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对井下不同结构煤体变形及分布特征观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对新景煤矿3号煤层不同煤体结构进行了判识和划分。结果表明,新景煤矿3号煤层煤体结构以Ⅰ类煤和Ⅱ类煤为主,Ⅲ类煤局部发育。煤体结构破坏程度严重的煤主要分布在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区域以及背、向斜的轴部,小断层附近也可见到;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弱的煤主要分布在煤层产状平缓以及褶曲翼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沁水盆地安泽区块煤层形成后经历多期构造运动,致使煤体结构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煤体结构的分布规律制约本区煤层气的开发。基于此,利用该区的测井资料,提出测井判识煤体结构的方法,将研究区单井3号煤层结构分为Ⅰ、Ⅱ、Ⅲ三种煤体结构类型组合,对比分析3号煤层不同煤体结构煤空间展布与煤层含气量、煤层埋深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安泽地区碎裂-碎粒煤较原生结构煤、糜棱煤发育,南部碎裂-碎粒煤发育较厚,北部以糜棱煤发育相对较薄;煤层含气量随埋深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但在同等埋深条件下,煤层含气量受不同煤体结构展布的影响较大,南部碎裂-碎粒煤发育较厚煤层吸附量大,出现煤层含气量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3.
煤体结构类型与煤储层孔裂隙特征密切相关,对煤层气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以韩城矿区为例,通过对区内的参数井取心样品分析,把煤体结构分为块煤(I类)、块粉煤(II类)、粉煤(III类)。对区内3号、5号和11号煤层的深侧向电阻率测井、井径测井和自然伽玛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对比,归纳了各煤体结构的测井曲线组合特征:I和III类煤电阻率曲线和自然伽玛曲线为平滑的箱型或钟形,II类煤则为波动的箱形;II和III类煤扩径严重,且II类煤差异扩径明显。据此,提出了一种利用电阻率测井、井径测井和自然伽玛测井等测井曲线组合识别煤体结构的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准确识别出同一煤层不同煤体结构的分层。   相似文献   

4.
煤体变形程度控制着煤与瓦斯突出和煤层气的可开发性,煤体结构空间展布预测是人们长期关注的焦点。以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安阳矿区双全井田为例,通过计算岩体强度因子和分形维数,系统探讨了岩性结构对煤体变形的影响。研究表明,岩体强度因子和分形维数与断层和测井曲线判识的煤体结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低强度因子和分形维数区,煤体易发生韧性变形,软煤发育;高强度因子和分形维数区,煤体(和岩体)以脆性变形为主,以断层发育为特征。这一结论为井田构造发育特征和软煤空间展布所证实。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的引入,为煤体结构空间展布区域预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李建楼 《地质与勘探》2020,56(4):838-844
煤体结构是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和煤与瓦斯共采的重要地质因素之一。为了区分煤体结构在地应力作用下的破坏程度,采集了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桃园煤矿8283采煤工作面煤样,基于自相似原理和实验室内对煤样的加压模拟实验,通过煤基质纳米级孔隙在低温氮吸附-解吸曲线上的响应对比分析,建立了低温氮吸附法判识煤体结构的方法,并对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桃园煤矿10号煤层内1026和1035工作面煤体宏观结构及微观孔隙发育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煤体微观孔隙结构变化与构造煤发育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煤体破坏程度的提高,在吸附-解吸曲线上表现为吸附量明显增大,纳米级孔隙的比表面积和比孔容明显增加,平均孔径略有增加;构造煤解吸曲线上有明显的陡降点,而原生结构煤的解吸曲线不具有这个特征。  相似文献   

6.
基于测井资料划分煤体结构对于煤层气勘探开发比较重要。通过对沁水盆地郑庄区块80口井测井资料的分析,总结了该地区3#、15#煤层各测井参数响应分布特征及其典型特征值范围,依据研究区情况将煤体结构划分为3类:原生结构煤、碎裂状构造煤、碎粒或糜棱状构造煤。针对这3种煤体结构类型及夹矸层确定了相关的测井响应典型特征值范围,认为对于煤层气储层及其裂隙判别的敏感参数依次为体积密度、深侧向电阻率、声波时差、井径、自然伽马、中子孔隙度等;通过判断深、中、浅3个电阻率值的差异识别裂隙发育程度,并建立了几种煤体结构类型的测井响应敏感参数及裂隙发育特征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确识别构造软煤及其分布规律,对煤层气产能评价及勘探选区意义重大。以延川南煤层气田勘探开发原始资料为基础,根据测井曲线,结合钻井取心资料,提出利用测井资料判识煤体结构的方法。将延川南煤层气田煤体结构划分为硬煤(包括原生结构煤,碎裂煤)和构造软煤(碎粒–糜棱煤)2种类型,并绘制了煤体结构分布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造软煤的分布特征及地质控制因素。结果显示:煤体结构受构造和沉积的控制,构造对其的控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测井曲线判识构造软煤技术预测煤与瓦斯突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构造软煤与硬煤的物性差异,分析构造软煤分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根据煤层段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将揭露区钻孔测井曲线初步判识的结果同钻孔邻近巷道煤壁观测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形成了一套测井曲线判识构造软煤技术。利用该技术获取了研究区的构造软煤资料,对研究区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区域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煤层结构疏松,易于垮塌,对煤层气的开采影响较大。针对沁水盆地柿庄地区的深部煤层,选择人工伽马、声波时差、自然伽马和井径等测井曲线,并结合煤层顶底板的破碎程度,判识了柿庄北3号和15号煤层的煤体结构。结果显示: 3号煤的粉煤平均厚1 m,所占比例平均为17.85%,发育在煤层顶部或底部;15号煤的粉煤厚度平均为0.89 m,所占比例平均为20.81%,粉煤分层较多,粉煤相对较发育,且多位于煤层的顶底和夹层附近。本区断层对煤层煤体结构影响并不大,粉煤发育可能主要受褶皱的影响。粉煤厚度随埋深加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拐点在1 200~1 300 m。由此可见,柿庄北区块煤体结构复杂,在开采煤层气过程中,应注意粉煤的发育分布。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区块地质历史时期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煤体结构复杂。基于研究区钻井煤心和测井资料,分析不同煤体结构的测井响应特征,并按断裂带与非断裂带建立了研究区5号煤层煤体结构的测井识别图版。结果表明,5号煤层纵向上自下而上煤体结构趋于完整;平面上,北区煤体结构主要为碎裂煤和碎粒煤,南区煤体结构相对较完整,局部发育原生结构煤。结合研究区煤层气压裂、排采数据和5号煤层煤体结构及顶板发育情况,分析不同顶板岩性与不同射开比例下的产气效果。结果显示:顶板岩性为砂岩或泥质砂岩时的碎裂煤和碎粒煤储层产气量高于顶板岩性为泥岩或砂质泥岩的产气量。煤体结构越破碎,则顶板射开比例R越高,若煤层顶板岩性为砂岩或泥质砂岩,需增大顶板射开比例。   相似文献   

11.
测井曲线在许疃井田煤岩层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疃井田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西南部,临涣矿区的南端。井田东西宽3~7km,南北长8~12km,勘探面积约55km。通过分析该区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和伽马伽马等测井曲线的形态及组合特征,对该井田的煤岩层进行综合对比。其中82煤层下铝质泥岩的高伽马异常可作为本井田82煤层判定的主要依据;而位于11煤层至石炭系第一层石灰岩间自上而下的缓波状视电祖率曲线形态与自然伽马曲线幅值相对较高的组合特征,可作为二叠系煤系地层与石炭系地层划分依据。三个实例表明在该井田利用测井曲线异常形态及组合特征,可有效进行煤岩层变化规律研究、层位划分及断层判定。  相似文献   

12.
大井矿区一井田的测井任务是确定B1煤层厚度及分叉合并规律,正确划分煤层层位。依据该井田三个明显的标志层位,确认了该区的含煤层段,并将其西山窑中段B1煤层划分为B1、B11、B12、B11-1、B11-2、B12-1、B12-2等七个煤层编号。为提高层位对比的可靠性,将15条勘探线与十二条联络线进行测井曲线对比,确保两个方向对比结果一致。此次煤层对比可靠程度分为可靠(A)、基本可靠(B)、可靠性差(C)三级。从测井曲线对比结果看,井田的西北部和南部,煤层厚度大,分层小;井田的东北部和东部,煤层分叉多,煤层薄。  相似文献   

13.
木里煤田是青海省重要的煤产地,煤类以炼焦用煤为主。聚乎更矿区四井田位于木里煤田的最西端,经详查、勘探提交煤炭资源量2.5亿t,煤类为气煤、1/3焦煤、焦煤、1/2中粘煤、弱粘、瘦煤、贫瘦煤、贫煤、不粘煤。通过对下2煤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煤岩特征及煤类的统计分析,认为区内同一煤层的变质程度随含煤地层和上覆岩系的总厚度增大而增高,在垂向上随煤层层位的降低而增高;四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倾向南西的单斜构造,其煤类分布总体表现北东到南西沿煤层倾向变质程度逐渐增高,沿煤层走向呈带状分布,但在井田边界断层附近煤的变质程度要比其它地段相同深度煤层的变质程度稍高;四井田煤的变质作用类型主要为深成变质作用,部分地段受动力变质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官寨井田位于贵州省黔西县东部,4、9号煤层为井田全区可采煤层。根据大量瓦斯地质资料分析,发现4号煤层大部分区块瓦斯含量大于15.0mL/g·daf,其中大于20.0mL/g·daf的区块主要分布在井田西部边缘;在井田西部瓦斯含量一般为10.0~15.0mL/g·daf;西部煤层露头和张性断层附近含量均小于10.0mL/g·daf。9号煤层瓦斯含量大于20.0mL/g·daf分布于井田中东及北东部,并由往西南及中部逐渐降低的趋势;其含量小于10.OmL/g·daf分布于井田南部煤层露头附近。由于井田构造复杂,瓦斯含量明显受断层和煤层埋深影响,数据显示:闭合断层附近瓦斯含量明显增高,张性断层附近含量变小,同一煤层随埋藏深度增加瓦斯含量增大。  相似文献   

15.
以潞安矿区备煤矿3煤层瓦斯含量为依据,运用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研究了矿区瓦斯赋存特征。,分析认为,矿区瓦斯浅部含量低,深部含量高,各矿瓦斯涌出由东向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以两大断褶带为界限,将矿区划分为北部(I)、中部(Ⅱ)和南部(Ⅲ)三个瓦斯地质单元:I区井田总体处于拉张体制下形成,使得井田内部分瓦斯得到释放;Ⅱ区东部近东西向断裂处于拉张体制,使得瓦斯大量逸散,至西部构造变形微弱,近南北向的褶曲和逆断裂有利于瓦斯保存,成为高瓦斯区;Ⅲ区构造复杂,尤其在深部,褶曲构造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较小,煤层瓦斯富集.瓦斯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16.
刘家田井田总体构造特征为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分为F2断层下盘基底构造单元和上盘推覆体构造单元。推覆体构造单元断层主要发育在推覆体前缘和西部软弱岩组一带,并伴有褶皱现象。基底单元东部断层较发育,构造相对简单;西部由于受推覆构造运动的影响,断层较发育,与F4断层呈"y"形组合特征,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对煤层赋存产生较大影响。加强刘家田井田构造特征及控煤作用分析,对该井田深部及盘县逆冲断裂带附近找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区域构造入手,对单侯井田构造进行分析,认为井田内断层发育以走向NW—NE、落差≤5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且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构造的两侧.特别是在其弧形转折带附近往往形成“羽”状雁列的小断层密集带。断层垂向上多分布于4—7号煤层之间的厚煤层发育区,其严重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及完整性,是影响煤层开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井田褶皱构造相对不发育,以短轴小型背、向斜为主,均属缓波状褶曲,对煤层的开采无影响或影响较小。根据井田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对其进行预测及分区评价:井田东部为强烈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W-近EW—NE向的大型逆掩断层为特点,构造最复杂;井田西北部是相对较轻微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E向的逆断层为特征,构造较复杂;井田南部以发育近SN或NNW向正断层为主,构造相对简单。评价结果对矿井设计及采区与工作面布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黔西县官寨井田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开发地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寨井田位于贵州省黔西县南部,含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查明井田内煤层气分布特征和开发潜力,从构造、围岩、煤层埋深、水文地质等方面分析了煤层气赋存地质条件及煤赋层特征,认为井田内主要煤层4、9号煤均为无烟三号煤,煤层厚度大(主要煤层总厚度为13.20~21.30m),煤层气含量大,4号煤为9.08~24.30m^3/t,9号煤为14.95~24.90m^3/t,煤层顶底板岩性渗透率低,透气性弱,有利于煤层气富集。井的中北部煤层气赋存条件好,含气量在13m^3/t以上,最高可达24.9m/t,是今后煤层气开发的首选地段。区内煤层气总资源量丰富,煤层埋藏适中,地理位置有一定区位优势,交通便利,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将会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九道岭井田位于辽宁阜新煤田的西南部,勘查面积24km^2,煤炭资源量丰富,是一个具有远景发展的含煤地区。根据该区已有的勘探资料,研究其含煤地层的分布、含煤性及聚煤作用,并对其含煤岩系的沉积旋回结构及可采煤层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九道岭井田沙海组聚煤作用可分为两个主要聚煤期,第一个聚煤期为第一旋回的上部4煤层及5煤层沉积时期:第二聚煤期为第三旋回顶部的二煤层沉积时期。该区的煤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环境、构造和古气候等因素控制。以上研究成果为今后矿山开采及外围找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井田勘探资料及野外地质资料,分析了梁北一号井田构造特征,认为该井田以断层为主,具有镶嵌构造特征,井田的构造格局是多期构造运动综合作用、互相叠加的结果,喜马拉雅运动对井田构造格架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井田内断层发育,与煤层赋存和开采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断层的发育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给煤岩开采造成很大困难;另一方面断层的发育使得埋藏较深的煤层向上抬升,埋藏变浅,有利于开采,扩大了煤层开采的有效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