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考察了历史地震震害特点,认为自然震害多受自然条件控制,对震害类型起定性作用的是地质地貌条件,地质因素只影响震害的程度。因此,可望在烈度区划的基础上,利用地貌与震害关系的研究成果,对强震的自然震害进行宏观预测。总结了河北省历史上遭遇强震影响所出现的自然震害特点,对全省各地貌单元可能出现的震害进行了宏观预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工程对场地的要求,将全省区划为四类场地,即无震害或汉有轻微震害的A类场地;场地条件好,但烈度区划高,或者场地条件差,但烈度区划低震害轻的B类场地;可产生各类较重震害的C类场地;以及场地条件差,烈度区划高,可产生严重震害的D类场地。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永胜6.0级地震震区的自然概貌,将影响震害的四种主要场地条件按其影响轻重分类,用震害指数划分了该次地震的震害分布及局部异常区,分析了局部场地特征对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影响震害的诸多场地条件中,场地土特性的影响较显著,地形的影响不明显,场地土、覆盖层和地下水的影响有互相制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芦山7.0级地震宏观场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汶川地震之后,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庐山县又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其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目前认识较少.通过专项工作,考察了雅安雨城区、芦山县、天全县、宝兴县等地区的结构震害及其场地条件,包括软土场地、老河床、不利地段、潜在滑坡等,分析了不同场地条件与震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震害与场地条件有较密切关系,震害形式主要表现为软土震陷、河谷地形控制震害分布、不利地段加重震害、潜在滑坡的威胁、地质灾害堵塞交通等,其中软土震陷、河谷地形震害分布、不利地段处理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场地震害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场地震害是随空间和时间而变化的多因子影响的综合体。本文根据这一观点分析影响珠江三角洲场地震害的环境因子及岩土特征,探讨该区砂土液化、软土震陷、活动断裂、滑坡、崩塌、岩溶和孤立地形等场地震害,指出本区未来场地震害的主要形式是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但也不可忽视活动断裂和水下场地震害,以及特殊地形地貌引致的共振、驻波破坏。  相似文献   

5.
姚安6.5级地震场地与震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姚安6.5级地震震区地质概貌和场地特征。以100多个现场调查点资料为基础,将影响震害的四种主要因素,按其影响轻重分类,用震害指数分析了该次地震的震害分布和局部场地特征对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震区未形成震害异常区,但有震害异常点存在。在影响震害的诸多场地因素中,以地基土特性的影响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山脚震害特征及机理分析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和以往地震现场震害调查表明,局部场地地形对震害的影响明显,其中,山脚房屋震害程度明显低于山顶和水平地表土层场地.针对这一震害特征,本文以汶川主震的地形效应观测强震动记录和人工爆破山体地形地震动观测记录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结合动力集中质量中心差分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山脚房屋震害轻微的特征不仅与其所在场地条件良好有关,更与山脚所处山体底部的几何位置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张雨婷    任叶飞    米欣雪    温瑞智    王宏伟  )) 《世界地震工程》2023,39(2):189-199
大量破坏性地震震害调查结果表明:松软土层场地上的震害情况要比坚硬岩石场地上的震害情况更加严重,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类型场地上震害差别也较大,因此场地放大效应及区域场地分类的研究逐渐成为地震工程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及地理信息处理软件的逐步完善,区域场地分类方法的研究迅速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地形条件、地貌条件、地质条件及综合条件的场地分类方法,对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并分析了其在使用时应注意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汶川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中水利工程破坏情况的统计分析,本文以统计表的形式直观地反映了水利工程震害的特点及破坏形式.根据水利工程的震害特点,探讨分析了水利工程震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震烈度、结构设计、施工质量、地基及场地条件是水利工程震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水利工程震害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施甸5.9级地震场地与震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施甸5.9级地震震源浅导致了其震害偏重,而特殊的场地条件则导致许多烈度异常区(点)的产生。概述了施甸县历史地震的情况,介绍了旋甸5.9级地震震区自然根貌和场地特征,以近百年现场调查点资料为基础,将影响震害的四种主要因素,按其对震害影响程度的轻重分类,分析了该次地震的震害分布特征与异常区的场地特征,结果表明,在影响震害的诸多场地因素中,以地基土特性的影响最重。  相似文献   

10.
地脉动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场地特征分析,本文依据鲁甸龙头山集镇老行政机关办公区、老街区及骡马口村区三个震害严重区域的场地特征地脉动,并结合各区内建筑结构特点和局部场地效应分析了龙头山集镇场地特征对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测试区具有显著的场地放大效应,且存在方向性差异;参考点谱比法与H/V谱比法虽有一定差异,但两方法的优势频带基本吻合;老行政机关办公区和老街区的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其震害较重是由其场地显著的放大效应及共振效应共同作用引起的;老街区与骡马口村区的土木与土石结构震害较重主要是由场地放大效应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针对立式钢制储罐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的特点,遵循抗震设计规范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原则,结合三水准烈度,提出了储罐的地震损伤性能目标,并给出了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所提出抗震设计方法,更加准确地考虑了储罐的提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巨型梁设置对巨型钢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个巨型钢框架结构作为算例,通过改变巨型梁数量和位置,假设了不同的结构计算方案,输入代表不同场地条件的5条典型地震动和4个场地类别的设计反应谱,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不同计算方案的算例进行三维弹性地震反应分析。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案结果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巨型梁的数量和位置对巨型钢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巨型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抗震设计方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结构地震倒塌判别准则是工程结构强震分析的关键问题。在层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推覆分析的建筑结构整体损伤模型,并以国内某2层2跨平面钢框架结构拟静力试验为背景,应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平面钢框架进行了强震倒塌数值模拟。分析了钢框架结构的倒塌破坏过程,基于建议地震倒塌判别准则研究了钢框架结构的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钢框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损伤发展顺序与塑性发展顺序一致;基于推覆分析的结构整体损伤模型能较好的体现强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损伤演化规律,且在上下界处收敛;强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初始损伤主要由结构的残余侧移引起,而后期损伤主要由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退化引起。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方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剪力墙(SPSW)核心筒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下破坏概率,使用拉杆模型作为钢板剪力墙等效模型,与已有试验对比验证各参数有效性。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作为地震动强度参数,按照场地条件等要求选择11条地震动记录。以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损伤指标,对一典型方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剪力墙核心筒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DA),得到IDA曲线簇。基于增量动力分析进行易损性分析,得到易损性曲线,并计算结构的抗倒塌储备系数。结果表明:8度多遇地震作用下,此结构处于正常使用状态。8度设防地震作用下,处于修复后可使用状态。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处于生命安全状态。表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满足规范中“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该结构抗倒塌储备系数大于规范建议值,具有较好的抗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李瑞莎  张希  贾鹏  白卓立 《地震》2020,40(2):71-81
为了客观反映跨断层形变资料在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程度, 减弱场地布设不均匀性造成的影响, 本文基于以往典型震例归纳跨断层异常场地比指标并进行了实例检验。 结果表明: ① 震例统计显示, 异常场地比随震中距增加快速降低, 在青藏块体东北缘5.8级及以上中强地震前, 距震中200 km范围异常场地比约为0.5。 ② 异常场地比等值线高值区对地震震中位置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可以作为中强地震预测的一种定量判定依据, 为区域地震危险性的地点判定提供支持。 ③ 多期异常场地比空间分布特征能够较好地刻画跨断层异常随时间的增强、 减弱或迁移特征, 可为地震紧迫性判定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Structures undergoing inelastic displacements during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are known to sustain some amount of residual displacements, which may make those unusable or unsafe. In this study an attempt is made to estimate residual displacements for elastic-perfectly-plastic single-degree-of-freedom oscillators with a given ductility ratio. Such oscillators belong to the class of bilinear hysteresis models applicable to steel structures, with post-yield-stiffness ratio taken as zero, and may be used for the conservative estimates of residual displacements when the post-yield-stiffness ratio is unlikely to become negative. Statistical estimation of residual displacement spectrum via normalization with respect to inelastic or elastic spectral displacements is considered and expressions are proposed for both types of normalizations. The statistical dependence of residual displacement on the seismological and site parameters and strong motion duration is also studied and a simple scaling model is proposed in terms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epicentral distance, and geologic site condition parameter for the seismic region of western U.S.A. According to this model, the variation of residual displacement with period primarily depends on the site conditions, and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s are more sensitive to ductility ratio at low ductility ratios.  相似文献   

17.
地震动强度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场地地震反应的研究发现,地震动强度不同,同样的场地对地震动的影响也不同,得到的反应谱形状也不同。目前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中不同烈度下的设计反应谱形状完全一致,没有考虑地震动强弱对相同场地反应谱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用密集钻孔应变台网监测强震前兆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泽华 《地震学报》2014,36(4):738-749
提出了地震前兆研究是地震预测研究的基础,其研究的对象是个案. 地震前兆研究受到的最大限制,是对个案的观测严重不足.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仍然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性,应该不失时机地在那里建立密集的钻孔应变观测网. 四分量钻孔应变仪是我国发明的、 已经可以与地震仪和GPS相提并论的观测仪器. 对地震前兆研究而言,钻孔应变观测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优越性. 本文认为: 钻孔应变观测点应该建在应力集中的构造部位; 应该在钻孔选点和仪器安装两方面采取措施以保证观测点建设的成功;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最重要的是数据自洽; 钻孔应变观测不必追求很深; 观测点建设不必进行绝对应力测量.   相似文献   

19.
在强震状态下,建筑物的横拉承压受力较为复杂,另外由于建筑物形状及在地震中受力面积大小不同,在强震下造成碰撞大小影响不一导致其横拉承压力的随机复杂性十分突出。传统的建筑承压负荷检测方法中钢筋负荷受力测量能力不足,检测结果易出现误差。将建筑钢筋的机械性能设为理想弹塑性,利用建筑物横拉承压力钢筋负荷测量方法,对不同结构、不同工况的建筑钢筋载荷的变化规律进行测试分析,结合建筑局部承压特点和整体结构聚力方式,设计横拉承压力钢筋负荷检测方法,并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模型所得数据更加精准,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