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新生代孢粉组合与气候环境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代全球的气候与植被经历了显著变化。系统开展云南新生代植被与气候的研究将为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和印度季风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的信息。总结了近几十年来云南的新生代孢粉记录,重建了除始新世以外的云南新生代植被与气候的大致变化,并划分出9个孢粉组合带:古新世为榆粉属-麻黄粉属-希指蕨孢组合,植被是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偏干旱;早中渐新世时为栎粉属-桤木粉属-松科-水龙骨科组合,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针叶林增多,气候有所变凉,为松科-栎粉属-水龙骨科组合;中中新世为壳斗科-桤木属-水龙骨科-松科组合,壳斗科和喜湿热的蕨类植物含量高,反映了暖湿的中中新世气候环境;晚中新世—早上新世为壳斗科-松科-桤木属-草本植物组合,早期气候温暖湿润,晚期针叶林和草本植物增多,气候有冷干化趋势;中上新世为栎属-松科-水龙骨科组合,热带亚热带的科属增加,气候暖湿;晚上新世为松科-栎属-草本植物组合,针叶林和草本植物扩张,气候有冷干化的趋势;更新世为松科-草本植物-栎属组合,针叶林和草本植物增多,气候进一步冷干化;全新世为松科-栎属组合,气候总体回暖,以中期最为暖湿。上述云南孢粉植物群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全球温度是控制云南植被长期变化的主要因素,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变冷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关,而晚中新世以来的冷干化是全球变冷和高原隆升叠加的结果。已有的研究显示云南古近纪的孢粉研究明显不足,部分地层仍存在时代争议,因此,认为今后在解决地层年代学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强云南古近纪孢粉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Z5-X-Y井85份沉积样品开展了孢粉和藻类分析,探讨了钻孔所在区域古近纪—新近纪沉积环境的变化和植被类型的演替,并推断了气候条件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钻孔所在区域始新世—渐新世古湖泊发育,水域范围存在波动,渐新世整体上湖泊水域范围有所收缩,中新世湖泊进一步收缩,并持续受到海水入侵的影响。始新世钻井周边丘陵和低山地区发育以常绿栎和胡桃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湖泊周边生长桤木林,气候温暖湿润,渐新世的植被类型仍是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但是常绿林的缩小和针叶林的扩张则指示气温和湿度下降,中新世常绿林的扩张则指示了温度和湿度回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渤海西部海区TJC孔55.34m以浅地层岩性、测年及孢粉分析等研究,发现该海域晚更新世MIS 5以来的孢粉组合呈现针叶-阔叶-草本规律的旋回性变化,此特征变化是植被-气候-海平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暖湿、干(凉)冷交替频繁,海平面波动显著。MIS 5e、MIS 5c、MIS 5a、MIS 3及MIS 1(中全新世)阶段气候温暖湿润,陆区则发育针阔叶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近岸分布有湖沼植被和盐生草地,整体属于高海平面时期的滨海或滨岸浅海环境。MIS 2冰盛期沉积较薄,MIS 5d、MIS 5b、MIS 4和MIS 2阶段,气候偏冷(凉),以草本蒿和藜为主,陆区发育森林草地或针阔叶混交林草地,海平面较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北海外沙泻湖CK10 钻孔岩芯进行硅藻、有孔虫、孢粉的综合分析, 发现全新世地层中有8 个硅藻组合带,5 个孢粉组合带和5 个有孔虫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与沉积物特征, 认为该泻湖全新世地层可划分为早全新世、中全新世、晚全新世。植被演替为混有落叶阔叶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林→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混杂有中、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演变依次为热湿偏凉干→热湿→炎热潮湿→热湿偏凉→热湿。沉积相发展顺序为河漫滩相→河口沼泽相→河漫滩相→河口沼泽相→河口湾相→泻湖相→河口湾相→泻湖相。  相似文献   

5.
根据台湾地区已发表的白垩纪和第三纪孢粉资料,总结各时期的孢粉植物群序列并与相邻大陆相应孢粉组合进行了对比。台湾地区缺乏晚白垩世、古新世、晚始新世以及早渐新世孢粉资料。除晚上新世外,台湾地区及其相邻大陆白垩纪和第三纪各地质时期孢粉组合特征十分相似,可以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6.
西太平洋晚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菲律宾海东部,北部“大洋钻探工程”125航次782A和786A二个钻孔晚第三纪的钙质超微化石。本区自下而上划分为13个带(或亚带),存在三个沉积间断:晚渐新世与中中新世之间;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以及晚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之间。据超微化石分析,本区晚第三纪存在4个相对暖水期和4个相对较凉期。根据菲律宾海东部,中部“深海钻探工程”58、59、60三个航次以及我国东海陆架、台湾东海岸及西部地区,南海北缘等地钙质超微化石分带的对比,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之间以及中、上新世之间的沉积间断在环西太平洋一侧具有普遍性,但形成原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对兴凯湖长269 cm的沉积岩心的研究结果显示:沉积物的色度和磁化率特征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域气候环境变化。沉积物明度分别与红度、磁化率、黏土和有机质含量之间及磁化率与黏土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红度高值与明度低值对应暖湿气候环境,磁化率低值反映沉积物较粗的较低湖面,对应冷干气候。28480~26160 cal.aBP,湖区处于温湿气候时期;22880~18170 cal.aBP,岩心孢粉浓度很低,流域处于末次盛冰期疏桦林草原环境;18170~12650 cal.aBP处于Bφlling/Older Dryas/Allerφd暖期。岩心深度90~78 cm段,对应于新仙女木期;11500~4570 cal.aBP,进入全新世暖期,其中8000~5000 cal.aBP,本区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适宜期);4570~1470 cal.aBP气候变为凉干;1470 cal.aBP以来,流域又变为暖湿气候环境,同时,人类活动逐渐增强造成水土流失加剧。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的沉降史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安  吴世敏  程卫华 《海洋学报》2011,33(6):117-124
根据东沙隆起及其周围钻井资料的一维构造沉降对比分析,结合前人在基底、盖层及断裂等方面的研究,将东沙隆起地区的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自垩纪挤压阶段、古新世-早渐新世伸展断陷阶段、早渐新世末期抬升剥蚀阶段、晚渐新世-中新世快速的裂后沉降阶段、晚中新世以来断块升降阶段.认为下地壳高速层是促使早渐新世末期抬升剥蚀的重要因素,而...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西安地区全新世的植被与气候环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黄土高原中部南侧西安一带进行采样及孢粉分析,初步探讨和证实了一万年来西安地区植被的发育演替,详细地论证了该地区的古气候环境以及植被、气候和环境在时间上的演化规律和在空间上的差异,总结了早、中、晚全新世在该区发育的植被及其所代表的气候环境。根据西安蓝田、半坡两个剖面各17个样品的分析,将孢粉图式分为Ⅰ、Ⅱ、Ⅲ带,分别代表全新世早、中、晚3个时期的孢粉带。蓝田剖面显示:Ⅰ带为蒿属优势带;Ⅱ带为栎-榛-榆增长带及蒿-环纹藻优势带→栎-鹅耳枥-菊增长带;Ⅲ带为松-菊-藜-中华卷柏增长带。研究认为:早全新世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较冷较干;中全新世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森林草原并掺杂少量亚热带植物,气候温暖湿润;晚全新世植被为以松、篙为主的森林草原,气候转向温凉干旱。  相似文献   

10.
厦门港弯柱样沉积物的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厦门港湾12个柱样沉积物的孢粉分析结果,划分出三个孢粉带,探讨了其沉积环境与古气侯演化史。Ⅲ榛属-藜科-水龙骨科带,以榛和草本为主,表明为稀树草原植被和温凉干燥气候,陆相沉积,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至早全新世;Ⅱ栎属、栲属、栗属-水龙骨科带,表明为繁盛的常绿阔叶林和茂密的灌木草本植被,气候最湿润暖热,为冰后期海面最高时期,海相沉积,形成于中全新世;I 松属-禾本科-蕨属、水龙骨科带,由蕨带、草本和针叶树组成,表明主要为针叶树和栽培植被,气候转为暖干,现代沉积,即晚全新世。  相似文献   

11.
渐新世/中新世之交有规律的气候波动JamesC.Zachos等渐新世/中新世之交代表了新生代地球历史中一次有意义的气候变迁,自中—晚渐新世有大量的堆积作用以来,海洋温度缓慢上升大陆冰体积明显降低。氧同位素记录说明了开始于早中新世、持续到中中新世寒冷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在海南岛福山福一井,井深2,903.58—3,024.39米(即流沙港组)中找到丰富的孢子花粉及一定数量的藻类进行研究。讨论了该段地层的地质时代属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并对其植物群及古气候、古环境进行初步探讨。初步研究鉴定的孢粉有50科,130属,200多个孢粉类型,其中2个新种。藻类约有9属,十几个类型。  相似文献   

13.
尕海地区晚冰期以来沉积记录的气候环境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尕海沉积物烧失量和碳酸盐含量以及岩性变化分析,重建了尕海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结果显示:烧失量及碳酸盐含量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晚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晚冰期的阿勒罗德暖期和新仙女木事件有较好的反映。全新世则可划分为早全新世的不稳定期,年代为11150-8240 cal.aBP,中全新世较为暖湿期,年代为8240-3200 cal.aBP,晚全新世干冷期,年代为3200 cal.aBP至今。并发现1550-1440 cal.aBP存在一暖湿事件。  相似文献   

14.
莺歌海盆地的构造反转作用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莺歌海盆地是北西走向红河断裂带末端在第三纪走滑运动形成的扭张性断陷盆地,控制盆地形成演化的构造动力在早-晚渐新世和中-晚中新世发生了改变,导致盆地内部发生了两期性质不同的构造反转作用。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期间的构造反转表现为轴向近南北的褶皱变形和沉降中心向东南方向的迁移,晚中新世至今的构造反转使盆地西北边缘的北东走向断裂发生反转逆冲。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构造反转作用导致盆地西北部和中南部的油气聚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辽东湾北部LH01孔柱状岩芯样品进行粒度、孢粉、有孔虫和测年多项环境指标测试,探讨了辽东湾北部晚更新世24ka BP以来的古环境演变。LH01孔沉积环境经历了晚更新世晚期河湖相沉积—全新世早期海陆交互相沉积—全新世中期浅海相沉积—全新世晚期河口滨海相沉积;气候经历了晚更新世晚期冷较干—晚更新世晚期凉稍润—新仙女木降温—全新世早期凉稍润—全新世中期温暖较润—全新世中期温暖较干—全新世晚期温较干的变化;LH01孔在大约7.5ka BP发生了盘山海侵。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曹妃甸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演变序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采自渤海湾西北岩曹妃甸深槽部位的96-24钻孔柱样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分析,建立了综合孢粉图式及古气候曲线,认为曹幻甸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经历了以下阶段的演变:晚更新蕊末期(25~11kaB.P.)气候寒冷干燥,植被为主要由蒿、藜组成的干草原;早全新世(11~7.5kaB.P.)的气候温凉略干,发育针阔湿交林-滨岩草原;中全新世(7.5~3kaB.P.)气候温暖湿润,发育以阔叶树为主  相似文献   

17.
琼东南盆地物源和沉积环境变化的重矿物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11口钻井岩心样品的重矿物数据,结合古生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的物源及沉积环境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基底沉积以陆相沉积为主,自渐新世起,盆地逐渐接受海侵,大致经历了海陆过渡→滨浅海→浅海→半深海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水深总体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在同一时期南部区域水深整体上大于北部.随着沉积环境的变化,各地层(崖城组至莺歌海组)物源呈现出多源性特征,经历了原地→近源→远源的演变过程.在渐新世早期,物源以近源玄武质火山碎屑和邻区陆源碎屑为主,之后演变为远源的陆壳碎屑,物源区包括北部海南岛、南部永乐隆起、东北部神狐隆起、西部红河、西南部中南半岛乃至更广的区域.海南岛物源自早渐新世便开始发育,至中中新世成为盆地最主要的物源,并持续至现今;永乐隆起和神狐隆起物源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期间最为发育,于中中新世逐渐消退;红河物源于晚中新世大规模加入,为中央峡谷的主要沉积物源,影响至上新世结束;中南半岛莺西物源自上新世发育,影响至更新世时期.此外,自生组分对盆地(尤其是南部区域)的沉积贡献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安徽淮河中游平原晚新生代孢粉组合及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对淮河中游平原地区标准孔的孢粉分析所取得孢粉资料,建立12个孢粉带,11个亚带,20个古植被类型,包括5个冷期,6个暖期及3个亚冷期、2个亚暖期.其中Ⅰ带属中新世、Ⅱ带属上新世,Ⅲ—Ⅴ带属早更新世、Ⅵ—Ⅶ带中更新世、Ⅷ—Ⅸ带属晚更新世、Ⅹ—Ⅻ为全新世.  相似文献   

19.
重庆嘉陵江一级阶地孢粉分析及其晚全新世古气候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常规实验方法和双十编码分类鉴定系统对重庆嘉陵江一级阶地的孢粉分析,配合(14)~C测年,应用数理统计,对晚全新世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进行探讨.发现该区最近3000多年来,植被演替经历了三个阶段10个发展过程;气候演变有三个阶段,而气温变化有4暖3冷,干湿变化可分5干5湿.作者提出用“气温指数”和“降水指数”的新概念与计算方法,从而定量的研究了孢粉组合反映的各时代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地层、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的孢粉研究,划分出14个孢粉带,反映了该区第四纪植被演替和气候波动,这种气侯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一致.根据孢粉组合带所反映的气候波动及与国内外气候期相对比,1-9带为更新世,10-14带为全新世.在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海相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孢粉化石,并具明显的特征.海相沉积物中反映温暖湿润气候的孢粉组合常与海进时间相一致,而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气候波动曲线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