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以及双偏振雷达基数据,采用区域历史回归方法,对2020年7月4日雷州半岛火箭人工增雨作业进行物理检验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作业后作业区域云系云冰含量大幅增加,强回波区面积增大,回波顶高度升高,平均回波强度显著增加。选取1971—2000年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逐年7月的平均日降水量资料作为历史样本建立回归公式,结合作业当天区域自动站的雨量资料,计算得出日降水量和作业后3 h累积降水量的绝对增雨量分别为11.07 mm和2.32 mm,相对增雨率分别为51.08%和38.73%,均通过了置信水平为α=0.05显著性检验。因此,雷州半岛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对缓解气象干旱,满足水库蓄水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普勒雷达、地面降水、飞机等观测资料,对2016年4月12日东移北抬影响吉林省的河套低压系统进行人工增雨方案设计和效果分析,根据作业需求设计了增雨作业实施方案,选取影响区和对比区,分析了作业前后雷达回波的变化、地面降水量变化。结果表明:此次河套低压北上天气系统,与高空槽配合,在吉林省境内水汽输送十分丰富,具有很好的作业条件。通过考虑多种影响因素,设计了飞行作业方案,实施作业;通过影响区和对比区雷达回波对比,作业后影响区回波具有明显强于对比区回波的特点,且增加了回波维持时间;降水量分析显示,影响区地面降水维持时间也较对比区维持时间增长。  相似文献   

3.
实施飞机人工增雨对密云水库水质中Ag+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习方  张蔷  秦长学  赵淑艳 《气象》2006,32(5):46-51
针对2004年6月--2005年7月汛期(5—9月)在密云水库上游汇水区开展以飞机播撒AgI催化剂为主的人工增雨试验,对水库与白河入口处2个采样点水质进行定期连续监测,分析了作业期间汇水区降水量增加对水库水质Ag^+及化学组分的影响,发现水库水体所测组分浓度值作业期小于非作业期;Ag^+有明显的月变化,即作业期为低值区,非作业期为高值区。得出人工增雨后,降水量的增加未影响到水库中Ag^+离子浓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4月2 5日夜到2 6日下午,喀左县受河套倒槽天气系统影响,有1次降水过程。县气象局抓住这次良机,开展人工增雨,确保了全县春耕播种。2 5日夜,局长孙立德率领6名气象科技人员,深入各炮点组织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三七”高炮炮弹2 2 7发,施放气球携带碘化银焰弹132枚。作业区和受作业影响区雨量明显增大。全县平均降水量15 5mm ,最大降水量2 0 4mm。通过人工增雨,全县增加降水量4 4mm。2 9日该局抓住有利天气过程又搞了1次人工增雨作业,施放气球携带碘化银焰弹85枚。全县平均降水量7 1mm。人工增加降水量1 9mm。雨后老百姓积极抢墒…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2年4月5日河南省人工催化增雨作业数据,分别采用作业区域趋势对比双比分析评估方案、区域趋势相关回归评估方案、区域趋势协变量多元回归评估方案、FCM(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评估方案、以降水量为协变量的CA-FCM评估方案和以降水量与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为协变量的CA-FCM评估方案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协变量由降水量和整层大气降水量2个组成的CA-FCM方法,由于引入了不受催化影响的物理协变量作为控制因子,以及采用了聚类分析提高了对比区和影响区相关性,其评估效果最好,显著水平高于0.05;其他评估方法评估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2年4月5日河南省人工催化增雨作业数据,分别采用作业区域趋势对比双比分析评估方案、区域趋势相关回归评估方案、区域趋势协变量多元回归评估方案、FCM(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评估方案、以降水量为协变量的CA—FCM评估方案和以降水量与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为协变量的CA—FCM评估方案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协变量由降水量和整层大气降水量2个组成的CA—FCM方法,由于引入了不受催化影响的物理协变量作为控制因子.以及采用了聚类分析提高了对比区和影响区相关性,其评估效果最好,显著水平高于0.05;其他评估方法评估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CA-FCM方案与其它几种人工增雨评估方案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省12次飞机增雨作业,分别采用作业区域趋势对比双比分析评估方案、区域趋势相关回归分析方案、区域趋势协变量多元回归分析方案、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分析方案(FCM)、以降水量为协变量的CA-FCM(Cluster-Analysis-based Floating Contro historical regression Method)方案和以降水量和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为协变量的CA-FCM方案进行效果评估,均得到大于15%的相对增雨量.对结果比较分析表明:协变量由降水量和整层大气降水量两个组成的CA-FCM方案,由于采用了聚类分析提高了对比区和影响区相关系数和引入了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作为协变量提高了作业区自然降水量估计值的准确性,从而比其它评估方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7年新疆塔城地区塔城站(对比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气象站(目标区)57 a气象观测站的年12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检验对比法,不成对秩和检验、序列试验检验和t-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对比区对目标区1988年起开展飞机人工增水作业前历史期27 a和作业期30 a的12月降水量进行了客观定量地统计对比差异评估分析。结果表明:(1)运用非参数性不成对秩和检验法,对比区增水显著性水平低于0.05,而目标区增水显著性达到α=0.025。(2)使用序列试验法,虽然在降水绝对增加值上目标区远不及对比区,但从相对增加率可以明显看出,开展飞机人工增水后目标区大于对比区,两者相差11.57%。(3)利用单边检验,对比区 t显著性小于0.05,而目标区t显著性为α=0.025;选定α=0.1置信区间,对比区平均年12月降水量绝对增加值为3.57 mm,相对增加率为16.5%,而目标区绝对降水增加值为1.19 mm,相对增加率为26.0%,高于对比区增加率9.5%。由此可得,开展冬季飞机增水以来,目标区降水量增量有了显著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MICAPS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反演产品和GRAPES人影模式产品等,采用统计和物理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2015年12月13日一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受高空低槽东移影响,四川南部出现一次降水过程,且云层具备催化潜力;催化作业后,作业效果明显,作业影响区的云系持续发展,云顶高度升高,云顶温度下降,过冷层厚度增加,降水量持续增加,污染物浓度降低,作业影响时效可达3小时;作业对比区的降水不充分,且物理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北京2008奥运开幕式日消(减)雨过程降水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北京地区中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逐5分钟降水量资料对奥运开幕式日火箭消(减)雨作业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火箭作业相对集中的时间和区域,对应降水量出现低值区。说明作业对延迟和削弱降水具有一定的作用,使降水出现时空再分布,实现保护区——奥体中心无降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一次火箭人工增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以琳  魏建苏 《气象科学》2009,29(2):260-265
根据冰晶增长理论和播云条件,完善了以往人工增雨作业指标,提出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时,确定水平作业范围的指标为:冷层中冰面饱和区、水汽积分量≥9 mm的区域和水汽垂直输送区的重合区.确定作业高度的指标为:在垂直剖面图上冰面饱和区、水汽垂直输送区和准饱和区的重合区.作业时间应选在水平、垂直指标出现和消失的时间段内.利用MM5中尺度模式的输出结果,以3 h为时间间隔,在0~-30 ℃层之间间隔5 ℃输出计算的各种作业指标预报图和综合图,形成业务化网页.应用作业指标于2007年3月3日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组织实施了一次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并对以上指标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应用2004~2005年沈阳辉山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系统、增雨作业云系及其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和作业时机、作业区域等判别方法,为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天津WSR-81S雷达体积扫描资料和地面降水实况资料对2000年8月2日天津市武清区进行的一次雹云高炮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作业后从地面降水实况资料上看,在作业炮点的上游出现了大降水中心,表明人工增雨作业可以改变自然降水的原始分布,增加局部地区的降水。利用降水时段的雷达体积扫描资料分析表明:循环往复的爆炸作业使雷达回波的强度减弱、高度降低、移动速度减慢。由于迎着雹云的移动方向作业,造成上游地区降水较大,大于45 dBz的强回波滞留在作业炮点的上游。  相似文献   

14.
根据作业云回波面积和强度的变化,可定性判断人工增雨是否有效。对有效增雨,可根据高炮有效控制半径,计算出影响面积;根据作业区样本点作业后比作业前的降水平均增量和对比区样本点作业前后雨量平均变化量,可确定作业区平均增雨量(mm);根据增雨量,可计算出影响区增雨质量,并由此计算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新安县人工增雨效益评估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作业云回波面积和强度的变化,可定性判断人工增雨是否有效。对有效增雨,可根据高炮有效控制半径,计算出影响面积;根据作业区样本点作业后比作业前的降水平均增量和对比区样本点作业前后雨量平均变化量,可确定作业区平均增雨量(mm);根据增雨量,可计算出影响区增雨质量,并由此计算出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四川省2010年度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资料,统计每次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面积、回波高度、垂直累积液水含量等因子的变化情况,分析了适宜作业云系的一些雷达回波统计特征和催化影响的物理效应,得到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为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和效益评估提供了客观证据,对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技术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白龙湖库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需要针对该区域进行精细化的预报,必须提前1~2天预测该区域有无作业天气条件,才能确定是否提前安排作业人员到位,在降雨发生时才能捕捉到最佳作业时机。本文选取了2011年7月5~6日的强降雨天气过程,对广元市白龙湖库区开展的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详细剖析,从地形影响、环流形式、作业方式、雷达资料、区域站雨量监测、卫星云图等,多方面分析了在白龙湖库区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时如何把握最佳作业时机。   相似文献   

18.
近50 a来中国不同流域降水的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我国6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分析了我国十大流域的年、季节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珠江、东南诸河和长江流域,西北诸河流域降水最少;四季降水量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度相似;降水量均为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就年降水量而言,西北诸河流域有变湿趋势,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有变干趋势。就降水季节而言,西南诸河、松花江、西北诸河流域春季有变湿趋势;东南诸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夏季有变湿趋势,海河流域和西南诸河流域夏季有变干趋势;西北诸河流域秋季有变湿趋势,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秋季有变干趋势;松花江流域、西北诸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冬季有变湿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等,对所选取的2004—2013年共78例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将中部区域春秋季降水过程分为3个类型:低槽/切变线冷锋型、低涡(西南涡/西北涡)气旋型、低槽/切变线冷高压型。统计结果表明,中部区域春秋季降水出现概率最多的类型依次为切变线冷锋型、低槽冷锋型和西南涡类型,各天气类型的雨区移动方向均以自西向东为主,低层700 h Pa和850 h Pa多存在西南或偏南急流,水汽主要来自于孟加拉湾。分析中部区域3种主要降水类型特征及其增雨潜力区位置发现:1)低槽冷锋类型降水一般出现在500 h Pa和700 h Pa低槽前部、地面冷锋后部,多为连续性降水;其增雨潜力区主要位于500 h Pa低槽前部、700h Pa槽前和西南急流出口区的左侧,以及地面冷锋后部或锋线附近区域。2)切变线冷锋类型降水多出现在地面冷锋后部、低层切变线两侧附近;其增雨潜力区主要位于700 h Pa和850 h Pa两切变线之间且较靠近700 h Pa切变线一侧、急流出口左侧的带状区域。3)西南涡波动类型降水一般出现在低涡中心及700 h Pa暖式切变线两侧附近,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其增雨潜力区主要位于700 h Pa和850 h Pa低涡中心附近及暖式切变线北侧区域。  相似文献   

20.
依托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湖北省防雷中心于2013年开发出武汉市油气库雷电预警服务系统。在介绍该系统设计思路、主要功能、运行流程的基础上,以2013年7月5—6日武汉市一次强降水过程为例,选取湖北省气象局所在地周边两家加油站作为服务对象进行系统应用测试,跟踪检测系统运行情况及服务效果。结果表明,雷电预警系统闪电监测准确,预警及闪电信息发布及时,服务对象对此反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