综合为指标;土地型划分指标为中地貌形态、植被生态型、土壤成土条件的综合,突出植被生态型与土壤物质来源的耦合;土地组划分指标为坡向相同小地貌、相同土体构成与植被群系(或群系组)的综合;土地相划分指标为坡向坡度相同地貌面、相同根系土壤活动层、相同土壤含水量、相同植被群丛(组)和相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耦合。  相似文献   

15.
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空间组织的一种形式,最够适应在科技革命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地域生产综合体是为了解决重大国民经济任务编制专项综合计划时提出来的。它作为新的,尚未定形的综合体,还没有法律地位和明确的平衡结构。它们也没有象经济区或行政区那样的严格界线,而且变化也比较多。  相似文献   

16.
贾铁飞  张卫国  俞立中 《地理研究》2009,28(5):1217-1226
根据对巢湖CH1钻孔沉积物进行210Pb比活度测试和粒度、磁学、金属元素分析,在推算沉积速率并建立沉积物年代学标尺的基础上,分析了沉积物金属元素富集与粒度组成和磁学特性间的关系。在对沉积物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粒度校正后,发现大约自沉积速率推算年代1860s A.D.起,沉积物Cu、Zn元素开始出现非自然水平富集,是化石燃料高温燃烧、金属冶炼与机械制造等人为活动影响所致。这与始自1861年,以生产枪炮、弹药、火轮船为主的中国近代第一个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在时间上与可能的金属污染性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说明巢湖沉积物金属元素的非自然水平富集,是对这一时期区域工业发轫与人类工业活动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矿物燃料——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基础的。一次能源的广泛利用导致世界经济在许多领域里的进步。但同时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即造成了人为排放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石油以及煤炭和天然气都含有硫,在使用这些载能体或其加工产品过程中,它便以硫氧化物(SO_X)形式排入大气层。硫氧化物在大气层中不断累积,从而形成酸性沉降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酸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主要从经济区划和地域规划的角度来确定地域生产综合体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能不看到,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9.
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自然资源利用,社会生产的地域组织的改进和生产力的配置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从最广义理解应是国民经济综合体形成的过程。生产力的地域体系(生产体系和人口分布体系)是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20.
苏联科学院海洋学、大气物理学和地理学学部与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荒漠研究所于1983年4月25日——29日在阿什哈巴德召开了探讨苏联荒漠综合研究和开发问题的联合科学讨论会。约有120位专家——学者和工程师参加了会议,他们来自莫斯科、列宁格勒、阿什哈巴德、塔什干、阿拉木图、撒马尔罕和巴库等城市。4月25日——27日,与会者参观了阿什哈巴德和土库曼斯坦一些地方的各种科研生产项目和自然物体,4月28——29日召开了会议听取并讨论了12个报告。学部学术秘书Л.И.布列霍夫斯基赫院士致开幕词,他阐述了这次会议所要讨论问的重大意义。他指出了荒漠所所从事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该所在荒漠研究问题方面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