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许多研究者认为,烃源岩干酪根C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干酪根类型的影响,可以作为评价烃源岩类型、沉积环境和进行油气源对比的重要指标,并得到广泛应用。对额济纳旗及邻区典型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有机碳(TOC)的丰度、地球化学特征、热演化特征和干酪根C同位素分布的研究表明,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为浅海陆棚相沉积环境形成的泥质岩,TOC含量中等,以Ⅱ类干酪根为主,烃源岩演化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干酪根C同位素具有显著偏重的特点。并且干酪根C同位素组成明显与热演化程度和有机碳丰度有关,随着烃源岩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重碳同位素不断富集,在成熟—过成熟阶段,对C同位素的影响可达4‰~6‰。随着TOC含量的增加,干酪根C同位素显著偏轻,影响值可达4‰以上。由于研究区烃源岩已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干酪根C同位素的分布在演化过程中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干酪根类型的影响相对降低或已不显著,不能再作为评价烃源岩干酪根类型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许多研究者认为,烃源岩干酪根C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干酪根类型的影响,可以作为评价烃源岩类型、沉积环境和进行油气源对比的重要指标,并得到广泛应用.对额济纳旗及邻区典型剖面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有机碳(TOC)的丰度、地球化学特征、热演化特征和干酪根C同位素分布的研究表明.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为浅海陆棚相沉积环境形成的泥质岩,TOC含量中等,以Ⅱ类干酪根为主,烃源岩演化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干酪根C同位素县有显著偏重的特点.并且干酪根C同位素组成明显与热演化程度和有机碳丰度有关,随着烃源岩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重碳同位素不断富集,在成熟-过成熟阶段,对C同位素的影响可达4‰~6‰随着TOC含量的增加,干酪根C同位素显著偏轻,影响值可达4‰以上.由于研究区烃源岩已进入成熟-过成熟阶段,干酪根C同位素的分布在演化过程中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干酪根类型的影响相对降低或已不显著,不能再作为评价烃源岩干酪根类型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桂宝林 《云南地质》2000,19(4):394-405
有机碳-干酪根法(简称C-K法),是以油气成因的干酪根热降解动力学理论为核心的计算生油气量的新方法。使用了地质温度计--镜煤反射率,将有机质及原油的热演化过程划分类一个阶段:Ⅰ--低成熟阶段;Ⅱ--高成熟阶段;Ⅲ--过成熟阶段。以不同的学者的模拟实验为参考,综合分析了含油气区生油气层的沉积相,有机地球化学相条件,确定了不同生油气层有机碳(C)与原始干酪根(Ko)(未成熟的干酪根)的比例关系,从而建  相似文献   

4.
羌塘盆地羌资5井二叠系展金组烃源岩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人对羌塘盆地的烃源岩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中生界地表露头,少见古生界的。对羌资5井二叠系展金组烃源岩的钻井岩心研究表明,其有机碳含量高,平均值达到1.15%,属于好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主要为Ⅲ型,其次为Ⅱ2型;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海相低等水生生物,热演化已达到成熟阶段。烃源岩具较好的生气能力。认为井下烃源岩样品虽显示其处于有机质演化成熟阶段,但因受后期构造抬升的影响,推测二叠系深部未知的烃源岩可能尚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羌塘盆地二叠系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油气勘探可向深部古生界开展。  相似文献   

5.
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有机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斐 《地质与勘探》2016,52(2):346-356
渝东南下古生界主要发育牛蹄塘组和五峰-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页岩:五峰-龙马溪组岩心样品显微组分总含量TMC值为0.6%~1.2%,牛蹄塘组岩样TMC值为0.7%~2.2%。页岩富氢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泥组和壳质组,其中矿物沥青基质、藻类体和壳屑体是下古生界页岩主要生烃组分,对油气生成贡献最大渝东南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热演化程度处于过成熟—极高过成熟阶段,等效镜质体反射率(VR_O)为2.25%~5.18%。本文应用全岩有机岩石学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2套页岩的显微组分组成、分布特征、主要组分对生烃的贡献以及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希望为该区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有机岩石学在油气勘探中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飞宇  肖贤明 《地学前缘》1995,2(4):189-196
本文评述了有机岩石学在研究有机成熟度、有机质类型、生烃组分和成烃作用、烃类排出运移和聚集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机成熟度评价中镜质体反射率抑制、固体沥青反射率所反映的热成熟度等问题已基本解决,难点在于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烃源岩成熟度评价。沉积有机质显微组分类已基本统一。尚未有明确认识的关键问题是无定形有机质和矿物沥青基质特征和分类,这影响到有机质类型有机岩石学评价准确性。我国石油部门一直采用透射光干酪根显微组分定量评价有机质类型,建立反光下全岩和干酪根光片显微组分鉴定和类型评价标准显得十分迫切。烃源岩生烃组分和成烃作用有机岩石学剖析为沉积盆地有机质演化和烃类形成提供了最直观和准确的认识。对烃类流体包裹体和固体沥青显微特征的分析为油气藏形成演化史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根据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X井白垩系额济纳旗组、侏罗系麻木乌苏组、古生界顶面风化壳等不同层段的油气显示特征和钻井泥浆烃类气体组分、甲烷C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认为侏罗系和白垩系油气显示特征相同,为油与气显示,气体样品的干燥系数(C1/C总)为0.80~0.87,甲烷C同位素δ13C1为-48.19‰~-50.87‰,表现了低成熟热解气的特征;古生界风化壳为气显示,天然气干燥系数(C1/C总)为0.91~0.92,甲烷C同位素δ13C1为-21.56‰~-30.91‰,表现了高成熟热解气的特征。该井及邻区的中生界、古生界烃源岩干酪根类型及其演化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别,中生界烃源岩以低成熟混合型干酪根为主,古生界烃源岩为成熟—高成熟(或过成熟)的混合型-腐泥型干酪根。表明该区存在以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低成熟烃源岩为油气源的油气系统和古生界高成熟(或过成熟)烃源岩为气源的油气系统,指示了古生界油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生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碳酸盐岩成烃有机质丰度下限值的确定,涉及到盆地实际资料的统计,以及源岩有机质类型、热成熟度、矿物组成、古地温、生储配置关系等诸多因素。提出了一种具有实验依据的高、过成熟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恢复法,经在我国一些盆地下古生界海相源岩中使用,效果良好。海相镜质体形成机制的研究揭示,同一生源前生物(菌、藻),因其沉积环境和演化途径不同,可形成地化性质完全不同的地质聚合物。首次提出了利用固体~(13)C 核磁共振波谱获得的干酪根中的芳核平均结构尺寸 X_b 作为前泥盆纪碳酸盐岩有机质热成熟度的新衡量标尺。自然演化与热压模拟两个系列的对比研究表明:脂族碳是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的主要贡献者,油潜力碳在热演化过程中呈“三段式”的阶段变化特征。利用固体~(13)C 核磁共振波谱所提供的不同母质类型和不同演化阶段干酪根中各类结构组成的碳分数变化特征,不仅可揭示油气生成机制及过程,还可对各类源岩生成油气的定量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塔东地区寒武系—中下奥陶统烃源岩为海相Ⅰ类腐泥型,其热演化程度很高,基本处在高过成熟阶段,历史过程中有过很大的油气贡献.综合前人研究将本区古地温演化划分为两个大区5个阶段.同时对固体沥青求得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反演及BasinMod软件,来恢复各关键历史时期的成熟度,重塑整个热演化过程,划分出3种成熟演化类型.据干酪根生气理论和“接力生气”来划定塔东地区有利生烃区范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研究区露头烃源岩样品进行Rock-Eval热解模拟实验、干酪根镜鉴、镜质体反射率、族组分分离、单体烃碳同位素等分析,对北羌塘盆地光明湖地区侏罗系白龙冰河组烃源岩有机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白龙冰河组烃源岩以碳酸盐岩为主,有机碳含量0.01%~1.21%,平均值为0.39%,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含量70%~92%,平均值为80%,以Ⅱ1型为主,主峰碳、(nC21-/ nC22+)轻/重比及Pr/nC17-Ph/nC18的相关图均表明有机质来自低等水生生物,有机质类型较好;镜质体反射率最小值1.409%,最大值2.423%,平均值为1.909%,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总体较高,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陆相源岩显微组分的分类及其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国6个主要油田及15个煤田共三百多块陆相源岩所作的详细有机岩石学研究,提出了以全岩与干酪根为基础的分散有机质分类方案,系统总结了显微组分光性、成因及分布规律,鉴定出了我国陆相源岩中三种新显微组分。此分类不仅适用于低成熟源岩,而且还可用来划分过成熟干酪根的显微组分。  相似文献   

12.
基质镜质体成烃动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旭光  金奎励 《地质科学》1999,34(4):485-490
干酪根、煤以及显微组分生烃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如活化能分布特征等)是其内部分子结构的宏观反映,据此可以判断有机质内部成键特征,评价生油门限、生油高峰,计算不同温度范围油气生成量等。笔者利用岩石热解仪(Rock-Eval型)对贵州水城含树皮体煤中的主要组成——基质镜质体的成烃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树皮体、丝质体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质镜质体的平均活化能为200kJ/mol,大于树皮体的平均活化能(177kJ/mol),而小于丝质体的平均活化能(324kJ/mol),由此推断,在相同的热演化条件下,基质镜质体、树皮体、丝质体三者的生烃顺序为树皮体→基质镜质体→丝质体。从基质镜质体生烃活化能分布特征图上可以看出,基质镜质体有4次主要生烃期,其对应的活化能分布范围及产烃率分别为191.25—192.5kJ/mol、12.19%,195—196.25kJ/mol、7.25%,197.5—198.75kJ/mol、39.82%,216.25kJ/mol、18.64%,据此可以认为:基质镜质体主要由4种不同类型键组成。在活化能191.25—198.75kJ/mol范围内,基质镜质体的累计生烃率达60%左右,这说明基质镜质体产烃较集中(在较短的地质剖面或温度范围内形成大量烃类物质),其含量高(煤岩三大组分之一),因此对煤成烃资源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Investigation of bituminous-coal macerals, accomplished through the Institut für Brennstoff Chemie (Fuel Chemistry Institute) of Aachen, is summarized here. Coal from five Ruhr coal beds was processed to obtain pure macerals in quantities sufficient to study their individual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Vitrinite, micrinite and exinite were recovered accordingly, and their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studied; detailed, gra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data has been included. Chemical composition is derived for vitrinite, exinite, micrinite, and fusinite individually.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macerals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aromatically bound carbon content. It has been possible thus far, to determine maceral properties with respect to coalification rank as well as to indicate differentiation of these properties in macerals from the same coal bed. --D. D. Fisher.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煤系烃源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90年代煤系烃源岩研究取得新成果:未成熟-低成熟油气研究和勘探实践的成功突破了传统的干酪根热降解生烃理论,形态有机质分类体系更加完善,只有无定形体的分类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大量研究表明烃源岩的所有组分都有一定的生烃能力,但不同组分因其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而生烃能力相差悬殊,除了镜质体之外的其它有机组分的反射率(加沥青和动物碎屑体)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等多种方法均可用来确烃源岩成熟度,以有机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应用组分组合概念划分的有机质类型,弥补了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早古生代海相烃源岩成熟度的有机岩石学评价方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肖贤明  吴治君 《沉积学报》1995,13(2):112-119
本文应用有机岩石化学方法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典型烃源岩研究,建立起了应用沥青反射率、微粒体反射率、动物壳属体反射率及海相镜质体反射率评价烃岩成熟度的综合标准。  相似文献   

16.
陈纯芳  翁成敏 《现代地质》1998,12(4):591-597
摘 要  通过对湘中南龙潭煤系不同煤级煤样的煤岩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概括了湘中南 龙潭煤系煤的有机显微组成和主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指出其中的气煤、肥煤和焦煤是具有 较高生烃潜力的烃源岩‚壳质组和基质镜质体是这一阶段煤中的主要生烃组分。  相似文献   

17.
东梁矿区沙四,三段干酪根的热解气相色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云开 《地球科学》1992,17(4):411-419
  相似文献   

18.
肖中尧  卢玉红  吴懿  赵福元  钱玲  金英爱 《地质科学》2005,40(2):262-273,283
满东1气藏的发现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油气勘探获得新突破的重要标志。本文充分利用目前所获得的大量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从天然气的组份特征、成因类型、成熟度和气源对比等方面对该井天然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满东1井天然气属于海相腐泥型天然气,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海相过成熟烃源岩,烃类气体组成具有油裂解气的特征。海相泥质烃源岩中氨基粘土矿物在过成熟阶段分解并氧化,形成大量的氮气,导致满东1气藏高含氮气。包裹体和埋藏史研究结果表明满东1气藏成藏过程复杂,主要成藏期为燕山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19.
用显微组分的双重属性研究沉积有机相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素平  金奎励 《地质论评》1995,41(6):525-532
沉积有机相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运用于油、气勘探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沉积有机相的区分主要依据源岩有机质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光性特征。实际上,源岩显微组分的特征、类型、数量和产状是源岩有机质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双重反映,并和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利用源岩显微组分的属性可以简便快速地确定沉积有机相,并可更好地反映盆地内油气资源的分布状况。根据该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侏罗纪煤系的沉积有机相进行研究,圈定了有利的煤成油相带。  相似文献   

20.
镜质体反射率是确定油源岩成熟度最广泛使用的参数,显微荧光强度及其变化也已成为检测烃源岩有机质生烃尤其是生油的标志之一,而红外光谱在研究生油母质干酪根的结构、类型和生烃潜力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傅立叶红外显微镜的问世,给单显微组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应用上述方法对一套人工熟化样品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了显微组分的光性演变特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显微组分的生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