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由南大洋4个海洋沉积物样中,用有机试剂抽提有机质,经薄层色谱分离、气相色谱分析、色谱-质谱-数据处理系统联用仪鉴定,确定有17β(H)、21α(H)——双升莫烯,胆甾-5-烯,24-甲基胆甾烯,24-乙基胆甾烯,藿-17(21)-烯,新藿-13(18)-烯,蕨-8-烯,蕨-7-烯,17β(H)、21β(H)-藿-22(29)-烯,C27-29甾烷,β,β-C29-31藿烷,C18:2Δ9,12双烯脂肪酸,C18:1Δ9和C18:1Δ11单烯脂肪酸等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物的有机地球化学意义为:β,α-双升莫烯、β,β-C29-31藿烷、β,β-藿烯等有机物标志着南大洋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成熟度低的特征;甾烯、甾烷的分布标志着南大洋沉积物中有机质在早期沉积作用中经受过热滤化特征;蕨烯和双烯脂肪酸等有机物可作为南大洋沉积物中的细菌的标志物,还可以作为南大洋沉积物中的还原环境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南海深海和冲绳海槽二个柱状样进行了正构烷烃、甾烷和萜烷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特征的研究。由于它们所处的沉积环境和生源母质上的差异,反映在正构烷烃的CPI值、C_(17)和C_(18)的含量、轻重烃比值、化合物构型的转化、有机质的成熟度和17α(H)-22,29,30-三降藿烷与18α(H)-22,29,30-三降新藿烷的比值等地球化学参数上的差别。冲绳海槽沉积物的多源性决定了其有机组分的特殊性,如生物来源的C_(17)和C_(18)量占有优势,有机碳含量(1.0—1.3%)高于南海样(0.3—1.0%),重排甾烷量少,生物构型的ββ藿烷已转变成地质构型的αβ藿烷和βα型莫烷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对墨西哥湾北部水深2200m的Alaminos Canyon645区块(AC645区)和水深540m的Green Canyon185区块(GC185区)冷泉碳酸盐岩的有机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深水和浅水区冷泉碳酸盐岩的有机质丰度和烷烃组成差别较大,下陆坡深水AC区样品有机质含量低,正构烷烃、萜烷、甾烷各组分的含量相对较高,正构烷烃以低碳数占绝对优势,并含有种类丰富的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且以17a(H),21B(H)-藿烷为主峰碳,反映了深水区冷泉碳酸盐岩的有机质来源于细菌和低等藻类,有少量的深部油气藏有机质的渗漏输入,并受微弱的微生物作用改造。上陆坡浅水GC区样品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中正构烷烃含量较低,并且以难以分开的复杂混合物(UCM)为主,同样含有种类丰富的以17α(H),21β(H)-降藿烷为主峰碳的三环萜烷和五环三萜烷,表明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深部油气藏渗漏的有机质,并遭受了强烈的微生物降解。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冷泉碳酸盐岩中正构烷烃、萜烷、甾烷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有机质来源和冷泉渗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渤海石油污染:来自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渤海表层沉积物中饱和烃的分布、来源和分子组成特征的系统分析,探讨了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对石油污染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沉积物中色谱不可分辨的混合物(UCM)和正构烷烃的分布及组成特征显示出沉积物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石油烃输入和细菌微生物作用的影响,其中以渤海湾沿岸区域最为明显。渤海湾近岸区和黄河口附近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平均碳链长度(ACL)低于其他地区,姥鲛烷/植烷(Pr/Ph)也普遍低于1.0,表明可能受到来自于石油平台开采活动、船舶航行、河流输入的石油烃的影响。C27-18α(H)-三降藿烷(Ts)与C27-17α(H)-三降藿烷(Tm)的比值(Ts/Tm)、C31升藿烷22S/(22S+22R)和αααC29甾烷20S/(20S+20R)的比值表明该区域沉积物中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可能受到外来石油烃输入及其衍生物的影响。通过与周边环境中生物标志物分子组成特征的对比发现,沉积物中甾烷和萜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石油及其衍生物。将饱和烃各参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了石油污染的综合替代性指标,并初步圈定了石油污染相对较重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本文初步研究了海洋沉积物中存在的藿酸类化合物,使用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分析、色谱-质谱-数据系统等分析技术,从东海海域赤尾屿以北,水深为242米的海底表层软泥中鉴定出17β(H),21β(H)-升藿酸和17β(H),21β(H)-双升藿酸等两种有机物.普遍认为海洋沉积物中藿酸类化合物是由细菌或藻类中的多羟基藿烷转变而形成的,是早期成岩作用产物.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南极半岛东北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总有机碳、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 Corg)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平均值高于现代深海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δ13 Corg的变化说明该海域有机碳来源呈海洋水生生物来源和陆源混合的特征。正构烷烃的峰型分布、主峰碳、饱和烃轻重比C-21/C+22和(C21+C22)/(C28+C29)、甾烷组合和藿烷组合证实研究区西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其陆源可能来自于附近的南极半岛和南舍得兰群岛;研究区东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偏以海源为主,且以低等浮游生物、藻类及细菌生物等海源输入为主。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奇偶优势指数(Odd-even Predominance,OEP)和甾烷C29ααα20S/(20S+20R)比值显示研究区D1-7站位和D5-9沉积物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D5-2和D2-4站位的有机质演化程度低,其他站位介于中间状态。饱和烃中姥鲛烷、植烷及其比值(Pr/Ph)等组合显示研究区西部以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为主,其可能是受高温低盐别林斯高晋海水流和附近火山喷发的影响所致;研究区东部以还原—强还原沉积环境为主,可能是受低温高盐的威德尔底层水(WSBW)和威德尔海深层水(WSDW)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爱丝湖沉积物中烃类的分布特征。经分析鉴定,该湖沉积物中烃类分布主要包括正构烷、烯烃,环状和非环状异戊二烯烃等。这些烃的来源可归属于两种即藻类和细菌,其中来源于细菌的有:植烷、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烷、角鲨烷、蕨烯-7、12-新藿烯和22(29)-藿烯等。来源于藻类的有:甾烯、C_(15)、C_(17)和C_(19)正构烷烃、长链C_(29)二烯和姥鲛烷等。研究表明某些典型的烃类可能出自藻种和菌种,从而进一步说明爱丝湖的沉积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8.
应用生物标志物参数定量判识热水沉积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西成矿田泥盆系热水沉积岩和重庆城口震旦系正常沉积岩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测定,并通过多元统计方法对两种环境中的多种生物标志物参数进行了聚类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1)热水沉积岩和正常沉积岩中的有机质饱和烃/芳烃平均值分别为4.64和1.10,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CPI平均值分别为1.35和1.11,ΣnC22-/ΣnC22 为3.17和0.74,nC21 22/nC28 29平均值分别为4.29和1.61,Pr/Ph平均值分别为0.44和0.28,C29-/C30 平均值分别为7.41和0.98,C21/αβC30平均值分别为4.32和0.31。(2)热水沉积岩中的有机质具有高饱和烃、低芳烃,饱和烃馏分中低分子量生物标志物含量较高而高分子量生物标志物含量较低的特点。ΣnC22-/ΣnC22 和nC21 22/nC28 29可能反映西成矿田硅质岩形成时的特殊的热水沉积古环境,三环萜烷C21/αβC30藿烷值可能是热水沉积环境的一个较好的指标。(3)以ΣnC22-/ΣnC22 、nC21 22/nC28 29、Pr/Ph和C30αβ藿烷/ΣC29甾烷4个参数建立的两类判别函数可以定量判识热水沉积古环境。  相似文献   

9.
正构烷烃的组合特征是古环境研究的有力工具,但在渤海-北黄海低碳数正构烷烃的来源及其指示意义的研究还较缺乏。本文主要对渤海-北黄海6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C14~C38)的组成、分布、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其来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北黄海的正构烷烃组成呈单峰模式,C27、C29、C31正构烷烃含量较高,且具有明显奇碳优势。(2)各个站位中高碳数正构烷烃碳优势指数(CPIH)空间分布表明该研究海域陆源输入主要沉积在河口;烷烃指数(AI)表示该海域整体上陆源输入的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所占比例相似;低碳数正构烷烃碳优势指数(CPIL)的平均值为0.9,不具有奇偶碳优势,可能受到石油及其衍生物的影响。(3)主成分分析(PCA)发现渤海-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高低碳数正构烷烃分布不仅受水动力影响,来源也是其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4)将高碳数正构烷烃相对含量((C27+C29+C31)/TOC)和低碳数正构烷烃相对含量((C15+C17+C19)/TOC)分别与三种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相对含量((B+D+A)/TOC)做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该研究海域高碳数正构烷烃来自陆源输入,C15、C17、C19正构烷烃不能作为海源生物标志物。此外,降解指数(C26正构醇/C29正构烷烃)与C15+C17+C19正构烷烃含量的对比表明降解不是该研究海域低碳数正构烷烃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低碳数正构烷烃的来源和分布控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长城湾及其附近沉积物中甾烷和萜烷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长城湾及其附近沉积物中甾烷和萜烷化合物。C_(27)、C_(28)和C_(29)规则甾烷的丰度分布,以C_(29)甾烷的量最高,达47~52%。重排甾烷的存在表明,在成岩作用早期,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部分规则甾烷转变成重排甾烷。C_(29)降莫烷/C_(30)藿烷,C_(31)升莫烷/C_(30)藿烷,C_(31)22S/(22S+22R)和Tm/Ts等比值指出,沉积有机质处于中等成熟度,而且G9站较其他站沉积物含量高些。上述诸结果说明,生源母质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并混有一定量的生物物质。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甾醇的组成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晓霞  翟世奎 《海洋学报》2006,28(4):96-101
通过对长江口两个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的GC-MS分析,检出C27-C29甾烷醇、C27Δ5,C28Δ7和C29Δ22甾烯醇以及C30Δ22烯醇(4α,23,24-三甲基-5α-胆甾-22-烯醇)7种主要甾醇生物标志化合物.8站位沉积物中以陆源输入为主的C29甾醇的相对丰度最高,在17站位深层沉积物中也以C29甾醇为主,而其表层沉积物中则是以海洋浮游动物输入为主的C27甾醇的相对丰度最高.在所有的样品中甾醇都经历了较强的加氢还原作用,相同碳数的甾烷醇的相对丰度远远高于其相对应的甾烯醇的相对丰度.随着沉积深度的增加,甾烯醇的加氢还原作用越强,且由于两个站位不同的沉积环境,8站位甾烯醇的加氢还原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南斜坡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和油源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油砂采样和高分辨率的GC-MS分析,研究了南斜坡沙四段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并且进行了油源对比,分析了原油成因.C29甾烷20 S/20(R S)和C29甾烷ββ/(αα ββ)参数显示纯化、乐安、广利、金家和王家岗部分样品为低成熟原油.小营、正理庄、高青和王家岗部分地区样品为成熟油原油.C27/C29>1反映广利、纯化和金家母源输入有低等水生生物输入,C27/C29<1反映王家岗、草桥、高青和小营地区母源有高等植物的贡献.原油中正构烷烃主要以奇数碳占优势,碳数分布为nC14-nC34,普遍存在生物降解,个别样品正构烷烃几乎消失殆尽.多数样品Pr/Ph<1,具有明显地植烷优势,伽马蜡烷/C30藿烷分布介于0.15~1之间,说明母源沉积环境为半咸水-咸水还原沉积环境.油源对比表明博兴地区的原油主要来自于博兴洼陷的沙三、沙四上段烃源岩.纯化油田油源主要来自于利津和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乐安、八面河、羊角沟、王家岗、广利油田的原油来自牛庄洼陷沙四上亚段.  相似文献   

13.
运用光谱分析和GC-MS方法首次从卡氏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catelai中分离和鉴定出8个化合物:l,十六碳酸;2,异丁基十六碳酸酯;3,鲨肝醇;4十六酸丙酯;5,2,3一二羟基丙基十八酸酯;6,2β,3β-环氧基-5α-雄甾烷-17-醇;7,14-甲基-5α-胆甾-8-稀-3-酮;8,2α,3α一环氧基-5α-雄甾烷-17-醇。  相似文献   

14.
以曹妃甸邻近海域为研究区,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参数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的主要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石油烃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曹妃甸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为混源,且陆源贡献小于海洋源。地质构型藿烷、甾烷在甾萜类化合物中为优势组分,且萜甾烷参数显示了有机质成熟度较高。饱和烃的多种地球化学参数显示了该区域表层沉积物可能受到成熟度较高的石油烃输入及其后期微生物降解的影响。该研究将为曹妃甸近岸沉积物输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进而为曹妃甸围填海工程的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5.
以实际溢油案例中出现的4种油品为对象,利用GC/MS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油品之间的正构烷烃、多环芳烃和甾烷萜烷的分布特征和特征比值的一致性。结果表明:(1)不同油品指纹的正构烷烃特征比值CPI,萜烷类特征比值C31αβ(S/(S+R))、C32αβ(S/(S+R))、C33αβ(S/(S+R))、C34αβ(S/(S+R))和甾烷类特征比值C29甾ααα(S/(S+R))差异性不明显,可能会出现一致性;(2)不同油品指纹的多环芳烃特征比值存在明显差异,基本不存在一致性问题;(3)在油指纹鉴别过程中,要考虑到特征比值参数的稳定性,同时考虑不同油品指纹特征比值可能出现的一致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南黄海北部14个站位的1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有机碳、GC-FID和GC-MS-MS测定,探讨沉积物有机质中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研究区表明,沉积物有机碳含量较高,正构烷烃呈双峰分布,具有明显奇偶优势、平均L/H为0.36,说明沉积物中陆源高等植物贡献占优,分析对比表明其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古黄河输入。类异戊二烯烃Pr/Ph均值0.46,表明有机质沉积于强还原环境;Pr/C17和Ph/C18值均小于1,并且随深度有减小的趋势,反映了研究区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甾类化合物C29豆甾烷>C(?)胆甾烷>C28麦角甾烷,说明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主要为陆相输入。较高OEP值、高丰度的藿烯和莫烷及甾烷S构型含量均反映了现代沉积物中有机质未熟-低熟特征,但由于原始母质影响和微生物发育,Ts/Tm和C31αβS/(S+R)、C32αβS/(S+R)、C33αβS/(S+R)和C29αββ/(ααα+αββ)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滨海湿地耐盐植物二色补血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edex-LH-20凝胶层析,HPLC等方法,从滨海湿地耐盐植物二色补血草中分离得到了10个单体化合物。运用NMR,MS以及与文献对照,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豆甾烷-3,6-二酮(1),豆甾-4烯-3,6-二酮(2),6β-羟基-豆甾-4-烯-3-酮(3),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6,22E-二烯-3β-醇(4),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6,9,22E-三烯-3β-醇(5),麦角-甾4,6,8(14),22E?四烯-3-酮(6),植醇(7),正十六烷酸(8),亚油酸(9),亚油酸单甘油酯(10)。化合物1~7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柄海鞘Styela clava中的甾醇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GC-MS技术从青岛海域产柄海鞘Styela clava中分离鉴定出5种甾醇化合物,分别是(22Z)-26,27-二降-麦角甾-5,22-二烯-3β-醇(1),胆甾-5,22-二稀-3β-醇(2),胆甾醇(3),胆甾烷醇(4),(22E)-麦角甾-5,22-二烯-3β-醇(5)。  相似文献   

19.
软海绵属海绵Halichondria sp.甾体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系统研究中国南海软海绵属海绵 Halichondria sp.的化学成分,文章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从其氯仿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了9个甾体类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和文献对照的方法鉴定其结构.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3β-羟基-5,8,22-麦角甾三烯-7-酮;2)3β,5α-二羟基-7,22-麦角甾二烯-6-酮;3)3β,5α,6β-胆甾三醇;4)3β,5α,9α-三羟基-7,22-胆甾二烯-6-酮;5)3β-羟基-5-胆甾烯-6-酮;6)5α,8α-环二氧-6,22-麦角甾二烯-3β-醇;7)5α,8α-环二氧-6-胆甾烯-3β-醇;8)7,22-麦角甾二烯-3β,5α,3β-三醇;9)胆甾醇.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软海绵属海绵的化学成分研究,而且将为软海绵属海绵的化学分类及甾体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青岛浴场表层海水正构烷烃和芳烃组成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岛浴场表层海水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组成、分布及来源进行分析。分别在第一海水浴场(以下简称一浴)、第二海洋浴场(以下简称二浴)、黄岛金沙滩海水浴场和五四广场4个站位采集表层海水,经萃取、浓缩后用气质联用法(GC-MS)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站位海水中正构烷烃谱图均为双峰型,主峰碳和奇偶优势各不相同,正构烷烃(∑n-alk)含量为1.14-25.47μg/L;多环芳烃(∑PAHs)含量为201.01-314.30 ng/L,以二、三环的萘、苊、二氢苊、芴、菲、荧蒽为优势组分;一浴、二浴和五四广场海水正构烷烃以石油、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等人类活动输入为主,金沙滩海水正构烷烃以硅藻、细菌等浮游生物的输入为主;一浴、二浴和金沙滩海水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和化石燃料燃烧的混合源,五四广场海水多环芳烃主要来自石油源;正构烷烃特征比值CPI,OEP,Pr/Ph均指示四种海水受到石油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