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大量收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海域和邻近浙闽陆域中生界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的基础上,按由陆及海的思路,从构造、地层和沉积等方面入手,对海域和陆域中生界进行了划分及对比,探讨了这一区域的中生代地层格架和盆地类型,初步建立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及邻区中生代地层格架对比关系。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地层格架的厘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油气勘探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0 引言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海域的一个大型中、新生代叠合改造型含油气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油气勘探层位主要针对新生界。因中生界地质结构复杂,断裂发育且后期改造强烈,其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即地震反射能量弱、频率低、连续性差(简称"弱低频"反射),严重制约了东海中生界油气的进一步调查。近年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通过二维地震采集参数模拟、采集试验和攻关处理,获取了较好的二维地震数据资料。1 "长电缆、强震源、  相似文献   

3.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中生代以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洋壳俯冲及其多构造体系叠加改造,其盆地原型、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合应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最新地震调查、钻井和临近陆域资料,通过海陆对比、中生界层序地层建立、构造-沉积演化过程重塑,探讨中生界油气成藏的关键问题和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存在2个超层序7个层序,中生代以来演化表现为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基底、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拗陷、白垩纪活动陆缘断陷盆地;早期基底NE向格架控制中生代盆地结构与宏观含油气性,中生代两期构造演化造就了两套生储盖组合,基隆运动、渔山运动和雁荡运动控制早期油气的生成、聚集,龙井运动主要控制早期油气藏调整与改造、再成藏;继承性隆起(斜坡)闽江斜坡和"凹中凸"台北转折带是中生界油气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在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目前的油气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而中生界的分布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前人研究表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的中生界遭到后期不同程度的构造抬升和剥蚀,总体表现为残留盆地的分布特征;而东部坳陷带的中生界缺乏钻井直接揭示,受制于中深层地震的资料品质,识别难度较大。本文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钻遇中生界的井震标定出发,通过区域地震剖面的中生界地震相分类和识别,划分了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构造层序格架,梳理了中生界残留盆地的结构和平面分布特征,并结合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具有不可忽视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大东海”中生代地层分布——值得关注的新领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近几年重处理和新采集的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钻井、重磁反演及海陆对比等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特征。前人划分的新生代3个凸起(雁荡、台北、观音)在中生代时表现为雁荡凸起从北至南并非是一个连续的凸起,而是由3个呈雁列式排列的元古界古凸起组成,向南消失;观音凸起和台北凸起上中生界厚度稳定;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南厚北薄、东厚西薄",结合周边中生界分布特征提出了"大东海"(中生界)盆地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及邻区陆域中生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油气勘探前景,在对现有的钻井资料、地震剖面和重磁资料处理的基础上,对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及邻区陆域的中生界岩相组合和地层展布特征进行分析对比。综合研究认为:陆域中生界分布广,但发育不均,沉积类型多样,火山活动频繁;海域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呈现“东厚西薄、南厚北薄”的特征。海陆中生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陆域中生界受火山活动影响较大,以陆相火山岩沉积为主,而海域中生界受火山活动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为受海侵影响的湖相沉积。因此,由陆到海,中生界岩性变细、颜色变暗,海域的生烃潜力可能优于陆域。  相似文献   

7.
2019年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重建40周年。40年来,研究所根据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的基本定位,按照"立足黄东海、面向中国海、辐射全球海"的空间业务布局,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摸清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家底、掌握资源分布状况、实现新区新层系油气突破、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为己任,持续开展了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区域评价与黄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调查,大体分为海域及邻区沉积盆地对比研究、中国海域区域评价战略研究和黄东海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3个阶段。先后主持编制了中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图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动态)形势图,开展了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对比、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动态分析和油气资源区域评价战略研究、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①海域油气资源早期评价技术和沉积盆地深部地震探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②中国海域油气资源丰富,下一步的调查与勘探方向包括:新层系、近海天然气、富生烃凹陷潜山油气藏、南海深水油气、南海生物礁和非常规天然气;③明确了南黄海盆地的基底性质、海相盆地地层层序和构造区划、侏罗纪前陆盆地特征、海相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④明确了东海中生代盆地的地层层序、盆地结构和两期盆地性质、"大东海"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⑤发现了南黄海古生界古油藏。上述成果和认识为海洋油气资源调查与勘探的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为一典型的中、新生界叠合盆地,盆内新生界地质成果丰硕,但中生界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基于近10年来的中生界研究工作,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盆内中生界发育特征、残留展布特点等进行了系统性总结与描述。盆内中生界广泛分布、南北差异,北部分布较为分散且厚度略薄,以白垩系为主,一般厚约1 000~2 500m。南部则分布连续且广泛,厚度较大,白垩系、侏罗系皆发育较好,一般厚约4 500~6 000m,最大厚度可达7 500m,雁荡低凸起、台北低凸起及观音凸起等构造单元上皆发育有一定厚度的中生代地层,进而较大程度改变了对于东海陆架盆地构造格局的传统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生代盆地构造格局,系统讨论了中生界展布所反映的大地构造背景与东亚陆缘转换问题。这些研究不仅对盆地中生界油气勘探中的区带优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于深入研究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盆地为我国近海最大的中—新生界叠合含油气盆地之一,并且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为进一步分析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前景,基于10余年来针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开展的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综合最新中—新生界研究进展,通过总结分析中—新生代地层发育特点、残留展布特征及盆地结构,理顺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而探讨中—新生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与油气勘探前景。盆内新生界已取得油气突破前提下,基隆凹陷可作为新生界油气进一步突破的重要远景区,同时东部坳陷内的西湖凹陷深盆气藏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可作为油气勘探重点目标区。盆地南部的闽江凹陷与基隆凹陷南侧则为东海陆架盆地未来取得中生界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0.
南沙海域礼乐盆地中生界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南沙东部海域的礼乐盆地是一大型的中、新生代叠置盆地,其特有的地质背景及巨厚的中生代地层显示了其与南沙海域其他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差异。盆地内发育的厚度超过4 000 m的中生代海相地层,主要包括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滨—浅海相含煤碎屑岩或半深海相页岩、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三角洲—浅海相砂泥岩和中三叠统深海硅质页岩等3套地层,展示出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潜力。而早期位于华南陆缘、现今位于南沙东部海域的礼乐盆地中生界,完全具备了形成油气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具有较为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其中生界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成为我国海域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
2011年6月14日至17日,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选区项目在上海召开了针对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地区的中生界勘探新领域在地震资料解释和成盆地质方面的关键地质问题研讨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地层的油气资源潜力,从沉积特征入手,进行海陆中生代沉积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陆域侏罗系主要发育河流相、湖相和火山岩相,火山活动强烈,而海域侏罗系主要发育海陆过渡相和海相,火山活动相对较弱,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保存。综合分析认为,海域侏罗系为东海南部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13.
以最新的地震资料和重力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数据,采用密度多界面同时反演方法,得到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顶底界面的埋深,据此编制了中生界残留厚度图。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单元对中生界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在雁荡低凸起构造高点局部缺失外,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地层分布广泛;中生界残留厚度在各个构造单元分布不均,但总体上具有"西北薄东南厚、南北分块"的特征,东部基隆凹陷为整个研究区的沉降中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我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指出渤海湾盆地是我国近海石油的主力产区。天然气的主力产区为莺歌海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 ,目前勘探的重点应放在渤海湾盆地 ,其次是东海陆架盆地 ,珠江口盆地第三。在加强对新生代盆地勘探的同时 ,应重视对中生代地层的勘探 ;在深化浅水区勘探的同时 ,不失时机地开展深水勘探 ;在加强构造圈闭勘探的同时 ,密切注视非构造圈闭的油气资源的勘探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盆地是中-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与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相叠加的大型沉积盆地,其油气调查与勘探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陆相盆地调查与勘探、探索与研究、海相盆地勘查3个阶段。由于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盆地演化历史复杂、地质构造复杂、勘探程度相对较低,50多年的调查与勘探未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经过2005年以来的长期地震调查技术攻关,初步形成了以"高覆盖次数、富低频信号、强震源能量"的采集技术和"高分辨率、富低频成分、强反射能量"的处理技术相结合的盆地深部"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并获得深部海相层的有效地震反射。近年来的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发现:(1)南黄海盆地不仅是扬子板块在海域的延伸,而且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2)南黄海盆地与四川盆地在中-古生代海相盆地沉积时期具有相同的沉积建造和沉积演化历史;(3)南黄海陆相中-新生界以下残留有巨厚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存在可追踪对比的三套地震反射标志层组,据此建立了中-古生代海相沉积层的地震层序;(4)发育下寒武统荷塘组(或幕府山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大隆组三套优质烃源岩,三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5)理论模拟和包体分析表明,海相中-古生界存在多源多期成藏特征;(6)崂山隆起是海相下古生界油气远景区,勿南沙隆起是海相上古生界的油气远景区;(7)崂山隆起高石稳定带是有利勘探区带,是寻找类似于四川盆地"威远型"和"安岳型"油气田的重要地区;(8)高石3号构造是古生界的首选钻探目标。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实施以下古生界为主要目的层的参数井钻探,建立区内完整的中-古生代地层层序,获取资源评价参数,实现南黄海油气调查的战略发现和勘探认识突破。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盆地是迄今为止中国近海唯一未发现油气田的大型沉积盆地,具有陆相中-新生界和海相中-古生界2套油气勘探层系。海相中-古生界厚度大、分布广,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差一直是制约其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针对中-古生界的地震探测技术攻关经历了地震地质研究、技术攻关和技术突破与应用3个阶段。在第1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以区内地震地质条件与岩石物性分析为先导,以物探船不断更新和地震仪器设备升级换代为手段,以大量理论模拟、针对性室内物理模拟和持续海上试验为方法,通过采集参数不断优化,最终形成了以"高覆盖次数、富低频信号、强震源能量"为特征的"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突破了技术瓶颈。应用该技术,在原来为空白反射的崂山隆起发现了海相中-古生界3套可连续追踪对比的地震反射标志层组,识别出7个反射界面,建立了地层层序,揭示了残留盆地构造特征,预测了油气远景区,优选出高石稳定带为有利区带,圈定了重点构造,锁定了钻探目标,为南黄海盆地新层系油气勘查突破创造了条件,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对拓展中国海域找油空间、加快海域深部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全球具有类似地震地质条件海域的油气勘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应用构造解释与综合地质研究成果,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断裂展布、圈闭类型、圈闭分布等方面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圈闭特征,指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圈闭类型主要有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断裂发育与构造变形程度等因素控制,具有分带性,在纵向上具有相互叠置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构造单元内的圈闭发育类型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中生界下一步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域海相中生代油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近海沉积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大部分产于陆相第三系。随着勘探工作尤其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逐步深入,在我国东海南部和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区,包括潮汕坳陷和台西南盆地的地震调查对可能存在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的了解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调查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定海相中生代沉积主要来自由西而东的特提斯入侵。而寻找海相油气将会成为我国海域油气勘探的重大目标。  相似文献   

19.
温东海域油气重大突破给温州经济腾飞带来良机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蔡乾忠东海平湖油气田的发现,开创了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新纪元。1992年,我国政府决定开放东海近海部分海域,作为对外合作招标区。在不断扩大自营规模的基础上,加速了外国石油公司对东海油...  相似文献   

20.
东海南部三叠纪地层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东海南部三叠纪地层的可能分布,在充分利用东海中生代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东海邻近陆域和琉球岛弧晚三叠世地层的分布特征,结合海域最新处理的地震剖面精细解释结果,综合研究认为,东海南部可能存在三叠纪地层,且可能与上覆地层之间具有"南整合北分离"的特征。由于陆域南部晚三叠世为海湾相深水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油气潜力,因此,推测海域南部三叠纪地层很可能是重要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