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首先分析了长江三角州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的现状特点,认为该地区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行业同构化、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作者提出了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体系和各地区分工与协作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小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在机制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中游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地区之一,本文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区位、资源等优势条件和生态环境、科技文化等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潜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探讨了今后本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与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桂山 《地理科学》1998,18(6):510-517
开放开发长江,建设强大的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给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加剧了该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本文综合分析了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组织结构分散。重大项目重复建设,区域发展的差异扩大以及生态与环境不断恶化等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F127 2007021310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分析=Analysis of polariz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entral region of China/刘耀彬,陈志//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679~683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和空间极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在于经济发展成果、经济投入和城市化发展,它们对区域  相似文献   

6.
基于县域分析的山东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文章以县城为单元,运用定量方法系统分析了山东省经济空间差异现状及演变趋势。全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但尚存在1/3以上的欠发达县域,且地区差距还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宏观上“东高西低”,但微观上错综复杂,城市地区、铁路沿线、沿海地带显著高于内陆县域,点—轴格局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7.
一、经济低谷地区的涵义。一个国家或一个较大的区域,由于各地的发展条件不同,其经济发展多采用不均衡增长战略,因而有经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或落后地区之分。然而,这些经济类型在空间上并不完全是同向梯级递减的,可能表现为两个发达地区之间的落后地区或相对于周围地区较为落后的地区。我们把这两种类型的地区均称为经济低谷地区。  相似文献   

8.
地区合作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就地区差距的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情况下的地区间矛盾,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八五”期我国区域政策的调整作了精辟分析,最后阐述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强调重视内地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情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河西地区是甘肃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全国十二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在大西北开发和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历来是生态脆弱的地区之一。分析了河西地区在重建生态环境和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该区新世纪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并重是本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起伏发展.两极分化显现;(2)在空间上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以西北部为中心,向东南递减的核心圈层结构;(3)经济发展现状水平与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呈明显的相关性,现状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一般都较高。对县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从区域发展战略、资源条件、区位、投资政策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揭示,最后提出了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小曙  徐建斌 《地理学报》2018,73(6):1065-1075
通过构建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差异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全局回归(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省际边界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边界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蒙甘边界,蒙宁边界和陕蒙边界地区。政府宏观调控因子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负相关趋势,教育发展水平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呈现出贫困与发达地区二元分异,边界的紧凑度、地形起伏度、交通优势度与产业结构因子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数呈现出正相关趋势。本文具体分析了在不同省际边界县域内,各影响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数的影响程度差异和作用方向差异,为合理调控不同地区发展要素、缩小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制定不同省际边界县域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地理研究的基本维度:科学维度、价值维度和伦理维度角度研究了云南省16个州市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把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11个分指标用TOPSIS方法综合测度,得出了云南省16个州市1993~2008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并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极差计算了差异。得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格局:昆明成为增长极,滇中、滇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昭通经济衰退与西南保山、临沧、普洱成为云南经济水平最低地区。从1993~2008年,云南省16个市州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不断缩小,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地区和最低地区间绝对差距不断变大。最后提出了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系统动力学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陈兴鹏  戴芹 《干旱区地理》2002,25(4):377-382
水土资源承载力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在系统论述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时,结合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承载力系统模型,并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对其水土资源承协力作了系统分析研究,从而提出了该地区提高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借助反距离权重(IDW)空间插值及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及自然环境因素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及限制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主要分布于贵阳、遵义、凯里、铜仁、都匀、兴义等政府所在地,其他县(市)人均GDP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限制因子相关程度各异,其中六盘水、安顺及贵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限制因子关系密切,其他地区相关程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对外开放度是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基于1992—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对中国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度进行度量的基础上,采用VAR模型和协整理论工具对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外开放度与GDP增长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对外开放度的提高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该地区GDP的增长没有显著地提升对外开放度。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创新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测度模型,对湖南省的14个地区进行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测算。在研究的时间段中,湖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有较大的差异。导致区域经济的地区绝对差异拉大,而相对差异有所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能力差异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波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1):75-80,49
山东省外向型经济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省内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本文利用评估指标和实证统计数据,运用客观赋权法对山东省17地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从中得出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明显,绝大数地区发展滞后,呈“⊥”状;然后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将各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欠发达型四类,并相应的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若干解释(1990、2000)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鲁奇  王国霞  杨春悦  曾磊 《地理研究》2006,25(5):765-774
本文对我国1990、2000年间流动人口在东、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中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福建三个亚区的分布变化以及这一分布变化与上述各地区各相关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0年中流动人口东、中、西部分布变化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变化高度一致;而10年中流动人口在东部地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福建这三个亚区层面的分布变化则与经济发展要素变化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珠江三角洲及福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流动人口的大幅增长,除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外,这可能与该区域地方社会人文等文化本底所决定的经济发展制度及习俗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交通运输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交通设施已初具规模,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相比,还比较落后。为此,在充分认识该地区在建立交通运输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确立与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发展战略,从系统整体上全面、协调、综合发展,以促进这一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河南县域交通与经济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德友  陆玉麒  樊新生 《地理研究》2013,32(11):2092-2106
通过建构县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对2003 年和2008 年河南省各县域单元的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性进行评价、比较与分类。研究表明,2003-2008 年期间河南省各县市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均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区域分异现象还较为突出。县域交通优势度由2003 年的沿主要交通干线带状分布向团块状连片分布态势演进,中原城市群地区县市交通优势度高于外围地区,平原地区县市交通优势度高于山区县市;而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西部普遍高于东部,山区资源县市高于平原农业县市。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耦合作用强度普遍较高,并呈明显的增强态势,但多数地区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度还有待提升,大多数县市交通发展水平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如何在既有的交通优势条件下推进河南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现河南交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