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国内对花生产量预报方面的研究较少,其它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等作物的产量预报方法较多。一般常用的多元回归、特征根回归、多重回归等预报方法,随着预报年限的延长,预报误差会相应增大,其原因之一是在此类预报过程中,用固定参数模型来预报一个时变参数系统的状态,易产生较大的误差,并随着预报年限的延续而增大。因此逐年预报时需要重新计算模式的系数。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我们采用了动态系统预报的新方法——多层递阶预报方法,对我省花生产量进行预报,由于它充分考虑了参数的时变特性,因此提高了预报准确率。通过对我省花生产量预测的实际应用表明,采用多层递阶预报方法连续多年预测花生产量,准确率及精度较高,这一方法可多年使用后再进行模式运算,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这种方法早已引用于长期天气预报,对于时间紧、业务量大的产量预报也非常适用。  相似文献   

2.
作物产量预报是气象为农业服务的重要课题。及时、准确的作物产量预报,是国家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对农业部门趋利避害夺取丰产稳产,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百色地区气象局测报站的气象资料和百色县统计局提供的四塘公社历年早稻亩产资料采用调和权重产量趋势预报方法,建立单站作物产量预报模式的思路与途径。 一、农作物产量预报模式 的一般表达 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农作物产量预报模式一般可表达为: y=yt ym △y(1)  相似文献   

3.
产量预报是世界各国都在开展的一项农业气象服务,它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精密观测仪器的使用以及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使产量预报由最初的统计模型、大田试验估算等方法发展到现今运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计算,预报的方法不断优化,精度得到很大提高。1产量预报的发展1.1统计预报模型它是利用历史产量对照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后而建立预报公式。y=yl+yw+△y[1]式中y为实际产量,y为趋势产量,y。为气象产量,△y为随机产量(一般忽略)。该种方法中要对产量的历史资料进…  相似文献   

4.
我区从1981—1985年开展水稻产量气象预报模式的研究,经过五年的工作,得出了早、晚稻农业气象产量预报长、中、短期相配套的预报模式,经1984—1986年的业务化试验建立了预报业务系统。1987年根据国家气象局的要求,正式开展不同时效的早、晚稻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业务。从四年预报结果来看,长期趋势预报基本正确,中、短期预报的精度也比较高。早稻中期预报与实产的误差为3.0—5.3%,短期预报误差为1.7—6.0%;晚稻中、短期预报除1984年预报误差大于5%以外(但大减产的趋势预报是对的),其余年份中期预报误差为0.9—3.4%,短期预报误差为1.3—3.4%。由于预报比较准确,取得比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ECMWF数值产品在热带气旋(TC)路径预报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应用到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海平面气压场(MSLP)、850 hPa涡度场和风场,对2004—2008年西北太平洋(WNP)和南海(SCS)所有编号热带气旋(TC)进行路径预报。结果表明:基于850 hPa涡度场的TC预报效果好于气压场预报,而综合考虑850 hPa涡度场、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的预报效果最好,且有效预报次数更多。与中央气象台(CMO)主观定位及预报对比发现:ECMWF客观预报的0 h的TC平均路径误差为79.9 km,24 h平均客观预报误差大于中央气象台的主观误差,而48~96 h则小于中央气象台的主观误差;误差年际变化分析表明:主观预报水平进步缓慢,而客观预报水平进步明显。ECMWF客观预报效果优于中央气象台效果差的主观预报。  相似文献   

6.
AREM模式两种初值扰动方案的集合降水预报试验及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我国科学家自主开发的AREM区域中尺度模式,考虑模式初值的不确定性,初步建立起11个成员37 km分辨率覆盖全国大部地区的短期集合预报系统。采用两套初值扰动试验方案(降尺度方案和BGM方案)分别进行了批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对集合预报离散度和概率预报的检验,表明采用区域模式自身孵化循环产生的初始扰动明显优于直接使用全球集合预报提供的初始扰动。(2)无论采用哪种初值扰动方案,基于集合预报方法的集合平均预报、概率预报等均优于单一的确定性预报和业务预报。(3)离散度与集合平均预报误差的面平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离散度与预报误差的空间相关系数平均为40%~45%。(4)目前集合预报系统离散度与预报误差相比偏小,其部分原因在于没有考虑模式物理过程的不确定性,这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逐步改进。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武鸣县早稻产量及气象资料,运用模糊数学原理与方法,选择预报因子,建立识别函数,最后获得早稻产量预报FUZZY模型。 一、气象产量及预报因子 1.气象产量: 本文将产量y分离为两部份,即y=y_t y_w。其中y_t为趋势产量,反映产量逐年变化规律,而y-y_t=y_w为气象产量,受各年气象条件引起的产量波动。根据武鸣县早稻平均亩产的逐年变化,表现出 1957-1963年、1964-1976年、1977-1982年三个增长速率明显不同的阶段,因此,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用正交多项式模拟以后,分离出各年的气象产量y_w。  相似文献   

8.
在作物产量预报中,其模式的制作常常是选用线性回归方法,即以因变量y与自变量x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去建立的。但事实上,从作物产量与气候因子的点聚图看,其实测点子的分布情况,往往不是直线分布的,即y与x之间往往呈现非线性曲线回归形态。在这种情况下,若采用曲线回归去拟合,就显得更接近实际些。以此作为出发点,本文取风山1970~1980年间的春玉米产量与气候资料,对其曲线回归产量预报模式的制作做一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ECMWF模式地面气温预报的四种误差订正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李佰平  智协飞 《气象》2012,38(8):897-902
采用均方根误差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WMF)确定性预报模式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地面气温预报结果进行评估,并分别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单时效消除偏差和多时效消除偏差平均的订正方法,对ECMWF模式地面气温预报结果进行订正。结果表明,4种订正方法都能有效地减小地面气温多个时效预报的误差,改进幅度约为1℃。在短期预报中仅考虑最新预报结果的一元线性回归订正方法要优于考虑多个预报结果的多元集成预报订正方法。在中期预报中考虑多个预报结果的多元集成预报订正方法更优,更稳定。在模式预报误差较大的情况下,多时效集成的订正方法能更稳定地减小误差。  相似文献   

10.
史珍  丁瑞强  李建平 《大气科学》2012,36(3):458-470
根据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的方法, 以Logistic映射和Lorenz系统的试验数据序列为例, 研究了在初始误差存在的情况下, 随机误差对混沌系统可预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初始误差和随机误差对可预报期限影响所起的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大小。当初始误差远大于随机误差时, 系统的可预报期限主要由初始误差决定, 可以不考虑随机误差对预报模式可预报性的影响; 反之, 当随机误差远大于初始误差时, 系统的可预报期限主要由随机误差决定; 当初始误差和随机误差量级相当时, 两者都对系统的可预报期限起重要作用。在后两种情况下, 在考虑初始误差对可预报性影响的同时还必须考虑随机误差的作用。此外, 我们在已知系统精确的控制方程和误差演化方程的条件下, 研究了随机误差对可预报性的影响, 理论所得结果与试验数据所得结果相似。这表明在随机误差较小的情况下, 对系统可预报期限的估计相对准确, 但在随机误差较大的情况下, 可预报期限的估计误差也较大。本文利用三种不同的滤波方法对序列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 Lanczos高通滤波得到的高频序列与原始加入的噪声序列无论是在强度上还是在演变趋势上都表现得相当一致, 其能有效地去除高频噪音继而提高对系统的可预报期限的估计, 这对实际气象观测资料如何有效地去除噪音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面向Internet的农业气象产量动态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信息时代Internet网上用户对产量预报动态查询的需求 ,探讨了面向Inter net的农业气象产量预报的解决方案。试验结果表明 ,由于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是一个光、温、水、土条件长期、综合作用 ,生物量长期累积的过程 ,因此利用积分回归方法 ,考虑全生育期光、温、水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 ,根据已出现的天气实况 ,在假定后期天气条件正常的情况下 ,有可能预测出未来产量的趋势。随着天气实况的逐一出现 ,后期的预报结果可望逐步接近实际值。统计检验和试报结果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首先用成对繁殖的方法对NCEP再分析资料与T106分析场中的快速增长分析误差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然后把它们叠加到各自的初始场中进行了多初值集合预报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分析资料计算的达到饱和的快速增长误差,两者在全球分布上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也存在一些不同,多初值集合是综合考虑它们的有效方法;考虑了两种分析误差的集合预报比只考虑一种分析误差的集合预报优越;在集合总成员数不变的前提下,发现引入另一种分析资料的集合成员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就预报技巧的最大改善而言,其存在一个阀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设计3组不同的观测误差均方差,对2012年8月1日—29日进行了基于GRAPES-M EP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Mesoscale Ensemble Prediction System)的集合预报敏感性试验,研究观测误差均方差对集合预报初始扰动场结构、扰动量及垂直扰动总能量发展的影响,评估集合预报结果的差异,并分析了一次典型的江淮流域强降水个例。结果显示,模式变量扰动结构和扰动振幅对观测误差均方差较敏感,较小的观测误差均方差使得温度和风等模式变量的初始扰动量增大,扰动总能量增长更快,降水集合预报效果更优。因此在GRAPES-MEPS中,可以考虑对观测误差均方差进行适当的扰动,以体现观测误差均方差的不确定性对集合预报的影响,提高GRAPES-MEPS的集合预报技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产量预报经验统计模式基础上,考虑了各个阶段气象条件对作物产量形成的作用。以单季晚稻为例,运用剩余法建立了产量预报的气象生物学模式。用此模式可以分段进行单季晚稻的产量预报,逐步逼近实际产量。  相似文献   

15.
产量分解是农作物产量预报业务的关键技术环节。针对业务上基于二项式简化模型产量的分解误差可能较大,研究影响模拟误差的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建立基于完整模型的农作物产量分解技术方法,重点包括气候异常模拟误差△Yw和社会因素模拟误差△Y t的订正、不同农作物产量分解方法的组合使用等,结合计算机技术实现数据处理自动化,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气候影响评估和预报精确性和准确率,产生较好的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基于历史资料的模式距平订正法(ANO),利用2011~2015年欧洲中心高分辨率数值预报(ECMWF)的地面2m温度和广西区域自动站气温观测资料,对2016年广西区域2m温度预报进行订正试验,对比分析订正前和订正后的预报误差,结果表明:EC对广西区域2m温度的预报误差随着预报时效增加而逐渐增大,午后误差较大,夜间误差较小,预报值大多偏低。0~72h预报(较短预报时效)冬季误差较小,夏季误差较大;72~240h预报(较长预报时效)夏季误差较小,秋季和冬季误差较大。随预报时效增加,误差增大的幅度夏季较小,冬季较大。误差的离散度在较短预报时效的午后为冬季较小,夏季较大,在较长预报时效及夜间则与之相反。ANO方法对午后温度预报的订正效果优于当日其他时刻。该方法对夏季的温度预报有很好的订正效果,秋季的订正效果次之,春季的订正效果不明显,冬季的订正效果为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将一个改进的 T42L10月长期数值预报谱模式,与(国家气象中心引进的)原 T42L9谱模式进行了比较.该模式改进和提高了在σ面上模式初值的精度;在辐射计算中,用模式的预报水汽场和模式诊断云代替原模式(T42L9)中的气候纬向平均水汽场和云,并考虑了由于大地形作用对云的影响;采用了七层谱模式中对低纬的改进预报方法(如对水平扩散过程),以改进T42L10在低纬的月预报结果;考虑了海温及下垫面状态在月预报中随预报时效的变化.用改进的 T42L10谱模式对1992年4月、6月、7月、9月作月长期数值预报试验.试验表明,500hPa 高度月预报平均的 R 值(倾向相关系数)在中高纬和低纬地区分别为0.76和0.64;模式预报的均方根误差月平均比对应的持续性误差小.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TJ-WRF对2012年1月9日至2月29日逐时地面太阳辐射通量进行了模拟,评估了模式预报效果并对其进行统计订正。结果表明,TJ-WRF模式对地面太阳辐射具备一定的模拟能力,预报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83 1,其中,晴天预报效果最好,相关系数高达0.978;云量预报的准确度及未考虑气溶胶的影响是导致模式误差的主要原因,建立TJ-WRF预报值与实测值的差值和气象要素模拟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对地面辐射预报的订正效果最佳,订正后相对均方根误差降到24.75%,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9.34%。  相似文献   

19.
穆穆  段晚锁 《大气科学》2013,37(2):281-296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的应用研究的主要进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方法拓展到既考虑初始扰动又考虑模式参数扰动,形成了拓展的CNOP方法.拓展的CNOP方法不仅能够应用于研究分别由初始误差和模式参数误差导致的可预报性问题,而且能够用于探讨初始误差和模式参数误差同时存在的情形;(2)将拓展的CNOP方法分别应用于ENSO和黑潮可预报性研究,考察了初始误差和模式参数误差对其可预报性的影响,揭示了初始误差在导致ENSO和黑潮大弯曲路径预报不确定性中的重要作用;(3)考察了阻塞事件发生的最优前期征兆(OPR)以及导致其预报不确定性的最优增长初始误差(OGR),揭示了OPR和OGR空间模态及其演变机制的相似性及其局地性特征;(4)研究了台风预报的目标观测问题,用CNOP方法确定了台风预报的目标观测敏感区,通过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s)和/或观测系统试验(OSEs),表明了CNOP敏感区在改进台风预报中的有效性.具体地,台风OGR的主要误差分布在某一特定区域,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在台风OGR的局地性区域增加观测,有效改进了台风的预报技巧,该区域代表了台风预报的初值敏感区.事实上,上述El Ni(n)o事件、黑潮路径变异以及阻塞事件的OGR的空间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这些事件的OGR刻画的局地性区域可能也代表了初值敏感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数理统计中的方差分析原理,逐步选取具有生物学和农业气象学意义的因子,进行春小麦产量预报,方法简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产量处理以奇台县 1953—1986年春小麦单产(y)为基本资料,用正交多项式取四项处理,模拟趋势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