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有统一发展史和构造属性的中国华北-东北南部-朝鲜北部地区构成了东亚地区较大的稳定区-中朝古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得其内部及其南部的大地构造格局逐渐明朗化,作为中朝地台与其南侧的稳定区-扬子地台之间的过渡带-秦岭地槽的构造轮廓、构造属性、发展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厘定。由于郯庐断裂的影响,加之研究程度的限制,在该断裂以东,中-朝古陆与扬子地台的构造关系及其间过渡带-秦岭地槽的东部延伸问题一直困绕着人们,加之朝鲜半岛的构造复杂性及黄海地区的资料缺乏,致使中-朝古陆南缘的大地构造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构造地质问题。古生物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沿着秦岭-大别山-南朝鲜的汉城分布着一系列的古陆隆起,其分隔了北部和南部的两个海盆(中朝海盆和扬子海盆),使得两个海盆的古生物交往受到了阻碍,从而导致了南北两侧的古生物差异,尤以早古生代最为明显,至晚三叠世之后南北两侧的古生物面貌趋于相似。近期研究成果表明:胶东地区曾有过中晚古生代地层的沉积,而在朝鲜松林地区也发现了中晚古生代地层,这进一步说明了胶南隆起北部拗陷带、南黄海盆地及朝鲜汉城隆起北侧的临津江坳陷在中晚古生代呈经历了相近的大地构造发展史。沿秦岭-大别山-胶南隆起-临津江褶皱  相似文献   

2.
中介构造与次洋盆演化——以南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明远  杨华 《海洋学报》1991,13(4):519-530
本文认为地槽与地台是地壳构造活动中两种显著类型,它们均有其一定“度”域.尽管从整体上,它们是相当清楚的,但其时空边界又是比较模糊的.在地壳演化过程中,既不是“非槽即台”,也不是“非台即槽”,而是地槽向地台演化,尔后地台又向地槽演化,其中均经过一个“中介构造”阶段.中介构造把地槽与地台联系起来,共同形成了地壳构造演化的历史长链,它多旋回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次洋盆是地台与地槽的中介构造,表现出既有地台的某些特征,又有地槽的某些特征,呈现出亦此亦彼而又非此非彼的过渡性特征.中介构造是地槽与地台互相转变过程中不可超越的过渡阶段,是在地壳演度过程中早就存在而被人们认识较晚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与地槽和地台一起,构成了地壳演化的整个历史链. 本文运用动力地球学原理与大地构造成矿学理论,结合石油地质实验室研究成果,指出石油在自然界形成的物化条件,指出它是地壳中介构造阶段的标型矿产资源,据石油的成因对其进行了分类,从而拓宽了找油气区域与远景评价.  相似文献   

3.
韩江三角洲第四纪构造特征与区域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江三角洲第四纪构造特征主要表现在活动断裂,断块运动以及与其相关的第四系,岩浆,温泉,地震和构造应力场等,结合潜在震源区,灾害性地质等分析,按稳定程度自高而低把本区依次划分为棉湖-归湖次稳定区,潮阳-饶平次稳定区,普宁-潮州次不稳定区和广澳-南澳次不稳定区。认为自陆向海稳定程度降低的看法过于笼统。  相似文献   

4.
对南黄海境内扬子准地台界限和演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近两年来在南黄海海域新获得的多次复盖数字地震剖面、重磁测量和钻井资料结合地质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航空物探大队909队的工作成果,试对杨子准地台在黄海境内的界限和构造演化(主要是中、新生代)问题予以探讨,尚希同志们指正.一、扬子准地台在黄海境内的界限关于杨子准地台在南黄海海域的位置,尚无一致意见,以往的研究者多以嘉山—响水—千里岩断裂带作为扬子准地台北界;后有人推测该界限可能位于从朝鲜临津江褶皱带经南黄海北缘至青岛、诸城一带,并提出临津江褶皱带乃是秦岭褶皱系的东延部分,后受郯庐断裂带的切割产生位移.地质矿产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的同志们认为:苏北盆地的基底是所谓“鲁苏地盾”和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共同组成,二者之间,除古生界—中生界中、下三叠统盖层不断增厚、且呈过渡关系外,并无明显界限可寻.最近,江苏区测队在完成苏北地区1:20万地质测量工作后,根据基底时代、主要岩性、矿产及莫霍面深度等指出:扬子准地台与中朝准地台之间的界限应以海(州)-泗(阳)断裂带为界,详见表1.  相似文献   

5.
<正>南华北盆地位于东秦岭-大别山构造带北缘,华北地台的南部,横跨华北地块、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同时紧邻北秦岭褶皱带,为一在华北地台基础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包括豫西隆起区、周口拗陷、太康隆起、开封拗陷、长山隆起、信阳-合肥拗陷、淮北隆起7个一级构造单元,总面积约15×10~4km~2。韩树荣(1990)和河南煤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南部盆地是下扬子地台沿北东方向向海域的自然延伸,盆地的区域构造及油气地质特征与陆上苏北盆地相似。苏北盆地朱家墩气田的成功开发为南黄海南部盆地的勘探提供了借鉴,在分析朱家墩气田成藏特征的基础上,将南黄海南部盆地的成藏条件与朱家墩气田成藏条件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得出南黄海南部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其勘探方向为寻找"古生新储"的气藏,其发育部位为邻近大断裂一侧的深凹带。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主要是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其毗邻陆区.包括松辽、华北、苏北与东南沿海一带.五十年代李四光教授曾将它划入新华夏系极造体系,黄汲清教授称之滨太平洋构造域.大陆边缘基底从北往南跨越蒙古地槽褶皱带、中朝陆块,下扬子陆块、东南地槽褶皱带、华南地槽褶皱带,东南陆块和印支陆块等七个古老构造单元(图1),历经两个世代和两个构造体制的长期活动和演化,从印支—燕山运动开始  相似文献   

8.
论鲁东地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归属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作者用地体说理论重新解释鲁东地区的胶东地块,认为是个外来地体——鲁东地体,不属于中朝地台范畴,应归属于扬子地台.作者指出鲁东地体与鲁西地块在基底变质程度、年代、地壳结构以及区域重磁特征等都有显著差异,在晚印支期鲁东地体才从古太平洋陆块分裂位移到郯庐断裂,与鲁西地块发生热拼贴.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中朝与华南(或扬子)板块在晚二叠世—三叠纪期间碰撞形成大别-苏鲁超高压造山带,这一碰撞结合带过黄海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梳理近年关于这一板块边界划分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多数成果趋向于认为京畿地块及其以南地区仍属中朝板块,苏鲁造山带并未延伸至整个朝鲜半岛。结合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活动特征及下扬子区弧形构造的成因分析,支持板块碰撞的嵌入模式,并对嵌入模式的边界带进行了新的修订,即朝鲜半岛大多归属中朝板块,仅京畿地块西南局部归属扬子板块东延。郯庐断裂南段与朝鲜半岛Jooggaryeong断裂在黄海海域的延伸分别为下扬子向中朝板块嵌入的转换边界,两者具有相似的演化特征。印支期这两条断裂为碰撞的转换断裂,燕山期又发生了走滑活动,并向北延伸分叉。  相似文献   

10.
洋陆过渡带为大陆与大洋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区,是研究大洋与大陆地球演化过程、动力学机制的关键,西太平洋及邻区是全球范围内开展洋陆过渡带研究的最理想实验室。东海陆架盆地及邻区整体位于华南陆块东部,中、新生代以来遭受了多期复杂的板块碰撞、俯冲、弧后拉张等影响,完整保留了该时期的构造变形,记录了丰富的洋陆过渡带地质信息。基于近10年来获取的陆域实测资料、海区地球物理数据,综合前人中、新生界研究成果,运用海-陆对比等方法,以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及邻域为研究区,梳理了毗邻陆域中、新生界构造变形,识别出4大区域不整合面、划分了4大主要构造层,总结了区内6个构造岩浆期发育及5大区域断裂展布。同时,重新梳理了海域中、新生界地层格架,细化出5类构造样式与12种构造组合,分析了断裂、火成岩,其中断裂主要沿NE-NNE、NW向展布,兼有少量沿EW向发育的小规模断裂,岩浆岩多期次活动,主要为燕山期与喜山期。结合数值模拟,认为慢速拉伸模式较为符合研究区中生代构造环境,板片俯冲造成的局部含水地幔熔融可能为区内岩浆岩的主要成因,详细划分了区内构造演化与盆地类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与朝鲜大地构造单元对应划分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东北亚地区,地理跨度大约于北纬30-45°范围内的中国东部与朝鲜之间,地学领域中存在着大地构造单元重建问题。其区域北景正处于亚洲大陆边缘变动带,涉及中朝,下扬子和华南三大块体的构造演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朝-扬子板块碰撞结合带东部边界及海域延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中朝-扬子板块碰撞结合带的边界划分的各类观点,分析了存在争议的原因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通过对苏鲁造山带及黄海海区的重磁资料、周缘断裂特征、典型地震剖面等最新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研究认为华北扬子板块的碰撞结合带应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千里岩隆起,结合带在陆地的北边界可能为五莲-青岛-牟平断裂;南边界为连云港-黄梅断裂;千里岩南缘断裂在印支期是一条千里岩超高压变质带折返的边界断裂,白垩纪以来反转为一条控制南黄海北部坳陷的大型边界断裂,并指出加强黄海海域重磁震资料的精细研究及海陆结合带的构造关系研究是进一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丽水—椒江凹陷是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断裂构造组成了盆地内的主要构造样式。通过对区域断层剖面组合和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识别出8种类型的断层剖面组合形式,在平面上划分了12个断裂系统区。总体来说本区构造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即断裂系统沿北东—南西方向成条带状分布,凹陷南部以地堑式组合为主,北部以地垒式为主。区域断裂系统的演变显示凹陷南北基底基岩存在差异,而且基底发育北西—南东向的断层,从而导致凹陷南部构造活动较北部强。  相似文献   

14.
南黄海盆地位于下扬子地台的东北部、郯庐断裂带以东的活动区内,是一个在前震旦系变质岩基底之上,经海相中—古生界、陆相中生界和新生界多期沉积叠覆而成的叠合盆地。近年来,在崂山隆起上的地震剖面获得了较好的深层反射,隆起上存在较连续分布、厚度超过4~5km的中生界—上古生界地层。但由于中—古生界海相地层的勘探程度低,制约着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邻区钻井与区域地质资料,研究了崂山隆起区海相中—古生界地层的构造地质特征,结果表明,崂山隆起区以下志留统高家边组泥岩滑脱带为界划分为上下2套海相构造层,其形成演化受晋宁运动、广西运动、东吴运动以及印支运动等影响,经历了基底形成、被动边缘克拉通、稳定台地、抬升剥蚀及陆内造山阶段。其中海相上构造层假整合或不整合覆于海相下构造层之上,由于受后期印支、燕山等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作用,造成其在崂山隆起区遭受强烈的隆升褶皱和剥蚀夷平,逆冲断裂广泛发育,并伴随着逆掩推覆和滑脱作用,上构造层的上部地层显著减薄甚至缺失,残留厚度变化较大。该区断裂发育较弱,主要有2组方向的断裂,一组为EW向断裂,这类断裂规模较大,但不发育;一组为NE向断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构造动力学理论和原理,从断裂分析入手,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了南少贯部自晚中一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认为南海南部总体上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西部边缘还受到始新世以来印-亚之间持续碰撞和印度板块与印支半岛之间的顺时针剪扭作用;而东部还受到太平洋板块先是向北、,后是向西的推挤和逆时针扭动  相似文献   

16.
南海南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构造动力学理论和原理,分析了南海南部自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认为南海南部总体上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其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众多沉积盆地及其主要构造主要形成于2-3阶段(渐新世-中新世)。  相似文献   

17.
惠安埔塘—青山断裂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庆元  何昭星 《台湾海峡》1994,13(1):101-108
本文从构造,地貌和第四纪沉积学等研究了福建惠安埔-青山断裂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该断裂的断层面具有新鲜擦痕,破劈理,有未固结的断层泥,角砾岩,断层两侧地貌面差异变形,有断层陡崖,三角面和跌水与瀑布;第四纪沉积层受构造扰动,发生拖曳和变形,经^14C年代测定认为,该断裂最新活动年代介于42000-24000a,B.P.间,断裂活动性质为兼具右旋水平错动的正断层(张扭性),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2.1mm/  相似文献   

18.
辽东湾北部河口区现代沉积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区所处地质构造单元为中朝准地台华北断坳下辽河断陷带,该断陷是沿郑庐断裂系于中、新生代形成的大陆裂谷型断陷盆地.该区自第三纪以来一直沉降,并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地层,表层为现代沉积.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储集条件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黄海位于下扬子地块的东部,是我国海相中、古生界发育最齐全,现今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地区之一。在对该区构造背景、构造演化、地层发育特征等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初步分析、预测了该区海相中古生界的储集条件。综合分析南黄海地区的地层展布、沉积、断裂发育等特征,结合邻区资料的对比,初步预测了研究区有利的储集区带。  相似文献   

20.
应用构造动力学理论和原理,分析了南海南部自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认为南海南部总体上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其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众多沉积盆地及其主要构造主要形成于2—3阶段(渐新世-中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