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侯国林  黄震方 《地理研究》2010,29(10):1802-1813
建立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以周庄、同里、西递、宏村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参与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1)旅游规划与决策参与度是影响传统村镇旅游地社区总体参与度的关键性因素;(2)西递处于社区高度参与状态,周庄、同里、宏村处于社区中度参与状态,四个旅游地社区参与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西递>周庄>同里>宏村;(3)我国传统村镇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规划与决策的程度偏低,成为影响社区参与度总体得分和社区参与层次的主要原因;(4)导致社区参与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传统村镇旅游地在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区旅游制度和政策、社区形态与旅游资源属性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张宏梅  陆林 《地理学报》2009,64(8):989-998
文化是影响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旅游动机跨文化研究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旅游动机,同一文化背景旅游者在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也有着不同的旅游动机。本研究根据国内旅游动机跨文化研究的不足,以桂林、阳朔入境旅游者为例,用多组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来自五个不同文化群体入境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做跨文化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产生于西方背景下的动机量表可以用于中国入境旅游研究;结构无差异被接受,因子无差异检验发现只有两个因子负荷存在显著差异。动机因子均值的跨文化比较说明北欧旅游者在文化、娱乐/梦幻动机和放松动机上的强度均低于盎格鲁和拉丁旅游者,盎格鲁旅游者在这三个动机上的强度均较高,文化动机是这三个群体的主导动机,亚洲旅游者的主导动机是放松。研究证明了中国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存在文化差异,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和营销应根据不同文化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旅游产品,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战略,以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3.
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地方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旅游是人们感知和认识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旅游者地方感是旅游者与旅游地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构建旅游者地方感模型, 以九寨沟为案例研究发现, ① 九寨沟旅游者的地方感在自然风景维度、社会人文维度、旅游功能维度和情感依恋维度等四个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② 九寨沟的自然风景与环境得到了旅游者较高的感知评价和普遍认同, 是旅游者对九寨沟产生情感依恋的主要因素; ③ 旅游者对九寨沟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感知评价相对较低, 并影响到对九寨沟旅游环境与功能的感知评价; ④ 旅游者赋予九寨沟更多的是自然观光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九寨沟蕴涵 的民俗文化体验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并未能被旅游者所充分感知和认识, “藏族村寨”的地方特质没有得到旅游者的足够认同; ⑤ 不同类型旅游者之间的感知评价差异集中在九寨沟的藏 族风情、地方文化、旅游服务、游览秩序和旅游氛围等方面。旅游者地方感研究为自然资源和旅游地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依据, 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屹  王凤霞 《热带地理》2024,(2):326-338
基于去哪儿网在线游记所获取的数字足迹数据,在锚点理论框架下综合运用流向统计、关联规则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三亚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并凝练不同类型旅游者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游览特征。结果表明:1)三亚市旅游流呈现“一心两核”和若干核心路径的流动格局,三亚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受景点受欢迎程度的影响,核心区处于沿海岸线区域,展现滨海旅游城市的特征;2)在三亚市旅游流的空间结构中核心节点分布不均匀且结构洞现象明显;3)三亚市旅游流结构网络的中尺度旅行的旅游者占多数,其次为小尺度旅游者,大尺度旅游者最少,各尺度各游览类型的旅游者都倾向于游览沙滩型旅游地和岛区,即地文景观类旅游地,而不同尺度下不同游览类型的旅游者游览倾向又有所不同;4)三亚市旅游流的旅游吸引系统呈分级分布且有多个锚点吸引物,不同的锚点吸引物除沙滩型旅游地和岛区外,对不同游览类型和游览时间的旅游者吸引力不同。  相似文献   

5.
福州市周边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在中国迅猛发展。以福州周边乡村旅游地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借助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乡村旅游者的认知与动机、购买决策、满意度等对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出游动机凸显放松身心动机,住宿交通等配套设施和实际花费对旅游者的决策影响很大,最看重旅游地的方面是体验活动,旅游者消费行为存在不同群体的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加活动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住宿交通等配套设施,提供特色餐饮并改善餐饮卫生条件,注重营销等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地关系视角,选取常州春秋淹城作为主题型文化旅游地典型个案,构建旅游地属性对旅游者场所依恋的结构模型并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春秋淹城主题型文化旅游地属性包含4 个维度,游客对其感知存在"休闲娱乐属性→春秋文化属性→景观遗址属性→人文关怀属性"依次递减的分异特征;旅游地4 维属性对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休闲娱乐属性和春秋文化属性的正向驱动力显著,景观遗址属性和人文关怀属性的驱动力较弱;总体而言,旅游地属性对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呈现"旅游地属性的价值功能凸显→旅游者感知体验‘优势区’→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显著"和"旅游地属性的价值功能滞后→旅游者感知体验‘弱势区’→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弱化"的分异规律,旅游地整体属性对旅游者场所依恋的驱动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相似文献   

7.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58  
李蕾蕾 《地理科学》2000,20(6):563-568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规律是形象定位及其传播策略的基础。从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空间属性出发 ,结合地理学关于地域空间的等级层次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观点 ,探讨了旅游者形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基本空间过程和规律。认为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位置及其内涵等空间形象特征的认知 ,满足一种依据地域空间等级层次而展开的认知链过程 ,在此基础上 ,遵从旅游地形象认知的背景律、接近律、相似律及其形象替代等空间规律 ;而旅游者与目的地的距离 ,特别是感知距离以及旅游者所拥有的关于目的地的信息 ,分别对旅游地形象认知具有不同而复杂的修正作用 ;由于地域分异所形成的地方性 ,则成为旅游者对目的地形象之内容进行精确认知的基础 ,旅游者通过对旅游地的类型和地理文脉的认知 ,形成旅游地的类型形象和“地方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旅游地选择意向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李华敏 《地理研究》2010,29(7):1335-1344
旅游地选择意向是旅游者行为研究以及旅游市场营销实践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尽管现有研究已经证实旅游者价值对旅游地选择意向确实存在显著影响,但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还报导不多。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旅游者价值、旅游地形象、服务质量和替代旅游地吸引力等变量在内的旅游地选择意向形成机制概念模型,设计了各变量的测度量表并通过德尔菲法和试调查确定量表,利用量表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价值、旅游地形象和服务质量对选择意向有显著影响,旅游地服务质量和旅游地形象对旅游者价值具有显著影响,但由于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旅游目的的休闲化以及旅游方式的近郊化和长途化并存,替代旅游地吸引力对旅游地选择意向没有显著影响,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9.
灾害纪念地不仅是纪念遇难者、保留受灾记忆的地方,更是构建集体认同感、传播防灾减灾知识的场所。作为对灾害纪念地活化的重要形式,黑色旅游已成为学术界广受关注的一个领域。以汶川大地震的重要纪念地"北川地震遗址区"为案例,在调查分析旅游动机的基础上,对旅游者进行类型划分,并对各类旅游者的特征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黑色旅游者的动机可以归纳为"缅怀与探寻地方特色""公益与科考教育""娱乐与自我发展"三方面,其中,作为"黑色动机"和"灰色动机"的"缅怀与探寻地方特色"和"公益与科考教育"是最为主要的动机;2黑色旅游者可以分为灰色型、黑色型和复合型,其中,黑色型的人数最多;3三类旅游者在"年龄"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4各类旅游者对地震遗址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支持率均较高,但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苏勤  林炳耀 《地理研究》2004,23(1):104-114
利用社会调查和市场细分方法 ,对西递、周庄和九华山三个旅游地的居民态度与行为进行实地调查 ,采用分层聚类法将旅游地居民分为四种类型。老年、居住时间较长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多数为矛盾的支持者或理性的支持者 ;对于旅游业联系和依赖较少的居民多属于淡漠的支持者 ;而青年、旅游部门、家人或亲戚有人在旅游部门工作、家庭收入主要或部分来自旅游业的居民在热情的支持者中占较大比重。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 ,国内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行为都存在明显分化 ,但国内旅游地居民较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和支持行为 ,尚未形成反对者。  相似文献   

11.
As an emerging mountain vacation tourism product, ski tourism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domestic tourism market. As an important theory for studying the quality of consumer experience, perceived value has been widely employed in tourism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nd improving the ski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ompetition among ski tourism destinations. Taking the ski tourists in Chongli District of Zhangjiakou as an example, 305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by using online and offline method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erceived value, this paper adopt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o conduct a preliminary study of ski tourism experience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In addition,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ki tourists. This study finds that: (1) The perceived value of ski tourism experience includes four dimensions: facility value, perceived price, safety value and service value. (2) Using the perceived value to segment ski tourists, three different customer segments are identified: comfort-pursuant, price-sensitive and safety-oriented.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key metrics, such as number of visits and stay time,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ski tourists according to thei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gender, age, monthly income,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results reveal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he perceived value of ski tourism experience and determine the market seg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ki tourists. Developing a corresponding marketing strategy based on the different market segments can better promote the perceived value of ski tourists, and ultimately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s.  相似文献   

12.
程绍文  李艳  张晓梅  李照红 《地理科学》2017,37(10):1569-1576
以武当山为研究案例地,通过游客问卷与访谈调查,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定量分析武当山旅游体验对游客认知、思想、行为意愿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 武当山游客的旅游动机有宗教朝圣、文化体验、娱乐放松及感情交流4类;② 宗教文化旅游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及对道教文化的认知、态度及践行意愿;宗教文化旅游对游客的影响强弱因动机而不同,自强至弱依次为宗教朝圣、文化体验、感情交流及娱乐放松。  相似文献   

13.
旅游对古镇地方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周庄的多案例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姜辽  苏勤 《地理科学》2016,36(5):766-771
综合运用倾听、照相、参与式观察、访谈、笔记等多种调研方法,选择能代表周庄旅游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游憩场所,收集田野调查数据,游客、居民、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者的访谈数据,分析周庄古镇地方性多样化建构的过程。研究发现资本权力是空间生产的主要动力,是地方性形成的物质基础;文化知识影响社会空间的氛围,通过对社会秩序和关系的再生产影响地方性,文化中的艺术扮演了营造氛围的重要角色,间接培育地方性;民俗生活属于社会文化层面的软实力,发自内心的民俗活动促进了睦邻友好和相互交流,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对权力和资本规训进行诗意的抵制,增加了地方的日常生活性。  相似文献   

14.
田紫灵  白凯  刘晨 《热带地理》2019,39(3):420-429
以参加过国际义工旅行的26名中国青年旅行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半结构访谈所获取的数据,对青年国际义工旅行者旅游动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质性分析。在已有文献和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动机性质和联系将义工旅行的出行动机划分为利他动机和自我动机。其中,利他动机指义工旅行者对目的地援助的期望;自我动机指义工旅行者以自我兴趣和需求为中心。研究发现:1)国际义工旅行者的旅游动机呈现出自我需求主导的特征;2)不同动机主导下的国际义工旅行者都存有利他和自我的双重影响因素。影响义工旅行者动机的因素包括:平台宣传建构的目的地旅游形象、项目内容、个人能力和家庭影响等;3)国际义工旅行是一种责任旅游,不仅包含对目的地的责任同样也是对个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胡宇娜  马鑫涛  刘继生  刘永伟 《地理科学》2022,42(11):1954-1962
通过爬取GPS轨迹记录平台的轨迹数据,采用季节强度指数、核密度分析、近邻分析等方法对山东长岛游客时空行为进行相似性探讨,研究表明:① 年内,在气候要素影响下,海岛型目的地季节强度指数更高;日内,轨迹数量的“双峰”结构和轨迹长度的“三峰”结构都表明游客出行时间和轨迹长度有强相似性和集中性,且行程结束时间相对更晚;② 空间上,交通的不可直达性和时间的限制性造成游客在岛屿选择上高度集中,空间轨迹相似度很高,呈现典型的“轴状”和“环状”集聚结构,“向海”和“亲海”特征突出;③ 游客在海岛上的流动形成典型的等级分层结构和节点分散分布特征,重要节点对旅游流网络的控制作用明显;④ 与其他类型目的地相比,景区的核心作用在海岛上不够突出,受景区进入率不高的影响,游客在旺季期间与本地居民在公共交通设施和公共休闲空间的使用上重叠率较高,是造成旅游旺季部分路段和休闲空间过度拥挤的核心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旅游者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167位旅游者的人口统计特征、旅游动机和保护性旅游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在都市湿地保护区进行旅游的旅游者多数为城市大众休闲观光游客,以中青年和女性居多,喜欢结伴旅游,受过较好的教育,但环境保护意识仍需要加强.湿地公园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公园内环境解说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湿地公园学习和教育功能,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双赢的旅游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17.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0  
保继刚  苏晓波 《地理学报》2004,59(3):427-436
在实地调查苏州周庄古镇和云南丽江古城主要街道沿街铺面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丽江古城的商业状况,以及丽江古城与周庄的商业状况,运用城市地租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对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进行动态的分析,结论是在缺乏外来预见性的干预下,旅游商业化出现在历史城镇中不可避免。通过同里的案例,表明在历史城镇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的干预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前瞻性措施能够控制旅游商业化。  相似文献   

18.
谢涤湘  常江  朱雪梅  陈鑫 《热带地理》2014,34(4):482-488
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中国城市旅游的热点,但其过于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也受到普遍质疑。文章以广州荔枝湾涌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分别从景观环境、社会人文、旅游功能和地方依恋等4个维度对游客的地方感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游客更为关注景区的社会人文环境和景区给予的情感体验;逗留时间越长,对景区环境的评价更低;随着客源地距离的增加,游客的地方依恋逐渐下降。进而指出环境质量的提升使游客对荔枝湾涌的风景与环境有了较高的感知与认同,在对历史文化、景区特色及旅游秩序满意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效果、景区的商业及其他配套服务功能的失望。进一步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发展,应充分挖掘和展示地方独特的文化特质,加强地方性营造,完善配套设施,合理确定旅游市场定位,挖掘旅游发展潜力。在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增强城市历史文化旅游的特色和持续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The successful bid for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has brought historic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ce and snow tourism in China. An index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in ice and snow tourism destinations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target layer-factor layer-index layer approach in this paper. Taking tourists with ice and snow tourism experie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ntegrat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 method, a total of 84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o assess the satisfaction of tourists in snow and ice tourism destinations, and the promotion model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in ice and snow tourism destinations was put forward. This process led to three main results. (1) Ice and snow tourists in China are characterized as young and better-educated, with college students aged 19 to 25 as the main consumer group. More than 70% of ice and snow tourists are pretty 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ce and snow destinations in China, and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again. (2) Other than “ice and snow souvenirs”, tourists’ perceptions of importance are all higher than the level of perceived satisfaction, and the importance values of the 13 indicators including “Scenic spot security” and “Diversity of ice and snow 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are especially high, showing that tourists have high expectations and demands of the destinations. However, the perceived satisfaction level of tourists for all indexes is generally low, mostly at the general satisfaction level, indicating that ice and snow tourism destinations have only partially met the demands of ice and snow tourists, and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3) After IPA analysis, fiv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atisfaction of tourists in ice and snow tourism destina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diversification of the tourism business model,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facilities, a market diversified cultivation model, a humanized mode of tourism service and a refined management mode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help to enrich the theory of ice and snow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ice and snow tourism in the post-Winter Olympics e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